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刘瑞斌,穆满根,焦希颖,荆丽波

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刘瑞斌,穆满根,焦希颖,荆丽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物岩石学,教学内容,地质

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斌,穆满根,焦希颖,荆丽波[1](2019)在《高校地质类专业“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应用型地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对本科高校地质类专业"矿物岩石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改革探索和创新,达到既突出重点内容,又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培养工作技能素养较高、符合工程实践要求的地质人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刘瑞斌,穆满根,荆丽波[2](2019)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地质类专业“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矿物岩石学"课程存在教学定位不准确、课程建设和规划不合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有短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诸多问题。为此,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方向进行以下改革:编写相配套的应用型《矿物岩石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减少重复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可供本校学生课下随时访问的地质标本虚拟仿真数字化教学系统;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拓展第二实验课堂,改革实验实践考核制度;提升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拓展实习实践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主义地质事业培养接班人。(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王颖[3](2017)在《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评估及救助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野外实践一直为提升大学生地质勘探专业水平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现阶段,多数高校都建设了专门的野外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活动。然而,由于野外实践中存在着组织、交通、人员、环境、装备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实际中往往会造成对实践人员的各类伤害,并引发了野外实践组织人员与参与人员的共同关注。本次研究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169名研究对象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的概况分析。并在风险概况、原因分析、种类概况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矩阵法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的定性评估工作。根据相关计算可知,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的风险包括组织风险、交通风险、人员风险、环境风险及装备风险五类。其中,组织风险包括“风险决策不当、实践计划不周密、风险预估不足”,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交通风险中“交通工具存在安全隐患”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充足准备、“运输车辆不按规定操作”因素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人员风险中“身体状况不良”与“操作不够规范”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食物及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等级为充足准备;环境风险分类中“沼泽地区安全隐患”、“山区(雪地)安全隐患”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沙漠地区安全隐患”的风险等级为充足准备;“雷电引发各类灾害”、“雾天能见度低”、“暴雨引发各类灾害”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装备风险分类中“个人装备不规范”因素的风险等级为优先防范,“个人装备不精确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定期检查。此外,文章还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救助对策与保障措施的分析,以及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应急预案的设计。研究针对组织风险等不同种类风险的产生原因,总结出“加大风险应对能力培训工作、完善救助人员培训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丰富救助培训课程体系、建立救助物资设备保障”等风险救助保障措施。最后,还进行了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应急预案的设计,对相关预案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运行机制、救护步骤、救护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野外实践常见的昏厥、呕吐、溺水、摔伤、中暑、食物中毒等事件,提出相应救护措施。文章有助于消除我国地质实践工作中的相关安全隐患,并进一步提升地质类专业的野外实践工作质量。在未来的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总结、分析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的因子,并不断补充相关因子的影响评估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周学智,张粲,蒋诗宁,杨柳[4](2016)在《对石油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发突显。行业特色鲜明的石油高校的就业优势逐渐弱化,就业市场受到挤压。面对日益强势的卖方市场和就业压力,高校必须调整旧有观念,从人才培养质量入手,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运用水平,增强团队沟通合作能力,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人才从高校向企业流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石油教育》期刊2016年01期)

陈婧丹[5](2009)在《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国地质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由此带来了资源紧缺、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研究加以解决。地质专业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大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因此要求我国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抗衡的大学来培养这些人才,而评价一所大学是否具备这样的水准,除了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外,最主要是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大量数据和资料,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师生比、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构成比例、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比例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特征,提出其存在问题,并突出改善的对策及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第叁章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第四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分析,并选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案例分析;第五章是在对我国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对策及建议;第六章为结论和有待研究之处。论文取得以下成果:目前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日趋合理;但是存在有队伍数量不足,来源结构不够合理以及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大力引进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来源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完善教师评估体系以及重视师德培训等对策建议。但这一研究还十分粗浅,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邱雯[6](2009)在《高校地质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严峻,地质工作对于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地质教育肩负着培养我国地质事业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其艰苦专业的性质等原因,高校地质类专业的贫困生历来较多,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质量,不利于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推行,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减免学费”五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体系只是针对高校中存在的一般贫困生设立的,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因此,如何根据高校地质类专业的特点和贫困生比例较高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门的高校地质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促进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地质类专业贫困生和资助体系的内涵概述,以及为该研究提供支持的各种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和公平与效率理论;第叁部分先是分析了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分析了地质类专业高等教育的概况,由于地质类专业贫困生的比例较高,贫困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给地质类高校乃至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五部分提出构建高校地质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实施建议。在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或部门设立有条件的助学贷款补偿机制、设立专项奖学金、设立地勘单位奖学金、采用学费垫交或代偿的“订单式”资助方式、加强对地质类专业贫困生的“精神资助”等,是解决地质类专业贫困生问题的有效途径。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管守锐[7](1998)在《对石油高校地质类专业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高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家教委、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教局和各院校的领导下,成绩显着,效果良好。但是改革如何深化,进一步改什么,如何改,是摆在地质专业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共同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教育》期刊1998年01期)

曾勇,邵震杰[8](1996)在《煤炭高校地质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将迈入21世纪的地质科学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类社会当前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过度开发和耗竭、环境不断恶化叁大难题。地质科学将在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发展方面、在解决影响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资源、(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1996年01期)

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矿物岩石学"课程存在教学定位不准确、课程建设和规划不合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有短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诸多问题。为此,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方向进行以下改革:编写相配套的应用型《矿物岩石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减少重复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可供本校学生课下随时访问的地质标本虚拟仿真数字化教学系统;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拓展第二实验课堂,改革实验实践考核制度;提升任课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拓展实习实践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主义地质事业培养接班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斌,穆满根,焦希颖,荆丽波.高校地质类专业“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新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19

[2].刘瑞斌,穆满根,荆丽波.应用型本科高校地质类专业“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9

[3].王颖.高校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风险评估及救助对策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4].周学智,张粲,蒋诗宁,杨柳.对石油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6

[5].陈婧丹.我国高校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6].邱雯.高校地质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7].管守锐.对石油高校地质类专业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1998

[8].曾勇,邵震杰.煤炭高校地质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6

标签:;  ;  ;  

高校地质类专业论文-刘瑞斌,穆满根,焦希颖,荆丽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