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藻类论文-陈姗,柳昭莹,张玮,袁明哲,王丽卿

附着藻类论文-陈姗,柳昭莹,张玮,袁明哲,王丽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附着藻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群过程,河口型,附着藻类,成熟时间

附着藻类论文文献综述

陈姗,柳昭莹,张玮,袁明哲,王丽卿[1](2019)在《上海某河口型景观湖冬季附着藻类的建群过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河口型水体附着藻类的建群过程,并获得群落成熟时间,于2015年冬季采用载玻片法对上海临港地区某景观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附着藻类共检测出4门37属65种,其中硅藻门数量最多,占附着藻类数量的69.57%,其次为绿藻门,占25.95%。附着藻类总丰度在27 d时达到峰值,丰度为1.13×10~4~500×10~4 cm~(-2);硅藻丰度在25 d时出现峰值,丰度为1.13×10~4~299.05×10~4 cm~(-2)。聚类分析(C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将附着藻类建群过程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主要优势属分别为菱形藻属、针杆藻属和脆杆藻属,菱形藻属和针杆藻属,菱形藻属,菱形藻属和毛枝藻属,以及异极藻属和毛枝藻属。另外,通过分析藻类群落光合荧光参数动态变化发现,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变化与附着藻类总丰度变化趋势较一致,可作为指示附着藻类建群过程的潜在指标。挂片后3.5~4周,附着藻类群落发育逐渐成熟,此时段采样效果较佳。(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牧源,崔丽娟,张曼胤,王雪梅,于一雷[2](2018)在《白洋淀附着藻类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附着藻类是湖泊中主要的生产者,尤其是草型湖泊。但与浮游藻类相比,针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采用原位调查与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2014—2015年间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并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与白洋淀水体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季节的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叶绿素a分别为34.83—245.22μg/cm~2和26.08—297.40μg/cm~2,无灰干重分别为0.46—5.21g/m~2和0.61—5.81g/m~2。两种附着藻类的生物量都在8月最高,4月和11月最低。空间分布上,南刘庄、府河入口的附着藻类生物量显着高于采蒲台和枣林庄。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年均总初级生产分别为494.20mg C m~(-2)d~(-1)和474.45mg C m~(-2)d~(-1),呼吸速率为522.63mg C m~(-2)d~(-1)和508.98mg C m~(-2)d~(-1),净初级生产为-28.44mg C m~(-2)d~(-1)和-34.52mg C m~(-2)d~(-1)。白洋淀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8月最高,6月次之,4月和11月最低,空间分布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在府河入淀口和南刘庄处最高,枣林庄和采蒲台最低。水质较好的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正值,表明这些区域附着藻类以自养型群落为主,水质较差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负值,则该区域以异养型群落为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探讨附着藻类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向前引入法对水质因子进行逐步筛选,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总磷、浮游植物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和氮磷比是影响附着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的关键水质因子。附着藻类的总初级生产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叶培毅[3](2017)在《水体附着藻类生长速率的简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见材料设计自制微型"生态岛",当水体内附着藻类生长时,会自然群集在水体内的"生态岛"上。对附着藻类的生长速率进行测定和观察种群变化,可以满足实验室外监测小型水体藻类生长的实验要求;微观化反映水质的状态和变化,使所创环境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实验教学与仪器》期刊2017年Z1期)

朱珍妮[4](2017)在《基于附着藻类的府河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府河作为白洋淀重要的供水河之一,其水质的优劣对白洋淀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掌握和监测府河水质对于白洋淀的保护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6年春、夏和秋季对府河水质状况和附着藻类群落变化特征进行监测调查,从府河上游到下游依次布置了11个样点,监测水温(T)、溶解氧(DO)、pH值、氨氮(NH4+-N)、总磷(TP)和总氮(TN)的时空变化,运用人工基质载玻片对附着藻类进行采集,并对其进行藻种的鉴定以及有机质、叶绿素a和最大光合速率Fv/Fm的测定。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解了附着藻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利用水体理化指标和附着藻类生物指标对府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的掌握以及白洋淀的监测管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016年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附着藻类6门,147种(属),其中硅藻门65种(属),占附着藻类种类数的44.22%;绿藻门43种(属),占附着藻类种类数的29.25%;蓝藻门23种(属),占附着藻类种类数的15.65%;甲藻门6种(属),占附着藻类种类数的4.08%;裸藻门6种(属),占附着藻类种类数的4.08%;隐藻门4种(属),占附着藻类种类数的2.72%。附着藻类群落组成在时间分布上夏季(105种)最多,秋季(86种)最少;在空间样点分布上白洋淀(87种)最多,东湖(70种)最少。附着藻类群落的丰度在时间分布上春季和夏季明显高于秋季,春季除个别样点外,总体是高于夏季的;在空间变化上黄花沟-府河交叉口丰度值最高,为6.14×108ind./m2,东风公园丰度值最低,为3.33×108ind./m2。府河附着藻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664~3.428,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173~7.747,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292~0.554。在时间分布上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夏季>春季>秋季,Pielou指数秋季数值偏高,夏季大于春季。在空间分布上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金沙河-府河交叉口,最高值出现在白洋淀。Pielou指数最低值出现在东湖,最高值出现在白洋淀。根据府河附着藻类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在不同时期,理化因子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不同,氨氮和总氮的升高能够促进附着藻类有机质含量的积累,一定的TN/TP有利于附着藻类总叶绿素a含量的增加,温度有利于蓝、绿藻叶绿素a含量的增长,因此氨氮、总氮、TN/TP、水温是影响附着藻类群落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运用水体理化指标、附着藻类多样性指数和附着藻类光合活性这叁种评价方法对府河流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府河总体已呈中营养化,有较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从时间上看府河水质从优到劣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府河上游污染较重,但北湖的水质却很好,从中部自然河道金沙河-府河交叉口处开始直到下游逐渐好转,最终汇入白洋淀的府河水质已较好。本研究创新使用硅甲藻所占总叶绿素比例来评价水体,利用硅甲藻与水体理化因子较好的相关性和受营养盐的胁迫性,运用PHYTO-PAM对各样点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与水体理化因子和附着藻类评价结果一致,试验方法有效,试验步骤简单便捷。(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徐肖莹[5](2017)在《上海市河道附着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环境指示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对上海市河道24条河道进行了采样调查。设置58个采样点对水质监测和附着藻类的采集。通过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获得了一些水质数据,通过对附着藻类(附泥藻类和人工基质附着藻类)的鉴定获得了藻类的数据,通过冗余分析(RDA),探明了在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下,附着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对水质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硅藻生态位宽度、硅藻属指数(GDI)、运动性硅藻指数、硅藻商指数建立起了利用附着藻类指示水质变化的指标体系。各条河流营养含盐量不同,同一条河流各采样点营养盐含量也有差异。采用叶绿素(Chla)、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透明度(SD)等参数对各个点位计算加权平均综合营养指数,PLS1、XFS2、XFS3等点位为中营养型水体;由25各点位水体为为轻度富营养型水体,主要包括ZXS0、ZXS2、ZXS3、PLS2、PLS3等;有28个点位水体为中度富营养水体,包括LJS1、LJS2、LJS3、XZS2等;XGS2、GSS3是中度富营养水体。对上海市24条河道的附泥藻类进行采集,在20条河道,共计41个点位采集到附泥藻类。经处理和鉴定,共发现附泥藻类347种,隶属于4门82属。各门类种数差别也较大。绿藻门34种占总种类数的9.8%,蓝藻门24种占总种类数的6.92%,裸藻门40种占总种类数的11.53%,硅藻门249种,占总种类数的71.76%。各点位中顾泗泾3#(GSS3)种类数最多:100种。主要优势种有奥克尼颤藻(Oscillatoria okni)、拟短形颤藻小型变种(Oscillatoria subbrevis f.minor)、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Cyclostephanos tholiformis、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短喙舟形藻(Navicula rostellat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41各点位的附泥藻类密度有较大差别。密度最大的点位是新陆港3#(XLS3)8.688×104cells/cm2,最小的点位是里塘河桥1#(LTS1)0.2028×104cells/cm2,生物量在各点位的变化与生物密度较一致,也是在XLS3生物量达到最大(1737.6mg/m2),LTS1达到最小(40.56mg/m2)。对附泥藻生态位宽度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生态为宽度变幅较大,并且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窄双菱藻(Surirella angust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高山沟链藻(Aulacoseira alpigena)、簇生舟形藻(Navicula gregaria)、瞳孔鞍形藻(Sellaphora pupul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极小曲丝藻(Achnanthedium minutis)、Navicula vecens(Navicula vecens)、小双菱藻(Surirella minuta)、针形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丝状菱形藻(Nitzschia filiformis)、纤细菱形藻(Nitzchia gracilis)、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这些种类中大多数为α-中污带、β-中污带指示物种,在ZX、PL、WP、TJ、DZ等河流出现较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河流的营养水平高,水质劣与其他点位。41各点位的硅藻属指数在XFS2达到最高,在YGS1、XGS2、MJS7、LJS1最小。各点位运动性硅藻指数在93.3%~0.15%之间,各点位硅藻商指数在3.216~0.004之间。通过冗余分析(RDA)可以发现大多数种类与总氮、总磷、总有机碳成正相关。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弯菱形藻(Nitzschia flexa)、吉尔曼舟形藻(Navicula germainii)和极小曲丝藻(Achnanthedium minutis)与总氮、总磷、总有机碳成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共在23条河道,51个点位收集到人工基质附着藻类,共鉴定出附着藻类325种,隶属于8门101属。各门类种数差别较大,隐藻门仅1种,占总类的0.1%;绿藻门71种,占总种类数的21.85%;蓝藻门38种,占总种类数的11.69%;裸藻门17种,占总种类数的5.23%;金藻门1种,占总类的0.31%;甲藻门2种,占总类的0.62%、黄藻门2种,占总类的0.62%;硅藻门193种,占总种类数的59.38%。各点位中,中心河0#(ZXS0)种类数最多:119种。主要优势种有鞘丝藻(Lyngbya sp2)、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膨胀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铲形异极藻(Gomphonema pala)、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Synedra delicatissim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而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Synedra ulna var.danica、鲜舟形藻(Naicula vecens)。51各点位的人工基质附着藻类密度相差较大,密度最大的点位是陆泾河2#(LJS2)7.33×104cells/cm2,万平河3#(WPS3)0.15×104cells/cm2,生物量在各点位的变化与生物密度有些差异,人工基质附着藻生物量在顾泗泾2#(GSS2)达到最大:1903.99mg/m2,东上澳塘3#(DSATS3)最少:3.07 mg/m2。采用人工基质附着硅藻生态位宽度计算结果发现生态为宽度变幅较大的,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有: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极小曲丝藻(Achnanthedium minutis)、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高山沟链藻(Aulacoseira alpigena)、针形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Synedra delicatissima、丝状菱形藻(Nitzschia filiformis)、Gomphonema lippertii、小双菱藻(Surirella minuta)、簇生舟形藻(Navicula gregaria)、小内丝藻(Encyonema minutum)、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匈牙利雷曼尼卡藻(Lemnicola hungarica)。这些种类大多数为α-中污带、β-中污带指示物种。在ZX、PL、YG、XG、AM、ZH等河流出现较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河流的营养水平高,水质劣与其他点位。51各点位的硅藻属指数在SJWS12达到最高,在最低的为DSATS3最小。各点位运动性硅藻指数在78%~0.41%之间,硅藻商指数在0~1之间。通过冗余分析(RDA)可以发现大多数种类与总氮、二氧化硅含量成正相关,与DO成负相关,毛枝藻与Si O2具有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簇生舟形藻、铲形异极藻、扁圆卵形藻与TN成极显着负相关关系。DO与极小曲丝藻、扁圆卵形藻、毛枝藻等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其他藻类为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4-01)

孔祥玲[6](2016)在《中国圆田螺和日本沼虾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附着藻类是水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能量,具有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净化水质等功能。底栖动物是影响附着藻类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种类和不同密度的底栖动物对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影响效果不同。本论文于2014年4-11月以生物填料为基质研究了白洋淀鲥鯸淀水产养殖区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年4-7月开展了中国圆田螺和日本沼虾养殖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分析中国圆田螺和日本沼虾的养殖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以及水质的影响,以期为运用生物操纵修复水体营养化及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1、鲥鯸淀养殖区附着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调查期间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109种;硅藻门57种,占52%,绿藻门28种,占26%;蓝藻门9种,占8%,裸藻门6种,约占6%;其他种类较少,甲藻门5种,隐藻门3种,金藻门仅1种。鲥鯸淀养殖区夏季(6-8月份)水体中层附着藻类的密度、叶绿素a、有机质含量、初级生产力均高于上、下两层,而春(4、5月份)、秋季(9-11月份)水体上层附着藻类的密度、叶绿素a、有机质含量、初级生产力高于中、下两层;附着藻类有机质含量全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初级生产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夏季(8月份)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达到最大,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8月份附着藻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出现了优势度极显着的优势种简单颤藻(Oscillatoria simplicissima)(p<0.01),并且附着藻类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度随着水深度的增加和温度的上升而越显着。春季(4、5月份)水温及溶解氧是影响附着藻类的关键环境因子,夏季(6-8月份)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有机质含量与水体总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秋季(9-11月份)附着藻类的密度、有机质含量与氮磷营养盐呈显着负相关(p<0.05)。全年附着藻类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鲥鯸淀养殖区水体pH、氮磷含量能够促进附着藻类的有机质的积累与密度的增加。2、中国圆田螺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研究期间,对照组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65种;绿藻门最多,39种,占总种数的60%;硅藻门次之,18种,占28%;裸藻门5种,约占8%;其他种类较少,蓝藻、甲藻、隐藻均检出3种,各占5%,金藻仅1种。试验组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87种。绿藻门47种,占54%;硅藻门26种,占30%;裸藻门4种,约占5%;其他种类较少,蓝藻、甲藻、隐藻均检出3种,各占3%,金藻仅1种,中国圆田螺试验组与对照组附着藻类群落中绿藻门与硅藻门种类占优势。由于中国圆田螺偏好于摄食绿藻,随着中国圆田螺密度的增加,试验组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细胞个数占藻类总数的百分比减少;附着藻类密度、有机质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有所增加,但附着藻类密度和有机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低密度(400 ind./m3)中国圆田螺试验组附着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由于中国圆田螺营养盐的释放,随着中国圆田螺密度的增加水体氨氮、总氮含量增加。中国圆田螺的添加对水体总磷含量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且低密度(400 ind./m3)的试验组除磷效果最佳。3、日本沼虾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日本沼虾试验组(对照组同上)共鉴定出附着藻类7门,88种。绿藻门48种,占55%;硅藻门26种,占30%;裸藻门4种,约占5%;其他种类较少,蓝藻、甲藻、隐藻均检出3种,各占3%,金藻仅1种,日本沼虾试验组与对照组中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与硅藻门均占优势,日本沼虾的密度越大,绿藻门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越高。研究后期,日本沼虾试验组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鼓藻属maximum藻(Cosmarium maximum)极显着优势(p<0.01)。对照组附着藻类密度、有机质含量相对低于日本沼虾试验组,对照组与试验组附着藻类叶绿素a含量随时间均呈增长趋势,对照组附着藻类叶绿素a含量低于试验组,且低密度(200 ind./m3)日本沼虾更有利于附着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增加。对照组附着藻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不大,试验组附着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低密度(200ind./m3)试验组能够增加附着藻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而较高密度的日本沼虾试验组会使附着藻类群落绿藻门的细胞个数比例增加,降低附着藻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日本沼虾试验组水体总氮、氨氮、总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日本沼虾密度的增加水体总氮、总磷、氨氮随之增加。(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5-01)

宋玉芝,张亚冬,郑建伟,高永霞[7](2016)在《淡水湖泊附着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附着藻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淡水生态系统营养盐循环及沉水植物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附着藻类群落组成、生态功能以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从附着藻类种群结构入手,指出附着藻类通过改变群落中优势种的组成来适应不同的环境,阐述了附着藻类在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及其与沉水植物之间的关系。针对淡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提出了今后附着藻类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于:主要因子(如弱光、高浓度的营养盐等)的交互作用对附着藻类的影响,原位实验方法弄清楚附着藻类在湖泊生态系统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富营养湖泊附植藻类与沉水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宋玉芝,王宇佳,王锦旗,王雪莲[8](2016)在《水体氮磷浓度对两种沉水植物上附着藻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富营养化进程中湖泊水体氮、磷浓度升高对不同沉水植物上附着藻类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设置3组不同氮磷浓度,研究了常见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上附着藻类生物量及其种群组成.结果表明,附着藻类生物量随水体氮、磷浓度的升高呈显着增加的趋势;狐尾藻上附着藻类生物量均高于苦草,且随富营养化水体氮、磷浓度升高差距越来越大.不同沉水植物上藻类群落组成均以硅藻门、蓝藻门及绿藻门占优势,但优势藻组成和优势藻数量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淡水水体附着藻类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丘永龙[9](2015)在《网箱养殖中箱体附着藻类的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箱养鱼具有机动、灵活、简便、高产、高效、水域适应性广等优势,深受渔业户喜欢,不少养殖户投入大量资金利用湖泊、水库等水域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殖。然而许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关注重点在鱼种投放、饵料投喂、鱼病防治等管理环节上,忽视了箱体附着藻类生长的危害,以至于养殖户尽管投入巨资,付出艰辛,其产量、产值仍不尽人意,微利运行,甚至亏本经营。清洗网箱的目的不仅可以及时清除网目上的附生藻类,避免网目因附着藻类的生长而(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5年06期)

乔磊[10](2015)在《浮游生物和附着藻类对营养盐脉冲输入的响应—围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营养盐脉冲式输入对浮游生物和附着藻类的影响,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流溪河水库进行为期五周的围隔实验。实验共设置4个不同的分组:1.没有添加营养盐的对照组;2.营养盐只添加一次(实验开始时)的低频处理组;3.营养盐分两次添加(实验开始时和中期)的中频处理组;4.营养盐分五次添加(每周一次)的高频处理组。各营养盐添加组累积磷添加量为40μg/L,氮为280μg/L。采用多层模型方法比较分析各处理组的差异。各营养盐添加组TN和TP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但TP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各营养盐添组间没明显着差异,而T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低频处理组显着高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营养盐添加组氮和磷沉降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在各营养盐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营养盐添加组P附着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低频组显着低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营养盐的输入促进了小于20μm的浮游植物的生长,导致营养盐添加组浮游植物时间加权平均生物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低频组显着高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营养盐的输入也促进了附着藻类生长,而且随着输入频率的增加而呈上升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促进了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长,导致营养盐添加组浮游动物时间加权平均生物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且低频组显着高于中频和高频处理组。实验结果表明,在营养盐输入总量相同的前提下,输入频率对营养盐在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之间的分配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浮游动物的响应;营养盐一次性输入有利于浮游植物在营养盐竞争中取得优势;营养盐分多次输入可促进附着藻的生长,导致更多的营养盐被吸附到附着藻中。(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6-01)

附着藻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附着藻类是湖泊中主要的生产者,尤其是草型湖泊。但与浮游藻类相比,针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采用原位调查与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2014—2015年间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并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与白洋淀水体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季节的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叶绿素a分别为34.83—245.22μg/cm~2和26.08—297.40μg/cm~2,无灰干重分别为0.46—5.21g/m~2和0.61—5.81g/m~2。两种附着藻类的生物量都在8月最高,4月和11月最低。空间分布上,南刘庄、府河入口的附着藻类生物量显着高于采蒲台和枣林庄。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年均总初级生产分别为494.20mg C m~(-2)d~(-1)和474.45mg C m~(-2)d~(-1),呼吸速率为522.63mg C m~(-2)d~(-1)和508.98mg C m~(-2)d~(-1),净初级生产为-28.44mg C m~(-2)d~(-1)和-34.52mg C m~(-2)d~(-1)。白洋淀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8月最高,6月次之,4月和11月最低,空间分布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在府河入淀口和南刘庄处最高,枣林庄和采蒲台最低。水质较好的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正值,表明这些区域附着藻类以自养型群落为主,水质较差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负值,则该区域以异养型群落为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探讨附着藻类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向前引入法对水质因子进行逐步筛选,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总磷、浮游植物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和氮磷比是影响附着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的关键水质因子。附着藻类的总初级生产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着藻类论文参考文献

[1].陈姗,柳昭莹,张玮,袁明哲,王丽卿.上海某河口型景观湖冬季附着藻类的建群过程初探[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2].马牧源,崔丽娟,张曼胤,王雪梅,于一雷.白洋淀附着藻类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质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8

[3].叶培毅.水体附着藻类生长速率的简单测定[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

[4].朱珍妮.基于附着藻类的府河水质评价[D].河北大学.2017

[5].徐肖莹.上海市河道附着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环境指示作用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6].孔祥玲.中国圆田螺和日本沼虾密度对附着藻类群落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6

[7].宋玉芝,张亚冬,郑建伟,高永霞.淡水湖泊附着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6

[8].宋玉芝,王宇佳,王锦旗,王雪莲.水体氮磷浓度对两种沉水植物上附着藻类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

[9].丘永龙.网箱养殖中箱体附着藻类的处理方法[J].科学养鱼.2015

[10].乔磊.浮游生物和附着藻类对营养盐脉冲输入的响应—围隔实验[D].暨南大学.2015

标签:;  ;  ;  ;  

附着藻类论文-陈姗,柳昭莹,张玮,袁明哲,王丽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