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结肠炎19例临床分析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19例临床分析

孙咏红缪丹刘丽萍

大连市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60岁者占73.6%.大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腹痛、腹泻、便血,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为主,呈区域节段性,表现为环周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积极治疗后,病变缓解快,恢复好.结论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者,出现腹痛、腹泻、便血,应考虑到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是确诊的首选方法.【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13-0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结肠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肠道损伤.目前是老年人胃肠缺血性损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便血.严重者可出现肠坏死、穿孔、腹膜炎.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增多,本病亦有增多趋势.本文总结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19例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对其发病特点、内镜表现及诊治作一临床分析.资料和方法一、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19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男女比例1:1.7.年龄:46-87岁,平均59.8岁.≥60岁占73.6%(14/19).二、方法对疑似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除外结肠镜检查禁忌症后,于24小时-72小时内行结肠镜检查,同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后行改善循环、扩血管等治疗.择期(10天-1个月)复查结肠镜.结果

1.临床表现:19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于起病8小时至48小时就诊,主要症状为:(1)腹痛:19例患者均有腹痛,表现为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的绞痛,其中14例(73.7%)为左下腹痛,3例(15.8%)为脐周痛,2例(10.5%)为全腹痛.(2)便血:19例均有便血,其中11例(57.9%)为鲜血便,5例(26.3%)为暗红色血便,3例(15.7%)为脓血便.(3)腹泻:7例(36.8%)伴随腹泻,多为起病时,为稀水便或不成形稀便.(4)恶心、呕吐:4例(21.1%).(5)发热:3例(15.8%).(6)体征:19例均有腹部压痛,以左下腹多见,其中5例(26.3%)伴有反跳痛,1例出现腹水.

2.合并基础疾病:19例均合并有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11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9例,脑血管病6例,心律失常房颤2例.3.影像学:19例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15例局部肠黏膜不同程度增厚,其中4例有肠管周围渗出性改变,1例并发有少量腹水.4.结肠镜:19例在24-72小时内接受结肠镜检查,镜下见病变累及部位:乙状结肠8例,乙状结肠及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降结肠至脾曲同时受累2例,降结肠及脾曲受累1例,同时累及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及部分横结肠2例.直肠无受累者.病变黏膜充血水肿,伴有瘀斑出血、糜烂,严重病变黏膜可呈紫红色,伴有溃疡形成,溃疡多为纵形或不规则,肠腔狭窄.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之间分界清楚.5.病理: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腺管破坏、上皮细胞脱落水肿、毛细血管血栓形成、黏膜下出血、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均为非特异性改变.6.治疗转归:基础治疗方案均是给予抗凝、扩血管治疗,主要药物为罂粟碱、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注意补液、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予抗生素及暂禁食.16例患者(84.2%)经治疗后2-5天腹痛症状明显缓解,体征减轻,停止便血.17例于治疗后10-14天复查结肠镜,其中14例病变肠段基本恢复,3例仍遗留黏膜局部充血、水肿、散在糜烂,3例中有2例于1个月后再次复查结肠镜,病变完全恢复.

讨论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结肠某肠段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导致肠壁急性或慢性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病历改变的结肠疾病[1].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组大于60岁患者占73.6%.是老年人发生腹痛、便血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增多,IC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临床医师的重视程度亦应逐渐提高.IC多伴有基础疾病,本组19例均伴有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2].考虑心脑血管疾病易导致肠系膜动脉硬化,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在某一诱因下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发生组织损害.同时需注意结肠镜检查本身及术前准备也可能会诱发IC[3].IC多为急性起病,大多为突发腹痛后24小时内排鲜血便[4].本组19例为起病后8-48小时就诊,均有血便.腹痛程度轻重不一,部位多在左下腹,与易受累肠管部位有关.若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出现透壁性坏死,则很快会出现急性腹膜炎的体征.IC的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结肠脾曲是血管分布的分水岭,称之为Griffith点,

此处吻合支少,相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此外,左半结肠主要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而肠系膜下动脉较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细,且与腹主动脉近于平行,这些特点均可能成为左半结肠易发生IC的原因.而直肠为肠系膜下动脉及直肠上动脉双重供血,故极少受累.本组中左半结肠受累者占73.7%(14/19).IC的内镜下主要特点是病变为节段性分布,与正常黏膜分界清,这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因病情变化较快,故对疑诊IC的患者,在排除禁忌症后,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并予治疗后近期复查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IC多数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较快,预后良好,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故临床上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出现突发腹痛、便血,应考虑到IC的可能.

参考文献[1]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4.[2]杨雪松,吕愈敏,于长福,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和转归.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22:282-284[3]台卫平,胡品津.缺血性结肠炎37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058[-2061.4]CappellMS.Intestinal(mesenteric)vasculopathy.II.Ischemiccolitisand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GastroenterolClinNorthAm.1998.27:827-860

标签:;  ;  ;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1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