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记载体论文-刘晓,苏小虎,马云龙,郭梓茹,张焱茹

无标记载体论文-刘晓,苏小虎,马云龙,郭梓茹,张焱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标记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RISPR,Cas9,LacS基因载体,无标记,微同源

无标记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苏小虎,马云龙,郭梓茹,张焱茹[1](2018)在《基于Cas9技术的无标记定点整合LacS基因的载体系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奶牛Cas9特异识别位点载体,同时构建无标记Lac S基因载体,并对Cas9载体进行活性验证,以达到建立Lac S基因阳性细胞系的目的,试验基于奶牛β-casein第2内含子区域序列设计Cas9靶位点作为潜在Lac S基因插入位点、构建Cas9/gRNA载体,利用T7E1酶进行活性验证,构建包含针对靶位点微同源序列的Lac S基因载体。结果表明:经过PCR和测序比对,发现构建的Cas9/gRNA载体具有活性,而且Lac S基因载体可用于整合。同时构建的包含有微同源序列和Cas9靶位点的Lac S基因克隆载体,可用于后续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7期)

陈馨[2](2017)在《自制纳米粒子载体结合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化学发光检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中污染物的含量影响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对其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研究操作方便、灵敏可靠、快速的检测技术,本文制备两种纳米粒子,设计基于自制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并优化检测条件,以化学发光法检测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氯霉素、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这叁种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物质。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自制Fe_3O_4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ATP首先利用共沉淀法制备出Fe_3O_4纳米粒子,随后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磁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透射电镜等对其组成及粒径进行表征,最后以该粒子为载体制备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对ATP进行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表明,该自制Fe_3O_4粒子的粒径均一、磁性强、稳定性好、氨基改性效果良好,ATP的检测限为6.80×10-7 mol/L,并应用于检测酸奶样品中的ATP,检测得每毫升酸奶中ATP含量为3.98×10-8 moL;(2)基于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氯霉素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SiO_2纳米粒子,随后分别以商品化磁性微球和自制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制备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氯霉素;结果表明基于商品化磁性微球、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对氯霉素的检测限分别为3.57×10-9 mol/L、3.26×10-9 mol/L,并应用于检测加标牛奶样品中的氯霉素,检出率在94.1%~103.0%之间;(3)基于自制Fe_3O_4纳米粒子和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双组份中ATP和OTA通过磁性分离,基于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ATP,基于自制Fe_3O_4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OTA;结果表明,ATP和OTA的检测限分别为1.43×10-7 mol/L和8.32×10-8 mol/L,并应用于加标啤酒样品中ATP和OTA的检测,对ATP和OTA的检出率在94.2%~101.0%之间。(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30)

阿力玛,朱和平,王瑞瑶,闫涛,苏小虎[3](2016)在《无标记转Fa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绵羊细胞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无筛选标记基因的转Fat-1基因绵羊细胞系,本研究将PCR克隆得到的Fat-1基因,合成的attB、Loxp序列并克隆入pN1-EGFP框架载体,得到可删除筛选标记基因的pEGFP-N1-Fat-1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录合成phiC31整合酶mRNA并与线性化的pEGFP-N1-Fat-1载体共转染绵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G418筛选得到表达绿色荧光的单克隆,再利用pET-28a-His-NLS-TAT-Cre质粒诱导Cre重组蛋白表达,将纯化后的Cre穿膜肽转导表达绿色荧光的单克隆细胞,将荧光淬灭的细胞系扩繁,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及测序鉴定,得到无标记转Fat-1基因绵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系,为生产无筛选标记基因的转基因绵羊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周红,姜良良,燕飞,陈剑平[4](2013)在《一种无标记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改造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无标记基因表达载体开展转基因植物研究,是获得无标记基因转基因植物、保证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手段之一。文章报道了一种无标记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改造方法,通过AseⅠ单酶切可去除pCAM-BIA1300植物转化载体内潮霉素标记基因完整表达框架。试验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此表达载体进行共转化研究,可获得不含标记基因、只含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此方法可在植物共转化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郭晓,杨煜,马伟清,单伟伟,陈广霞[5](2013)在《PyTPS基因无标记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马铃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马铃薯抗晚疫病R3b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代替pCAMBIA2300-PyTPs的NPTⅡ和35S启动子区域,构建了无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AGLl,以马铃薯栽培品种鲁引1号的薯块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获得再生植株136株,经PCR检测,共有2株呈阳性,证明PyTPS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期刊2013-07-13)

吴回君,罗丽琳,张玉勤[6](2010)在《透明导电薄膜载体材料在无标记电化学基因芯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发展基于DNA杂交无标记电化学检测技术,是获得高灵敏度、强特异性、高可靠性、微型便携化及成本低廉电化学基因芯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具有优异物理化学特性的新型载体材料对实现生物电信号在芯片系统中的高效稳定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的:对无标记电化学基因芯片用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载体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总结。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全文数据库、APS全文数据库。资料检索时间为2001/2010。分次输入检索词检索文献,所有检索词为"Electrochemical DNA biochip/biosensor;Label-free electrical detection;Carrier materials;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films"。纳入无标记电化学基因芯片领域中与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载体材料等相关的文献。排除相关度不大和重复性文章。结果与结论: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经过功能化修饰后可以用作无标记电化学检测技术的电化学基因芯片新型载体材料。与其他类型的薄膜载体材料相比,其具有导电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是电化学基因芯片载体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但是相关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今后的重点方向是通过深入研究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载体材料物化特性对生物电信号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及可靠性的影响及规律,弄清生物电信号在载体材料中及其与生物分子界面的电子传递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29期)

杨莉,李琳洁,邓子牛[7](2009)在《柑橘无标记基因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甜橙的研究(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转基因植物的商品化,标记基因滞留在植物体内的不利影响逐渐暴露出来。除了对植物体发育和目标基因表达的消极影响外,标记基因最令人注目的方面还在于其潜在的"流动"—基因的水平转移与基因逃逸可能产生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此外,选择标记基因之间相互排斥及标记基因堆积会加大同源性基因沉默可能性的问题,给利用有性杂交或再生进行多重转化的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如何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物已成为了转基因育种研究中的新课题。(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5-24)

杨晓红,陈晓阳[8](2008)在《降低木质素、提高抗逆性的无标记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保真酶用PCR方法从pMD18-BADH载体上扩增出目的基因BADH,替换pBI121质粒中的gus基因,构建pBI121-BADH植物表达载体。经过2对引物检测,证明pBI121-BADH载体构建正确。又从pBI121-BADH质粒中扩增出35s-BADH-nos片段,所用引物加上了Nhe I和Cla I接头,扩增片段经回收后插入到pUCm-T载体中测序。测序表明,所扩增的35s-BADH-nos片段与模版同源性为100%。将测序正确的质粒pUCm-35s-BADH-nos用Nhe I和Cla I酶切后连接到进行了相同酶切的pBI121-xylA载体上,用35s-BADH-nos片段取代pBI121-xylA载体上的npt II基因片段,构建pBI121-xylA-BADH双元植物表达载体,该载体经PCR检测和酶切检测,与预期结果相同。最后,用Pme I、Cla I从pBI121-xylA-BADH上切出片段35s-BADH-nos,将其连接到进行了相同酶切的pt4CL1-p载体上,使35s-BADH-nos片段取代pt4CL1-p载体上的npt II基因片段,构建了无选择标记的反义4CL-BADH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郭志华[9](2008)在《马铃薯无标记抗病毒双价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为我国北方重要栽培作物,其病毒性退化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诸多引起马铃薯退化的病毒当中,卷叶病毒(PLRV)与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的危害不仅减产严重,而且发生十分普遍。有研究表明,蚜虫在传播PLRV的同时助长PSTVd扩散。因此,对于PLRV与PSTVd的共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以转基因方法培育抗病毒品种是一条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已知利用正单链RNA病毒基因的RNA干扰型结构可使转基因植物获得较高抗病性,而对类病毒最有效的途径是以核酶切割病毒核酸。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PLRV基因组序列,在分析其基因间隔区(IS)及其两端的保守序列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以PLRV内蒙分离物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得到含PLRV IS的两段369bp的cDNA(IS-ClaⅠ-BstpⅠ与IS-Kpn-BglⅡ)。重组质粒pBS-T-IS经PCR鉴定、酶切分析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一步与PLRV其它分离物的同源序列进行了比对与进化树分析。其结果显示,所克隆的PLRV内蒙分离物的IS序列在PLRV不同株系和分离物之间的同源性很高,最高达到100%,平均为97.90%;同时IS在PLRV全基因组序列中也是相对保守的,且PLRV基因间隔区中存在高度保守的UUAUAUU序列。这表明基因间隔区对于植物病毒的增殖具有普遍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锤头型核酶的作用模式,设计、合成并克隆了特异切割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d)负链RNA不同区域位点的双价锤头型核酶基因(DR)。PCR检测、酶切分析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说明该核酶合成正确。通过中间表达载体pSKN-DR、pSKN-35S-DR、p3301-DR、pKAN-IS,最终构建了无选择标记的PLRV IS反向重复序列与特异切割PSTVd核酶双价表达载体p3301-DR-Isir。构建过程中,分别对每个重组载体进行了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核苷酸测序结果表明表达载体p3301-DR-Isir构建成功。采用冻融法将表达载体p3301-DR-Isir导入农杆菌LBA4404,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东北白和晋薯7号马铃薯品种,对转化过程中外植体选择、农杆菌侵染浓度、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明确了根瘤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的适宜条件为:外植体预培养2d,农杆菌OD_(600)为0.3-0.5,侵染外植体10min,共培养4 d。供试品种的茎段和叶片均可做外植体使用。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无选择标记的PLRV IS反向重复序列与特异切割PSTVd核酶的双价表达载体p3301-DR-Isir,为通过遗传转化培育对卷叶病毒和纺锤块茎类病毒双抗的马铃薯品种奠定了基因源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8-06-01)

吴畏[10](2007)在《无载体无标记玉米转化系统的建立及耐盐品系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植物由于可能带来食品及环境安全性问题,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转基因植物引发安全性问题的根源入手,建立了一种无载体、无标记基因的转化体系,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最小线性片段外源基因导入到玉米中,基本上解决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为了实现无载体、无标记基因的转化,本论文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来源于盐生植物辽宁碱蓬(Suaeda liaotungensis Kitag)的BADH基因,以最小线性目的DNA片段为原则设计了由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序列(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T-DNA边界序列3部分组成的转化元件导入玉米,探讨了建立一种无载体、无标记基因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可行性。对2076个转化样品的PCR检测结果表明,有27个样品呈阳性,T_1代转化材料PCR检测阳性率为1.3%。选取部分PCR阳性样品进行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3株T_1代转化材料(沈137-19、沈137-20、沈137-21)的基因组整合了外源的BADH基因,并得到了表达。采用稀释1倍的人工海水(NaCl含量约1.25%),对转BADH基因的玉米株系的后代进行苗期盐胁迫筛选,结果表明,经过2周的盐胁迫筛选,沈137-19株系的成活率为62.5%,且植株整齐度相对较好;而未转化玉米则表现为逐渐萎蔫、失绿,仅有8.0%的未转化玉米能够存活,故选择沈137-19株系进行下一步的分析。选取盐胁迫2周后成活的转基因玉米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BADH基因能够在后代玉米材料中得到遗传。选取部分PCR阳性的转基因玉米后代材料进一步进行了系统的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甜菜碱的含量为15.7~19.5μg g~(-1),是未转化玉米的15~19倍;转基因玉米的相对含水量明显比未转化玉米高8%~28%;转基因玉米SOD/POD酶活性也显着高于未转化玉米,其SOD活性为未转化玉米的1.2~1.5倍,POD活性为未转化玉米的1.4~1.9倍;转基因玉米后代材料的相对电导率仅为对照材料的69%~71%;转基因玉米MDA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说明转基因植株的细胞膜在盐胁迫条件下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转基因玉米的叶绿素含量为对照材料的1.12~1.16倍,盐胁迫下转基因玉米的净光合速率为22.2~29.5μmolCO_2m~(-2)s~(-1),而对照仅为18.1μmolCO_2m~(-2)s~(-1),转基因植株的蒸腾速率亦小于对照材料,且呈显着性差异,说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的光合系统相对于未转化玉米更稳定。田间盐胁迫试验及生理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了BADH基因在转基因玉米后代得到了表达,同时也为培育转BADH基因玉米纯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植物耐盐的另一机制是利用液泡膜上存在的转运蛋白将细胞内的离子区域化。利用已建立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将Na~+/H~+转运蛋白基因AlNHX1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玉米中,PCR及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了AlNHX1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进一步证明了本研究所建立的无载体、无标记基因的玉米转化体系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转化率,本研究在花粉管通道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植物转化方法——子房滴注法,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无载体、无标记基因的最小线性片段BADH基因导入玉米,获得的两个转BADH基因的株系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安全评价,生物安全等级为Ⅰ级,现已进入中间试验。(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12-01)

无标记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品中污染物的含量影响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对其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研究操作方便、灵敏可靠、快速的检测技术,本文制备两种纳米粒子,设计基于自制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并优化检测条件,以化学发光法检测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氯霉素、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这叁种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物质。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自制Fe_3O_4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ATP首先利用共沉淀法制备出Fe_3O_4纳米粒子,随后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磁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透射电镜等对其组成及粒径进行表征,最后以该粒子为载体制备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对ATP进行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表明,该自制Fe_3O_4粒子的粒径均一、磁性强、稳定性好、氨基改性效果良好,ATP的检测限为6.80×10-7 mol/L,并应用于检测酸奶样品中的ATP,检测得每毫升酸奶中ATP含量为3.98×10-8 moL;(2)基于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氯霉素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SiO_2纳米粒子,随后分别以商品化磁性微球和自制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制备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氯霉素;结果表明基于商品化磁性微球、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对氯霉素的检测限分别为3.57×10-9 mol/L、3.26×10-9 mol/L,并应用于检测加标牛奶样品中的氯霉素,检出率在94.1%~103.0%之间;(3)基于自制Fe_3O_4纳米粒子和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双组份中ATP和OTA通过磁性分离,基于自制SiO_2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ATP,基于自制Fe_3O_4纳米粒子的无标记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OTA;结果表明,ATP和OTA的检测限分别为1.43×10-7 mol/L和8.32×10-8 mol/L,并应用于加标啤酒样品中ATP和OTA的检测,对ATP和OTA的检出率在94.2%~101.0%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标记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苏小虎,马云龙,郭梓茹,张焱茹.基于Cas9技术的无标记定点整合LacS基因的载体系统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2].陈馨.自制纳米粒子载体结合无标记适体传感器化学发光检测应用[D].南昌大学.2017

[3].阿力玛,朱和平,王瑞瑶,闫涛,苏小虎.无标记转Fa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绵羊细胞系的建立[J].生物工程学报.2016

[4].周红,姜良良,燕飞,陈剑平.一种无标记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改造方法[J].浙江农业学报.2013

[5].郭晓,杨煜,马伟清,单伟伟,陈广霞.PyTPS基因无标记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马铃薯的初步研究[C].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2013

[6].吴回君,罗丽琳,张玉勤.透明导电薄膜载体材料在无标记电化学基因芯片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7].杨莉,李琳洁,邓子牛.柑橘无标记基因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甜橙的研究(摘要)[C].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8].杨晓红,陈晓阳.降低木质素、提高抗逆性的无标记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

[9].郭志华.马铃薯无标记抗病毒双价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D].山西大学.2008

[10].吴畏.无载体无标记玉米转化系统的建立及耐盐品系的选育[D].大连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  

无标记载体论文-刘晓,苏小虎,马云龙,郭梓茹,张焱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