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转基因论文-朱祥芬,闵东红,张小红,赵洁岚,周永斌

定向转基因论文-朱祥芬,闵东红,张小红,赵洁岚,周永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向转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TaEBP基因,快速定向育种,幼胚培养

定向转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朱祥芬,闵东红,张小红,赵洁岚,周永斌[1](2011)在《快速定向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转基因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抗旱相关TaEBP基因新春9号的T4代5个株系为供体材料,黄淮冬麦区金禾9123等10个主栽(推)小麦品种为受体材料进行杂交,结合小麦幼胚培养直接成苗、绿体快速春化、温室快速发育及分子跟踪检测技术建立快速定向育种体系;利用这一体系将抗旱相关TaEBP基因通过回交转育方法导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中,获得一批回交3代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使小麦的生育期缩短至90 d左右,可提高小麦育种速度和效率,实现1年4代快速繁育。(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杨淑华[2](2011)在《GFP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脑内移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基础为中脑黑质向纹状体投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造成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震颤、肌张力增高及运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但不能根治该病的发展。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已开展多年,有的采用胚胎中脑细胞或肾上腺髓质细胞移植,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持久,原因是细胞存活时间不长。而干细胞移植可针对性地补充退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理想方法,但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细胞来源。近年来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增殖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是理论上合适的供体细胞,但是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取材存在伦理学上的问题,成体神经干细胞含量少且不易取材,这些都限制了神经干细胞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叁个胚层来源的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BMSCs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尤其是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用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可避免法律和伦理学上的麻烦,这些优点使得BMSCs成为细胞移植的新的供体来源。但是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将BMSCs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纹状体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的靶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脑神经元轴突逐渐投射到纹状体,在纹状体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这些神经元分化为功能明确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研究表明,纹状体内含有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诱导因子,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室曾经用纹状体提取液或纹状体组织块将胚胎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成功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鉴于上述思考,本研究设计以下实验检测纹状体组织微环境对BM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制备了纹状体提取液检测其对BMSCs的诱导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将BMSCs移植到脑纹状体内,观察在体纹状体组织微环境对BM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作用。众所周知,普通的BMSCs移植到鼠脑后,由于无法区分供体细胞和受体组织而难以准确检测到BMSCs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为了识别移植细胞,在以往的移植实验中多采用二苯甲酰胺(Bis benzamide, BBZ)或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来标记细胞。但研究表明BBZ和Brdu可能会扩散进入供体细胞,且随着细胞分裂标记物会逐渐稀释,难以准确示踪。为了准确示踪及分析BMSCs的体内存活和分化情况,我们从GF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转基因鼠取材了BMSCs,即GFP-BMSCs。GFP转基因鼠来源的BMSCs的GFP基因会随着细胞分裂、增殖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在细胞中稳定表达,且终生存在。标记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检测到,易于追踪移植BMSCs在脑内的存活、分化与迁移情况。本实验用取自GFP转基因鼠的BMSCs,进行了体内和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在体外实验中,采用全骨髓细胞接种贴壁培养法培养GFP-BMSCs,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传代细胞CD29、CD11b的表达情况进行细胞鉴定;制备纹状体提取液,将纹状体提取液加入GFP-BMSCs的培养基中作为实验组,观察细胞生长及分化情况,正常培养的GFP-BMSCs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纹状体提取液对GFP-BMSCs的细胞周期的影响,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GFP-BMS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mxylase, TH)的情况,以检测其分化状况。在体内实验中,将GFP-BMSCs通过立体定位仪植入大鼠脑纹状体,分别在移植术后的1d、7d、14d、28d及45d灌注取脑,经过固定沉糖后做冰冻切片,观察GFP-BMSCs在脑内的存活与分布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GFP-BMSCs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均一的长梭形并排列成梳状、细胞密集处呈现旋涡状或团状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典型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显示取材的细胞表达CD29,而基本不表达CD11b,显示细胞纯度较高。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第3代BMSCs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加入纹状体提取液后细胞生长良好,部分细胞长出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纹状体提取液可促进GFP-BMSCs从G0/G1期向S期转化,即促进细胞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培养细胞可检测到NSE、GFAP及TH的表达,其中NSE阳性率为37.00±4.29%,GFAP阳性率为14.56±2.49%,TH阳性率为15.00±3.83%;对照组细胞NSE阳性率为2.30±0.77%,未检测到GFAP和TH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叁种染色结果分析均p<0.01),即纹状体提取液能诱导GFP-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体内实验结果显示,GFP-BMSCs移植到脑纹状体后存活良好,可观察到明显的移植区。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部分GFP-BMSCs从移植区迁移至纹状体,并分化为NSE、GFAP和TH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并能在纹状体内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移植后大部分分布于纹状体,也有少量的移植细胞可见于皮层、侧脑室和胼胝体等处。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从GFP转基因鼠获取的BMSCs能够在纹状体提取液和体内纹状体微环境的诱导下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16)

朱祥芬[3](2011)在《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居民主要的口粮作物。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周期较长,育种效率低,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已成为目前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以具有抗旱相关基因(TaEBP/DREB)的转基因小麦种质为供体,以黄淮麦区金禾9123等10个当地主栽小麦品种(系)为轮回受体,在温室加代条件下,通过每轮回交杂种的幼胚培养、花药及小孢子离体培养、分子检测等生物技术手段,经杂交、连续回交,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新种质;对影响转基因小麦幼胚直接成苗、花药/小孢子培养力的因子基本培养基、固化剂、低温预处理时间、生长素种类与浓度、以及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与幼胚萌发、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有关的因子,优化了小麦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取得如下结果:1.初步建立了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体系,该体系由幼胚离体培养直接成苗、绿体春化、温室加代和分子跟踪检测四大技术组成;同时,培养基成份、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对小麦幼胚的萌发率和生长势均有影响,在附加0.5mg/L NAA和0.1mg/L 6-BA的MO培养基中培养的幼胚萌发率和生长势较好。2.优化了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组织培养体系,基本培养基、固化剂、低温预处理时间、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等因子对小麦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有影响。在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IMI基本培养基,以琼脂糖为固化剂,在接种前将小麦幼穗在4℃低温预处理4d,可提高花药愈伤组织发生率,且有花药直接成苗现象;在附加激素组合1.0mg/L(2,4-D)+0.5(KT)和0.1mg/L多效唑的CHB培养基中的诱导率较高;以18个小麦基因型为材料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均能获得愈伤组织,但基因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诱导率在0.45-56.41%之间。在分化过程中,IMR培养基是较好的分化培养基,植株分化率达63.64%。3.小麦小孢子离体培养显示:分离纯化的小孢子在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8d后形成球形胚,培养24d后形成梨形胚,培养35d后形成1mm大小的胚状体;接种前将小麦幼穗在4℃低温预处理,预处理4d的比预处理7d的小麦幼穗产生更多的胚状体;胚状体的诱导培养基以IMI液体培养基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李文凤[4](2010)在《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体外定向进化及其作为安全标记应用于植物转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是制约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开发生物安全标记基因替代抗生素标记基因成为解决转基因植物安全性和促进转基因植物应用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利用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对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 Cu/Zn-SOD进行改造,并对以获得的高活力突变体基因为安全标记基因,百草枯(PQ)为选择剂建立新型安全筛选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克隆乳酸克鲁维酵母Cu/Zn-SOD基因,并在PGK1启动子驱动下与GFP基因融合,构建YEplac195-PSGA,转化酿酒酵母W303菌株。通过菌落PCR和荧光显微观察及添加PQ进行发酵检测,结果表明乳酸克鲁维酵母Cu/Zn-SO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通过一步基因置换法构建酿酒酵母sod1缺失菌株LN303。首次采用酿酒酵母sod1缺失菌株作为表达宿主,通过在CM-Ura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 PQ制造高氧压力,建立了Cu/Zn-SOD的高效筛选模型。通过优化易错PCR体系中Mn2+浓度,确定其最适浓度为0.5 mmol/L。经易错PCR建立突变文库进行筛选,得到叁个酶活力提高的突变体S1、S2和S3(S99R/A92G,S135P,D126N),其酶活力分别是野生酶的2.6、1.5和1.2倍。运用计算机叁维结构模拟,对氨基酸置换所导致的酶分子结构变化和活力提高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局部静电环境、内部氢键相互作用及活性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对酶活力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乳酸克鲁维酵母来源的Cu/Zn-SOD和突变体S1(mSOD)基因与拟南芥谷胱甘肽还原酶叶绿体信号肽(Chl)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Chl-SOD和pBI121-Chl-mSOD,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转化烟草,分别获得再生植株35和46个株系。通过PCR、RT-PCR、叶绿体SOD活性测定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正常定向进入叶绿体表达。转Chl-SOD和Chl-mSOD植株的SOD活性分别是野生型植株的1.8倍和5.3倍。在PQ和200 mmol/L NaCl处理下,考察其对转基因植株的表观伤害、质膜透性、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抗氧化能力和耐盐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提高大小顺序为转Chl-mSOD植株>转Chl-SOD植株>野生型植株。因此在烟草叶绿体中过表达乳酸克鲁维酵母来源的Cu/Zn-SOD和突变体S1基因能够提高转基因植株的抗氧化能力和耐盐能力。建立了以乳酸克鲁维酵母来源的Cu/Zn-SOD突变体S1(mSOD)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基因,PQ作为选择剂的新型安全筛选体系。将植物表达载体pBI121-Chl-mSOD中去除nptⅡ标记基因表达盒,得到pBI121'。确定烟草遗传转化体系中PQ作为选择剂的适宜浓度为6 ?mol/L。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过程中,以mSOD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基因,以6 ?mol/L PQ为选择剂,筛选得到96株表型正常的T0代转基因植株。通过PCR、Southern blot和RT-PCR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SOD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获得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转化频率最高为39.26%,与以nptⅡ为选择标记基因,100 mg/L Kan为选择剂的传统筛选体系进行比较,转pBI121-Chl-mSOD植株和转pBI121'植株的转化频率分别是其2.16倍和2.1倍。对其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T0代转基因植株为单拷贝,且表现出3:1分离方式,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株高、叶片数等指标,考察T0代和T1代转基因植株对PQ诱导的氧化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结果表明T0代和T1代转基因植株对PQ诱导的氧化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此新型安全筛选体系不仅避免了使用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和抗除草剂标记基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相对安全,同时具有以下优势:转化效率大大提高;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周期缩短;选择标记基因可以同时为目的基因,提高转基因植物对氧化胁迫、盐胁迫的耐受性。这将对加快转基因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李立,应大君,朱楚洪,糜建红,王廷华[5](2005)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stemcells,MSCs)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能力,为血管组织工程在体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第叁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无菌条件下采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用直接贴壁法获得小鼠MSCs,然后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进行诱导分化,最后对扩增的细胞特征进行八因子(Willbrandfactor,vWF)免疫荧光鉴定观察。结果:MSCs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4~8倍,7.0×103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3代即获得1.4×108个细胞。在70%~80%融合时呈现“铺路石”样形态,说明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MSCs在体外的培养扩增条件与一般小鼠相同。添加VEGF诱导2周后,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vWF的表达发现,诱导组的vWF呈阳性表达,对照组vWF表达呈阴性。结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MSCs在体外的培养扩增能力强,在VEGF作用下可以向内皮细胞转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5年10期)

苏涛,孙宏晨,欧阳喈[6](2005)在《肿瘤定向转基因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肿瘤组织定向转基因可以提高基因治疗的效果 ,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杀伤 ,有助于减轻载体微生物对机体造成的危害。近年来有关肿瘤定向转基因的研究有许多新进展 ,包括物理定向、生物定向及转录定向 ,各有优缺点。现就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期刊2005年01期)

王韫芳,南雪,张锐,李艳华,岳文[7](2004)在《转基因肝星状细胞定向诱导骨髓Thy-1~+β_2M~-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内移植研究表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具有向成熟的肝细胞分化的能力。然而,成体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的效率、分化细胞的功能状态、微环境对细胞分析的影响等均存在许多疑问。以高效、稳定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肝星状细胞株CFSC/HGF作为饲养细胞,成功地将大鼠骨髓来源的Thy-1+β2M-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Thy-1+β2M- cells,BDTCs)诱导为肝细胞,经RT-PCR和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证实,该条件下诱导后的BDTCs表达幼稚或成熟肝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分化细胞具有成熟肝细胞特有的靛青绿摄取排泌、氨基代谢和白蛋白分泌的功能,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肝脏非实质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外基质为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这为以骨髓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06期)

赵声明,顾惜春,常乃柏,Tim,Clackson,C,Anthony,Blau[8](2004)在《JAK2转基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长期扩增调控及定向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JAK2转基因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长期扩增调控和定向分化潜能的可行性。方法 克隆了一个MSCV based逆转录病毒载体称作MGI F2Jak2 ,它编码一个绿色荧光蛋白 (GFP)和两个改进的FK5 0 6结合蛋白 (F36v)与JAK2组成的融合蛋白 ,F36v是二聚化化学诱导物AP2 0 187的结合位点。应用该载体转染GpE +86包装细胞株 ,将C5 7BL 6小鼠的骨髓细胞与照射过15 0 0cGy的GpE +86产毒细胞株共同培养实现基因转导。转导后的细胞在X VIVO 15培养体系中扩增 ,分为①空白对照组 ;②AP2 0 187组 ;③干细胞因子 (SCF)组 ;④AP2 0 187+SCF组。扩增的细胞用直接法标记藻红蛋白荧光素 (PE)结合的抗Sca1、c kit、CD34 、Gr1、CD1 1b、TER 119、CD4 1 、B2 2 0和CD3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 ,并进行定向分化、祖细胞集落培养和脾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S)的研究。结果 只有AP2 0 187+SCF组可以持续地使转基因的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大量增殖 ,扩增 80d后细胞可达10 1 4倍 ,细胞倍增时间约 30h ,扩增细胞的表型为CD34 、c kit和Sca1等干细胞表面标志强阳性 ,其它细胞表面标志如Gr1、CD1 1b、TER119、CD4 1 、B2 2 0、CD3接近阴性。所扩增的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下 ,可定向分化为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华血液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赵声明,顾惜春,常乃柏,魏建平[9](2003)在《MPL转基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内外扩增调控及定向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转基因骨髓干/祖细胞体内外扩增调控的可行性,并评价扩增后细胞的造血重建功能及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基因调控表达技术,构建克隆一个表达MPL基因和能结合二聚化化学诱导物(AP20187)的逆转录病毒载体。AP20187可使MPL二聚化而激活信号传导,引起细胞增生。该载体同时含有可用于检测的GFP标记物。将表达MPL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Ly5.1小鼠的原始骨髓造血细胞(Primary murine bone marrow cells)中,测基因转导效率。将基因转导后的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1-01)

定向转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基础为中脑黑质向纹状体投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造成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震颤、肌张力增高及运动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但不能根治该病的发展。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已开展多年,有的采用胚胎中脑细胞或肾上腺髓质细胞移植,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持久,原因是细胞存活时间不长。而干细胞移植可针对性地补充退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理想方法,但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细胞来源。近年来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增殖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是理论上合适的供体细胞,但是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取材存在伦理学上的问题,成体神经干细胞含量少且不易取材,这些都限制了神经干细胞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叁个胚层来源的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BMSCs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尤其是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用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可避免法律和伦理学上的麻烦,这些优点使得BMSCs成为细胞移植的新的供体来源。但是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将BMSCs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纹状体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的靶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脑神经元轴突逐渐投射到纹状体,在纹状体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这些神经元分化为功能明确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研究表明,纹状体内含有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诱导因子,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室曾经用纹状体提取液或纹状体组织块将胚胎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成功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鉴于上述思考,本研究设计以下实验检测纹状体组织微环境对BM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制备了纹状体提取液检测其对BMSCs的诱导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将BMSCs移植到脑纹状体内,观察在体纹状体组织微环境对BM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作用。众所周知,普通的BMSCs移植到鼠脑后,由于无法区分供体细胞和受体组织而难以准确检测到BMSCs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为了识别移植细胞,在以往的移植实验中多采用二苯甲酰胺(Bis benzamide, BBZ)或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来标记细胞。但研究表明BBZ和Brdu可能会扩散进入供体细胞,且随着细胞分裂标记物会逐渐稀释,难以准确示踪。为了准确示踪及分析BMSCs的体内存活和分化情况,我们从GF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转基因鼠取材了BMSCs,即GFP-BMSCs。GFP转基因鼠来源的BMSCs的GFP基因会随着细胞分裂、增殖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在细胞中稳定表达,且终生存在。标记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检测到,易于追踪移植BMSCs在脑内的存活、分化与迁移情况。本实验用取自GFP转基因鼠的BMSCs,进行了体内和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在体外实验中,采用全骨髓细胞接种贴壁培养法培养GFP-BMSCs,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传代细胞CD29、CD11b的表达情况进行细胞鉴定;制备纹状体提取液,将纹状体提取液加入GFP-BMSCs的培养基中作为实验组,观察细胞生长及分化情况,正常培养的GFP-BMSCs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纹状体提取液对GFP-BMSCs的细胞周期的影响,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GFP-BMS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mxylase, TH)的情况,以检测其分化状况。在体内实验中,将GFP-BMSCs通过立体定位仪植入大鼠脑纹状体,分别在移植术后的1d、7d、14d、28d及45d灌注取脑,经过固定沉糖后做冰冻切片,观察GFP-BMSCs在脑内的存活与分布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GFP-BMSCs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均一的长梭形并排列成梳状、细胞密集处呈现旋涡状或团状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典型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显示取材的细胞表达CD29,而基本不表达CD11b,显示细胞纯度较高。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第3代BMSCs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加入纹状体提取液后细胞生长良好,部分细胞长出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纹状体提取液可促进GFP-BMSCs从G0/G1期向S期转化,即促进细胞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培养细胞可检测到NSE、GFAP及TH的表达,其中NSE阳性率为37.00±4.29%,GFAP阳性率为14.56±2.49%,TH阳性率为15.00±3.83%;对照组细胞NSE阳性率为2.30±0.77%,未检测到GFAP和TH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叁种染色结果分析均p<0.01),即纹状体提取液能诱导GFP-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体内实验结果显示,GFP-BMSCs移植到脑纹状体后存活良好,可观察到明显的移植区。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部分GFP-BMSCs从移植区迁移至纹状体,并分化为NSE、GFAP和TH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并能在纹状体内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移植后大部分分布于纹状体,也有少量的移植细胞可见于皮层、侧脑室和胼胝体等处。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从GFP转基因鼠获取的BMSCs能够在纹状体提取液和体内纹状体微环境的诱导下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向转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朱祥芬,闵东红,张小红,赵洁岚,周永斌.快速定向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转基因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西北农业学报.2011

[2].杨淑华.GFP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脑内移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朱祥芬.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定向培育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李文凤.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体外定向进化及其作为安全标记应用于植物转基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李立,应大君,朱楚洪,糜建红,王廷华.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J].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苏涛,孙宏晨,欧阳喈.肿瘤定向转基因治疗研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

[7].王韫芳,南雪,张锐,李艳华,岳文.转基因肝星状细胞定向诱导骨髓Thy-1~+β_2M~-细胞向肝细胞分化[J].科学通报.2004

[8].赵声明,顾惜春,常乃柏,Tim,Clackson,C,Anthony,Blau.JAK2转基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长期扩增调控及定向分化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

[9].赵声明,顾惜春,常乃柏,魏建平.MPL转基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内外扩增调控及定向分化研究[C].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3

标签:;  ;  ;  ;  

定向转基因论文-朱祥芬,闵东红,张小红,赵洁岚,周永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