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新探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新探

罗晓艺(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校重庆402260)

【摘要】在追求个性化的课堂改革模式的前提下,为了避免语文的课改实验课堂走进华而不实的"秀场",陷入失去目标的困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躁,淡化形式,安静求实,循序渐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能真正的有所得有所获。

【关键词】语文课改实验课堂教学策略动静结合学思读写结合合作探究学习的"收放"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6-034-02

一、引言

新的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其原因在于:教育必须唤醒、开发、提升学生的潜能,必须着眼于促成学生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应该说,所有的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基础上,但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的组织形式或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一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取的教学策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种策略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试验,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而忽视自主学习;过分追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忽视学生的读写训练;过分追求和营造热闹的课堂讨论氛围而忽视学生的静思默想的过程。所以,笔者以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积极追求个性化的课堂模式的前提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应该把握好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氛围和节奏,设计好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和目标,实施多种教学策略,做到"动""静"结合,"学""思""读""写"结合,合作探究学习的"收""放"结合。

二、语文课改实验课堂的教学策略

1."动""静"结合策略

保证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可以改善师生的心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是愉快欢乐的,是民主平等的,是争论活跃,热闹而积极的课堂。但是在此前提下,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学生在这种比较亢奋的氛围中是否静下心来读透文本,是否凝神静气地思考过问题,是否对他人的观点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以为热闹和愉快,讨论和质疑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在此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静态学习,即文本的默读、读后心得的抒写、小组讨论质疑后的反思等。

就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而言,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都比较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文本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预习文本有很多种方式,语文老师多喜欢用"诵读"的方式或者采用"课前小练习"的方式,即出一些课文中的字词练习,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初读文本。诵读文本时,老师们多采用的是教师的范读,学生领读或齐读等方式。特别是新课改环境下,有些老师为了突出教学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讨论意识,有时或丢弃或忽视学生预习文本的环节,因而不少语文课改公开课都出现了"急急忙忙奔入,迷迷糊糊领悟"的毛病。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而且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强化。例如教师导入之前或之后,可以先不进行诵读、齐读或范读,因为有时大声齐读、或老师学生范读会破坏或影响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其没有准备的热热闹闹地进入,还不如扎扎实实安安静静地感悟。教师师可根据文本特点,导入前后均可安排学生自己独立读书,小声诵读或者限时默读,让学生用自己认可的声调、节奏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也许这种理解并不一定准确或正确,也许有些学生还不能集中精力,但足够多的独立阅读时间会给学生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我们老师或同学强加给他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初读文本的目标就已经完成了。

其次,新课改下,我们可以尝试将"课前小练习"的预习方式转变为批注式阅读或读书卡片的形式来完成对文本的阅读。比如,可根据文本题材,做5-10分钟的批注式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初读文本的体会,从文章内容、结构安排、语言运用、作者观点等一两点内容在文本上写一点30-100字的批注文字,或者做一则简易的读书卡片,在卡片上完善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内容,而不对学生的批注和读书卡片做点评。

"批注式阅读"和"读书卡片式阅读"可以转变学生对试题的依赖和一种定性思维,锻炼学生自己设疑、自己命题的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室的氛围这时候应该是安静的,时间也应该保证5-10分钟。如果长期坚持和强化这个环节,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会慢慢培养起来,安静思考,自我体验,这也为第二阶段--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合作探究是需要自我观点来支撑的,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思考,对文本的把握就很难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充其量也只是老师或同学给自己灌输的阅读体验。因此,给学生留足阅读的时间,弃热热闹热的开场为扎扎实实的体验,在积极热情的动态学习中贯穿一份静态的学习,我以为这是我们语文课改实验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策略。

2."学""思""读""写"结合策略

课改下的语文课堂逐渐摆脱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教师把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摆在了合作探究学习阶段。实践证明,课堂更开放更民主了,气氛更活跃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也逐步形成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质疑文本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积极热闹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合作与交流仍然需要思考的过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学"是一种感悟和体验,可以是浅层次的接受知识;"思"是一种联想、分辨、评价,是一种深层次的使用知识,是学生自我的一种提高和升华。"学"与"思"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

所以,笔者认为在学生合作交流与质疑探究后,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思想收拢,让学生安静下来,独立思考,想想合作学习的收获或体会。方式可以在第一阶段"批注式阅读"和"读书卡片式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可以用"我的思考"、"我的困惑"、"我的欣赏"、"我的发现"、"我的联想"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第二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提高。这段时间应该保证在5-8分钟左右。老师也不要觉得教室太过安静,不放心学生独立思考的效果,而急急忙忙地结束过程或者不断地提示和纠正学生的答案。

"学""思"不能分开,"读""写"更不能抛弃。在语文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很多教师都设计了三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在三个环节中,课堂设计策略中的动静结合、学思读写结合其实都是相融相生,不能截然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因此,读写结合的方式很多,有前面提到的批注式阅读、读书卡片、读书心得等形式,也可以针对文本中的精彩片段、有哲理意义的句子或者精巧的结构等内容进行课堂仿写训练,也可以采用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好词语进行"词语连缀写话训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读写形式,只要简单易行,学生又乐于接受,那么训练读写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不管学生思考的时间长否,思考的程度深否,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养成独立思考、边读边写的习惯,形成思维的发展规律,即对文本表象的认识与质疑→合作学习的资源共享、观点冲撞→反思与补充表象认识的不足与浅薄、认同借鉴他人正确经验或质疑某些观点→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这样,只要形成习惯,学生下笔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3.合作探究学习的"收放"策略

指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它是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实现学生资源开发与共享,实现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以互补增进为原则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好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环节非常重要,也最讲究策略。作为教师,要把握合作探究学习的"收"与"放",要注意避免"天马行空"式的讨论和散漫无序的氛围。

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是问题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讨论,或者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讨论出结果,因为这些过程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我们发现,长此以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提高了,当众讲话的胆量也"大"了,但伴随而来的是,学生从文本中并没有学到什么,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没有提高,而且有时我们发现,学生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往往信马由缰,离题万里,有时甚至出现了涉及语文教学的问题却变成了解决政治历史地理或其它学科的问题,语文课失去应有的语文味。

因此,在设计和回答问题前,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提出一两个有"质量"的问题,问题不求多,但贵在"精",教师在巡视时可以针对性地给学生一点指引,然后小组进行筛选。探究方式上可以采取质疑互答,小组选对手(小组或小组组员)来解答。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要注意引导问题的方向和范围,控制讨论的氛围,调节好学生的情绪和争论的快慢节奏,掌控讨论的纪律,做到合作探究学习有秩序、有目标、有深度,扎实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设计问题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收放"策略。

三、结语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是快乐的也是紧张的,是活泼的也是严肃的,是热闹的也是有序的。在追求个性化的课堂改革模式的前提下,为了避免语文的课改实验课堂走进华而不实的"秀场",陷入失去目标的困境,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抛弃浮躁,淡化形式,安静求实,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氛围和节奏,设计好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和目标,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能真正的有所得有所获。

参考文献:

李全华、林兆其《在实践反思中学会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9

标签:;  ;  ;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