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论文-陈华

媒介变迁论文-陈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文化,技术变迁,传播格局

媒介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1](2019)在《技术变迁视域下媒介文化研究的基本逻辑与内涵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始终是传播方式变革的基础动因,媒介对社会系统的介入以及与文化的相互交织使得媒介文化成为社会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的演变已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表征。从社会文化的总结框架中审视媒介文化研究的取向,文化研究的体系与方法始终贯穿其中;而在从技术变迁的视角下,新技术衍生出新的表达形式以及新语境下的意义延伸是对媒介文化内涵的重要拓展。技术演进在引发传播形态变革的同时,媒介文化的内容形式、结构特征和意义表达都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侵入社会系统的当下,媒介文化研究在遵循文化研究基本逻辑的同时也必须将技术演进带来的意义延伸纳入其中加以考量。(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贺桂梅[2](2019)在《当代中国大众媒介的历史变迁与文学经典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本文想为"新媒介"研究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视野,从大众媒介角度来描述当代中国这70年的变迁,焦点环绕在媒介和经典的关系。我们今天称之为"新媒介"的东西,其实指的是网络、移动终端、自媒体、数字技术等。那么所谓"旧媒介"是什么呢?大概是影视等视觉媒介,就文学而言,最直接的是纸媒。媒介的"新"和"旧"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比如晚清时,报刊杂志是新媒介,但(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10期)

薛皎[3](2019)在《兴庆宫公园:公共空间的文化变迁与媒介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公园形态存在着的兴庆宫,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一方面忠实的履行着基本的公园职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容纳着各类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在其中开展活动,集合人群,同时也向外传达着本身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能够协调秩序,传播主流思想;对市民来说,可以引导其构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促使人们完成社会化。本文从城市传播的角度出发,以"兴庆宫"为个案,探究其作为城市中的文化公共空间这样一个城市传播媒介,所行使的文化表达和意义建构功能。(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王妍,李霞[4](2019)在《互动新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媒介变迁与互动新闻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动新闻从21世纪之初就开始被新闻业界与学界频繁提及与讨论,其能指的现实对象也在随着时代、技术、理念发生变化。本文对互动新闻实践及理论进行了历时性与整体性综合梳理,围绕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环境变化的互动新闻理论框架展开研究,回顾互动新闻的"前世",观照其"今生",预测其未来,提出基于人与人互动、人与新闻作品互动、数据控制型、场景控制型、内容控制型等互动新闻相关定义及分类方法,以及未来互动新闻的创新形态。(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南长森[5](2019)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变迁与国家安全意识网络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网络治理视阈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变迁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媒介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涉及国家安全的运行方式,而社会变迁和国家安全是媒介变迁综合运行的结果。我国长期处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交互传播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交互、分割、界壁、对撞、矛盾、融合发展,导致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变迁与国家安全意识的现实基础、表现形态、社会作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此,提出了新媒体传播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社会区域发展具有取信性,网络治理传播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守正性,网络治理传播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具有延展性,网络治理传播对国家安全意识具有泛白性等。在综合治理中,我们要秉持、吸纳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官方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交互传播中,以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为基础,公正、公开、准确地传播党和政府的优质信息,杜绝不利信息传播。(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魏建国[6](2019)在《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建构的历程与意义——媒介变迁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语文化政法秩序向文字文化政法秩序的媒介形态变迁,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的建立与认同,是经由秦朝过渡,汉代奠基,隋唐发展,到宋朝时期才真正确立。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对传统中国影响深远,表现为传统中国的政治合法性一直依赖于文字文化叙事;传统中国的国家运转一直依赖文字文化组织;传统中国的国家认同一直依赖于文字文化建构。立基于口语文化向文字文化的媒介文化转型视角,不仅可以拓宽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发展的研究领域,也可以为我们认知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发展增加一种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谢迎博[7](2019)在《爱情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基于“媒介即讯息”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对情感的维系和传达,无一不是通过媒介来进行的。爱情作为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们是怎样来进行爱情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怎样利用媒介来传递相思之情或增进感情?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媒介进行分析以探究爱情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9年09期)

周津菁[8](2019)在《论戏曲作为媒介的技术文化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作为媒介经历了"游戏""镜子"和"艺术"阶段。"以歌舞演故事"的出现,是戏曲媒介正式形成的标志。戏曲核心媒介技术程式的生成则意味着戏曲作为艺术的成熟。本文将从媒介的技术文化变迁角度讨论戏曲的发展途径。(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7期)

孟繁旭[9](2019)在《媒介变迁视角下外语教育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经历了口述、文字和电子叁个时代的变迁,每次变迁在给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转型的动力和方向。作为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影响的外语教育,随着媒介的变迁从萌芽走向体系,从个体学习行为扩展到国家规划,从对语言符号表征的学习转向人文素养的培育。以物联网、3D打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的媒介时代要求教育向着融合教育,开放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转型。新媒介下的外语教育也将向培养学习者的世界多元文化素养和构建学习者自我生命意义的目标转向,新的媒介技术的应用也将完全打破外语教学主客体的界限,使外语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终身教育。(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官宵,王处辉[10](2019)在《媒介变迁与记忆重塑:短视频中的青年群体记忆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变迁重塑着记忆实践形态。近年来,作为新兴媒介形式的短视频对青年群体的记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记忆理论和经验观察,可以发现短视频媒介中的青年群体记忆实践呈现出新特征。青年群体记忆实践的变化与以现在为中心的时间生产、以青年群体地位提升为表征的权力实践、以自主性为核心的媒介叙事表达密切相关。青年群体记忆实践在增强自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化和碎片化问题,此外,还给家庭记忆和官方记忆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青年群体自律、家庭积极引导以及国家有效治理是解决青年群体记忆实践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9年08期)

媒介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本文想为"新媒介"研究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视野,从大众媒介角度来描述当代中国这70年的变迁,焦点环绕在媒介和经典的关系。我们今天称之为"新媒介"的东西,其实指的是网络、移动终端、自媒体、数字技术等。那么所谓"旧媒介"是什么呢?大概是影视等视觉媒介,就文学而言,最直接的是纸媒。媒介的"新"和"旧"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比如晚清时,报刊杂志是新媒介,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华.技术变迁视域下媒介文化研究的基本逻辑与内涵变迁[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2].贺桂梅.当代中国大众媒介的历史变迁与文学经典的塑造[J].探索与争鸣.2019

[3].薛皎.兴庆宫公园:公共空间的文化变迁与媒介表达[J].传播力研究.2019

[4].王妍,李霞.互动新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媒介变迁与互动新闻演进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5].南长森.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变迁与国家安全意识网络治理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魏建国.中国古代“文字文化形态”政法秩序建构的历程与意义——媒介变迁视角[J].法学评论.2019

[7].谢迎博.爱情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基于“媒介即讯息”理论视角[J].新闻世界.2019

[8].周津菁.论戏曲作为媒介的技术文化变迁[J].四川戏剧.2019

[9].孟繁旭.媒介变迁视角下外语教育嬗变[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

[10].梁官宵,王处辉.媒介变迁与记忆重塑:短视频中的青年群体记忆实践[J].学习与实践.2019

标签:;  ;  ;  

媒介变迁论文-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