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炉与工业炉标准化现状及新形势下的发展

我国电炉与工业炉标准化现状及新形势下的发展

一、我国电炉和工业炉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孟兆磊[1](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侯恩宾[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杨鑫[3](2021)在《低锰高铁矿还原制备富锰渣及高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锰资源在全球各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90%用于钢铁领域。富锰渣是通过高炉或电炉冶炼,将锰元素富集在渣中而得到的中间产品,其通常呈浅绿色块状,在冶炼硅锰合金时可以起到调整Mn/Fe和P/Mn的作用,锰系合金也是铁合金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富锰矿资源日趋减少,世界各国针对低品位锰矿普遍采用通过生产富锰渣进行富集处理,达到高效利用低品位锰矿的目的,在我国富锰矿储量极少的情况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现存低锰高铁矿的冶炼工艺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同时介绍了富锰渣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冶炼工艺大都存在工艺流程长、冶炼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等缺点。本论文所用试验原料为科特迪瓦某公司提供的低锰高铁矿,对低锰高铁矿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进行分析,原料中含有锰元素27.7%,含有铁元素18.1%,Mn/Fe=1.53,属于典型的低锰高铁矿石,并且锰元素多以Mn O2和Mn3O4的形式存在。本文研究在低锰高铁矿还原-熔分过程中,用焦炭作还原剂,并且通过改变碱度还原制备富锰渣的理论分析及试验工艺参数。通过计算锰矿还原过程的热力学以及采用Factsage软件的Phase Diagram模块对渣系进行理论计算,同时探索了反应温度、碱度和配碳量三种因素对渣中Mn、Fe质量分数和Mn在渣中回收率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得出最佳的冶炼工艺参数。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对科特迪瓦低锰高铁矿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计算可以得出: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还原剂焦炭会发生气化反应从而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一步将锰元素的氧化物从高价态转变为低价态,当热力学条件以及动力学条件都满足时,高价态的锰氧化物可以被一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锰。锰矿在加热状态下会进行自分解过程,当T>1450K时,高价态的锰氧化物转化成Mn O的形式存在。在还原气氛条件下,锰氧化物从高价态向低价态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均能够得到满足,且与锰矿自分解反应相比,转变温度均有所降低,得出焦炭作为还原剂可以明显改善锰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另外,热力学分析表明,在铁氧化物被充分还原的情况下,Mn元素进入炉渣中,达到富集锰元素的目的。同时通过Factsage软件的Equilib模块模拟得出渣系的理论熔点在1366.84℃。(2)单因素试验表明,反应温度、碱度以及配碳量均对锰矿还原-熔分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试验的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锰元素在渣中的富集程度,且当温度为1400℃时,Mn元素在渣相中回收率达到最大值,同时,试验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升高温度有利于渣铁分离,因此应在保证渣铁分离良好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较低的反应温度。在锰矿还原熔分过程中,升高碱度有利于锰元素在渣中的富集程度,从而改善富锰渣的品位。当配碳量处于10%~15%范围内时,渣中Mn的质量分数及Mn元素在渣中的回收率均取得较大值。同时配碳量过低会导致Fe还原不充分,过高则会使Mn回收率下降及渣铁分离变差。(3)基于Box-Behnken理论确定了响应曲面试验方案,通过对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建立的锰元素回收率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数据拟合后,结论显示,三种因素影响炉渣中锰元素回收率的显着性大小分别为:反应温度>配碳量>碱度。通过响应曲面优化试验得到的最佳理论冶炼数据为:还原温度1402.36℃,碱度0.10,配碳量10.04%。由于实际试验过程条件的限制,将最佳理论工艺参数确定为:还原温度1402℃,碱度R=0.10,配碳量10%,在此参数水平下进行验证性试验,得到Mn元素回收率的平均值为93.13%,与模拟结果误差较小,说明模型可靠,并且可以获得锰含量为40%以上的合格的富锰渣。

韩锐[4](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王勇[5](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科研院所或类似的组织架构体系,经济发达国家更是借助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信息加工与传播等领域获得的竞争优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对科研院所实行计划式管理体制,迅速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短时间内提升了科技实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科技体制进行调整,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入融合,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特有的科学技术积淀、国民经济结构、人才与资源优势为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由此陕西科技资源逐渐丰富,科研院所的聚集程度和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前很长时间陕西并未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陕西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不够。因而,深入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转型,正确评价省内各类科研院所的历史贡献,辨析科研院所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新时期陕西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陕西科研院所改革与创新中的科技引领作用进行剖析,探讨如何将地区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而增强陕西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因此,在研究中,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力求进行全面考察,从而较为详实地阐明陕西科研院所的历史基础与发展现状,总结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特点,把握科研院所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分析陕西科研院所的结构与分布、资源开放共享程度、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科研创新环境、院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层面,揭示陕西科研院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最终提出和构建适宜于陕西现代科研院所发展的相应对策与建议。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历程,国民经济恢复之初,陕西积极改造和创建科研院所;党中央“向现代科学进军”号召发出后,陕西科研院所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平衡全国工业布局,促进内地经济开发,又向陕西迁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院所,进一步充实和提高了陕西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奠定了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地位。改革开放后,陕西科研院所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制度变革与体制调整的全新发展阶段,建立了完整的科研院所体系,形成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壮大了陕西的科研人才队伍,从宏观、微观层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发展经验。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点:科研院所在省内形成西安、杨凌两个区域中心;自身发展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显着;外部整建制嵌入式的集中迁建;遵循非完全市场化的科研院所转型路径。陕西科研院所与陕西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着紧密联系,陕西科研院所为地方经济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科研院所改革与市场接轨不够,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发展呈现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不足,院所的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陕西科研院所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化发展中,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变化,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价值创造优势,并利用科技资源实现对各类传统资产的配置和优化,形成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型资产结构,从依靠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管理与资本运作的发展道路;从顶层设计上建立新型现代化的科研院所制度,加快陕西科研院所自身调整的步伐,克服自身发展中的种种障碍,为陕西科研院所实现更高等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第一、总结并提炼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转型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恢复之初,陕西积极改造、迁移、创建科研院所,充实和提高了陕西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奠定了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陕西科研院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制度变革与体制调整的全新发展阶段。经过70年的发展,陕西科研院所具有鲜明的发展特点,在省内形成西安、杨凌两个科研院所高度聚集的区域中心;科研院所发展与陕西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表现出较为显着的阶段性特征;科研院所从省外整建制嵌入式的集中迁建特点非常突出;遵循非完全市场化的科研院所转型发展路径。第二、在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成就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实证分析模型,定量分析和测度了陕西科研院所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已构建完整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体系,形成门类齐全且覆盖领域广泛的学科体系,形成丰硕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果,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成熟思路和成功经验。在科研院所恢复与发展中,陕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着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越资本和劳动投入,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陕西科研院所的经济效率也随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调整,科研院所经济效率的提升会受到科研院所类型、行业景气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三、揭示了陕西科研院所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实证分析和检验了这些问题对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主要包括:科研院所改革与市场接轨不够,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发展呈现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不足,开放与共享机制不健全;各类要素供给相对不足,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待提高。第四、阐明陕西科研院所在改革、创新与发展进程中,要着力促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研院所的运营模式和研究模式正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科研院所需要要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价值创造优势,并利用科技资源实现对各类传统资产的配置和优化,形成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型资产结构;逐步从依靠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管理与资本运作的发展道路上,并从顶层设计上建立新型现代化的科研院所制度,以促进陕西科研院所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从而为陕西科研院实现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吴洋[6](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刘伶蕾[7](2020)在《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酒钢宏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此低碳背景促使国内企业主动想要去改善自身生产经营方式,以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该目标还对公司会计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即对碳排放交易核算,碳成本核算控制以及碳会计事项披露等新问题的处理,随后在2020年1月初,中国财政厅发布了中国财政厅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更好地为各企业统一了应对与碳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系列标准。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掌握核心节能低碳技术以发展低碳节能模式,早一刻掌握核心技术,企业便可以早一步培养核心竞争力,抓住先进机会,在完成碳排放交易方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针对市场发展的低碳趋势,提出企业在面对外部低碳环境的变化时需要通过借助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来应对。基于我国管理会计基本准则里的决策、控制、计划和评估四项功能,本文构建出以下4个模块,即碳决策、碳成本控制、碳排放预算和碳排放绩效评价作为碳管理体系内容。这四个模块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本文拟构建的碳管理会计体系,以求帮助促进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案例以酒钢宏兴公司为例,结合其生产和排放特点以及所处的具体内外部环境,构建了公司碳管理会计体系,旨在为其演示该体系应用方案,后对宏兴公司提出建议,并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指出碳管理会计的现实意义。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相关。本文希望提出碳管理会计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思路,以帮助企业形成碳管理会计的系统运作框架,并对自身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更为全面的考核,同时也帮助诸如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场投资者之类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碳会计信息,以加强社会监督来促进企业将低碳发展纳入其发展战略。

史雪廷,姚方行,杜蕴慧,刘树生,郜俊伟,乔世杰[8](2020)在《金属铸造行业排污许可管理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铸造行业生产工艺种类繁多、行业分布较为分散、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环境管理基础薄弱。本文结合该行业现状和产排污特点,分析了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新老标准的区别,梳理了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废气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项目及排放口类型,明确了排放限值确定等关键问题,为保障铸造行业排污许可制度顺利实施、加强行业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马玉成[9](2020)在《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区域钢铁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先大劣势,特别是与成本相关的主要环节竞争力处于比较弱势状态,本文以成本竞争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焦距于西北区域的钢铁行业,以西宁特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西北区域钢铁企业的成本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成本管理理论、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介绍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并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在主要成本指标、能耗指标上处于极大劣势,西北区域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粗放的成本节约阶段,离系统性、战略性成本管理尚有很大的距离。在现状的基础上对成本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规划设计问题、管理问题进行论述,讨论了成本管理的问题、成本管理问题的背景和导致上述管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研究现象产生的问题。进一步对成本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的背景进行讨论,用SWOT方法对成本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基于上述问题讨论提出成本竞争力的六维评价体系及具体提升措施,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竞争力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的层次。通过运用六维评价体系理论,通过西宁特钢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依次从西宁特钢的成本竞争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措施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优化成本竞争力的实施效果。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白佳鑫[10](2019)在《以矿产资源为原材料的铸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共演理论》文中认为铸造行业上接矿产资源行业(矿产品初加工),下连装备制造行业(主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我国铸造行业积累了诸多问题,急需转型升级。论文基于协同共演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我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各种路径及其协同共演的机理。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归纳了铸造行业同矿产资源行业的关系以及铸造行业的产业链及价值链特征;系统阐述了我国铸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运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并结合其它估算方法,预测了2025年我国的铸件总产量为6000万吨;分析了我国铸件结构的发展趋势,如球墨铸铁件和铝(镁)合金铸件将进一步提升在铸件总产量中的比例;对我国铸造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这些问题包括:铸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差,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2)运用协同理论系统分析了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十一种切入路径及其协同路径,以及由此构成的路径链、路径链网,并对各种路径及其协同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各种切入路径均有其适应的特殊条件;同时与切入路径协同的各种路径,在链接过程中会存在链接时间、链接环节等方面的差异性,这与各路径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协同的紧迫程度、需求强度等均有关系。(3)运用共演理论系统研究了各种协同路径共演的过程及其内在机理。为了研究路径协同共演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我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各种协同路径在不同阶段的协同共演过程模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于各种路径之间协同共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包括其动力机制、协同基础(资源和能力)以及通过行动者的学习、调适与创新机制而进行螺旋式协同共演的规律。(4)对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各种既有路径的实施情况、并结合泊头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进行了考证,总体上证明其同论文提出的路径协同共演模型相一致。(5)依据上述分析,并针对铸造行业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其协同共演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二、我国电炉和工业炉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电炉和工业炉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产业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2.4 研究方法综述
        2.4.1 Dematel方法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3.3.3 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2.2 回归分析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3.2 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5.1 场景设置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5.2 系统分析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5.3.1 人口模块
        5.3.2 钢铁模块
        5.3.3 预测模块
    5.4 系统结果分析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5.4.3 趋势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6.1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低锰高铁矿还原制备富锰渣及高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锰资源概述
        1.1.1 锰元素的基本性质
        1.1.2 锰矿石种类
        1.1.3 国内外锰资源分布概况
    1.2 低锰高铁矿冶炼研究进展
        1.2.1 低锰高铁矿冶炼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冶炼低锰高铁矿存在的问题
    1.3 富锰渣研究进展
        1.3.1 富锰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富锰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性能及试验设备
        2.1.1 低锰高铁矿
        2.1.2 还原剂
        2.1.3 熔剂
        2.1.4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流程及研究方法
        2.2.1 配料计算
        2.2.2 还原-熔分试验方案
        2.2.3 产物成分分析
        2.2.4 产物评价指标
        2.2.5 技术路线
3 锰矿还原-熔分过程热力学分析
    3.1 热力学理论基础
    3.2 锰矿还原过程热力学分析
        3.2.1 焦炭气化反应热力学分析
        3.2.2 锰氧化物还原热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低锰高铁矿还原熔分过程各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4.1 温度对锰矿还原过程的影响
        4.1.1 温度对渣中锰、铁品位的影响
        4.1.2 温度对渣中锰回收率的影响
    4.2 碱度对锰矿还原过程的影响
        4.2.1 碱度对渣中锰、铁品位的影响
        4.2.2 碱度对渣中锰回收率的影响
    4.3 配碳量对锰矿还原过程的影响
        4.3.1 配碳量对渣中锰、铁品位的影响
        4.3.2 配碳量对渣中锰回收率的影响
    4.4 各因素对渣金分离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响应曲面法优化低锰高铁矿冶炼富锰渣试验研究
    5.1 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方案
    5.2 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交互作用下富锰渣品位的响应曲面分析
        5.3.1 碱度及配碳量对富锰渣品位的影响
        5.3.2 温度及配碳量对富锰渣品位的影响
        5.3.3 温度及碱度对富锰渣品位的影响
    5.4 优化参数及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4)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回顾
        (一)分析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效率提升的因素
        (二)探讨科研院所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三)阐述科研院所科技协同的方式及作用
        (四)揭示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五)研究陕西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
    三、研究目标、思路和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四、史料与理论依据
        (一)史料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一章 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近代陕西科学技术事业和科研院所的雏形
        (二)民国时期陕西科学技术与科研院所的发展
        (三)陕甘宁边区科学技术与科研院所的发展
    二、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陕西农业生产发展对科研院所存在刚性需求
        (二)雄厚的制造业引领陕西科研院所的创建与发展
        (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陕西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与转型
    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科研院所的恢复和建设(1949-1963)
        (一)对旧有科研院所的接收和改造
        (二)“重点建设”带动下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
        (三)“向现代科学进军”的提出与陕西科研院所的兴起
    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科研院所的充实和提高(1964-1977)
        (一)陕西“三线”建设的背景
        (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科研院所的建设高潮
        (三)“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陕西科研院所的调整和探索(1978-1991)
        (一)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科研院所的恢复与整顿
        (二)科技体制调整后陕西科研院所发展探索
    四、市场经济下陕西科研院所的改制和转型(1992-2015)
        (一)市场化改革下陕西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
        (二)“科技强省”战略实施与陕西科研院所的转型与发展
        (三)“一院一所”模式下陕西科研院所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成就与经济贡献
    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成就
        (一)建立完整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体系
        (二)形成了门类齐全且覆盖领域广泛的学科体系
        (三)形成了丰硕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果
        (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获得举世瞩目成就
        (五)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成熟思路和成功经验
    二、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生产函数的构建
        (二)相关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陕西科研院所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三、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经济效率分析
        (一)DEA及 Malmquist指数的构建
        (二)指标选择及DEA效果评价
        (三)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四、影响陕西科研院所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FAVAR模型的构建
        (二)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特点
    一、陕西科研院所逐步分化并形成两个区域聚集中心
        (一)陕西主要科研机构集中在西安
        (二)陕西农业科研院所集中于杨凌
        (三)陕北与陕南科研院所聚集区正在形成
    二、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农业科研院所在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居于优先发展位置
        (二)工业与国防科研院所在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得到壮大
        (三)新时期陕西科研院所得到全面发展
    三、陕西科研院所具有“嵌入式”发展的特点
    四、陕西科研院所呈现非完全市场化改革模式
第五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院所改革与市场接轨不够
        (二)陕西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三)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呈现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不足
        (四)陕西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
        (五)陕西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有待提高
    二、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陕西科研院所改革滞后的原因分析
        (二)陕西科研院所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陕西科研院所存在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四)陕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流动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五)陕西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的原因分析
        (六)陕西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贡献有限的原因分析
    三、陕西科研院所存在问题的影响及实证检验
        (一)数据指标的选择
        (二)实证分析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六章 新形势下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科研院所制度
        (一)推动陕西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转化
        (二)加快陕西科研项目运行的市场化进程
        (三)促使陕西科研管理实现资产化
        (四)推动陕西科研院所资产的证券化进程
    二、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化科研院所评价体系
        (二)建立符合现代科研院所发展要求的市场化人事管理体制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收入分配体系
    三、统筹全省科研院所,推进科技资源融合发展
        (一)统筹管理科研院所,实现各类资源的渗透与融合
        (二)整合地方科研院所,实现体制机制的融合与创新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并发展全产业链,推动科技资源在高层次融合
    四、改善外部发展环境,提升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的潜力
        (一)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增强科研院所内在活力
        (二)发展科技金融,增强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的潜力
结语
    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历程回顾
    二、陕西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展望
        (一)转制科研院所的“主体类型”演变趋势明显
        (二)传统科研院所将根据功能与定位进行重新划分
        (三)科研院所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态势
        (四)科研院所参与区域合作,科技资源实现广度和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7)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酒钢宏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碳会计
    2.2 碳管理会计
    2.3 简要评述
3 碳管理会计相关概念阐释及研究基础
    3.1 碳管理会计的概念阐释
        3.1.1 碳交易
        3.1.2 碳会计
        3.1.3 碳排放交易机制
        3.1.4 碳管理会计
    3.2 碳管理会计的研究基础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环境价值理论
        3.2.4 环境会计与碳会计
        3.2.5 管理学的权变理论
4 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4.1 构建的基本思路
    4.2 碳决策管理的基本内容与依据
        4.2.1 碳决策管理的基本内容
        4.2.2 碳决策的依据
    4.3 碳成本控制
        4.3.1 碳履约成本的概念
        4.3.2 碳履约成本的控制原理
    4.4 碳预算编制
        4.4.1 碳预算的编制依据
        4.4.2 碳预算编制的具体思路
    4.5 碳绩效评价
        4.5.1 碳绩效评价的主要步骤
        4.5.2 碳绩效评价的方法
        4.5.3 平衡计分卡指标确定
        4.5.4 指标权重确定及效果评价
    4.6 碳管理会计各部分的联系
5 酒钢宏兴公司碳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5.1 我国企业碳管理会计实施的环境分析
        5.1.1 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法律环境
        5.1.4 市场环境
    5.2 我国企业实施碳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5.2.1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要求
        5.2.2 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观需求
    5.3 碳管理会计体系在酒泉宏兴公司的应用分析
        5.3.1 酒钢宏兴公司简介
        5.3.2 酒钢宏兴公司碳排放概况
        5.3.3 碳管理会计体系在酒钢宏兴公司的应用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对酒钢宏兴的相关建议
        6.1.1 建立健全碳管理会计制度环境
        6.1.2 先试点后推广
        6.1.3 重视人才培训,提升研发水平
        6.1.4 挖掘成本管控空间,实践专业化低碳履约
        6.1.5 培养低碳意识,加强源头控制
    6.2 碳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创造”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属铸造行业排污许可管理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铸造行业现状概述
2 行业分类及产排污特点
    2.1 行业分类
    2.2 产排污特点
3 铸造行业排污许可管理要点
    3.1 排放标准
        3.1.1 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
        3.1.2 新标准与现行标准的比较
    3.2 排放口划分
    3.3 许可排放限值
        3.3.1 许可排放浓度
        3.3.2 许可排放量
4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9)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框架结构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研究文献及现状综述
        2.2.1 文献综述
        2.2.2 现状综述
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现状
        3.1.1 成本竞争力统计数据
        3.1.2 成本竞争力现状分析
    3.2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存在问题
    3.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原因分析
4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环境分析
    4.1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的外部背景
    4.2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的内部背景
    4.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SWOT分析
5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
    5.1 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5.2 西北区域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分析
6 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提升对策
    6.1 成本竞争力“六维”提升措施
        6.1.1 生产供应维度提升措施
        6.1.2 物流维度提升措施
        6.1.3 人力维度提升措施
        6.1.4 资本维度提升措施
        6.1.5 规模维度提升措施
        6.1.6 文化维度提升措施
    6.2 建立现代化成本竞争力提升理念
    6.3 “六维”提升措施和现代化理念的决策分析
7 案例分析
    7.1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现状评价
    7.2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存在问题
    7.3 西宁特钢成本竞争力提升举措
8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以矿产资源为原材料的铸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共演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论文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转型升级
        2.1.2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2.2 相关理论
        2.2.1 协同理论
        2.2.2 共演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
        2.3.2 关于价值链研究的文献综述
        2.3.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2.3.4 一般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2.3.5 关于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综述
        2.3.6 协同理论在产业领域的研究综述
        2.3.7 共演理论在产业领域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铸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铸造行业与矿产资源行业的关系
        3.1.1 铸造行业的原、辅材料及能源主要来自矿产资源
        3.1.2 铸造行业发展会拉动矿产资源行业发展
        3.1.3 铸造行业急需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3.2 铸造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分析
        3.2.1 铸造行业产业链分析
        3.2.2 铸造行业价值链分析
    3.3 我国铸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铸造行业产量现状
        3.3.2 各类铸件占比
        3.3.3 下游企业铸件需求情况
        3.3.4 铸件出口情况
        3.3.5 铸造企业数量现状
        3.3.6 生产企业设备
    3.4 我国铸造行业产业发展规模、结构预测
        3.4.1 灰色预测模型
        3.4.2 我国铸件总产量预测
        3.4.3 我国铸造行业结构预测
    3.5 铸造行业全球发展态势
        3.5.1 全球铸件产量现状
        3.5.2 全球铸造产量比例现状
    3.6 关于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问卷调查分析
        3.6.1 关于我国铸造行业现存问题的调查结果
        3.6.2 关于“十二五”以来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主要采取措施的调查结果
        3.6.3 对于转型升级中效果显着及需要继续加强的措施调查结果
        3.6.4 中小铸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情况调查结果
        3.6.5 关于部分开放性问题的调查结果
    3.7 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7.1 铸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3.7.2 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差
        3.7.3 亟待提高创新能力
        3.7.4 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3.7.5 劳动生产率低
        3.7.6 铸造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3.7.7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及其协同链网分析
    4.1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分析
        4.1.1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三个概念构建
        4.1.2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库的构建
    4.2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主要路径的内在要素分析
    4.3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链及其协同机理分析
        4.3.1 基于产业结构路径切入的路径链分析
        4.3.2 基于产业技术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3 基于产业组织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4 基于产业人才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5 基于产业金投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6 基于绿色生态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7 基于两化融合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8 基于产业市场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9 基于产业国际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10 基于产业政策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11 基于产业治理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4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链网及其协同机理分析
        4.4.1 路径链网的基本结构
        4.4.2 路径链网内的协同机理
        4.4.3 产业路径链网同外部环境的协同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协同共演分析
    5.1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共同演化的内涵
        5.1.1 铸造产业的一般演化过程
        5.1.2 铸造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共同演化的内涵
    5.2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协同共演的过程分析
        5.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5.2.2 基于铸造产业结构主题的路径协同共演过程分析
        5.2.3 基于铸造产业技术主题的路径协同共演过程分析
        5.2.4 基于铸造产业绿色生态主题的路径协同共演过程分析
    5.3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协同共演的内在机理分析
        5.3.1 参与协同共演的动力分析
        5.3.2 参与协同共演的资源和能力分析
        5.3.3 路径协同共演的内在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各种既有路径实施情况的考证与分析
    6.1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各种典型路径的实施情况
        6.1.1 我国2011~2015 年铸造行业实施的主要转型升级路径
        6.1.2 我国2016~2020 年铸造行业实施的主要转型升级路径
    6.2 各种切入路径及其协同路径运行的效果分析
        6.2.1 铸造行业2011~2015 年转型升级取得的效果分析
        6.2.2 铸造行业2016~2020 年转型升级取得的效果分析
    6.3 泊头市铸造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6.3.1 泊头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6.3.2 泊头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其协同共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完善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7.1 完善转型升级路径及路径协同共演的总体思路
    7.2 促进转型升级路径及路径协同共演的具体措施
        7.2.1 政府层面的相关措施
        7.2.2 行业协会层面的相关措施
        7.2.3 铸造企业层面的相关措施
    7.3 相关政策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学术贡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我国电炉和工业炉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3]低锰高铁矿还原制备富锰渣及高效利用研究[D]. 杨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研究[D]. 王勇. 西北大学, 2020
  • [6]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7]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酒钢宏兴为例[D]. 刘伶蕾.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8]金属铸造行业排污许可管理思路[J]. 史雪廷,姚方行,杜蕴慧,刘树生,郜俊伟,乔世杰. 环境影响评价, 2020(02)
  • [9]西部区域钢铁企业成本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 马玉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以矿产资源为原材料的铸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共演理论[D]. 白佳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电炉与工业炉标准化现状及新形势下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