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配置论文-刘慧娟

景观格局配置论文-刘慧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格局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垫面类型,不透水格局,草地格局,模拟降雨

景观格局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娟[1](2016)在《城市微型景观格局与配置对降雨产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条件,造成城市水文循环条件的极大变化。而地表产流作为城市雨洪灾害及雨水利用的主要组分,研究其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将对城市防洪减灾及雨洪利用提供重要启示。本文基于室外人工模拟降雨及城市下垫面模拟技术,定量化的模拟了各种下垫面条件下的降雨产流情况,研究了不同雨强及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流变化过程,分析了微型景观格局与配置下雨强及下垫面条件对降雨产流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雨强及下垫面条件对降雨产流均有一定的影响。雨强越大,产流时间越短,产流量越大,产流削减率越小;下垫面透水性越好,产流时间越长。(2)同种雨强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类型间的降雨产流过程差异显着。在产流时间上表现为:不透水面<裸地<透水砖<草地;在产流量上则表现为:不透水面>裸地>草地>透水砖。四种下垫面类型在单位时间内的产流量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产流开始后,不透水面的产流变化较快,裸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小于不透水面。而透水砖在雨强较小时,整个产流过程中的产流变化趋势及产流量均明显低于上述叁种下垫面类型,表现出很好的截流效应,而雨强较大时,这种效应明显减弱。(3)同种雨强条件下,不透水分布格局不同,其对降雨产流的影响不同。在初始产流时间上表现为下部不透水<中部不透水<上部不透水,在稳定产流时间上表现为中部不透水<下部不透水<上部不透水。在初始产流量上,叁种不透水分布格局间的产流量相差较大,表现为中部不透水最多,下部不透水和上部不透水相差不大,但在稳定产流量上,叁种不透水分布格局下的差异不明显,但仍表现为中部不透水>上部不透水>下部不透水。(4)草地分布格局不同,其对降雨的削减效应不同。无任何覆盖的裸地产流时间最短,且产流量最多,而有草地覆盖的小区,产流时间明显滞后,且产流量较少,呈现出很好的削减效应。同种覆盖率不同草地分布格局下的实验小区,其对降雨的削减效应不同:裸-草聚集型分布时产流时间较长,且在短历时的小降雨事件中基本无产流。裸-草均匀分布时,其产流时间较裸-草聚集型分布而言较短,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因此裸-草聚集分布时更有助于削减产流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24)

张桐艳[2](2012)在《基于水源保护目标下的流域景观格局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杨峪河流域的景观特点,选取叁个典型小流域,采用3S技术和实验监测手段,按照景观生态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对叁个典型小流域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对流域进行了景观格局现状分析、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及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叁个小流域土地利用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水源保护为目标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流域划分为叁大功能类型,牛耳山流域属于生态防护型景观,发挥生态防护效益的景观斑块,总面积43.35km~2,以林地为主的单一土地利用模式下,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保持景观的完整性;野猴沟流域属于经济生产型景观,发挥经济生产功能的景观斑块,总面积15.97km~2,以灌木林地和果园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景观斑块破碎度程度较高,景观完整性差;南沟流域属于生活服务型景观,提供生活服务功能的景观斑块,总面积55.08km~2,以林地和耕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最低。(2)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显示,牛耳山小流域中,优势景观为森林,森林和灌丛景观被边缘割裂的程度较高,流域中景观呈现团聚但相互不邻接;野猴沟小流域中,优势景观是果园,果园在整个流域内分布分散,流域中景观要素分布较为分散且不邻接;南沟小流域中,优势景观是耕地,耕地分布面积较大且集中,景观斑块的边缘密度较小,景观要素分布集中且相互邻接。(3)通过景观格局与水质的分析表明,牛耳山小流域CODCr、BOD5、TP指标值较高,达到了Ⅳ水质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散布与并列指数较小;野猴沟小流域TN、NH4+-N、NO3--N指标值都较高,达到了Ⅳ水质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散布与并列指数较大;南沟小流域TP指标值比其他两个流域高,达到了Ⅳ水质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分离度较大。(4)基于水源保护目标下,在牛耳山流域中,将耕地布置在流域的上游地区,或者加强河谷两侧防护林措施,耕地景观中可以布置一些其它类型的“汇”景观如森林、草地、灌木林地等;在野猴沟流域中,将园地优先转换为草地或林地等这类“汇”景观,或将多而散的荒草地小斑块转换为草地,使整个景观形成紧密的格局;在南沟流域中,应将低海拔、离水源近的“源”景观转换为“汇”景观,或者将“源”景观布置在流域上游区域,将该流域中小斑块转换为“汇”景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肖云丽[3](2009)在《基于植物群落健康的景观格局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恢复重建是遏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受到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该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人工建造的植被存在物种选择不当、物种组成单一、植被结构简单等问题,难以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另外,没有考虑植被恢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把局部地区的植被恢复途径或模式简单外推,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植被在大尺度上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的控制,在较小尺度上却受地形、土壤等条件的制约。环境要素的梯度变化或局部生境的差异,会导致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因此,植被恢复重建就必须考虑这种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即是针对这一问题,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为例,通过对自然植被及其影响要素的空间格局分析,运用自然植被-环境(气候、地形等)关系模型,模拟和预测潜在植被景观格局,在综合考虑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对植被景观格局进行配置研究,初步取得了以下结果:1.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建模途径,建立了延河流域主要植物种的物种-环境关系模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模拟和预测了56个物种的空间分布;然后以种间关系为基础,模拟和预测了33个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采用概率排序,对延河流域潜在植被景观格局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编制了延河流域潜在植被景观格局图。2.对延河流域的潜在植被景观格局模拟和预测分析的结果表明:草本景观的分布范围最广,几乎遍布整个流域,但是不同的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范围,如大针茅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36°50′N– 37°20′N,108°10′E– 109°30′E范围内;灌木林地景观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以及沿着延河沟道分布;乔木林地景观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南部,即36°24′N– 36°40′N,109°0′E– 109°50′E范围内。3.以TM影像为数据源,对延河流域现有植被景观进行分类,获取了延河流域的现有植被景观分布图;将获取的延河流域现有植被景观图与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类精度达到了0.8以上,完全满足分类精度的最低要求0.7。4.将延河流域现有林地景观与潜在的植被景观格局图进行迭置分析,结果表明:现实中是林地景观而潜在的却是草地景观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北部的坡度为20°- 30°之间的半阳坡、半阴坡以及阴坡上;将延河流域现有草地景观与潜在植被景观格局图进行迭置分析,结果表明:现实中是草地景观而潜在的却是林地景观的区主要集中在坡度为15°- 35°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上,且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5.以潜在植被景观格局为依据,对现有植被景观的不合理分布进行重新配置:对现实中是林地景观而潜在的却是草地景观的区域,可采取措施促进林分的自然化过程,根据潜在植被分布,可引入与狼牙刺、荆条、荛花等灌木相当的经济灌木如沙棘等进行改造,使其趋向于自然植被景观;对现实中是草地而潜在的却是林地的区域,根据演替阶段,引入相应的自然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以促进自然植被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李铖,陶育忠,沈兴华,孟宪磊,陈方敏[4](2009)在《生态型厂区绿地景观格局及其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绿地景观格局和群落配置是城市绿地系统发挥其生态效应的基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对生态型工业(厂)区的绿地系统则尤为重要。本文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宝钢厂区12个功能区的绿地景观格局和群落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钢厂区的绿地以乔-灌、乔-灌-草和灌-草3种复合配置类型为优势景观类型,但部分功能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隔离距离较大,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增加绿地斑块面积、设置绿地景观廊道增加景观的连接度、改进单一群落配置为复合配置、增加群落乡土树种比例以及提高叁维绿量的景观格局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姜健俊[5](2005)在《宁夏绿洲景观格局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绿洲位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九曲黄河从中部进入宁夏,给绿洲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使其成为宁夏最富庶的地区,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然而,宁夏绿洲当地水资源贫乏,自古以来,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降水量减少,同时,黄河上游来水持续偏枯。按照“丰增枯减”的水量统一调度原则,宁夏绿洲耗用水量受分配指标限制,引水流量受省际断面控制。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经济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农田扩张草地,使得脆弱的绿洲生态朝着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极大地危害着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绿洲的生态环境用水必须得到适当和有保证的满足。在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高度竞争的情况下,必须对绿洲的水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绿洲的生态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文分别从景观生态学和水资源学的角度对宁夏绿洲的土地利用格局以及水土资源的匹配模式进行分析。借助于宁夏绿洲1985年和2000年的遥感资料,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绿洲的景观格局,判定绿洲的生态现状、演变趋势以及演变的动因。宁夏绿洲以农业为主,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很大,由于长期灌溉,灌区下垫面条件发生了与湿润半湿润地区相同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绿洲效应。但是,在水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灌溉面积,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根据水热平衡的原理,认为当绿洲整体蒸发损失与绿洲地表地下水总输入保持适宜比例时,绿洲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由此分别计算出1985年和2000年的绿洲稳定度,结果表明造成绿洲稳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耗水的大规模增加。综合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对宁夏绿洲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出科学的建议。认为应当重视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确保生态需水与生态安全,通过优化手段改善水土资源的匹配模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5-04-01)

袁穗波,袁正科[6](2003)在《麻岭小集水区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景观格局配置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小集水区景观生态系统水保功能,以麻岭为对象,在现有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景观配置原则,优化和配置了植被景观格局。杉木林由6个斑块减为3个,但面积增加了1倍多;荒山、坡耕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由20个斑块变成零斑块,面积减少了21.7hm2;阔叶林和国外松、松阔混交林增加了4.85hm2,桔园增加0.23hm2。景观配置优化后,景观生态指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地表迳流每年减少40.90t,泥沙流失量年减少856.13t,林地蓄水量年增加10630.63t。(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03年04期)

周红,高可兴,郑世清[7](2001)在《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景观格局配置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 4个典型小流域的景观格局配置模式(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01年04期)

景观格局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杨峪河流域的景观特点,选取叁个典型小流域,采用3S技术和实验监测手段,按照景观生态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对叁个典型小流域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对流域进行了景观格局现状分析、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及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叁个小流域土地利用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水源保护为目标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流域划分为叁大功能类型,牛耳山流域属于生态防护型景观,发挥生态防护效益的景观斑块,总面积43.35km~2,以林地为主的单一土地利用模式下,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保持景观的完整性;野猴沟流域属于经济生产型景观,发挥经济生产功能的景观斑块,总面积15.97km~2,以灌木林地和果园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景观斑块破碎度程度较高,景观完整性差;南沟流域属于生活服务型景观,提供生活服务功能的景观斑块,总面积55.08km~2,以林地和耕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最低。(2)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显示,牛耳山小流域中,优势景观为森林,森林和灌丛景观被边缘割裂的程度较高,流域中景观呈现团聚但相互不邻接;野猴沟小流域中,优势景观是果园,果园在整个流域内分布分散,流域中景观要素分布较为分散且不邻接;南沟小流域中,优势景观是耕地,耕地分布面积较大且集中,景观斑块的边缘密度较小,景观要素分布集中且相互邻接。(3)通过景观格局与水质的分析表明,牛耳山小流域CODCr、BOD5、TP指标值较高,达到了Ⅳ水质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散布与并列指数较小;野猴沟小流域TN、NH4+-N、NO3--N指标值都较高,达到了Ⅳ水质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散布与并列指数较大;南沟小流域TP指标值比其他两个流域高,达到了Ⅳ水质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分离度较大。(4)基于水源保护目标下,在牛耳山流域中,将耕地布置在流域的上游地区,或者加强河谷两侧防护林措施,耕地景观中可以布置一些其它类型的“汇”景观如森林、草地、灌木林地等;在野猴沟流域中,将园地优先转换为草地或林地等这类“汇”景观,或将多而散的荒草地小斑块转换为草地,使整个景观形成紧密的格局;在南沟流域中,应将低海拔、离水源近的“源”景观转换为“汇”景观,或者将“源”景观布置在流域上游区域,将该流域中小斑块转换为“汇”景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格局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刘慧娟.城市微型景观格局与配置对降雨产流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2].张桐艳.基于水源保护目标下的流域景观格局配置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肖云丽.基于植物群落健康的景观格局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李铖,陶育忠,沈兴华,孟宪磊,陈方敏.生态型厂区绿地景观格局及其优化配置[J].生态学杂志.2009

[5].姜健俊.宁夏绿洲景观格局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扬州大学.2005

[6].袁穗波,袁正科.麻岭小集水区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景观格局配置及优化[J].湖南林业科技.2003

[7].周红,高可兴,郑世清.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景观格局配置模式[J].陕西林业科技.2001

标签:;  ;  ;  ;  

景观格局配置论文-刘慧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