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孙玉娇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孙玉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陵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娇[1](2018)在《武陵山区典型县域土地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问题一直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资源保障压力逐渐增大,节约集约用地、合理规划用地是破解保护农用地且保障发展这一两难问题的重要抓手。土地承载力评价是地区编制土地规划报告及调控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依据,结合评价结果而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较高科学性,因此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土地承载力研究。本研究以地处武陵山区的彭水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及环境本底特征的基础上对现状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获取的数据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思路与研究方法区别于一般评价方法,在设计思路及方法上做出了相应创新。首先,根据彭水县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收集水土资源、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现状基础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并概述研究区域基本情况,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彭水县土地利用结构中农业用地面积为3622.03km~2,占土地总面积92.98%,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但土地利用方式粗放且土地利用效率低;建设用地面积为108.45km~2,占总面积比重仅为2.78%,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低。其次,采用多维度评价方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将土地承载力分为土地约束系统、土地保障系统承载力两个维度,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相应的评价方法。(1)土地约束系统承载力评价中,识别对其土地开发利用形成制约的主要限制性和―短板‖要素,构建土地约束系统下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约束因子的限制性程度进行相应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ArcGIS迭加分析软件得到了土地约束系统承载力评价下土地建设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确定了土地建设开发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不适宜和特别不适宜区;根据计算公式得到彭水县现状土地建设开发程度P=0.33,土地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T=0.545,土地资源压力指数D=-0.39,说明彭水县土地资源压力相对较小,土地建设开发具有较大潜力。(2)土地保障系统承载力评价中,选取建设用地规模、水资源、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叁个指标分别进行人口保障规模测算,以此确定土地综合承载人口潜力。综合比较得出建设用地规模是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彭水县土地保障系统下支撑人口规模以建设用地承载人口容量为最大限制值,即在2020年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内,彭水县可保障人口规模达127.6万人,人口支撑潜力为77.78万人;以土地约束系统承载力评价下的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基准,保障人口规模达190.0万人,其人口支撑潜力为140.18万人。最后,着重对土地约束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彭水县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定位,结合地形地貌的自然分异、土地利用类型的布局形态及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参考土地约束系统承载力评价下的建设开发适宜性分区结果,划分出沿江生态城镇核心区、生态旅游经济延伸区、生态农业多元发展区和生态涵养与植被恢复区4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为依据,针对各功能分区的土地承载能力及主导功能,提出了彭水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差别化空间优化方案;并从走内涵型开发模式、实现农业用地高效化,采用多元化利用方式、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化,采取主动型保护措施、实现生态用地综合化叁个方面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韦柳丹,姚兰怡,严志强[2](2016)在《喀斯特山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土地利用的生产稳定性、资源安全性、生态保持性、经济可行性4个方面,选择土地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等13个指标,构建喀斯特山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综合赋权法进行指标计算和权重确定,运用综合评分法对都安瑶族自治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都安瑶族自治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从2010~2014年,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但资源的安全性和利用的经济性仍较差。(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6年06期)

李海潮[3](2015)在《论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梳理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全面分析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关系,对促进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5年35期)

吴琼[4](2014)在《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上升。为了协调土地资源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开始广泛的关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本文的研究县域T县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近几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缺乏管理、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在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的基础理论、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构建符合T县实际情况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系统的分析了黑龙江省T县土地利用的情况。并对T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期实现T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县域开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3-28)

赵兴国,潘玉君,丁生,刘树芬,段如婷[5](2014)在《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时空格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中国省域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及其时空格局特征。该研究运用基于"国家公顷"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数,对中国31个省区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可持续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借助ArcGIS 10.0软件平台,绘制出研究期内中国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的空间格局地图,并以此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特征看,各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总体偏低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赤字现象,近71%的省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呈上升态势但增速不平衡,部分省区变动幅度较大;从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看,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局部省区虽有变化,但总体格局变幅较小,土地利用处于Ⅱb、Ⅲc、Ⅲb的省区分别下降了4、6和13个百分点,而处于Ⅲa的省区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上升的省区中大都为中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且呈良性演变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的本底基数较大,且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相差较小是导致土地利用产生赤字的主要因素,人口较快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贸易和区域互补可为减少或消除土地利用产生的赤字提供重要的解决路径。该研究可为中国省域尺度土地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政策与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宋瑶丹[6](2013)在《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是党中央、省、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部署,如何贯彻执行,是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县域土地资源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护耕地为核心,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在加强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开发整理方面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是为一举。(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3年27期)

王莹,杨小雄,谢毅[7](2013)在《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明县2007~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现实基础,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了宁明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均方差法确定5大准则层及各指标层的权重,以综合分析法计算其结果。结果表明:2007~2010年宁明县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7期)

雷坦[8](2013)在《基于组合赋权的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以内江市市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土地利用状况、资源安全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等4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建立了内江市市中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克服主客观赋权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市中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市中区土地利用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阶段,未来提升的潜力很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市中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王有宁[9](2013)在《湟水流域典型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以湟水流域典型县域互助县为例,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分区。结果表明:将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分区划分为川水河谷粮、经、林高产稳产区、浅山中山水土保持农林区、半浅半脑丘陵农业稳产区、脑山中山农牧复合区、北部高山林牧发展区和中部盆地工业城镇建设区6个不同分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结合分区图和该县的具体情况,分区结果还是比较合理和切合实际的,可以为该县乃至整个湟水流域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思路,对于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刘欣,朱苏加,赵艳霞[10](2013)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证分析2000-2008年藁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发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该市的土地利用存在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与建设用地面积快速相矛盾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通过可持续评价了解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找出影响区域可持续水平的关键因子。最后,针对关键因子,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土地利用的生产稳定性、资源安全性、生态保持性、经济可行性4个方面,选择土地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等13个指标,构建喀斯特山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综合赋权法进行指标计算和权重确定,运用综合评分法对都安瑶族自治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都安瑶族自治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从2010~2014年,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但资源的安全性和利用的经济性仍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玉娇.武陵山区典型县域土地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韦柳丹,姚兰怡,严志强.喀斯特山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16

[3].李海潮.论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企业技术开发.2015

[4].吴琼.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4

[5].赵兴国,潘玉君,丁生,刘树芬,段如婷.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时空格局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4

[6].宋瑶丹.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J].神州.2013

[7].王莹,杨小雄,谢毅.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

[8].雷坦.基于组合赋权的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以内江市市中区为例[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王有宁.湟水流域典型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分区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

[10].刘欣,朱苏加,赵艳霞.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孙玉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