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论文-刘扬

杨宪益论文-刘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杨宪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宪益,翻译思想,探析

杨宪益论文文献综述

刘扬[1](2019)在《杨宪益翻译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宪益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越的文学翻译大师,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杨先生毕生从事翻译,译作数量惊人,其名声在翻译界如雷贯耳,但却没有专门着作阐述其翻译思想。为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其翻译思想及其起源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杨宪益翻译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对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可译性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翻译原则是以"翻译即临摹"为认知基础的"忠实于原作",其"文化翻译观"是:翻译是语言背后的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杨宪益的翻译思想根植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是在其一生不断的翻译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冯全功,刘佳盈[2](2019)在《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改译研究——基于《中国文学》期刊版和全译版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修改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自我改译。1964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刊载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红楼梦》的九个章回,目前已属稀缺资料。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杨译《红楼梦》的期刊版和全译版,从前言内容、书名翻译、回目翻译以及具体内容(包括措辞、句子、诗歌等)的翻译探讨其前后的改译过程,发现其改译的动因包括底本的选择,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译者自发性的修改,其中自发性修改的数量最多。杨氏夫妇的自发性修改是翻译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当下译者不无启示。(本文来源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荣立宇,萧辉[3](2019)在《杨宪益两种《红楼梦》译笔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小说史略》中《红蝼梦》片段的英译,与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红楼梦》单行本构成同一译者、不同时期译本的历时性对照。借此反观可以看出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有关典籍英译的翻译理念与翻译技术的变与不变等问题。相对而言,《红楼梦》单行本中的译文更加可圈可点,然而,尽管《史略》中的《红楼梦》片段英译乃匆忙之作,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闪光悦目之处。(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刘滢[4](2019)在《杨宪益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从生态视角研究翻译的范式,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阐释杨宪益译作中所体现出的生态翻译学思想。杨宪益的译作在宏观方面的翻译生态环境和微观方面的译文多维度适应选择两个方面都表现出生态翻译学中适应与选择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春莲,梅晓娟[5](2019)在《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Q正传》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出自文学大家鲁迅之笔,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一直以来,对《阿Q正传》英译本的研究吸引了翻译界的不断关注,研究角度丰富多样,但是就其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研究很少。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出发,探讨其中人物对话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启发。(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邓小雨[6](2019)在《川剧《柳荫记》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Love Under the Willows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珊·巴斯内特的"可表演性"原则为立足点,从英语国家观众的角度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的翻译方法。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川剧《柳荫记》(Love Under the Willows)既忠实原文,又不剥离语言的文化内核,将戏剧原文中的文化内涵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该文通过研究前人的英译作品,希望能为日后川剧英译提供借鉴,助力巴蜀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刘芸,葛纪红[7](2019)在《再论译者素养中的“博”——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译者素养主要包括扎实的双语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伟大的奉献精神以及对翻译软件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该文从杨宪益的英译本《红楼梦》入手,结合杨宪益的求学经历和翻译生涯,总结了作为译者,其素养重点要体现在"博"字上,即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渊博的人生阅历和博大的爱国情怀。(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祝琦,罗向阳[8](2019)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之东“愁”西译——从初大告、黄宏荃到杨宪益》一文中研究指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宋词作品代表作之一,也广受国内外译者青睐,英译本数量可观。国内译介多以林语堂、许渊冲和赵彦春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建国前的初大告译本,改革开放80年代的黄宏荃译本以及新世纪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分别在各时期获得西方世界的好评。从历时的角度对比分析叁位译家如何成功对外传播这首词作,给新形势下浇筑中华典籍译介之路点亮明灯。(本文来源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多,许钧[9](2019)在《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探索——兼评《杨宪益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翻译的单向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翻译活动的双向性,翻译常被简单等同于"译入母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基于传播中华文化、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需要,我们应当深入剖析、甄别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入行为和译出行为,加强对译出行为独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本文拟结合《杨宪益翻译研究》一书的主要理论观点,对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研究进行分析,呼吁学界在对中国典籍对外播中的"译出"现象开展批评时,要树立动态的文化历史观、正确体认其所承载的国家意志,同时积极加强"译出"理论探索与构建。(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9年05期)

苏培丹[10](2019)在《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小说《祝福》的英文翻译为实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逐个解读译者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该研究期望通过文本细读、管中窥豹,从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翻译原则、策略或方法助力未来中国文学"译出"实践。(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6期)

杨宪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修改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自我改译。1964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刊载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红楼梦》的九个章回,目前已属稀缺资料。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杨译《红楼梦》的期刊版和全译版,从前言内容、书名翻译、回目翻译以及具体内容(包括措辞、句子、诗歌等)的翻译探讨其前后的改译过程,发现其改译的动因包括底本的选择,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译者自发性的修改,其中自发性修改的数量最多。杨氏夫妇的自发性修改是翻译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当下译者不无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宪益论文参考文献

[1].刘扬.杨宪益翻译思想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2].冯全功,刘佳盈.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改译研究——基于《中国文学》期刊版和全译版的对比分析[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

[3].荣立宇,萧辉.杨宪益两种《红楼梦》译笔对比研究[J].语言教育.2019

[4].刘滢.杨宪益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杨春莲,梅晓娟.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邓小雨.川剧《柳荫记》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LoveUndertheWillows为例[J].海外英语.2019

[7].刘芸,葛纪红.再论译者素养中的“博”——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8].祝琦,罗向阳.《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之东“愁”西译——从初大告、黄宏荃到杨宪益[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许多,许钧.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探索——兼评《杨宪益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9

[10].苏培丹.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标签:;  ;  ;  

杨宪益论文-刘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