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想象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图形创意》课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尝试

提供想象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图形创意》课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尝试

靳智玲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摘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提高兴趣、激发创新热情。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创意精神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47-02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提高兴趣、激发创新热情。为此,笔者尝试把《图形创意》课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形创意》课是现代大学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在平面设计中,图形是指画面的视觉图像,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传播信息为目的,创造一段可视的视觉语言。无论在商业领域还是社会文化领域,它都以一种强大的诱惑力向人们传递信息、观念和情感,以超时空、地域、民族和文化层次的优势产生无所不致的影响;另一方面,图形创意要有惊人的点子,并戏剧化地表现出来,好创意与大胆、叛逆同义。因此,在图形创意上,需要的正是一种新的思维,一种新的观念;在创意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丰富的设想,不断地创造出使人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新的作品。图形想象试图训练人们运用第三种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表现世界,使那些常人熟视无睹的形象,变为奇妙的、惊人的图形。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又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同时也由于年龄特征,具有很强的想象和幻想的儿童心理素质,在美术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保持童真和幻想,同时增强视觉的敏感性,丰富视觉语汇,逐渐形成和积累形象思维的语汇。把《图形创意》课引入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正是结合中学生的这种年龄和心理特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主题单元教学形式,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全新的超现

实空间。

单元课题:《图形创意》。

课时分配:基本形的扩展想象(1课时)、相似图形想象(1课时)、形的替代(1课时)、投影变异(1课时)、空间延伸(1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初步了解创意图形的基本方法和创作思路,使学生丰富视觉语汇,认识美术语言传递信息的强大功能,初步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逐渐形成和积累形象思维的语汇。

第二,(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心理品质为目的,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获得新的创造和发展,体验创新的乐趣。

第三,(技能)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生活和自然的感知力,能运用创意图形的相关知识,尝试运用画笔传递信息。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内容和策略

第一课从简单基本形引入,以某一特定基本形为想象的基点,向四周作扩展发散的想象,产生丰富的图形,如:以圆形为基本形可以想象出太阳、苹果、闹钟、草帽、车轮、足球、小猪等,通过举例启发运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角度独特,也使学生的想象空间逐渐开阔。紧接着第二课是相似图形想象,从某种图形中,抽象出其他不同类形象,比如从一堆盘根错节的老树桩中可以琢磨出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从一只伸开的手,可以想到树枝、树根、火焰、钥匙串、分道的公路等。有了第一课的想象训练,学生可以从独特视角来联想,而且使图形更丰富。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的意识活动是最主动、最自由的。当学生发现了事物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结关系时,就打下了创造的基石,也在联想中让思维得到延伸和拓展。

第三课——形的替代,是通过图形的相似联想,再用联想形和原形的图形元素互相替代,也就是把图形打散重构形成新颖、独特的图形,比如手指替换成树叶、铅笔、小刀等,这种重构虽然不切实际,甚至不合情理,但是因为图形元素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或者在意义上相关联,所以新图形在视觉上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因为有信息的依托而使人感到合乎情理。同样是通过想象,在第四课上,运用投影在营造空间感外,打破写实的观念,在保持整体图形视觉正常和完整的情况下,将投影变异,不把投影看成物体的影像,把投影设计成有别于物体的另一个形象。同时注重物体图形和投影图形在含义上的联系,做到“一语双关”,使图形含蓄幽默,比如把羊头的影子画成狗头的影子,寓意“挂羊头卖狗肉”。

第五课——空间延伸是通过比例错位,把相对有限的空间进行超现实的延伸,构成新的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物体比例直接规范着形态的大小,物体比例的不同意味着物体意义的不同。在设计领域里,改变原物体的比例会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奇感,比如在酒杯中游泳、划船、钓鱼等等,通过比例的再造,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改变常规的观察方法,体验颠倒比例所表现出来的惊奇效果。

在整个图形创意的单元课的教学中,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新奇的图例,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不断给学生设置悬念,启发想象,引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范围、不同视角去发散思维,才能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新奇的图形。

在教学方法上还尝试运用了高度自由联想的头脑风暴法:第一,“一个接一个”,要求快速、不一样的原则,全组一个接一个地轮回可以产生众多的设想;第二,竞争激励法,看谁的想法最新颖、最独特;第三,数量激励,在头脑风暴法中,提出的设想越多,创造新图形的成功率就越高;第四,提倡胡思乱想,对不着边际的想象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激发热情,提高兴趣;第五,头脑风暴发的启迪和激励时间要适宜,应不超过20分钟,要使学生新鲜,不疲劳;最后,作业评价遵循头脑风暴法中的“禁止批评”的原则,展示学生作业,在相互观摩中互相启发,不断有新的想法和创意。

通过主题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图形创意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一种新的观念。面对学生一张张新颖、独特的作业,我惊奇于学生的想象力,谁说初中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下降了呢?丰富的想象力加上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经历,就是创新的必备条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训练了发散性思维,也加强了形象性的自由联想,克服传统的定向思维,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学生在图形创意课中,海阔天空,异想天开,通过手中画笔,把自己的幻想真切的表现出来,看到自己创造的超现实的新奇的图形,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图形创意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创造力,为下面的设计应用课打下基础,让学生在遇到设计时,不会再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应该以美术学科为载体,打破传统观念,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培养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的精神气质。

附:部分学生作业

.

参考文献

[1]学文、义友编著.超然想象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

[2]吴晓兵.图形创意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标签:;  ;  ;  

提供想象空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图形创意》课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