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方法论文-范田丽

田野考察方法论文-范田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田野考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社会治理,Q方法,青年网民,社交媒体

田野考察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田丽[1](2019)在《南疆青年网民社交媒体认知类型考察——基于Q方法以阿克苏市为例的田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离散化、多中心的社交媒体环境下,社会共识难以达成,网络社会的整合和网络社会治理面临风险和挑战,本研究以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15~34岁青年网民为研究对象,结合Q方法问卷和实地访谈,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阿克苏市进行调研,使用PQ method软件分析青年网民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有五种主要认知类型,不同认知类型既有共识,也有差异,研究主张阿克苏市网络社会治理应关注共识,弥合差异,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和清朗。(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6期)

施春玉[2](2019)在《田野考察基本内涵与方法归纳》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考察作为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且应有领域宽泛。本文通过回顾田野考察的缘起及应有现状,利用六个方面:直接观察法、深度访谈、实物测量、资料采集、历史渊源、科技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03期)

朱秋婷[3](2018)在《论田野考察叙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考察是一种常见的学术考察研究的方法之一,其内容是调查人将自己完全融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环境中,通过观察、了解、采访等方式方法,对被调查对象有一个深入详细全面的考察研究。这种考察研究的方式方法直至今天依旧被延续着,是考察研究学者研究事物经常使用的办法之一。(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何靖东[4](2017)在《田野考察方法的新运用——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考察法是运用人类学知识研究设计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艺术学研究尤其是民间、民族艺术和都市艺术的研究中,田野考察基本上是正确认识研究对象内在规律与外在形式的唯一途径。近年来,人们对于设计研究体系不断深入,田野考察法的运用也朝着多渠道方向发展并展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力图对田野考察法在当今文献中运用的改变和新趋势作一个大致的梳理。(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杨真颖[5](2016)在《论社会调查方法与田野考察的综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建构已逐渐完善,由最初简单的采风方式到现在由人类学中引进的田野调查方法,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也相应地从抢救民族志的风潮里走出来,向文化中的音乐研究迈进。漫长的实地定性研究带来的是个人对田野的切身体验,而社会调查的定量研究则往往展现较为科学而直观的结果。二者的结合早已开始。(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3期)

李萍[6](2014)在《“田野”中的对话——田野考察方法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考察"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音乐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而田野考察方法的重要价值也恰是当今高校音乐专业在音乐教育中有所缺失的方面。本文即通过设定与实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亲身参与对身边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考察"的教学实践研究,记录高校学生在田野考察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以探讨"田野考察"方法对于学生音乐认知能力的提高与深化,以及开拓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4年05期)

宗椿理[7](2013)在《探寻设计艺术研究的理论视角——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文章分析了田野考察的内部理论链条中"物品主体"、"行为主体"、"思想理念"叁个主要方面,列举了田野考察的具体方法,认为田野考察研究法是一个对人类生活综合体验的过程。文章提出,借鉴田野考察法进行设计艺术学学科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田野考察法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研究,获取人类设计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展现设计文化形成、变化、积累的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流行色》期刊2013年06期)

杨沐[8](2011)在《家乡、田野、信息技术、互联网——21世纪(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对福州宗教祭祀和海南儋州调声的考察为例,讨论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田野考察中的运用,由此探索21世纪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文中亦论及一些中国国内学界尚未注意到或研讨较少的当代方法,例如在家乡做田野考察、反省性族群志、多点考察方法等,并提醒学界注意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论在当代的范式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马全宝[9](2010)在《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田野考察与保护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研究,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香山帮技艺的特征、价值和传承现状,探索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方法。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阐述营造技艺类遗产保护的特殊意义。第一章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出发,界定了香山帮技艺本体、载体、环境的范畴,明确了保护对象,完善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第二章和第叁章从香山帮技艺的特征、价值和传承现状等方面对香山帮技艺进行分析,尝试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和现状评估方法,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第四章对香山帮保护工作梳理出“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记录保护与传承保护、本体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原则,对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对落实保护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0-06-30)

何力[10](2010)在《当代圆明园的建筑学研究方法及趋势浅谈——田野考察、形制研究及其历史建筑成果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圆明园是作为遗址保护的历史建筑区域,但从研究角度说,人们可能还是需要通过不同的成果方式赏析、探寻这些失去建筑的形貌。迄今为止,可以获知的圆明园诸景历史图档、影像等主要提供的是局部记忆或者是量化的数据以及文字记载等,多少阻隔了人们对于圆明园真实原貌的了解。尤其是在文字记载和图档上表述较少的那些建筑。一、田野考察问题:圆明园"天地一家春"慎德堂从圆明园历史的教育角度说,可发现的关于1900年后保存建筑的记载较为有限。其中一条线索是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烧毁圆明园后,慈禧和光绪仍在圆明园的一些景别宴游(图-1)的情况,说明当时还是有局部建筑遗存的。宣统末年,此地建筑被租用给民间,使残余物质遗存进一步消失。1900(本文来源于《《圆明园》学刊第十期》期刊2010-06-30)

田野考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田野考察作为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且应有领域宽泛。本文通过回顾田野考察的缘起及应有现状,利用六个方面:直接观察法、深度访谈、实物测量、资料采集、历史渊源、科技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田野考察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范田丽.南疆青年网民社交媒体认知类型考察——基于Q方法以阿克苏市为例的田野实践[J].今传媒.2019

[2].施春玉.田野考察基本内涵与方法归纳[J].才智.2019

[3].朱秋婷.论田野考察叙事方法[J].艺术研究.2018

[4].何靖东.田野考察方法的新运用——研究报告[J].艺术科技.2017

[5].杨真颖.论社会调查方法与田野考察的综合应用[J].大众文艺.2016

[6].李萍.“田野”中的对话——田野考察方法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4

[7].宗椿理.探寻设计艺术研究的理论视角——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J].流行色.2013

[8].杨沐.家乡、田野、信息技术、互联网——21世纪(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探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

[9].马全宝.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田野考察与保护方法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10].何力.当代圆明园的建筑学研究方法及趋势浅谈——田野考察、形制研究及其历史建筑成果方式探讨[C].《圆明园》学刊第十期.2010

标签:;  ;  ;  ;  

田野考察方法论文-范田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