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组织论文-王新磊,温宇红

内脏脂肪组织论文-王新磊,温宇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脏脂肪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运动自愿性,脂肪细胞

内脏脂肪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磊,温宇红[1](2019)在《运动干预对不同运动自愿性大鼠的自愿性、体重和内脏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现代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和低体力活动对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确定为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研究都将静坐少动和低体力活动水平看作是由于学习、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导致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内部因素的分析集中在年龄、运动能力等,仅有少量研究指出日常体力活动水平受运动自愿性影响。自愿运动指:不是直接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直接激励的活动。运动自愿性高的人群表现为有稳定的运动习惯、经常主动参与运动锻炼。因而静坐少动的人群主要有运动自愿性中等的人和自愿性低的不爱运动的人。相关动物研究表明:不同运动自愿性大鼠自发跑动转轮的行为学上有显着的差异,经过筛选后连续培养能获得稳定的高运动自愿性子代。运动自愿性以可观察的行为学特征为基础,而个体的运动自愿性是否可变,通过运动干预是否能对运动自愿性产生影响,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多。超重和肥胖又与这种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肥胖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慢性疾病,以脂肪过量堆积为主要特征。运动减肥作为肥胖治疗最基本的途径,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运动预防、治疗减肥的效果和程度也有差异。目前少有研究涉及运动和运动自愿性对脂肪组织的综合影响。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中和低运动自愿性大鼠的运动自愿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和运动自愿性对大鼠内脏脂肪组织形态学的综合影响,以期为指导静坐少动人群运动减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选取6周龄SD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使用多通道自发活动转轮笼系统(武汉一鸿科技有限公司,型号:YH-CRWS)进行自发运动自愿程度分类筛选,大鼠在转轮笼内隔离饲养且可以自由活动,模拟动物的生物周期黑白天交替12小时,每天同时观察8只,8天为一次循环,本实验共进行两次转轮筛选,保证数据稳定,总共进行16天转轮活动。按照转轮圈数的平均数加减一倍标准差筛选出高、中、低运动自愿性鼠,再将中、低自愿性鼠随机分为低自愿性对照组(L,6只)、低自愿性运动组(EL,6只)、中等自愿性对照组(C,18只)、中等自愿性运动组(EC,18只)4个组别,12只高运动自愿性大鼠不作为实验对象。大鼠分笼饲养,每笼5只,室温20-24℃,空气相对湿度40-60%,每日12小时光照/12小时熄灯模拟昼夜循环,以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常规饲料喂养,以跑速19.0m/min、坡度10%的中等强度进行30min/天,5天/周的连续5周运动。干预后进行第二轮自愿转轮观察,观察结束后禁食10h,称体重,麻醉后宰杀并完整取下双侧肾周脂肪垫、附睾脂肪垫和腹后壁脂肪垫,分别称重。各部分脂肪垫切取适当大小组织经多氯甲醛固定后用于制作石蜡切片。组织切片厚10μm,每隔10张切片取一张,每个样本取5张。将石蜡切片依次经脱蜡、水化、苏木素染色、分化、反蓝、伊红染色、脱水、透明、封片,制成HE染色切片。组织切片置于400倍显微镜下,每张切片取5个不重迭视野进行拍照。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运动对大鼠体重有可靠主效应,运动可以明显降低大鼠体重(P<0.01),运动自愿性对体重无可靠主效应(P>0.05);运动对大鼠运动自愿性变化无可靠主效应(P>0.05),干预前的自愿性水平对大鼠运动自愿性变化有非常可靠主效应(P<0.01);运动对大鼠内脏脂肪总重有可靠主效应,运动可以减轻内脏脂肪总重(P<0.05),显着性减轻肾周脂肪垫重(P<0.01),运动自愿性对大鼠内脏脂肪总重无可靠主效应(P>0.05);运动、自愿性对大鼠体脂比、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均无可靠主效应(P>0.05)。研究结论:1.运动干预能减少中等运动自愿性组大鼠的自愿活动性随周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能维持甚至提高低自愿组大鼠的运动自愿性。2.运动能抑制大鼠体重的增长,停训会增加体重增幅。3.运动能减少大鼠内脏脂肪组织累积,但对内脏脂肪细胞数量、体积无影响;运动自愿性对内脏脂肪垫总重和脂肪细胞数量、体积无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吴锦旭,张鸣宇,周滔[2](2019)在《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肌纤维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肥胖与心肌纤维化关系密切,尤其是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内脏脂肪组织通过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参与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而最近研究表明内脏脂肪组织还能通过产生骨桥蛋白促进心肌纤维化。新兴起的测定内脏脂肪组织的生物电阻抗分析法亦将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奠定基础。文章就内脏脂肪组织参与心肌纤维化机制及其测定方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孙文阳,张廷焕,陈磊,滚双宝,王金勇[3](2019)在《猪皮下与内脏脂肪组织全基因组DNaseⅠ超敏感位点图谱的构建与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哺乳动物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两类,二者在基因表达、发育特征、代谢机理、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人体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形成的肥胖更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基因转录调控差异会造成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脂肪组织生理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猪是重要的农业动物,其脂肪沉积能力与胴体重和肉质等经济性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医学研究中理想的肥胖症研究模型。因此,本研究以猪为研究动物,利用DNase-seq技术构建猪皮下与内脏脂肪组织DNase I超敏感位点(DNase I hypersensitive sites,DHSs)图谱,并进行差异分析,探究两种脂肪组织中(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9)

毛维维,张织茵,盛辉[4](2019)在《2型糖尿病绝经后患者腰椎体积骨密度与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组织比率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收集71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定量CT (quantitative CT,QCT)测定腰椎L1~L3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及相应层面的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含量。根据平均骨密度,将患者分为成骨量正常组(N组)、骨量减少组(T组)及骨质疏松组(O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VAT/SAT及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内脏脂肪、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与L_1~L_3 vBMD的相关性。结果 O组的年龄、VAT、HOMA-RI、VAT/SAT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T组的年龄、HOMA-RI、VAT/SAT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L_1~L_3 vBMD与年龄、FBG、VAT、VAT/SAT(r值分别为-0. 446,-0. 514,-0. 469)、HOMA-RI呈负相关(P<0. 05),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P> 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_1~L_3 vBMD与年龄(β值分别为-0. 502、-0. 501、-0. 438),均P<0. 05及VAT/SAT(β值分别为-29. 52、-29. 56、-21. 89,均P<0. 05)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VAT/SAT和年龄是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艾竞一[5](2019)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增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的代谢组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论文研究HIIT对增龄大鼠肾脏脂肪组织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机制。方法:选取36只18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ED组)、持续性耐力训练组(MICT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组),共3组,每组12只。MICT组以速度17m/min进行跑台训练;HIIT组以起始速度为15m/min跑台4min,之后跑台速度增至25m/min跑台1 min,依次交替进行9个循环;两个运动组跑台时间均为45 min,每周5次,共8个月;SED组大鼠自由摄食但不进行训练。在末次训练后48 h双能X射线测试各组大鼠体成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脂肪组织中脂联素、游离脂肪酸及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CRP和瘦素的含量。采用基于GC-MS技术分析脂肪组织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改变。结果:1)与SED和MICT组相比,HIIT组大鼠瘦体重百分比、体脂百分比和体脂与瘦体重比值明显增加;2)与SED组相比,HIIT组脂肪组织中瘦素和血清CRP显着下降(P<0.05),血清FFA和(P<0.01)和IL-10明显提高(P<0.05);脂肪组织脂联素、脂肪组织和血清IL-6在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3)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衰老脂肪组织发现,两组运动组与SED组相比中发现有645个差异代谢物,HIIT组和MICT组与SED组相比共同显着性差异代谢物有7个,包括生育酚、光色素、1-十七醇、棕榈酸、硬脂酸、十八二烯酸以及水杨酸。MICT特异性代谢物是棕榈油酸和尿素;HIIT特异性代谢物为反油酸和cAMP。结论:1)HIIT显着改善大鼠体成分、慢性低度炎性水平;2)基于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可知,棕榈酸、硬脂酸和水杨酸可能与改善炎症有关;生育酚和棕榈酸与抗氧化能力提升有关;硬脂酸和甘油与脂肪氧化增强有关。3)HIIT可能通过激活cAMP-PKA通路和棕榈酸-CRP炎症通路改善脂肪代谢能力和降低脂肪组织的炎症水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苏大同,王敏,于铁链[6](2018)在《CT定量腹部内脏脂肪组织技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CT测量腹部内脏脂肪(VAT)与血脂的相关性,优化CT定量VAT技术。方法:使用CT阈值分割法测量61例受检者胸12/腰1、腰1/2、腰2/3、腰3/4、腰4/5、腰5/骶1共6个椎间隙水平的单层面腹部VAT体积,并计算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ATI,VAT/身高2)。对VAT、VATI与血脂各项指标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运用ROC曲线分析VAT、VATI预测高脂血症的诊断效能,确定CT定量VAT的最佳技术。结果:61例受检者中高脂血症占比55.7%,VAT、VATI与高脂血症存在明显相关性,腰3/4椎间隙水平相关性最高(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ATI较VAT诊断效能稍高(AUC:0.83 vs 0.826),二者的临界值分别为64.80 cm~3/m~2及184.78 cm~3。结论:腰3/4水平是CT定量VAT的最佳单层面。VATI比VAT对预测高脂血症具有稍高的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夏晨曦,魏东,黄斌,周正阳,李宏宇[7](2018)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内脏脂肪组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与内脏脂肪组织的关系。方法从我院门诊体检中心及住院患者中招募满足入选标准的SCH患者68例及条件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比较2组性别、血压(SBP/DBP)、人体测量学指标、血脂、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面积(VA)的差异。分析各个变量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的相关性,探讨各个变量对SCH的影响。结果 SCH组腰围(WC)、腰臀比(WHR)、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叁酰甘油(TG)、TSH、LAP、V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SH与WC、TG、nonHDL-C、LAP、VA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BMI、WHR、TC、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以是否发生SCH为因变量,以性别、WC、HDL-C、LAP、VA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水平HDL-C是发生SCH的危险因素,而VA、LAP对SCH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H人群血脂异常、VA增大较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更严重,提示SCH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杨宏,周小玲,颜琼娴,谭支良[8](2018)在《限饲对妊娠中期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及内脏脂肪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限饲对妊娠中期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内脏脂肪组织(VAT)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妊娠湘东黑山羊16只,妊娠(45±3)d,体重(29.86±3.07)kg,随机分配至对照组(C组,100%妊娠营养需求)和限饲组(R组,60%妊娠营养需求),每组8只,试验期为妊娠45~100 d。妊娠101 d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瘤胃网膜、肠系膜和肾周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和能量感知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R组与C组相比:1)血液胰高血糖素、游离脂肪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液瘦素、脂联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2)网膜脂花生四烯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二十碳叁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系膜脂豆蔻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肾周脂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叁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3)网膜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催化亚基α2(AMPKα2)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P≤0.10);系膜脂脂肪酸合成酶(FASN)、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SCD1)、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表达有下调的趋势(0.05≤P≤0.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P≤0.10);肾周脂FASN、UCP2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非催化亚基β1(AMPKβ1)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肉碱脂酰转移酶1A(CPT1A)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妊娠中期限饲导致母羊血液中脂肪代谢调控因子(瘦素和脂联素)含量下降,脂肪代谢产物(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导致VAT的脂肪酸组成(PUFA含量下降),并经下调脂肪合成基因(FASN和SCD1)、上调脂肪动员基因(CPT1A)及下调基础能量代谢基因(UCP2)表达的途径,使母体VAT脂肪合成作用减弱、脂质分解作用增强来调节机体能量稳态。(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高芳芳[9](2018)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与baPWV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及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EA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特点;内脏脂肪仪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者的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和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EAT、VA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相关性研究及EAT、VAT、IMT叁者间的相关性研究。并探讨在糖尿病人群中EAT、VAT、SAT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性的可能机制;VAT的测量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预测指标。从内脏脂肪组织的相关特点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自2018年2月至2018年04月在我院内分泌代谢科的2型糖尿病病人80人,根据入排标准,最终入选61人。并收集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人群11人。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NC组)11例,平均年龄(39±10.81)岁,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DM1组)12人,平均年龄(54.42±7.79)岁,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DM2组)49人,平均年龄(61.04±8.55)岁。测量头围、颈围、腰围(WC)、臀围(HIP)、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糖尿病病程、吸烟史,根据公式算出体质指数(BMI)、腰臀比、腰身比。检测糖基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测量ba PWV、IMT。采用GE Vivid 7型超声诊断仪,测量EAT的厚度。应用欧姆龙HDS-2000内脏脂肪检测仪器,测出内脏脂肪面积(VAT)、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T)。采用SPSS 20.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了解EAT、VAT、IMT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否存在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诊断切点值。[结果]1.糖尿病组中EAT、VAT、IMT与指标间的person相关性分析:(1)EAT与年龄、糖尿病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a PWV、VAT呈正相关;(2)VAT与体重、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身比、腰臀比、SAT、EAT、IMT、CRP呈正相关;(3)IMT与腰围、腰身比、腰臀比、BMI、VAT、CRP呈正相关。2.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EAT与课题分组间的关系:EAT厚度在NC组、DM1组、DM2组依次升高,但课题分组对EAT无显着性影响。3.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ba PWV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ba PWV与EAT、Hb A1C、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再进行多元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与ba PWV呈独立正相关。4.经超声测量的EAT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是0.721,(95%的可信区间是0.531-0.911 P=0.018),切点值为3.15mm,敏感性为0.837,特异性为0.667。[结论]1.EAT厚度在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无大血管病变组及糖尿病组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呈递增趋势,且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中EAT厚度与ba PWV呈正相关,提示EAT增厚增加可能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2.在糖尿病病人中EAT厚度与ba PWV呈正相关,说明在糖尿病病人中经超声测量EAT厚度可以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病人中,EAT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3.EAT厚度与低密度脂蛋白、ba PWV、VAT呈正相关,说明EAT的增厚与糖尿病病人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VAT的增加密切相关,脂代谢紊乱,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起大血管病变。EAT厚度与VAT呈正相关,EAT可以预测内脏脂肪的含量。4.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相关,糖尿病病程、年龄是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血糖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袁世英,杨丽弘,张琳,张晗,高琳[10](2018)在《内脏脂肪素对糖尿病小鼠肝组织AKT、FoxO1及PEPCK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内脏脂肪素(visfatin)对糖尿病小鼠肝脏蛋白激酶B(AKT)、叉头转录因子1(FoxO1)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EPCK)表达的影响,探讨visfatin在肝组织糖异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6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饮食诱导高脂组,24只KKAy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visfatin组及visfatin+LY294002组,分别予PBS、PBS、PBS、visfatin(6μg/kg,0.05m L/10g)、visfatin(6μg/kg,0.05 m L/10g)+LY294002(0.35μg/g,0.05 m L/10g)干预3 d后,测定血糖、血脂及胰岛素,计算HOMA-IR,RT-PCR测定肝组织AKT、FoxO1、PEPCK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测定肝脏组织AKT、FoxO1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组AKT mRNA及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高脂组均显着降低(P<0.01),FoxO1mRNA及其蛋白、PEPCK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增高(P<0.01);visfatin组AKT mRNA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FoxO1 mRNA及其蛋白、PEPCK mRNA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1);visfatin+LY294002组AKT mRNA及蛋白表达较visfatin组显着降低(P<0.01),FoxO1蛋白表达较visfatin组显着增高(P<0.05)。结论 Visfatin可能通过PI3K/AKT途径调节FoxO1的表达,参与到肝组织糖异生过程中。(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内脏脂肪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肥胖与心肌纤维化关系密切,尤其是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内脏脂肪组织通过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参与心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而最近研究表明内脏脂肪组织还能通过产生骨桥蛋白促进心肌纤维化。新兴起的测定内脏脂肪组织的生物电阻抗分析法亦将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奠定基础。文章就内脏脂肪组织参与心肌纤维化机制及其测定方法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脏脂肪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磊,温宇红.运动干预对不同运动自愿性大鼠的自愿性、体重和内脏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吴锦旭,张鸣宇,周滔.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肌纤维化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3].孙文阳,张廷焕,陈磊,滚双宝,王金勇.猪皮下与内脏脂肪组织全基因组DNaseⅠ超敏感位点图谱的构建与差异分析[C].第叁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毛维维,张织茵,盛辉.2型糖尿病绝经后患者腰椎体积骨密度与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组织比率的相关性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艾竞一.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增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的代谢组学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9

[6].苏大同,王敏,于铁链.CT定量腹部内脏脂肪组织技术优化[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8

[7].夏晨曦,魏东,黄斌,周正阳,李宏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内脏脂肪组织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8

[8].杨宏,周小玲,颜琼娴,谭支良.限饲对妊娠中期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及内脏脂肪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8

[9].高芳芳.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与baPWV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10].袁世英,杨丽弘,张琳,张晗,高琳.内脏脂肪素对糖尿病小鼠肝组织AKT、FoxO1及PEPCK表达的影响[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内脏脂肪组织论文-王新磊,温宇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