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污染物论文-雍黎

微生物污染物论文-雍黎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废水处理,污染物,微生物,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废水达标排放,复合菌剂

微生物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雍黎[1](2019)在《以污染物为“食” 微生物带来废水处理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全国共产生近百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高浓、高毒、高混杂以及低温、低碳的“叁高两低”废水处理已成为共性难题。科技日报从近日举行的2018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经过十几年筛选培育,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赵天涛团队得到多株(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1-27)

祁洁,张梦鹤,刘伟[2](2019)在《微生物“吃掉”水中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祁洁张梦鹤刘伟)古有大禹治水灾,今有旺发治水污。新“大禹”如何治水、成果怎样?带你去看看。昨日,市区千童公园的人工渠旁游人如织,清澈的水面上,睡莲绽放,秋风吹起层层涟漪,醉了游人。“几个月前,这片水面被水草覆盖,浑浊的渠水散发(本文来源于《沧州日报》期刊2019-10-28)

李济源,汪银梅,徐晓平,曹文平,韩鹏杰[3](2019)在《进水负荷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染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系统)研究不同进水负荷对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对不同负荷进水的处理效率,及在污水处理时系统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系统对高、低负荷进水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0.76%和70.02%,对进水COD去除率分别为96.70%和93.19%,显示系统对不同负荷进水中浊度和COD去除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更适用于处理高负荷污水;对TP去除率分别为92.80%和68.45%,显示系统对不同负荷进水TP去除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对于TP≥1mg/L的污水,系统出水TP能保持在0.13mg/L左右,处理效果尤佳;系统处理高负荷进水时,产电在第5d达到峰值405mV,说明系统能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资源再利用。(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4](2019)在《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糠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250~650℃)下限氧热解制备菌糠炭,通过分析菌糠及菌糠炭结构的差异,探究其对微生物、石油烃的吸附性能及固定化菌株苍白杆菌Q1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菌糠炭对微生物吸附效果提高,其中550℃菌糠炭吸附固定化量最高为1.582×10~(10) CFU/g,SEM扫面电镜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吸附在材料表面。高温炭对石油烃吸附较好,其中550℃菌糠炭对胶质、沥青质吸附率最高,分别为36.33%、25.59%;吸附效果均与孔结构、芳香性相关显着,其协同微生物对石油烃四组分总体降解效率高,均优于其他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菌糠炭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对微生物吸附-降解影响较明显,550℃菌糠炭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具有强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徐莹,魏欣,李美[5](2019)在《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的治理问题,对生物修复法进行研究。针对生物修复法相比传统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所具有的高效、无二次污染和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结合当前微生物修复在石油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多环芳烃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和降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协同、促进或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柏洋[6](2019)在《微生物-电极耦合强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底泥中传统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与卤代芳香抗菌剂叁氯卡班(TCC)为代表的新兴有机污染物普遍共存,抗菌剂能够抑制土着微生物的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底泥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为了强化PAHs等持久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通过引入分离获得的TCC降解菌优先脱毒TCC,构建微生物-电极耦合强化修复系统,实现底泥中PAHs与TCC的协同强化去除。同时结合不同体系的产电效能,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特征,揭示微生物-电极耦合系统强化修复污染底泥的微生物学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接种TCC降解菌株Ochrobactrum sp.TCC-2,耦合体系中的TCC得到了有效去除,128天的去除效率高达77.2±1.62%,大约是对照组的4.4倍。同时,TCC的有效脱毒促进了底泥中PAHs及上覆水体中TOC和TN的去除。经过128天的处理后,菲等六种PAHs在耦合体系中的去除率与对照相比提高了7-30%。SMFC的产电效能因底泥中TCC的存在受到了抑制,而降解菌株TCC-2的添加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反应结束后,叁组反应器阳极电势的差异也证明了耦合体系中复合污染底泥的微生物修复效果最为显着。16S rRNA基因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引入的电极和降解菌对于底泥中土着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结构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Paenarthrobacter和Desulfobulbus等功能菌属相对丰度的变化是导致不同处理条件下底泥中污染物去除效率及产电效能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以Chlorobium为代表的发酵细菌和以Terrisporobacter为代表的产电细菌共存于SMFC体系的阳极区域,完成大分子有机物的代谢过程,并将此过程中获得的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输出电能。TCC降解菌TCC-2虽然在修复过程中逐渐流失,但其通过改变土着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维持了SMFC体系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微生物-电极耦合系统对于河道底泥中有机与常规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效果表明其具有深度净化污染底泥的工程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何世耀[7](2019)在《鄱阳湖饶河入湖口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氮、磷及重金属污染物输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湖泊是陆地水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淡水养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湖泊受到的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同时,湖泊富营养化与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氮磷输入和重金属污染过程的持久性以及不同湖泊之间的空间差异性,已有的研究结果之间难以归纳比较,不足以形成完善的结论;而且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氮磷输入或者重金属污染,但对两者共同引起的复合污染研究很少。本研究选取了鄱阳湖饶河入湖口为研究区域,以入湖口区域的水体以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由河入湖过程中的依次设置Site1~Site6共6个采样点,并划分为河道(R)、河湖交汇区(RL)、湖区(L)叁个典型区域,沿垂直方向依次采集上层水、上覆水以及沉积物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营养盐、重金属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分析二者的时空变化特征,阐述微生物群落对于氮、磷营养盐以及重金属输入的响应机制,为深入了解和评估鄱阳湖整体的污染状况提供参考,为湖泊生态安全及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入湖口区域营养盐及重金属的分布受季节性影响最大,其次是不同垂直区域的差异,受样地区域差异影响最小。不同水文期大部分的氮磷营养盐以及重金属含量在由河入湖过程中呈不同的分布模式:枯水期呈单峰分布,退水期呈递增趋势,涨水期呈U型分布。氮、磷营养盐以及重金属在由河入湖过程中,其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主要受到沉降——重悬浮动态过程的影响,总体上以沉降过程为主,且上层水——上覆水界面营养盐及重金属物质交换的频率低于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的频率。(2)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不同水文期与不同垂直方向的影响,其中垂直方向的影响更大,而在不同的水平区域群落差异较小,主要体现为河道与湖区的差异。不同水文期中,退水期与涨水期群落结构更为接近,涨水期富集了最多的差异微生物。在不同垂直区域,上层水与上覆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接近,沉积物中富集了最多的差异微生物。饶河入湖口区域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优势门类相对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包括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基于PICRUSt功能预测发现,微生物主要的功能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脂质代谢(Lipid metabolism)、核苷酸代谢(Nucleotide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等。微生物群落组成在不同水文期差异显着,但其微生物功能不存在显着差异,体现了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冗余特征;垂直方向上微生物具有类似的功能种类,但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代谢侧重点,体现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在不同环境的偏好性。(3)营养盐以及重金属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时间上按枯水期、退水期、涨水期与微生物的关联程度逐步增加,空间上按上层水、上覆水、沉积物梯度与微生物的关联性逐步降低。对水体微生物群落有显着影响的营养盐包括TN、DTN、NH_4-N、NO_3-N、TP、DTP、AP、TOC;重金属包括Cd、Pb、Cu,此外环境参数pH、EC、Temp、DO、NTU同样具有显着的影响。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有显着影响的营养盐与重金属包括Zn、TOC、NO_3-N、NH_4-N、Cd、AFDM,此外含水量SM也会显着影响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营养盐以及重金属输入对微生物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更多的体现在群落结构的改变时上,具体表现为通过直接影响部分非高丰度微生物类群,进而间接改变整体微生物群落。(4)本研究发现了一些对营养盐、重金属以及环境参数的改变积极响应的微生物门类。其中Cyanobacteria(蓝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最为积极,同时受到了氮磷营养盐、重金属以及环境参数变化的影响。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会同时对氮、磷营养盐以及重金属的变化做出响应。Latescibacteria、Nitrospinae、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以及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仅可以很好的反映环境中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而Chloroflexi(绿弯菌门)、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则主要体现了微生物对环境中重金属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衣俊[8](2019)在《潮滩沉积物微生物群落表征及其对污染物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潮滩湿地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多种环境过程相互作用的活跃地带。微生物群落对河口潮滩湿地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容易受到自然环境要素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影响。在潮汐等环境作用的影响下,潮滩表层沉积物周期性的暴露于空气中和浸没于潮水中,沉积物内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要素变化剧烈,从而影响沉积物内的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呼吸作用。潮滩表层沉积物里的微生物群落对潮滩环境的变化敏感,可以作为潮滩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目前我们对潮滩内的微生物群落在大尺度时空差异下的变化规律的认识相对有限。研究河口潮滩湿地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其在环境扰动下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集了长江口7个典型潮滩的沉积物,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沉积物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潮滩微生物的菌群结构与生态功能在不同季节、不同盐度下的变化规律,阐述了环境要素对菌群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潮滩沉积物内菌群整体结构对潮滩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长江口近岸潮滩内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水平与丰富度互为显着的正相关性;微生物群落整体丰富度与沉积物内总有机碳浓度显着负相关;微生物群落整体多样性水平与沉积物内总磷浓度显着负相关。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优势菌群的组成稳定,按相对丰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变形菌门(45.35%)、酸杆菌门(9.96%)、绿弯菌门(9.38%)、疣微菌门(6.59%)、厚壁菌门(6.54%)、浮霉菌门(5.60%)、拟杆菌门(5.44%)、放线菌门(2.62%)、硝化螺旋菌门(0.89%)和蓝细菌(0.22%),总丰度量约占整体群落的92.625%。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菌群的整体结构(菌群β多样性)随季节更替呈现明显的四季变化规律,菌群整体结构在雨季和旱季呈现显着差异。潮滩沉积物内菌群的组成多样性随着层级水平递进(门、纲、目、科、属)而增加,优势细菌(相对丰度>1%)在层级水平方向的组成成员,在季节更替中没有显着的变化。在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中,部分优势细菌在层级水平方向的相对丰度,在季节更替中呈现显着差异。在潮滩沉积物内的优势菌群中,上层级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及其下属层级(纲Verrucomicrobiae、目Verrucomicrobiales、科Verrucomicrobiaceae和属Luteolibacter)的相对丰度均随着季节交替呈现显着差异。这表明潮滩沉积物内的菌群在层级垂直方向的多样性会影响此类菌群的相对丰度在季节差异下的变化规律。潮滩沉积物总有机碳、总磷和pH值,均是解释潮滩沉积物内优势菌群(门、纲、目、科、属)组成与丰度变化规律的显着环境因子,其中总有机碳的解释贡献最明显。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调控的生态功能的组成成分在季节更替中没有显着的变化。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调控着氮循环中的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二者之间呈现明显的耦合关系。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的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受到总氮浓度的影响。当沉积物内总氮浓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反硝化作用的贡献逐渐加强并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菌群整体结构在长江口不同盐度的潮滩内呈现显着差异。在不同盐度的潮滩内沉积物的总硫浓度、总氮浓度和总磷浓度差异显着。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总硫和总氮是解释微生物全部菌属的组成与丰度变化规律的显着环境因子。微生物菌群在空间差异下的变化规律是对潮滩综合环境条件的响应。优势细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10%)调控长江口潮滩内含硫化合物的呼吸作用。含硫化合物的呼吸作用是长江口潮滩内重要的物质循环进程,其贡献率与潮滩的盐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潮滩沉积物内总有机碳浓度与总氮浓度,与Del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及其调控的含硫化合物的呼吸作用的贡献率,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菌群的生态功能由功能性菌群所调控,功能菌群在环境差异下的丰度差异,会引起菌群生态功能贡献程度的差异。长江口潮滩内的环境条件变化剧烈,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群的组成成员和菌群调控的生态功能的主要类别并没有呈现显着的环境差异,反映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对河口复杂环境的适应性。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的表征结果可以为未来探究长江口潮滩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潮滩沉积物是河口区域内污染物的汇集地。重金属在表层沉积物内的赋存和环境行为相对复杂,且容易与活跃在表层沉积物内的微生物菌群发生相互作用。论文对长江口近岸潮滩和崇明东滩的沉积物内重金属污染物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并阐明了重金属污染物对菌群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影响。论文引入重金属的积累指数评估长江口潮滩内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河口潮滩内微生物群落对重金属污染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长江口近岸潮滩和崇明东滩内重金属分别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和轻度污染水平。冗余分析发现Zn是影响微生物菌群中优势门、纲、目、科组成及丰度的显着因子。重金属Zn的污染水平与阈值效应浓度正相关,可以作为潮滩内重金属污染的指示因子。不同的微生物优势菌群对重金属响应的敏感和适应程度有明显区别。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细菌绿弯菌门及其下属层级对重金属Zn和Cr均有一定的耐受性;优势细菌酸杆菌门,优势细菌目Nitrosomonadales和Burkholderiales,和优势细菌科Comamonadaceae对五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水平有一定的适应性。优势细菌目Desulfobacterales和优势细菌科Desulfobulbaceae对重金属Zn和Cu均表现为一定的敏感性;优势细菌目Desulfobacterales和Rhodobacterales,优势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对潮滩内五种重金属综合的污染水平有一定的敏感性。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重金属Zn和Cu的浓度与菌群调控的含硫化合物的呼吸作用的贡献率呈显着负相关性。菌群调控的含硫化合物的呼吸作用对潮滩内Zn和Cu的污染水平相对敏感,并且对潮滩内五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的污染水平相对敏感。冗余分析进一步验证了Zn是影响这12个细菌科(属于Desulfobacterales的分支)的组成与丰度的显着因子。以上结果表明潮滩重金属可以通过影响潮滩功能性菌群的组成与相对丰度,进而影响潮滩菌群所调控的含硫化合物的呼吸作用。纳米银具有独特的抗菌特性,是目前使用量较高、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抗菌污染物。潮滩表层沉积物是纳米银的重要归趋。论文选取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作为代表性环境微生物,对河口环境和实验介质中的纳米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阐述了纳米银对环境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纳米银可以随着迁移转化最终沉降至表层沉积物,增加了与表层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几率,进而对沉积物中的细菌产生潜在的毒性效应。低浓度(900μg/L)的纳米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用透析膜阻断纳米银与枯草芽孢杆菌的接触,枯草芽孢杆菌的存活率会显着上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纳米银暴露会明显破坏枯草芽孢杆菌的表面形态和结构。这表明纳米银通过表面接触作用产生毒性效应,从而降低环境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纳米银的环境行为会影响环境中纳米银的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发现河口水体中纳米银容易团聚,与悬浮细菌的接触几率下降,因此河口水体中纳米银的毒性效应比其在实验介质中低。论文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枯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为认识环境中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提供了更相关的科学数据。纳米银在河口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及其对微生物细菌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可以为深入理解潮滩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提供科学参考。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生态功能呈现出显着的时间、空间差异。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对环境差异的响应,会影响微生物菌群生态功能的贡献。潮滩沉积物内重金属浓度与菌群丰度的相关性,反映了菌群对重金属污染的敏感性和适应性。通过毒理学实验的深入探究发现,环境中的污染物与微生物的接触作用是导致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关键。论文系统地研究并阐释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污染物的响应,对潮滩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科学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坤[9](2019)在《根枝藻处理污染河水及微生物对α-萘胺污染物的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由于大量污染物排放,造成了严重水资源污染问题。针对水资源污染问题,人们做出大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目前,利用生物法如藻类,细菌等进行污水处理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的:本论文主要是对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种丝状根枝藻进行培养,探究了根枝藻静态培养的生长条件,以及对水体中营养物的去除效果;进而研究了根枝藻对河南某市化工厂附近河道污水的实际处理效果。同时筛选了一株能够将化工染料中间体α-萘胺消解转化的菌株,并对菌株的转化能力和转化新产物做了进一步研究。为根枝藻工程化污水处理和α-萘胺生物法处理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一种来自实验室长期培养的根枝藻,通过正交实验配比不同水体在室内外静态培养,确定根枝藻生长条件,并监测水体中氮、磷、COD等营养物质利用情况,探究根枝藻对水体营养物的需求与去除效果。(2)设计根枝藻动态板槽和循环根枝藻藻床装置,不同装置下处理河道污水并培养伴生微生物菌群,通过监测处理前后水质指标变化变化,进一步探索根枝藻处理污水的能力。(3)试验筛选了一种能消解转化化工中间体α-萘胺产生红色化合物的菌株,探索了菌株转化条件和红色化合物结构,为以后的α-萘胺生物法污水处理以及对α-萘胺废水的回收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1)室内光照静态培养下,根枝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COD 40mg/L,NH_4~+-N 1mg/L,无机P 0.2mg/L,土壤渗滤液为15%。根枝藻对水体营养物去除,NO_3~--N最高去除率为70%,NO_2~--N最高去除率为95%,NH_4~+-N最高去除率为84.1%,无机P最高去除率为85.3%,COD最高去除率为52.4%。(2)室外静态培养下根枝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为COD为40mg/L,NH_4~+-N为1mg/L,无机P为0.2mg/L,土壤渗滤液为15%,与室内静态培养结果一致。对水体营养物去除,前期对NO_3~--N有去除作用,但培养后期NO_3~--N含量升高,NO_2~--N能完全去除,NH_4~+-N最高去除率能达到83%,无机P最高去除率达到92%,对COD去除效果一般,最高去除率为58.7%。(3)根枝藻静态培养24 h下处理河南某市河道污水其水质指标为NH_4~+-N10~15mg/L;NO_3~—N 2~5mg/L;NO_2~—N 0.02~0.1mg/L;无机P 1~3mg/L;COD300~400mg/L;NH_4~+-N最高去除率为89.1%,无机P最高去除率为64.5%,NO_3~--N最高去除率为75%,NO_2~--N最高去除率为44%,COD最高去除率为56.3%。(4)根枝藻动态板槽对河水中氮磷去除效果较好且相对稳定,NH_4~+-N最高去除率能达到97.1%,NO_3~--N最高去除率83.7%,NO_2~--N最高去除率85%,处理后期,NO_3~--N和NO_3~--N的去除率有所下降。对于河水中无机P,根枝藻动态板槽处理效果较好,最大去除率能达到100%。对于河水中COD去除效果较差,最高去除率仅29.4%。(5)循环根枝藻藻床处理河水,对河水中NH_4~+-N和无机P去除效果较好,出水口和进水口水质指标去除率基本相似,NH_4~+-N最高去除率达到90%,无机P最高能达到完全去除,NO_3~--N最高去除率为72%,NO_2~--N最大去除率为78%。对于河水中COD去除率不稳定,相比动态板槽有所增加,COD最大去除率为58.6%.(6)通过大量菌株筛选,发现一株能转化α-萘胺产生红色化合物的菌株,对目的菌株基因组和16S rDNA进行提取,电泳结果表明,菌株16S rDNA大小约为1500bp,对菌株16S rDNA进行测序、序列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大致判断目的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7)单因素实验优化产物转化条件,在葡萄糖0.25%,亚硝酸钠0.015%,α-萘胺0.03%,接种量10%,pH=6时,红色产物转化量最高。对转化底物进行正交实验,影响产物A和产物B生成的转化底物主次关系均为α-萘胺>葡萄糖>亚硝酸钠,底物最佳组合是葡萄糖0.3%,亚硝酸钠0.02%,α-萘胺0.03%。(8)采用最优培养基组合大量制备转化产物,将产物萃取浓缩,经硅胶柱层析最终将产物A和产物B分离。用核磁和质谱检测产物A和产物B的结构,最终大致得出产物A的分子量和结构,产物B由于纯度较低,杂质较多,未能检测出来。结论:本论文研究的根枝藻处理河水及微生物转化α-萘胺技术是有效可行的,根枝藻对河水中氮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根枝藻处理工艺设备简单,维护成本低,在污水处理方面前景广阔。微生物对α-萘胺的转化对于萘胺类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红色产物毒性降低,便于吸附回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川,郭鸣,王让,李思敏,田琦[10](2019)在《改性生物砂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石英砂滤料表面去除污染物有限、生物覆膜量不足等问题,以基于复合改性石英砂的生物砂滤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物砂滤池(普通石英砂、表面重构石英砂及表面重构亲水改性石英砂)的除污效果及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普通生物砂滤池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4. 9%,表面重构、表面重构亲水改性生物砂滤池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 9%、79. 5%;普通生物砂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为74. 7%,表面重构、表面重构亲水改性生物砂滤池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 2%、86. 3%。3种石英砂滤料表面生物量的分布相似,均为沿程递减,其中亲水和阳离子改性生物砂滤池的滤料表面生物量最大,普通生物砂滤池的滤料表面生物量最小。滤池中层滤料表面微生物活性最高,且附着在亲水改性石英砂表面的微生物活性相对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5期)

微生物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祁洁张梦鹤刘伟)古有大禹治水灾,今有旺发治水污。新“大禹”如何治水、成果怎样?带你去看看。昨日,市区千童公园的人工渠旁游人如织,清澈的水面上,睡莲绽放,秋风吹起层层涟漪,醉了游人。“几个月前,这片水面被水草覆盖,浑浊的渠水散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雍黎.以污染物为“食”微生物带来废水处理新思路[N].科技日报.2019

[2].祁洁,张梦鹤,刘伟.微生物“吃掉”水中污染物[N].沧州日报.2019

[3].李济源,汪银梅,徐晓平,曹文平,韩鹏杰.进水负荷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染物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19

[4].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5].徐莹,魏欣,李美.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9

[6].柏洋.微生物-电极耦合强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何世耀.鄱阳湖饶河入湖口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氮、磷及重金属污染物输入的响应[D].南昌大学.2019

[8].衣俊.潮滩沉积物微生物群落表征及其对污染物的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刘坤.根枝藻处理污染河水及微生物对α-萘胺污染物的转化[D].郑州大学.2019

[10].李川,郭鸣,王让,李思敏,田琦.改性生物砂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19

标签:;  ;  ;  ;  ;  ;  ;  ;  ;  ;  

微生物污染物论文-雍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