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乡村论文-郭世奇

寒地乡村论文-郭世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寒地乡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寒地,乡村振兴,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寒地乡村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奇[1](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不复往日繁华喧闹景象,随之而来经济、文化、治理等问题加剧,使乡村逐渐沦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眼下发展振兴是国内乡村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前,旅游振兴以其“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地区认可,全国各地争相涌现出大批乡村旅游开发案例,旅游实践的开展需要科学的规划指导。本文以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为题,应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从乡村发展振兴的角度提出一种可行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法,并以寒地五常市新发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案例实践进行了探讨,验证理论的实际效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两大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主要观点,从中构思提取本次研究的切入点。(2)对旅游振兴乡村的理论及案例基础进行了探讨,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特性、乡村振兴的理念主张、旅游与振兴的关系界定3方面研究得出旅游与乡村振兴存在密切关联,并探讨了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旅游振兴乡村的优秀案例,总结旅游振兴对于乡村旅游规划的启示借鉴。(3)紧密结合寒地实际条件,从规划技术流程、规划模式构建角度对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框架进行了界定:技术流程方面,包括规划准备与启动、寒地乡村振兴条件分析研判、方案制定及成果编排、振兴结果评价反馈4个流程;规划模式方面,界定了规划思路、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的适用性。(4)对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从规划定位、旅游产品及项目规划、空间布局整合、乡村设施提升、乡村特色形象塑造、运营管理及环境保护6个方面对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指导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践。(5)以寒地五常市新发村为研究对象,将前文总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区域旅游市场、乡村发展现状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定位,并进一步提出总体布局、分区项目规划、主题活动及游线设计、基础配套设施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乡村特色形象规划、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的详细规划设计内容,以期为未来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荣婧宏,刘晓光,吴冰[2](2018)在《寒地乡村宜居社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寒地乡村社区由于在生态、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特殊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通过对寒地乡村社区面临的水、土壤、光照、风环境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结合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及生态系统调节服务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针对性地探究在寒地乡村社区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模式,辅以相应关键技术支持,以期为寒地乡村社区生态科学地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倪泽慧[3](2018)在《当代寒地乡村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乡村建筑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其中协调强势的外来文化与悠久的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其回应地方的气候特征、景观环境与历史传统,是当代乡村建设与建筑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由于气候、经济、地缘等因素影响,与东南部地区相比,我国寒地乡村发展程度缓慢,当代寒地乡村建筑设计存在着快速粗放建设中的地域文化流失、生态性降低、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在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传统寒地乡村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了回应气候、地貌,反映风俗文化、生产生活的乡土建筑形式,乡土材料作为构成乡村建筑的物质实体,其本身蕴藏着地域内涵。随着科技发展,材料的种类愈加丰富,在当下寒地乡村建筑设计中,重新树立材料意识,明确寒地乡建中适宜的材料类型,探寻材料与地域性的多种关联途径,可使材料更好地诠释当代寒地乡村建筑,亦能使建筑得体地楔入当代乡村地域环境,进而有效避免寒地乡村建设中的无序与盲从。本课题从当代寒地乡村建筑设计的材料因素入手,突破通常认知中“材料的地域性表达即乡土材料的运用”这一思维局限,将材料置于建筑学范畴展开深入研究,从理论分析与实例总结中,得出材料与当代寒地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关联要素,构建起寒地乡村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理论框架。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指出材料研究对寒地乡村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意义,明确本研究从材料角度探讨地域性的可行性,并指出此基础上拓展的对寒地乡村地域建筑探究的必要性;第二章“分析问题”,对当代寒地乡村建筑设计中的材料特征与类型进行梳理概括,并对材料地域性表达的内涵与原则进行解析;叁、四章为核心章节,旨在“解决问题”,提出当代寒地乡村建筑设计中回应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具体材料策略。最后为本文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王艺达[4](2018)在《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环境共生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寒地乡村民居建筑建设规模大、覆盖面积广、能源需求高,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长久以来属于粗放式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东北地区气候严酷寒冷、建造工艺与环保意识相对落后,寒地乡村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取适宜的设计策略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延续乡村地域特色是寒地乡村民居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话题,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道路成为当代乡村建设的指引方向。对寒地乡村民居来说,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策略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设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将为当代寒地乡村民居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本文以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寒地乡村环境的共生关系,挖掘共生理论在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实践价值。通过相关文献调研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确立研究框架。结合寒地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人文特征,对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环境共生的设计原则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叁个层面的设计原则——适寒宜居、互惠共生以及一村一品原则。通过对寒地乡村环境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建筑与环境共生关系的拆解,在前文提出的叁个原则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策略的系统研究。在自然环境方面,分别从自然地貌、寒地气候、生态环境叁个角度展开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策略归纳;人文环境方面,从聚落语境、乡居文脉、建构技术叁个层面入手,提出了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人文环境共生的设计策略。综上,本文通过对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环境共生设计研究,在当前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下,总结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可行策略,以期为当下寒地乡村民居建设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实践指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王艺凝[5](2018)在《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寒地乡村更新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模式的不断变化,乡村的更新本身一直在进行之中,或急或缓。急速变化之中,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突变将对乡村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近年来,面对农村经济产业转型问题,国家推出多项支持旅游型村镇发展政策,乡村旅游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途径和主攻方向。相比较南方乡村的旅游性建设,寒地乡村起步较晚,村民大多自发进行乡村及民居改建,缺乏理论指导,此外,由于经济、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我国严寒地区的乡村改造也面临一定制约。因此,如何立足寒地乡土,关注寒地乡村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的更新与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研究课题由以下部分构成:首先,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进行论述,介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对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阐述。在研究和探讨寒地乡村旅游性更新要素后,将乡村更新分为中观与微观层面;对寒地乡村的旅游资源概况及乡村旅游的前期规划导控进行了概述与分析;并提出了乡村旅游背景下寒地乡村的更新原则。核心部分主要探讨如何在“乡土化”原则下,如何将传统寒地乡村的总体规划进行适游性更新,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开发和利用寒地乡村的景观及资源,以及如何根据旅游功能的需要更新增置相关设施。提出一些更新策略,确保寒地乡村中村落各要素得到更新和利用。同时,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寒地乡村建筑生活模式的创新、建筑群落风貌的改变、建筑技术传承优化这叁个方面的改造要点进行分析,对寒地乡村的微观层面即建筑民居改造提出了优化策略。寒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新和发展与寒地乡村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课题对寒地乡村旅游更新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乡村建筑更新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后,针对我国寒地乡村建筑更新提出一些科学有效的策略,为未来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孙楚天[6](2018)在《寒地乡村适老宅院绿化空间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极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对老年特殊群体的关怀。然而,我国乡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在空巢老人、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均衡、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下,与留守儿童问题一样,乡村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上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问题,然而当今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研究和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住宅庭院空间环境的适老性改善将成为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寒地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及文化背景,庭院空间环境已经成为乡村地区老年人开展生产、生活与社交的基本空间单元,而庭院中的绿化种植则能极大的提升庭院的空间品质,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活动的改善。因此,建立有效的寒地乡村健康适老住宅庭院绿化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通过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与整合,探究实体空间环境要素与老年人健康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文献整合与初步确定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利用扎根理论基于大量文献的归纳与总结从而识别各个评价指标,初步构建以促进寒地乡村地区老年人健康为目标的寒地乡村住宅庭院绿化空间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寒地乡村的庭院特征,通过相关议题的专家群体以模糊德尔菲法的多轮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对初步建立的评价体系的指标层与指标的含义与内容进行修正与完善,构建促进寒地乡村地区老年人健康为目标的寒地乡村住宅庭院绿化空间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对于评价体系的重要度评价排序结果,作为指标表现绩效处理的前测结果,应用模糊评价法对于60岁以上生活于寒地乡村的老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量化评价指标的表现绩效。利用M-VIKOR法对实际村落进行评价得出各项指标的理想状态与实际表现绩效的差距,从而得出各项指标的差距的先后次序,以获得评价指标的改善重点。寒地乡村适老宅院绿化空间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寒地乡村地区庭院空间的健康适老化改善,为寒地乡村住宅庭院绿化空间形成系统性的健康适老评估体系。为寒地乡村对以促进寒地地区乡村老年人健康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实践前期阶段的选择与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洪家兴,岳海兴,程瑶[7](2018)在《绥化 绽放寒地黑土魅力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绥化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的战略指引和把脉定向,汲取营养、寻求路径,掌握方法、探索实践,谋划乡村振兴、勇闯发展新路,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8-06-15)

邢雅楠,曲广滨[8](2018)在《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寒地乡村健康老龄化的推进,基于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途径,利用文献分析法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正,构建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为公共开放空间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邢雅楠[9](2017)在《基于健康老龄化的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乡村老龄化表现得更加明显。我国北方的寒地乡村在气候寒冷、经济发展落后以及规划建设滞后等综合作用下,青壮年人口长期外流,导致人口结构以老年人为主,老龄化问题尤为严峻。“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策略于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老龄大会中提出,即全面促进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然而,针对寒地乡村健康老龄化的研究却相对缺乏。乡村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老年人进行生产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乡村公共开放空间的完善将有助于乡村健康老龄化的推进。本研究结合了寒地乡村的特殊性质与健康老龄化的发展需求,基于乡村公共开放空间的基本属性,构建促进寒地乡村健康老龄化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将其应用于案例乡村以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并对案例乡村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首先,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探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途径,进而选取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中能够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环境指标。其次,利用模糊菲尔德法对初步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正,从而提高了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效度。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明确指标体系中每项准则和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 VIKOR技术对现实中的案例乡村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研究结果中各指标所呈现的绩效表现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研究构建了以促进老年人户外活动、接触自然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要素3个层面为准则层,以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丰富的植物景观和舒适的座椅等13个环境要素为指标层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然后,对各项准则和指标赋予权重值得到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促进老年人接触自然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要素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最大,其次是促进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要素。在实证研究中,两个乡村均需优先改善水景和植物景观。本研究将给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的改造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曹春侠,王如月,孙晓铭[10](2016)在《“美丽乡村”视角下寒地村镇景观规划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从寒地村镇景观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寒地村镇景观塑造存在的诸多问题;综合分析了寒地村镇景观塑造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为寒地村镇特色景观的打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研究旨在提升寒地村镇的魅力与宜居性,打造具有寒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4期)

寒地乡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寒地乡村社区由于在生态、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特殊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通过对寒地乡村社区面临的水、土壤、光照、风环境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结合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及生态系统调节服务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针对性地探究在寒地乡村社区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模式,辅以相应关键技术支持,以期为寒地乡村社区生态科学地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寒地乡村论文参考文献

[1].郭世奇.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荣婧宏,刘晓光,吴冰.寒地乡村宜居社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策略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

[3].倪泽慧.当代寒地乡村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王艺达.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环境共生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王艺凝.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寒地乡村更新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孙楚天.寒地乡村适老宅院绿化空间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洪家兴,岳海兴,程瑶.绥化绽放寒地黑土魅力奏响乡村振兴强音[N].黑龙江日报.2018

[8].邢雅楠,曲广滨.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建筑.2018

[9].邢雅楠.基于健康老龄化的寒地乡村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体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曹春侠,王如月,孙晓铭.“美丽乡村”视角下寒地村镇景观规划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6

标签:;  ;  ;  ;  

寒地乡村论文-郭世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