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流通道论文-张旭,孙连爽,韩华峰

窜流通道论文-张旭,孙连爽,韩华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窜流通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窜流通道,沉积微相,连通性,生产动态

窜流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孙连爽,韩华峰[1](2019)在《靖边砂子湾井区窜流通道方向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靖边油田实施注水开发多年,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引起的高含水、特高含水问题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充分认识油藏内窜流通道的特征,对提高注水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沉积微相和井间连通性识别窜流通道的存在性,基于生产动态曲线法识别窜流通道的方向,描述了靖边砂子湾油田某开发单元的窜流通道方向。最后施工效果表明根据上述方法确定的调驱井组的含水率显着降低,验证了所识别窜流通道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李辉,李媛[2](2019)在《一种窜流通道识别现场实用方法——以宜西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地质连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运了单井组的注采响应曲线法,得到可能的单井井间水窜,结合干扰试井的校核,确定了油井的水窜井位和出水层位。为水淹水窜治理提供的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黄博,孙兴旺,呼园平,孙海鹏,刘东东[3](2019)在《一种窜流通道快速综合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窜流通道的形成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因此对窜流通道的识别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裂缝方向、主流河道分布和砂体连通性地质静态资料,对容易形成窜流通道的区域进行初步的确定,再结合注采井间的动态响应资料,通过分析注水井工作制度的改变时生产井的压力和产量敏感性,产液量和含水率均较高且井间响应程度高的存在窜流通道。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油田,将分析结果与油田实际对比,分析结果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1期)

张同凯[4](2018)在《砂岩油藏窜流通道调堵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沉积类型的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长期注水冲刷后形成的窜流通道加剧了平面矛盾,严重影响了油田采收率及开发效果。根据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的成因和现状及技术和经济的要求,从堵剂的类型、封堵机理及性能等方面综述了符合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特点的六大类堵剂,主要包括聚合物凝冻胶类、树脂类、颗粒类、沉淀类、微生物类和泡沫类调堵剂。六类调堵剂均有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砂岩油藏的特征,系统全面地研究封堵窜流通道的抑制方法,筛选合适的堵剂。(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沈文洁,赵辉,刘伟,许凌飞,廖茂林[5](2018)在《基于连通性方法的缝洞型油藏优势窜流通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发育及储层非均质性往往会使注入水沿着优势通道窜进,造成油井含水异常或不同程度水淹。文中综合井间连通性计算结果、油藏地质信息、生产动态资料,建立实时更新的传导率变化体系和油藏窜流通道判别方法,运用连通性方法计算水井平面注水劈分系数和注水效率。经与现场示踪剂解释及传统注采受效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两者测试结果与基于连通性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方法能够应用于缝洞型油藏优势窜流通道的识别,对油田实施调剖堵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8年04期)

安昊盈,侯吉瑞,程婷婷,赵凤兰[6](2018)在《适宜高渗窜流通道的新型桥接颗粒调驱体系及封堵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传统颗粒型堵剂的不足,研究了一种由刚性内核及黏性覆膜组成的新型桥接颗粒的耐温耐盐性能、封堵性能和封堵机理。结果表明,桥接颗粒平均粒径为117.23μm,耐温耐盐性能较好,在150℃、矿化度为35g/L的条件下可稳定黏接;在注入速度1.0 m L/min、颗粒注入量0.05 PV、颗粒质量分数5.0%和胍胶悬浮剂质量分数0.2%的条件下,桥接颗粒的封堵效果最佳,高渗砂管模型水驱压力梯度由封堵前的约3 k Pa/m增至41.82~141.70 k Pa/m,渗透率由封堵前的9~12μm2降至0.24μm2左右,有效封堵率大于97%。微观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桥接颗粒调驱体系具有填充封堵、架桥-黏接封堵的功能。颗粒粒径大于孔喉直径时,颗粒发挥填充封堵功能;颗粒粒径为孔喉直径的1/3~2/3时,颗粒发挥架桥-黏接封堵功能。该桥接颗粒可用于水驱油田开发中后期高渗窜流通道的封堵。(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于春磊,王硕亮,张媛,王娟[7](2016)在《疏松砂岩储层窜流通道平面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大部分高含水油田,注入水窜流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油田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对窜流通道形成后渗透率场的计算与描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窜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只能计算得到注采井点的渗透率数值,不能计算得到注采井间的渗透率分布状况,并且目前窜流通道渗透率计算方法没有将室内实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和油藏工程方法结果有效结合起来。以国内某高含水油田为例,通过长期注水冲刷实验,模拟了窜流通道的动态形成过程,归纳出了储层岩石注水冲刷倍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在常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渗透率变化规律模型引入到数值模拟计算中,建立了计算窜流通道平面分布的新方法。以海上某油田的地质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到了该油田目前状态的窜流通道渗透率平面二维分布规律。综合对比动态数据法、概率密度模型法、经验公式法和示踪剂测试结果,证明本方法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赵凤兰,曹淑君,侯吉瑞,苑光宇[8](2016)在《铬冻胶与高渗油藏窜流通道强度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渗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发生了变化,导致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不同强度的窜流通道,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针对现场常用的铬冻胶,通过动态封堵实验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3 000 mg/L和5 000 mg/L)铬冻胶体系在不同渗透率窜流通道中的注入、封堵性能及驱油效果,并引入了拟阻力系数和拟残余阻力系数,分析了铬冻胶与窜流通道强度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越高,冻胶的注入性能越差,但是封堵性能以及调剖增油效果越好;窜流通道渗透率越高,冻胶封堵强度越弱,而调剖增油效果越差;铬冻胶对3 D、5 D、10 D、50 D的窜流通道适应性较好,对于100 D、150 D、200 D的窜流通道适应性较差。该研究结果为铬冻胶应用于现场封堵高渗油藏窜流通道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6年03期)

张昱[9](2016)在《低渗油藏中泡沫对窜流通道封堵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低渗透油藏开采对调剖驱油技术需求日益迫切。泡沫体系因其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能力是低渗透油藏调驱的最佳选择之一,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低渗油藏中泡沫对窜流通道封堵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提高泡沫在低渗油藏的封堵能力和调驱效果提供依据。针对目标油藏的条件,以溶解性为指标筛选出12种发泡剂;使用Waring-Blender法,以发泡体积和泡沫稳定性为指标,确定了发泡剂的最佳使用浓度;复配出1种强发泡能力和1种强稳定性的发泡剂。研究了气液表面张力对发泡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表面张力范围内,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发泡剂的发泡能力增强,泡沫稳定性降低;在低表面张力范围内,发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与表面张力无明显相关性。这说明,在低表面张力范围,泡沫性质的主控因素不仅仅是表面张力,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通过泡沫在均质长岩心中的注入实验和在非均质岩心中的驱油实验,研究了发泡能力和稳定性对泡沫封堵能力和调驱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泡能力强,稳定性相对较弱的发泡剂(0.3%LAO+0.5%OA-12)封堵效果和调驱效果优于弱发泡能力、强稳定性发泡剂(0.3%LAO+0.5%AES)。通过均质长岩心中的泡沫注入实验,研究了储层渗透率、裂缝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泡沫封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对水流通道的封堵效果与其渗透率的关系存在一个临界值(kc)。在水流通道渗透率低于kc的区间,渗透率越高,封堵效果越好;在水流通道渗透率高于kc的区间,渗透率越高封堵效果越差。采用非均质并联岩心开展了泡沫封堵选择性实验,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渗透率级差为37.1的非均质并联管中,有97.1%的泡沫体系进入高渗管;后续注水过程中,高渗管的分流率由95.1%降低到55.9%。并联管的非均质性过强或者过弱,泡沫对高渗管的封堵效果均变差。采用泡沫在均质长岩心和非均质岩心中注入实验,研究了注入速度、注入量以及注入段塞浓度对泡沫封堵效果和调驱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适当地提高注入速度有利于提高泡沫封堵强度;但是,注入速度过高,容易形成气窜,封堵能力会下降。在注入泡沫量低于0.6PV区间,增加注入量可改善泡沫调驱效果;在高于0.6PV区间,泡沫调驱效果随注入量增加的改善不明显。发泡剂浓度降低会导致油藏深部发泡效果、泡沫强度大幅下降,不能起到深部调驱,提高波及效率的作用。因此,实际注入的发泡剂应高于实验优化的浓度,避免在实际油藏中发泡剂吸附和稀释导致浓度降低对发泡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张磊,陈庆栋,蒲春生,吴飞鹏,桑海波[10](2015)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以九标度法为算法,建立了识别和评判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的模型。以延长川口油田的两个井组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评判了两个井组中的窜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评判模型符合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识别的结果能为油田稳油控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5年06期)

窜流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地质连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运了单井组的注采响应曲线法,得到可能的单井井间水窜,结合干扰试井的校核,确定了油井的水窜井位和出水层位。为水淹水窜治理提供的科学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窜流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1].张旭,孙连爽,韩华峰.靖边砂子湾井区窜流通道方向识别方法研究[J].石化技术.2019

[2].李辉,李媛.一种窜流通道识别现场实用方法——以宜西沟为例[J].石化技术.2019

[3].黄博,孙兴旺,呼园平,孙海鹏,刘东东.一种窜流通道快速综合识别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4].张同凯.砂岩油藏窜流通道调堵剂研究进展[J].油田化学.2018

[5].沈文洁,赵辉,刘伟,许凌飞,廖茂林.基于连通性方法的缝洞型油藏优势窜流通道识别[J].断块油气田.2018

[6].安昊盈,侯吉瑞,程婷婷,赵凤兰.适宜高渗窜流通道的新型桥接颗粒调驱体系及封堵机理研究[J].油田化学.2018

[7].于春磊,王硕亮,张媛,王娟.疏松砂岩储层窜流通道平面分布规律研究[J].现代地质.2016

[8].赵凤兰,曹淑君,侯吉瑞,苑光宇.铬冻胶与高渗油藏窜流通道强度的适应性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16

[9].张昱.低渗油藏中泡沫对窜流通道封堵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10].张磊,陈庆栋,蒲春生,吴飞鹏,桑海波.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J].钻采工艺.2015

标签:;  ;  ;  ;  

窜流通道论文-张旭,孙连爽,韩华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