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文学论文-莫利婷

新感觉派文学论文-莫利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感觉派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书写,空间,摩登都市人

新感觉派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莫利婷[1](2019)在《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因其刻意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实验和题材内容的现代性、都市性独树一帜(1),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鲁迅在《〈十二个〉后记》中写道:“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而没有都市诗人。”(4)古老中国的文学多是家国情怀的主流话语,山水田园的归隐情节,以及花前月下纤细而精致的感情,真正将笔墨触及都市题材的少之又少。新感觉派不仅找到了适合都市书写的手法,更深入都市内部,体验并展示了都市真正的内涵,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作家操着“怪、新、奇”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文化图景,他们从民族启蒙的“庞大”话语中抽身而去,转而关注都市人生“微小”的内心世界,用独特的现代性手法展示了都市人身上由现代与传统、摩登和保守、都市与乡土碰撞所导致的困惑和焦虑。尽管这叁位作家在创作道路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上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他们具备共同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都市书写的研究因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空间研究的转向而产生了新的生长点。当我们将目光置于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物包围人”的上海都市时,摩登消费的都市文化气息不仅造就了现代市民阶层,其具象化的商业街区、电影院、百货公司等消费空间更催生了其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上海第一次以物质现代性想象的形式进入到新感觉派文学书写的世界。在“欲望已有了不言而喻的合法性,在写作中畅行无阻”(5)的当下,回顾当时风气先开的上海,正是混杂、流动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现代都市男女生命热忱发挥的可能,也促成了新感觉派对于性爱现代性的思考,性爱领域得以成为管窥都市人个性、个体、家庭种种问题的原点。尽管新感觉派是以描绘五光十“色”的都市空间而见长,但是自其诞生之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乡土与都市的矛盾就一直伴随着它,在新感觉派的都市书写中,代表现代文明的“显性”的上海都市周围一直对照存在着一个代表传统农业文明的“隐性”的乡村社会,乡村空间常常呈现出牧歌情调而被都市人视为“灵魂息壤”之所在,但随着都市文明的侵入,传统文明本身所存在的卑劣精神的被揭示,田园牧歌被证明也只是一种幻想。都市的摩登并不仅仅在于有着现代化的建筑和面貌,更在于它内在的现代精神,而这些精神则主要是由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致力于展现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现代性”在上海发生发展的新感觉派,还着力于记录都市人在现代社会诸多压力下产生的“现在时”体验,他们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都市中生活的人。如果深受都市文明浸染,具有感性欲望的“都市尤物”是城市光影外表的话,那么“无家可归”的人则是城市厚重的内里,这种都市特有的感受拖着每一个热闹场里的人“跑得筋疲力尽,最后颓然倒闭在急行列车的路上”(1)。相比穆、刘二人而言,施蛰存多将目光投向陋室里弄,无限情感与笔墨观照来自于乡镇的异乡人,探究他们在到达大都市后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惑,展示这些异乡人身上乡土意识与都会意识的失调和撞击,最终揭示出在“明日的都市”和“昨日的故乡”中,感受到的双重“他者”、“异己”感,才是今日的异乡人们真正压抑的状态。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中对于现代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观照,直接反映了作家对于现代人的人本主义关怀。就新感觉派接受现代主义的视野和影响来看,将流派置于颓废主义影响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更有利于理解新感觉派体现出来的审美现代性的艺术品格。颓废主义鄙弃绝对的肯定艺术,以“否定性激情”向现代派的审美风格靠拢,颓废主义在内涵上呈现出相对性特点:一方面出于对进步观念、物质世界的迷恋,表现为“物质性颓废主义”;另一方面,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性满足后,产生出的失落感、异化感以及对都市文明抱否定性情绪,表现为“精神性颓废主义”。正是这种丰富驳杂而非单一纯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价值判断,使新感觉派作家在接受并最终转化为小说创作时,呈现出一种“颓废”风格。颓废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注重“刹那”的生命感悟,从否定性维度出发,直面人性和生活中晦暗真实的一面,对忧郁、痛苦、神秘、偶然等现代质素的重视,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内容,也为新感觉派审美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启示。本论文立足于对新感觉派叙事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多元都市空间的营造,摩登压抑都市人的刻画以及都市书写中“颓废”风格的体现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还原新感觉派文学发生的现场,通过对都市景观和都市人生的双重观照,透析人与城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以期对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丰富性内涵和现代性审美意识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许丽宁[2](2019)在《新感觉派:都市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会上海,用现代的形式描写现代人的人生。作为一种与新的经济形态相伴而生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内容形式较之于以往的文学存在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于都市文明的描写与追求,并且在更深的层面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创痛"。其次是写实手法和现代手法的结合,在真实描画都市光景的同时运用现代的写作技法。最后,深入挖掘了都市男女与前人不同的新型恋爱观,揭示西方思想涌入后与传统道德的相互对抗。我们需要看到新感觉派作品隐藏在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背后的文学变革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萌,张江花[3](2019)在《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32期)

文学武[4](2019)在《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和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城市在文学描写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新感觉派文学和左翼文学几乎同时把目光转向上海,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座城市。它们在都市描写的广度和深度、作家的情感模式、都市中的人物形象特征以及都市美学的表达等角度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着的差别,共同演绎了中国这座城市的荣辱浮沉,为中国现代都市美学谱写了新的篇章。(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晓琦[5](2018)在《中韩新感觉派文学发展原因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现在日本的现代文学流派,它冲击了旧传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新感觉派文学相继传入中国和韩国。但中国和韩国虽同为日本邻国,新感觉派在中韩两国的发展轨迹和规模却大不相同。本文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新感觉派传入中韩两国之后产生不同走向的原因,力求得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许祖华[6](2018)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点与“人学”本质——从文学史角度评杨程着《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国文学,它与中国传统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学界同仁曾基于不同的层面进行过相应的论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判断与看法。有的基于文学形式的层面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就在文学的用语形式与体裁范式的不同;也有人基于文学的取材层面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传统文学是"贵族的文学","才子佳人"的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是平民的文学;还有的基于两种文学主导性的思想倾向认为,传统文学是"载道"的文学,而现代文学(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胡静[7](2017)在《从鲁迅《狂人日记》到新感觉派小说文学话题的转换与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狂人日记》引申出现代文学史"吃人"的母题,这里"吃人"隐喻的是"封建礼教吃人",而新感觉派小说反复书写的"异化"主题则揭示了都市文明对健全人性的压抑。后者可视为对鲁迅"吃人"母题的再叙述。二者都是对消解人性力量的揭露,体现了现实批判意味和创作中作家的担当意识与深刻思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沈哲南[8](2016)在《都市风景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奇葩——浅谈现代主义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洋溢着浓厚的现代化气息的重要小说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着重表现了十里洋场中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和扭曲心理。新感觉派受西方有关理论的影响,以别具一格的创作方式打破了现实主义思潮对文坛的长期垄断,在叙述方式、形象塑造、心理剖析等方面所做的创新,更是直接表现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意识。(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6年10期)

潮洛蒙,牛梦然[9](2016)在《试比较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抗传统文学并积极开展新文学活动。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中产生,在争论中发展,在侵华战争体制下解体,为日本现代文学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感觉派同无产阶级文学派一起,成为了大正后期到昭和初期重要的文学潮流。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两个文学派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为中心,对其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整理,试论两个学派之间的差异,探求其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祖晓春[10](2015)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小说流派,其主要代表入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他们深受欧洲及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不满足于传统小说注重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他们把创作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新感觉派可以说是中国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很多方面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力图把主观印象与客观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使他们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水准不低,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中断了这一进程。(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5年24期)

新感觉派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感觉派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会上海,用现代的形式描写现代人的人生。作为一种与新的经济形态相伴而生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内容形式较之于以往的文学存在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于都市文明的描写与追求,并且在更深的层面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创痛"。其次是写实手法和现代手法的结合,在真实描画都市光景的同时运用现代的写作技法。最后,深入挖掘了都市男女与前人不同的新型恋爱观,揭示西方思想涌入后与传统道德的相互对抗。我们需要看到新感觉派作品隐藏在物质文化与消费主义背后的文学变革的尝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感觉派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莫利婷.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许丽宁.新感觉派:都市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新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3].张萌,张江花.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J].考试周刊.2019

[4].文学武.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J].社会科学.2019

[5].陈晓琦.中韩新感觉派文学发展原因比较研究[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

[6].许祖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点与“人学”本质——从文学史角度评杨程着《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8

[7].胡静.从鲁迅《狂人日记》到新感觉派小说文学话题的转换与延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沈哲南.都市风景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奇葩——浅谈现代主义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J].牡丹.2016

[9].潮洛蒙,牛梦然.试比较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特征[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10].祖晓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J].山花.2015

标签:;  ;  ;  ;  

新感觉派文学论文-莫利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