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机理论文-马秀贞

要素机理论文-马秀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要素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路径

要素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秀贞[1](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从要素分类的角度看,新要素、创新要素、制度要素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最重要的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须降低对一般生产性要素的依赖,提高新要素、制度、改革和创新等管理要素的贡献率,既要通过存量调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做文章,依靠存量调整、增量支撑、要素升级、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等路径推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谢蕾蕾,左卫兵[2](2019)在《复杂网络视阈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要素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活动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双层网络,测算高校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技术支撑、创新成果、创新效益要素的作用路径,梳理高校创新要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河南省高校创新资源的使用,创新成果的转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和效率低下问题,并建议疏导创新资源作用路径,着力整治薄弱环节,优化高校与外部协作机构的合作模式,从而持续改善高校创新链条效率低下的问题,有效提升河南省高校创新的综合竞争力。(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8期)

骆付婷[3](2019)在《要素-结构-功能视角的示范区建设机理与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索构建具有示范借鉴意义的创新示范区建设新模式,是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实践。本文基于系统视角,运用"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分析范式,探讨和揭示示范区的内涵逻辑、构成与演进,可为同类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质量监督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朱国军,孙军,张宏远[4](2019)在《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逻辑机理与要素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力培育互联网核心企业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路径。知识网络双重嵌入使得互联网核心企业嵌入到本地知识网络和超本地知识网络,经历基础数据沉淀、知识权力集成和集群生态迭代叁个阶段,在开放式交互作用中裂变提升与动态演化,不断提高集群知识网络领导权。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包括平台架构、数据整合、知识引领、匹配协调,这四个关键要素的交互作用可形成复合竞争力,由此构成了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要素框架。我国企业正处于跨越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通过数据化、协同化、智能化、全球化,持续获得集群生态优势。(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李焕[5](2019)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机理:要素集聚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表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同根同源、耦合互动式发展的。文化要素与科技要素的耦合互动、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本质在于要素集聚互动。从集聚互动的视角分析文化要素与科技要素互动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文化要素与科技要素互动集聚的现实形式,探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提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亚飞,张毅,廖甍[6](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16年我国24个省级样本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农业FDI对农业TFP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2004~2016年我国24个省级样本的农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6%,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1%;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是农业技术进步推动,而非农业技术效率改善所致,即呈现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恶化相伴的事实特征;农业TFP增长的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演化特征,农业TFP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也由东部、中部、西部逐步减弱。农业FDI对农业TFP及各细分项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长期呈现倒U型特征;农业贸易结构和居民储蓄水平对农业TFP及各细分项都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居民储蓄水平、城镇化进程、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受灾面积对农业TFP及各细分项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孙彦明[7](2019)在《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作用机理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今世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国家创新战略,正在积极布局、意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一国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连接科技创新源头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桥梁,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辉煌成就,研发出大批具有较高自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科技创新成果总量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相称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明显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相对较少,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填补国际空白、培植成骨干拳头产品的成果比例不高,产业发展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因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解决当前科技与产业发展相脱节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未能深刻揭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在机理。因此,深入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现有的学术文献,分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总结提炼出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应用技术创新、要素耦合、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构建出相关概念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反映要素耦合、系统转化和绩效产出叁大变量之间作用关系的量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充足的一手数据,运用SPSS计算机分析工具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系统转化和绩效产出叁大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揭示出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作用机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资源异质性、功能互补性是促使要素耦合(即主体耦合、知识耦合、管理耦合、环境耦合)的前置条件,要素耦合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系统转化(即运行机制、合作模式、互动行为)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过程,要素耦合显着影响系统转化,进而影响绩效产出。第二,主体耦合、知识耦合、管理耦合也会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产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环境耦合正向调节主体耦合、知识耦合、管理耦合对绩效产出的影响。第叁,不同的要素耦合对产业化绩效产出的影响系数不同,对任务绩效的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管理耦合、知识耦合、主体耦合、环境耦合;而对能力绩效的间接影响,由大到小则依次为管理耦合、主体耦合、知识耦合、环境耦合。第四,按照要素耦合程度不同及互动行为的差异,产业化合作模式可分为低耦合、中耦合、高耦合等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通常具有从低向高演进的递进关系;但是,当前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总体而言还有待成熟。第五,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质上是知识耦合的过程,通过分析知识要素耦合模型可知,知识耦合度越大,互动强度越高,价值创造也越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是管理耦合,管理耦合对其他要素耦合产生积极作用。在对策研究方面,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不同层面,按照“主体—知识—管理—环境”的路径,设计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和管理对策。一是政府也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生变量,应承担好“谋局者”角色,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应回归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尽量避免“闭门研究”;强化“政产学研资服用”主体间的联动与协作意识,建立起长期的“面对面”合作关系,形成协同效应。二是积极推动知识流动、开放共享和价值创造,不断提升知识、数据、信息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科技成果扩散及转化应用;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复合型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空间载体。叁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导向,强化税收减免、股权激励、财政补贴引导、科技人员在岗创业、政府优先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等激励措施,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扩大自主支配权限,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原动力,及其公务人员、科研人员的能动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四是打造优质高效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优化要素供给,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在机理,丰富和发展了科技创新的理论方法,而且对于加快补齐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突出短板,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基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在分析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子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作用模型,实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对产业化绩效产出的影响,对不同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充分考虑中国情景,开发出反映要素耦合、系统转化和绩效产出叁大变量之间作用关系的量表,并通过了信效度检验,这是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研究的一种新探索。二是通过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知识要素耦合模型,以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跨组织边界的知识创新机理,提出能够有效促进知识转移、知识创新和转化应用的“共享开取”模式,积极推动知识流动、开放共享和价值创造,这是对跨组织边界知识管理的一种新尝试。叁是基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产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针对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较低的实际问题,进行产业化的路径设计,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叁个层面,主体、知识、管理和环境四个维度,提出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成为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唐姗姗[8](2019)在《图书馆信息生态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超载、信息孤岛、信息冗余、信息污染和信息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其也面临着信息生态失衡现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图书馆领域学者将信息生态理论引入图书馆学界。近年来,学者们对图书馆信息生态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图书馆信息生态链、图书馆信息生态位和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应用信息生态理论探讨了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知识创新等问题,较少深入地探讨图书馆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本文对目前学者们已构建的不同的信息生态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提取信息生态要素,然后与图书馆的构成要素相结合,探讨图书馆信息生态要素的构成,分析其作用机理,试图为图书馆信息生态建设提供更加微观的指导,不断推进图书馆信息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论文共分为六章,第叁、四、五章为本文重点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现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并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说明。第二章为基础理论,首先论述了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列举几位代表学者经典的对于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其次总结概括相关的信息生态理论,着重介绍信息生态的要素理论,并列举几位主要学者的信息生态要素的观点,然后对信息生态要素进行总结;最后论述了图书馆信息生态。第叁章为图书馆信息生态要素分析。笔者在这一章提出了图书馆信息生态要素由五部分组成:图书馆信息生态主体要素(信息人)、图书馆信息生态客体要素(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信息生态技术要素(图书馆支撑技术和前端技术)、图书馆信息生态服务要素和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要素(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第四章分析了图书馆信息生态各个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对各要素的作用和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章基于图书馆信息生态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从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信息人、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提出对图书馆信息生态建设的启示第六章为总结,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并予以说明。(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高睿璇,刘刚,毛美玲[9](2019)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索洛余值法对山东省1978-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以分析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源泉;运用赛尔奎因分解公式对TFP进行分解,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两个方面深度探讨TFP变动的内在原因,同时测算叁次产业TFP增长变动情况,从叁次产业角度对总体经济TFP进行细化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长期实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占30.65%;相较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二产业是拉动总体经济TFP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第二产业的TFP增速最慢,仅为1.83%;近年来,二、叁产业TFP增长率基本为负且持续走低。(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揭昌亮,石峰[10](2019)在《进出口贸易影响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高速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究竟能否持续提高运行效率,能否助力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主要就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并就进出口贸易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及实现条件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通过生产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制度因素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进出口贸易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进口与出口商品结构对于我国省际林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要素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活动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双层网络,测算高校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技术支撑、创新成果、创新效益要素的作用路径,梳理高校创新要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河南省高校创新资源的使用,创新成果的转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和效率低下问题,并建议疏导创新资源作用路径,着力整治薄弱环节,优化高校与外部协作机构的合作模式,从而持续改善高校创新链条效率低下的问题,有效提升河南省高校创新的综合竞争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要素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马秀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谢蕾蕾,左卫兵.复杂网络视阈下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要素作用机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

[3].骆付婷.要素-结构-功能视角的示范区建设机理与演进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

[4].朱国军,孙军,张宏远.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逻辑机理与要素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J].江海学刊.2019

[5].李焕.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机理:要素集聚视角的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

[6].王亚飞,张毅,廖甍.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研究.2019

[7].孙彦明.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素耦合作用机理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唐姗姗.图书馆信息生态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9].高睿璇,刘刚,毛美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19

[10].揭昌亮,石峰.进出口贸易影响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J].林产工业.2019

标签:;  ;  ;  ;  

要素机理论文-马秀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