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公共空间论文-于志国

近代公共空间论文-于志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公共空间,上海公园

近代公共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于志国[1](2019)在《近代公共空间建设初探——以上海公园为例(1843-1938)》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上海公共空间建设众多,其中上海近代公园建设具有代表性。近代公园自成立之初规则不够完善,上海各界人士积极争取改善公园规章制度,直至1928年公园全部对外开放。近代公园的发展也体现出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2期)

李爱勇[2](2019)在《娱乐如何救国:近代游艺会“公共空间”的形塑》一文中研究指出游艺会原本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校园文艺形式。游艺会包含雅俗共赏的中西文化艺术,政治力量、社会精英、普通民众等共同塑造了游艺空间。游艺会具有鲜明的主线和广泛的包容性,也塑造了参与者的国民意识。看似矛盾的"娱乐"与"救国",实际是社会文化中精英思想与大众思维紧张关系的表现,是双方妥协和统一的结果。考察游艺会和理解"娱乐救国"需要从精英和大众两个维度展开,在游艺会中精英的爱国救国与大众娱乐有了统一的可能。因此,近代游艺会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形成了"娱乐救国"的历史认同,对国民意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倪京帅[3](2019)在《公共领域视角下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视角出发,围绕公众、公共场所和公众舆论,重点分析近代上海公园、跑马场、商务印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公园既是近代上海公众消遣游憩的场所,还是别国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跑马场由于具有体育休闲娱乐和进行社会交往的双重功能,成为体育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商务印书馆成为体育文化空间中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对于近代体育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的空间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封建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向现代的转化,推动和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国香[4](2018)在《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公共空间关系试析——以来华西方人所建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来华西方人在中国建立了首批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传统观点认为这批博物馆带有侵略、殖民性质,是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蚀、殖民扩张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批博物馆对于启迪民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来华西方人所创办的博物馆也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新型公共空间,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本文以烟台博物院、青州博古堂、济南广智院、亚洲文会博物院、北疆博物院、徐家汇博物院等为例,从区位条件、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叁方面就博物馆的建筑进行简要分析,从时间预设、身份预设、行为预设叁方面来初步探析博物馆的管理,从展览、演讲和布道叁方面对博物馆的活动做简要说明,从博物馆建筑、管理、活动等公共空间核心要素探讨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公共空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博物院》期刊2018年04期)

李娟[5](2018)在《中国近代报刊公共空间建构的可能性及其困境——以1932年《申报·自由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救亡图存语境下,近代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其时社会、政治语境有密切关系。《申报·自由谈》是近代中国着名的报纸副刊。1932年留法归国的青年黎烈文主编《自由谈》,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引人注目,构建起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为数不多的公共舆论空间。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对外抗击日军侵略、对内停止内战这一时代主题,《自由谈》的改版恰与时代主题相勾连,使其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可能。《自由谈》编辑"兼容并包"的编辑思路集结了当时国内重要的作家,形成多元化的作家群体,而作家群体私人性的杂文写作则成为《自由谈》公共领域的独特话语表述方式。然而,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的《自由谈》公共空间在国民政府的强力压迫之下难逃"再封建化"的宿命。(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云竹[6](2018)在《城市文脉延续下的长春近代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文脉是一座城市所具有的内在、核心的精神支柱,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随着城市发展的复杂化,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不断被破坏,导致城市之间愈发相似,失去原有的城市个性和特色。本文以长春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延续城市文脉的视角下,对其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发展进行梳理,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适宜的景观改造更新策略。长春城市发展历史中,从中东铁路的修建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序幕,而后伪满政府对长春市进行了两次的规划建设,奠定了目前长春市的基本城市框架。本文针对以上发展阶段中建设的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包括林荫大路、城市广场以及城市公园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对长春近代公共空间景观进行研究。首先,对长春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资料收集,整理这些公共空间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几段城市发展时期对于公共空间景观的影响。其次,整理目前这些近代形成的历史公共空间的现状,发现目前公共空间景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归纳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共同记忆。提出长春城市文脉的特点,凸显地域文化,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外其他城市中对于公共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最终,对长春的公共空间提出适宜的更新策略。结合长春新民大街区域的进行案例更新,对提出的改造手段合理地运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何倩倩[7](2018)在《汉口:一个传统市镇的近代公共空间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当代国际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词汇是西方舶来品,但中国自古就有公共空间的内涵,如街巷、码头、会馆、寺庙等,因此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西方词汇的使用方式、文化内涵、形成路径与机制,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与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水而兴,因商而盛”的汉口,近代之前是一个传统商业市镇,不属于作为地区政治中心的府州县城之列,正是这样一个非城制的市镇,因开埠而一跃成为近代大城市。汉口成为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流最激烈的地方,因而选择汉口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从“市镇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成研究,具有不同于“从府州县城到城市”类型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既可以研究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形成路径和机制,还能够探索近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博弈过程,不失为城市空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本课题首先对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官”、“公”、“私”空间进行辨析,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并针对传统都府州县城、传统市镇、近代形成的新城市叁种不同城市类型,根据时间序列、空间形态、建设主体和功能活动对公共空间进行分类,为后文城市公共空间的描述与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公共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空间的大环境,对近代及之前的汉口城市与公共空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明确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大环境下的演变历程,以1861年汉口开埠为界,区分汉口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与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并依据汉口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引发社会性质转变的重要节点,将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分为1861-1911年的晚清时期、1911-1926年的湖北军政府时期、1926-1949年的市政府时期叁个阶段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近代不同阶段汉口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文化内涵和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路径和机制,揭示汉口近代化历程。明确了历史分期之后,对叁个阶段汉口华界和租界中的公共空间类型、活动、特征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转化、转变和新型空间的传入;从空间形态、生活方式、建设主体叁个方面解读近代汉口华界和租界公共空间从碰撞、渗透到融合的发展过程,揭示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从二元并立向近代化转型并走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最后,依据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的互动关系,将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历史机制总结为叁个方面:西方力量的冲击、建设主体的转变、传统文化的延续。历史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并为现实社会提供理论性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加强现实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内涵提升的重视,延续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保留城市集体记忆;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使用需求,推动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加强民众本土文化认同感,坚持开放、包容、主动学习、推陈出新的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莫畏,王云竹[8](2018)在《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总结长春市公共空间景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参考策略,完善城市文脉,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8年03期)

段文艳[9](2018)在《民间信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秩序建构——以近代华北乡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空间是华北村落群体性存在的重要标识。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是隐性的,但又通过地缘、血缘、神缘等显性因素得以界分。民间信仰为村落公共空间的存在提供了神圣性依据。一方面体现为以村庙为中心的村落日常信仰是构成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村民来说村落空间本身又是具有宗教性的日常存在。(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亚运[10](2016)在《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以《晶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近代小报以其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对晚清以来的社会政治进行多方面的批判,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的需求。本文论述了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影响和扩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6年20期)

近代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游艺会原本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校园文艺形式。游艺会包含雅俗共赏的中西文化艺术,政治力量、社会精英、普通民众等共同塑造了游艺空间。游艺会具有鲜明的主线和广泛的包容性,也塑造了参与者的国民意识。看似矛盾的"娱乐"与"救国",实际是社会文化中精英思想与大众思维紧张关系的表现,是双方妥协和统一的结果。考察游艺会和理解"娱乐救国"需要从精英和大众两个维度展开,在游艺会中精英的爱国救国与大众娱乐有了统一的可能。因此,近代游艺会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形成了"娱乐救国"的历史认同,对国民意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于志国.近代公共空间建设初探——以上海公园为例(1843-1938)[J].长江丛刊.2019

[2].李爱勇.娱乐如何救国:近代游艺会“公共空间”的形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倪京帅.公共领域视角下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转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4].赵国香.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公共空间关系试析——以来华西方人所建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18

[5].李娟.中国近代报刊公共空间建构的可能性及其困境——以1932年《申报·自由谈》为例[J].安徽史学.2018

[6].王云竹.城市文脉延续下的长春近代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7].何倩倩.汉口:一个传统市镇的近代公共空间形成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莫畏,王云竹.长春市近代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8

[9].段文艳.民间信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秩序建构——以近代华北乡村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8

[10].张亚运.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以《晶报》为例[J].新闻传播.2016

标签:;  ;  ;  

近代公共空间论文-于志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