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滴灌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

节水滴灌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

一、节水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杨[1](2018)在《小流量—高频次滴灌系统设计参数及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小流量、高频次滴灌是一种新的低压滴灌技术,它能使作物始终处在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间内,按照作物需水规律,及时适量的补充水分消耗,水分供给过程与作物需水规律更加吻合,从而为作物生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水分环境,在获得优质高产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常规滴灌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的特点,可以为设施农业,干旱地区蔬菜、粮食生产,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灌溉保障。本文以现有滴灌技术成果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结合统计分析、试验结合数学建模的研究方法,针对灌水器流量和工作压力降低后引发的设计参数确定、砂土条件下小流量滴头的水分运移规律以及高频灌溉对作物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展开研究,力图为该技术的设计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灌水器流量与作物耗水强度和日灌水时长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了小流量灌水器采用迷宫流道具有抗堵能力强,压力调节能力强,出流稳定可控的特点。通过试验明确了迷宫流道中的水流流态为紊流,流道结构显着影响流态,流道长度显着影响流量。可以通过优化流道结构参数,降低工作压力,适当延长流道的方法研制小流量灌水器。(2)明确了小流量、高频次滴灌中灌水器流量减小与毛管自身及系统的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毛管平均流量与铺设长度呈幂函数关系,灌水器流量减小有利于增加毛管铺设长度,毛管工作压力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不会造成灌水质量的下降,毛管平均流量增加,满足毛管灌水质量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升高。(3)研究了采用地下滴灌形式时支管入口压力、毛管厚壁及环状管网形式对毛管水头偏差率变化的影响,毛管埋入地下、降低系统工作压力不会降低灌水质量,小流量、高频次滴灌可以参照常规滴灌系统进行设计,系统工作压力应大于保证灌水质量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4)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明确了不同滴头流量在砂土中的水分运移规律,为科学确定滴头流量提供了依据。砂土条件下,滴头流量减小,湿润范围变大,作物适宜的含水量分布范围变小,应提高其保水能力,扩大作物适宜的含水量范围。(5)通过温室黄瓜试验,明确了相同灌溉定额下,灌水频率提高可以减小根区土壤水分的波动范围,有利于提高土壤积温,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稳定的土壤环境。小流量、高频次滴灌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唐叶[2](2018)在《滴灌系统灌水器流场特性及抗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抗堵性能是评价流道结构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并与其流道流场特性直接相关,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研究了内镶式灌水器流道内流场,分析了不同壁面函数和网格划分方案对流场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采用加强壁面处理并设置边界层的方式得到的流场模拟结果,在近壁处具备更大的流场速度,涡流强度也会更高。通过CFD模拟,对内镶式锯齿形灌水器成型加工时产生的脱模斜度和齿尖圆角的形状特征与其水力性能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内镶式三角形灌水器的流道形状提取相应的几何参数,分析了形状参数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镶式锯齿形灌水器流道齿尖圆角的增大会导致出口流量和流态指数的增大,具有2-4°脱模斜度能够减小其流态指数。内镶式三角形灌水器的出口流量随着流道高度增加、齿尖圆角增大、齿尖角度减小和齿尖距离减小而增大,脱模斜度对出口流量的影响较小;灌水器的流态指数随齿尖圆角的减小而减小,随脱模斜度、齿尖角度和齿尖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流态指数对流道高度的变化并不敏感。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利用固液耦合的方式对灌水器内颗粒运动进行模拟,发现直径较小的颗粒随动性较好,易进入涡流区域,并在流场内具有更大的运动速度。通过分析颗粒的浓度分布,发现灌水器内颗粒堆积位置主要分布在入口处、圆角区域和齿尖端。另外,本文对比了同一流道结构的圆弧型灌水器和平板型灌水器内颗粒运动轨迹和浓度分布的区别,发现圆弧型灌水器内颗粒运动更为复杂,易造成堵塞。为观察内镶式灌水器流道内流场分布,设计并制造了四板式平板型流道结构,该结构能够真实反映流道入口相对于流道的位置并考虑了入口格栅对流场的消能作用。分别利用四板式平板型流道结构和内镶式三角形灌水器滴灌带,进行了水力性能实验,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误差在5%-10%,证明了模拟分析的可靠性。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法(PIV)得到四板式平板型流道结构内不同位置的瞬时流场。实验得到的流场和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主要由主流速区、涡流区、低速区(死角)组成。主流速区呈S型走向,两侧分布着涡流,涡流区与流道几何形状产生的间隙构成了流场中的低速区(死角),粒子易在该位置滞留堆积。当工作压力在40kPa时,齿尖区域流场最大速度为1.3489m/s,拐角区域流场最大速度值为1.588m/s,拐角区域相比齿尖区域具有更大面积和强度的涡流。验证了灌水器流场数值模拟的合理性。

徐腾[3](2018)在《单内齿位置及参数对双迷宫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切生命的开端,人类的生存与世界的进步离不开水资源。然而,水资源正面临全球短缺的巨大危机。我国水资源更是匮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大力宣传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已成必要发展趋势。作为当今行之有效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滴灌技术比其它灌溉方式更节水、节能,且灌水质量好,可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灌水器的结构与参数严重影响其灌水质量。采用迷宫流道作为当今社会主流的灌水器,主要是利用它复杂的流道结构来增加水头损失以达成能量消耗的目的,其应用非常之广泛。此次是在当今社会常见的迷宫灌水器基础上加设单内齿进行的研究。应用物理模型试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9种压力水头下,12种内齿位置及5种内齿高度共60种组合的4类单内齿矩形双迷宫流道灌水器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压力流量关系曲线,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变化规律。通过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单内齿矩形双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量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单内齿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在矩形迷宫灌水器的横向流道有涡区与无涡区分别加设单内齿后,在有涡区加齿形成的单内齿矩形双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态指数大于在无涡区加齿后形成的灌水器的流态指数,表明无论竖向流道的加齿位置是上侧、中侧或下侧,在迷宫灌水器的无涡区设置单内齿以后得到的灌水器比在有涡区设置单内齿以后得到的灌水器灌溉质量优,水力性能好。3)在迷宫灌水器的竖向位置右侧加设高度为0.7mm、0.9mm和1.1mm的单内齿后,得到的灌水器的流态指数小于在竖向位置左侧加齿后得到的灌水器的流态指数,说明横向流道加齿位置一定,在单内齿高度为0.7mm、0.9mm和1.1mm时,与左侧增加单内齿形成的灌水器相比,在矩形迷宫灌水器的竖向位置右侧加齿形成的灌水器的水力性能更好。4)在矩形迷宫灌水器的竖向位置左侧加设单内齿后,得到的单内齿矩形双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态指数随单内齿高度的增加大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走向;在矩形迷宫灌水器的竖向位置右侧增加单内齿后,得到的灌水器的流态指数随单内齿高度的增加基本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走向。5)单内齿矩形双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量系数随着单内齿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不随加齿位置的改变而受影响。6)通过对竖向位置上侧、中侧及下侧三种加齿位置、四种基本形式灌水器的水流流场进行综合对比,发现在竖向流道上侧加齿时,其漩涡区面积占流道的比例大于在竖向流道中侧及下侧加齿的漩涡区面积所占流道比例,表明在竖向位置上侧加齿的灌水器消能效果优于在竖向位置中侧及下侧加齿的灌水器的效能效果。

冯吉[4](2017)在《引黄滴灌系统泥沙逐级调控机制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灌水器堵塞问题一直是滴灌研究领域的国际性难题。尤其是在水源泥沙含量高且水质复杂的引黄滴灌系统中,灌水器堵塞问题更为突出。为解决引黄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问题,本文以控制细颗粒泥沙在系统内的输移过程为靶向目标,建立了基于"灌水器排沙、毛管冲沙、过滤器拦沙"的引黄滴灌系统泥沙逐级调控机制,大幅降低了泥沙处理成本,建立了全新的灌水器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开发出本身具有高抗堵塞性能的灌水器系列新产品,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确定了灌水器内部流动适宜的模拟模型。对比灌水器宏观水力学特性和微观流体运动特征,确定了灌水器流道内流场的最适宜模拟模型为RNGk-ε湍流模型。基于最适宜模拟模型,计算并分析了灌水器内部水流运动特征和颗粒物输移特性;(2)建立了灌水器水力设计方法及控制阈值。提出了以提升湍流强度为目标的流道构型选择方法和多设计寻优的结构单元设计方法,确定了灌水器最优流道构型为分形流道与齿形流道,齿型流道结构单元最优设计为齿高1.3mm、齿角60°、齿距 1.8mm。流道宽 0.8-1.2mm、长 27.5-42.5mm、深 0.4-1.0mm;(3)创建了灌水器抗堵塞设计方法。建立了灌水器流道边界漩涡洗壁优化设计方法,使得非主流区漩涡充分发展,与主航道优化设计方法相比,在保证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前提下,近壁面流速提升了 13.1-21.4%,大幅提升了灌水器自清洗能力与抗堵塞能力;(4)研发了高抗堵塞灌水器系列新产品并进行性能测试。研发了高抗堵塞系列灌水器新产品。测试并对比了新产品和国内外代表产品堵塞发生特性。发现灌水器堵塞发生具有随机性、可恢复性和持续性,新产品流道消能效率显着提高,抗堵塞性能优于以色列Netafim公司产品4.8-9.0%,实现了流道水力性能与抗堵塞能力的协同提升,而灌水器长度和重量分别减小约40%;(5)探究了不同类型灌水器对冲洗的适宜性及冲洗对堵塞物质生长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基于冲洗与不冲洗条件下不同类型灌水器堵塞发生特性和堵塞物质生长动力学过程,发现冲洗对系统运行各指标的恢复作用在系统运行中期最显着。堵塞物质特征组分随系统累积运行均表现为"快-慢-快"的增长趋势,冲洗可有效减缓与减少流道内部堵塞物质形成;(6)明确了引黄滴灌系统过滤器最优组合及运行模式。基于不同类型过滤器水力性能与泥沙处理能力现场综合测试平台,确定了引黄滴灌系统过滤器最优组合及运行模式为:滤料粒径1.70-2.35mm,过滤流速0.018m/s,反冲洗流速0.022m/s,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筛网和叠片过滤器种类与目数的选择。

张钟莉莉[5](2016)在《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是缓解全球性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滴灌被认为是利用微咸水灌溉最为有效和可靠的方式。但微咸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离子,易于诱发灌水器化学堵塞,严重制约了微咸水滴灌的大规模发展。本文研究了微咸水滴灌条件下灌水器化学堵塞发生行为及其动态响应机制,综合利用电化学、精细电子显微等现代分析技术定量定性的分析了灌水器流道内堵塞物质组成,建立了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生长的水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裸地加速抗堵塞试验、大田试验及CFD方法,从运行方式、水质控制与灌水器自身结构多方面提出了面向化学堵塞的控制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对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灌水器相对流量Dra和均匀度CU逐渐降低,其中圆柱型灌水器降呈现平缓降低规律,片式灌水器呈先平缓-后剧烈的降低形式,大流量的圆柱式灌水器表现出较强的抗堵塞性能。(2)探寻了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组成及关键因素。堵塞物质单位面积分布密度与灌水器Dra和CU度呈显着线性负相关(R2>0.81),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内堵塞物质为钙镁碳酸盐(CaCO3、CaMgCO3和CaMg(CO3)2)、硅酸盐(Mg5Al(Si3Al)O10(OH)8和NaAlSi3O8)、石英(SiO2)、氯化钠(Nacl),其中诱发灌水器化学堵塞的主要物质为钙镁碳酸盐类沉淀,含量在88.31%以上。(3)构建了微咸水滴灌条件下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生长动力学模型,发现堵塞物质生长过程为渐进型,包括快速增长-渐进增长两个阶段。基于灌水器堵塞物质沉积与剥蚀过程,以Kern-Seaton污垢预测模型为原型,综合考虑灌水器结构类型、流道几何参数和水源特征等因素,建立的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生长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灌水器内附生堵塞物质及其特征组分的生长过程。(4)建立了面向灌水器化学堵塞的控制方法。从运行模式来看,采用淡水与微咸水进行交替滴灌可以缓解化学堵塞的发生;对于全咸水灌溉来说,采用1d/次的高频滴灌下灌水器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流量;从水质控制来看,微咸水电导率与灌水器堵塞参数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微咸水电导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水器化学堵塞的发生过程与堵塞分布特征,建议河套灌区地下微咸水滴灌系统适宜电导率应低于4.0 dS/m;从灌水器自身结构来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综合考虑流道内流场分布及其水力性能与抗堵塞性能,建议分形流道灌水器适宜的几何参数为宽度1.0 mm左右,流道长度不宜超过224 mm,并可以借助缩减流道深度来控制灌水器出流量,研究结果可为实际流道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李云开,冯吉,宋鹏,周博,王天志,薛松[6](2016)在《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体系构建与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大力发展滴灌技术已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其迅猛发展的背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反思。在详细阐述我国滴灌技术应用现状与国家对发展滴灌技术提供的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重点反思了新疆滴灌技术应用获得巨大成功背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由此,提出应构建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体系,其基本内涵为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益为目标的"三低、两高"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降耗"、"减污"、"减排"、"提效"、"增益"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未来研究重点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金龙[7](2016)在《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认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我国水资源储量虽然丰富,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灌溉技术较为落后,但每年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量却十分巨大,缺水情况日益严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滴灌灌水器近些年来凭借着其水利用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特点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常用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消能是通过不断转折的流道来增加损失实现的,而水头损失与流速水头相关,为了增加水头损失,获得较大的流速水头,需缩小灌水器流道断面面积,这样一来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就会变差。本文在目前常用的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中加入内齿,以增加水头损失,这样可以适当加大灌水器流道断面面积,流道的抗堵塞性能也会有所提高,最终形成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这方面的文献尚未见到。利用流体力学软件CFD模拟了在8种不同压力水头下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和目前常用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内部水流运动情况,提取得到其速度矢量图,并计算分析得出灌水器水头损失系数、流量系数、流态指数、压力流量关系和压力雷诺数关系。从上述方面比较了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和目前常用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分析了内齿高度和内齿间距对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两类内齿位置不同的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水力性能,为进一步研发灌水器提供参考依据。经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态指数普遍小于目前常用的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态指数。说明在目前常用的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内增加内齿后形成的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出流量稳定,水力性能变好。2)在目前常用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流道中,横向位置无涡区增加内齿后形成的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态指数比在横向位置漩涡区增加内齿后形成的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态指数小,说明在目前常用的矩形迷宫流道横向位置无涡区增加内齿形成的灌水器出流量更稳定,水力性能更好。3)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头损失系数的变化与内齿高度的变化呈正相关,与内齿间距的变化呈负相关;内齿间距较小时,该类型灌水器的水头损失系数对内齿高度的变化敏感,内齿间距较大时,对内齿高度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内齿高度较大时,内齿间距对该类型灌水器的水头损失系数影响较大,当内齿高度较小时,这种影响相对减小。4)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流量变化与压力水头的变化呈正相关;该类型灌水器的流量变化与内齿高度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内齿间距的变化呈正相关;流量系数与内齿高度呈负相关,与内齿间距呈正相关;流态指数随内齿高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内齿高度较大时,内齿间距对流态指数的影响很小。5)随着内齿高度的增加,灌水器拐角处形成的漩涡越来越明显,并且漩涡的面积逐渐增大,消能能效果有所提高;内齿间距的变化对于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漩涡无太大影响。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流道内的水流最高流速随内齿高度的增加普遍减小,内齿间距的变化对灌水器流道内水流流速的影响不明显。

李久生,栗岩峰,王军,王珍,赵伟霞[8](2016)在《微灌在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文中指出微灌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经40余年,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逐步实现了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和系列化,研究解决了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出现的一大批关键问题,形成多个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微灌技术应用模式,取得了显着的节水增产效果,成为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微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其在水肥药精量控制和农田生态环境调控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发挥,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回顾微灌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历程,系统总结了微灌技术在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深入分析研究领域和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为微灌技术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杨爽[9](2014)在《不同型式迷宫灌水器水流流场与压力场比较》文中认为水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天然资源,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我国属于十三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十分紧缺。随着我国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量加大,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因此,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倡节约用水,更是加大力度推广节水措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年灌溉用水量巨大。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传统灌溉技术,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现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开始应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因其具有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作物增产等优点。其中滴灌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与管灌、喷灌等灌水技术相比较,滴灌的水利用率最高。而滴灌灌水器被认为是滴灌技术中最好的设备。滴灌灌水器具有水利用率高、环境适应力强等特点。迷宫流道则是滴灌灌水器最好的流道形式,其复杂的流道结构导致其具有很好的消能能力。水力性能优良的灌水器,其流道抗堵塞性能和灌溉均匀度都会很高。因此对灌水器水力性能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流道结构是影响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关于迷宫流道灌水器结构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针对同一型式迷宫流道灌水器进行研究,而对于不同型式迷宫灌水器水力性能的比较则较少。本文选取最为常见的齿形、矩形、三角形以及梯形迷宫灌水器为研究对象。提取四种迷宫灌水器的流道结构参数,借助FLUENT软件对其流道内部水流流动情况进行模拟。模拟条件设定在3m、5m、7m等8种压力水头下,分别得到其速度矢量图、指定断面速度分布图、压力分布图、指定断面压力分布图。并计算得出压力流量关系、压力雷诺数关系、流量系数、流态指数、灌水器水头损失系数、单元流道长度的压力降、漩涡中心速度、漩涡强度等。从上述方面,对四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水力性能进行研究。在数值模拟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下结论:1)流态指数可以作为评价灌水器水力性能的指标,其值越小,灌水器水力性能越好。齿形灌水器的流态指数为四者中最小,说明齿形迷宫灌水器水力性能优于其它三种型式迷宫灌水器。而流量系数值越小,则说明灌水器出流量越稳定。齿形迷宫灌水器的流量指数最小,说明其流量的波动性最小,出流量最为稳定。2)同一压力水头条件下,四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雷诺数值均大于临界雷诺数值255,说明这四种型式的迷宫灌水器均处于紊流状态,且具有较好的消能能力和抗堵塞性能。3)对比四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速度矢量图发现:同一压力水头下,流道内水流流动的情况基本相似。流道内漩涡数量和位置不同。矩形迷宫灌水器含有3个漩涡,且漩涡体积较小。其它三种迷宫灌水器均含有4个漩涡,且体积很大。矩形迷宫灌水器的漩涡位置位于流道的转角处,其它三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漩涡位置均靠近流道壁。齿形和三角形迷宫灌水器的漩涡范围要大于其它两种迷宫灌水器。4)分析四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指定断面速度分布图可知:除去含有漩涡的断面,齿形迷宫灌水器的断面水流流动较其它三种迷宫灌水器稳定。5)齿形迷宫灌水器的水头损失系数大于其它三种迷宫灌水器。四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水头损失系数均随压力水头的增加,缓慢减小。6)从漩涡强度,漩涡消能能力以及漩涡中心速度三方面比较来看,齿形迷宫灌水器的漩涡相对于其它三种型式迷宫灌水器来说,不易造成堵塞且消能能力较好。7)总体比较来说,在四种型式迷宫灌水器的纵向流道断面面积和形状、流道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齿形迷宫灌水器的水力性能优于矩形、三角形、梯形三种型式迷宫灌水器。

张锐[10](2013)在《多进口迷宫滴头的进口结构设计及水力特性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滴灌是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节水灌溉质量较佳的灌溉技术之一,在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干旱地区农业种植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近三十年来,我国也对滴灌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并得到了较快、较好地发展。影响滴灌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滴头的性能,其性能对滴灌节水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滴头流道具有细而长且多转折的特点,其结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细小,介于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之间,而在长度方向上不仅可以达到100mm左右。这就流道内流动状态复杂,研发和制造要求极其严格。我国对滴灌技术采用的是先引进,后消化,再创新的方法,已有部分自主开发的滴灌产品推向市场,但是产品质量创新能力还跟不上国外先进滴灌技术。针对目前滴灌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不足,新型滴灌产品较少,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试验验证,对新型多进口迷宫滴头的进口结构设计、水力性能试验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建立了多进口迷宫滴头数值模拟的CFD模型,通过对滴头水力性能的实测值与FLUENT软件求解器不同设置方式的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准确度较高的设置方式。然后,通过FLUENT数值模拟可视化分析对根据经验设计的多进口迷宫滴头的进口流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减少实物试验,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最后,研究多进口流道各个多进口流道结构参数对滴头流态指数和流量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多进口迷宫滴头的抗堵塞性,从而证明了通过FLUENT数值模拟对进口流道结构设计优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多进口迷宫滴头在具有合适额定流量的同时具有较优的流态指数和较强的抗堵塞性能;所使用的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为新型滴头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节水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小流量—高频次滴灌系统设计参数及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灌水器的性能
        1.2.2 毛管铺设长度的确定
        1.2.3 毛管工作方式对管网水力性能的影响
        1.2.4 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1.2.5 对作物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3 存在的问题
        1.3.1 灌水器的性能
        1.3.2 毛管铺设长度的确定
        1.3.3 毛管工作方式对管网水力性能的影响
        1.3.4 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1.3.5 对作物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流量、高频次滴灌灌水器性能分析
    2.1 灌水器性能分析
        2.1.1 设计流量分析
        2.1.2 灌水器形式的选择
    2.2 消能机理研究
        2.2.1 齿形迷宫流道消能过程试验
        2.2.2 流道长度对流态影响试验
        2.2.3 齿形迷宫流道消能过程分析
        2.2.4 流道长度对流态影响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灌水器流量与毛管铺设长度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国外滴灌带的设计参数研究
        3.1.2 滴头流量、铺设长度与毛管均匀度的关系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国外产品设计参数的规律
        3.2.2 滴头流量、铺设长度与毛管均匀度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管工作方式对管网水力性能的影响
    4.1 地下管网水力性能试验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方法
        4.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5 试验结论
    4.2 低压地下管网水力性能试验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4.2.5 试验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流量、高频次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土壤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设计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流量滴头的湿润锋变化规律
        5.2.2 不同流量滴头的含水量分布规律
    5.3 入渗规律的数值模拟
        5.3.1 模拟原理及方法
        5.3.2 模型边界条件
        5.3.3 Hydrus-2D软件介绍
        5.3.4 求解过程
        5.3.5 模拟结果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小流量、高频次滴灌对作物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6.2 以不同天数为周期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灌水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2.2 不同灌水频率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6.2.3 不同灌水频率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6.3 每日多次灌溉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灌水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2 不同灌水频率对黄瓜生长状况的影响
        6.3.3 不同灌水频率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滴灌系统灌水器流场特性及抗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水器流场数值模拟
        1.2.2 灌水器颗粒运动数值模拟
        1.2.3 灌水器形状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
        1.2.4 灌水器流场可视化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内镶式灌水器流道内流场分析
    2.1 流场模拟前处理
        2.1.1 内镶式锯齿形灌水器结构
        2.1.2 湍流模型与壁面函数
        2.1.3 网格划分方案
        2.1.4 边界条件设置
    2.2 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2.2.1 壁面函数选取和网格划分方案结果分析
        2.2.2 壁面函数选取和网格划分方案选择
    2.3 本章小结
3 内镶式灌水器流道形状参数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
    3.1 内镶式锯齿形灌水器成型加工形状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
        3.1.1 成型加工形状参数
        3.1.2 成型加工形状参数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3.2 内镶式三角形灌水器形状参数对其水力性能影响
        3.2.1 形状参数定义
        3.2.2 形状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灌水器内颗粒运动轨迹模拟分析
    4.1 离散相模型的理论
    4.2 离散相模型的参数设置
    4.3 离散相模型计算收敛情况
    4.4 离散相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颗粒运动轨迹分析
        4.4.2 颗粒浓度分布
    4.6 平板型灌水器与圆弧型灌水器的抗堵性能分析
        4.6.1 两类灌水器的结构
        4.6.2 离散相模拟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灌水器水力性能实验和可视化实验
    5.1 四板式平板型流道结构水力性能与可视化实验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内镶式三角形灌水器水力性能实验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方案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单内齿位置及参数对双迷宫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滴灌技术及灌水器
        1.3.1 滴灌及滴灌系统的组成
        1.3.2 滴灌的分类及特点
        1.3.3 滴灌灌水器要求及分类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滴灌灌水器的发展
        1.4.2 国内滴灌灌水器的发展
        1.4.3 流态指数与流量系数的研究
        1.4.4 数值模拟研究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单内齿双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模型试验
    2.1 试验系统及方案
        2.1.1 试验系统
        2.1.2 试验方案
    2.2 试验结果
第三章 单内齿双迷宫流道灌水器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3.1 FLUENT软件简介
        3.1.1 模拟方案及模型参数
        3.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1.3 计算方程及数学模型
        3.1.4 数值模拟及其结果验证
    3.2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单内齿矩形双迷宫流道水力性能及流场特性分析
    4.1 灌水器结构参数确定
    4.2 A类灌水器水力性能及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4.2.1 单内齿位置及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2.1.1 单内齿位置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2.1.2 单内齿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2.2 单内齿位置对水流流场的影响
    4.3 B类灌水器水力性能及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4.3.1 竖向流道单内齿位置及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3.1.1 单内齿位置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3.1.2 单内齿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3.2 单内齿位置对水流流场的影响
    4.4 C类灌水器水力性能及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4.4.1 单内齿位置及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4.1.1 单内齿位置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4.1.2 单内齿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4.2 单内齿位置对水流流场的影响
    4.5 D类灌水器水力性能及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4.5.1 单内齿位置及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5.1.1 单内齿位置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5.1.2 单内齿高度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
        4.5.2 单内齿位置对水流流场的影响
    4.6 不同形式灌水器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对比分析
    4.7 不同形式灌水器水流流场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引黄滴灌系统泥沙逐级调控机制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滴灌系统灌水器设计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3 国内外滴灌系统毛管冲洗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4 国内外滴灌系统过滤器及其测试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灌水器流道内部流体运动特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CFD最优模拟模型率定
    2.3 灌水器流道内部水流及颗粒物运动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灌水器结构设计方法及控制准则
    3.1 材料与方法
    3.2 灌水器水力设计及控制准则
    3.3 灌水器抗堵塞设计及控制准则
    3.4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器产品设计与性能测试
    4.1 材料与方法
    4.2 高抗堵塞灌水器系列新产品研发
    4.3 单个灌水器堵塞发生随机性评价
    4.4 单个灌水器堵塞发生可恢复性评价
    4.5 滴灌系统堵塞发生的持续性评价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引黄滴灌毛管冲洗对不同类型滴灌管/带抗堵塞性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毛管冲洗对不同类型滴灌管/带相对平均流量及其恢复能力的影响
    5.3 毛管冲洗对不同类型滴灌管/带系统灌水均匀度及恢复能力的影响
    5.4 毛管冲洗对不同类型滴灌管/带单个灌水器出流的影响
    5.5 毛管冲洗对不同类型滴灌管/带灌水器堵塞率分布的影响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引黄滴灌系统毛管冲洗控制灌水器堵塞形成的作用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2 毛管冲洗对流道内堵塞物质泥沙颗粒(SP)组分形成过程的影响
    6.3 毛管冲洗对流道内堵塞物质钙镁沉淀(C-MP)组分形成过程的影响
    6.4 毛管冲洗对流道内堵塞物质磷脂脂肪酸(PLFAs)组分形成过程的影响
    6.5 毛管冲洗对流道内堵塞物质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形成过程的影响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引黄滴灌过滤系统的合理配置组合及运行方式
    7.1 过滤器性能测试平台构建
    7.2 引黄滴灌过滤系统的合理配置组合及运行方式试验设计
    7.3 一级砂石过滤器最优运行模式研究
    7.4 黄河水滴灌系统二级叠片或网式过滤器适宜的目数选择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发生行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灌水器化学堵塞动态变化规律
    2.3 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分析
    2.4 讨论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形成动力学过程
    3.1 材料与方法
    3.2 堵塞物质组分分析
    3.3 灌水器度堵塞物质形成动力学模型假设与模型构建
    3.4 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固体颗粒物形成动力学过程模拟
    3.5 灌水器化学堵塞物质特征组分形成动力学过程模拟
    3.6 小结
第四章 面向灌水器化学堵塞的运行方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面向灌水器化学堵塞控制的轮灌模式研究
    4.3 面向灌水器化学堵塞控制的灌水频率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面向灌水器化学堵塞控制的电导率指标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不同电导率微咸水下灌水器化学堵塞发生规律
    5.3 不同电导率微咸水滴灌下灌水器化学堵塞动态过程
    5.4 不同电导率微咸水滴灌下灌水器化学堵塞分布特征
    5.5 讨论与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面向灌水器化学堵塞控制的灌水器结构设计阈值研究
    6.1 非压力补偿式滴灌灌水器内部流动特性及自补偿机理研究
    6.2 流道几何参数对灌水器内部流动特征及水力性能的影响
    6.3 讨论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体系构建与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滴灌技术迅猛发展后的反思
    1.1 我国滴灌技术应用现状
    1.2 国家对发展滴灌技术提供的政策支持
    1.3 新疆滴灌技术应用获得巨大成功背后的反思
2 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原理及基本内涵
3 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体系关键内容及研究现状
    3.1“降耗”关键技术
        (1)自压滴灌技术
        (2)低压或微压滴灌系统构建技术
    3.2“减污”关键技术
        (1)劣质水安全滴灌
        (2)可降解地膜膜下滴灌及免膜滴灌
    3.3“减排”关键技术
        (1)农田温室气体滴灌减排技术
        (2)清洁能源提水滴灌技术
    3.4“提效”关键技术
        (1)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2)沉淀、过滤技术
        (3)长效抗堵塞滴灌灌水器产品研发
        (4)化学与生物控堵技术
    3.5“增益”关键技术
4 未来研究重点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基于水-碳-氮足迹评价的低碳、高效灌溉决策技术模式
    (2)规模化滴灌系统低碳运行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模式
    (3)低碳环保型滴灌系统功能提升技术模式
    (4)不同滴灌类型区低碳环保型滴灌综合技术体系构建与集成示范

(7)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滴灌灌水器的发展
        1.3.1 国外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过程
        1.3.2 国内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过程
        1.3.3 灌水器流道结构参数与水力性能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FLUENT软件简介
        2.2.2 计算模型极其结构尺寸
    2.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2.3.1 迷宫流道灌水器的GAMBIT建模
        2.3.2 迷宫流道灌水器网格划分
    2.4 迷宫流道灌水器数值模拟相关设置
        2.4.1 求解模型及属性设置
        2.4.2 计算模型和数学模型
        2.4.3 边界条件的参数设置
        2.4.4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
        2.4.5 残差与收敛准则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B水力性能分析
    3.1 不同参数对灌水器B水头损失系数影响分析
        3.1.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B水头损失系数影响
        3.1.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B水头损失系数影响
    3.2 不同参数对灌水器B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影响分析
        3.2.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B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的影响
        3.2.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B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的影响
    3.3 不同参数对灌水器B压力雷诺数影响分析
        3.3.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B雷诺数的影响
        3.3.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B雷诺数的影响
    3.4 不同参数对迷宫流道灌水器B水流流场影响分析
        3.4.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B水流流场的影响
        3.4.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B水流流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C水力性能分析
    4.1 不同参数对灌水器C水头损失系数影响分析
        4.1.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C水头损失系数影响
        4.1.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C水头损失系数影响
    4.2 不同参数对灌水器C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影响分析
        4.2.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C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的影响
        4.2.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C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的影响
    4.3 不同参数对灌水器C雷诺数影响分析
        4.3.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C雷诺数的影响
        4.3.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C雷诺数的影响
    4.4 不同参数对迷宫流道灌水器C水流流场影响分析
        4.4.1 内齿高度对灌水器C水流流场的影响
        4.4.2 内齿间距对灌水器C水流流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水器性能对比分析
    5.1 不同型式迷宫流道灌水器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比较分析
    5.2 不同型式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头损失系数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微灌在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与认识
2 标志性成果
    2.1微灌设备实现了系列化与标准化
    2.2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价方法日趋完善
    2.3基本掌握了微灌作物需水规律
    2.4逐步构建起水肥气热综合管理模式
    2.5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
3 典型应用模式
    3.1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模式
    3.2设施农业蔬菜滴灌技术应用模式
    3.3东北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模式
    3.4山丘区自压滴灌技术应用模式
4 发展趋势
    4.1新设备
    4.2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
    4.3清洁能源应用
    4.4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
    4.5农田尺度节水效应评价
    4.6环境效应

(9)不同型式迷宫灌水器水流流场与压力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节水灌溉技术
        1.2.1 节水灌溉技术的意义和紧迫性
        1.2.2 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1.3 滴灌
        1.3.1 滴灌技术的特点
        1.3.2 滴灌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 滴灌灌水器
    2.1 滴灌灌水器特征及分类
    2.2 滴灌灌水器的国内外发展过程
        2.2.1 国外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过程
        2.2.2 国内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过程
    2.3 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2.3.1 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趋势
        2.3.2 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4 灌水器的研究成果综述
        2.4.1 灌水器流道结构参数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
        2.4.2 关于不同型式迷宫灌水器水力性能比较的研究成果
        2.4.3 关于迷宫灌水器流道内漩涡部分的研究成果
    2.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方法与方案
第三章 计算模型及方法
    3.1 CFD软件介绍
    3.2 FLUENT简介
    3.3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结构参数选择
    3.4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4.1 迷宫流道式灌水器的GAMBIT建模
        3.4.2 迷宫流道内网格的划分及边界条件
    3.5 迷宫灌水器内水流运动的数值模拟设置
        3.5.1 求解模型及属性设置
        3.5.2 选择计算模型
        3.5.3 边界条件的参数设置
        3.5.4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
        3.5.5 残差与收敛准则
第四章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水流流场与压力场的比较
    4.1 不同型式灌水器的压力流量关系
    4.2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的压力雷诺数关系
    4.3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水流流场分析
        4.3.1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流道横向断面位置图
        4.3.2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流道横向断面速度分布
    4.4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压力场分析
        4.4.1 不同型式迷宫灌水器水头损失系数比较
        4.4.2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断面压力分布及其变化
    4.5 不同型式的迷宫灌水器流道内漩涡范围及强度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多进口迷宫滴头的进口结构设计及水力特性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滴灌滴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2 多进口迷宫滴头水力性能的 CFD 模拟准确度影响研究
    2.1 多进口迷宫滴头流道内流场的 FLUENT 数值模拟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多进口迷宫滴头进口流道结构优化设计
    3.1 影响多进口迷宫滴头进口流动状态因素分析
    3.2 多进口流道结构参数对进口流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多进口迷宫滴头进口结构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4.1 多进口流道结构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
    4.2 多进口流道结构参数对流量的影响
    4.3 多进口流道迷宫滴头的抗堵塞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节水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流量—高频次滴灌系统设计参数及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D]. 刘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8)
  • [2]滴灌系统灌水器流场特性及抗堵性能研究[D]. 唐叶.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3]单内齿位置及参数对双迷宫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D]. 徐腾.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9)
  • [4]引黄滴灌系统泥沙逐级调控机制及方法研究[D]. 冯吉.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5]微咸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化学堵塞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 张钟莉莉.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低碳环保型滴灌技术体系构建与研究现状分析[J]. 李云开,冯吉,宋鹏,周博,王天志,薛松.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6)
  • [7]双内齿矩形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数值模拟分析[D]. 金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8]微灌在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J]. 李久生,栗岩峰,王军,王珍,赵伟霞. 水利学报, 2016(03)
  • [9]不同型式迷宫灌水器水流流场与压力场比较[D]. 杨爽.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10]多进口迷宫滴头的进口结构设计及水力特性的模拟研究[D]. 张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节水滴灌器快速开发平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