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向性论文-段超

时间向性论文-段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芙,《奥兰多》,现象学,意向性

时间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段超[1](2019)在《时间、空间与意向性客体——反叛的《奥兰多》》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积极吸纳西方哲学思潮,融入了现象学创作的特点,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现象学思潮对其创作造成的影响。在《奥兰多》中,伍尔芙以全新的结构方式来构筑其小说世界,钟表时间和传统文学创作的线性结构被心理时间和开放性的空间背景取代。本文从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及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奥兰多》的创作特点,旨在从时间、空间及个体身体层面来探讨作品中意向性客体的内心世界。(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志伟[2](2019)在《身体指向性与时间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身体与世界》(Body and World)一书中,托兹(Samuel Todes)论证,在我们的身体运动与时间表征之间有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关联:凭借我们前后不对称的身体有方向的运动,我们将时间表征为一个统一的、单向的过去-现在-未来结构的连续统。托兹的观点实际上构成了具身认知的一个深刻实例。对于"认知以什么方式依赖于身体?"这一问题,这种观点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认知者的身体结构和认知结构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关联。我将梳理和重构托兹的论证,并阐明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认知具有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逸峰[3](2018)在《论前摄作为时间意识的意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摄概念在胡塞尔的时间意识以及被动综合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重要性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胡塞尔明确地认识到并揭示出来。胡塞尔对前摄的研究可以分为叁个阶段:1)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前摄仅仅表现为意识的非连续开放性,它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完全依赖于内在客体,其对此内在客体不起任何作用; 2)在"贝尔瑙手稿"时期,"原印象"被视为对前摄的充实,从而前摄被赋予连续性,前摄与滞留之间具有了"多重交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消除了时间意识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3)通过对充实与直观的进一步研究,胡塞尔最终将前摄视为时间意识的意向性,滞留的意向性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对过去的前摄意向性的保持,从而时间意识成为自身发生的结构,它是一切构造的源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申彦旭[4](2017)在《内时间意识基本结构在横纵意向性中的具体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意向性具有双重结构,它们也被称为"横意向性"与"纵意向性"。所谓"横意向性",是指此种意向性是服务于意向相关项、意识对象之构造的意向性,而"纵意向性"则是在意识流动中构造着内在时间统一的意向性。本文试图就内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在横、纵意向的具体体现予以说明,以便深刻地了解内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在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颖颖,于方静,周治金,陈宝国[5](2016)在《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垂直偏向性的稳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的研究发现,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偏向性。本文两个实验采用空间启动的范式,考察汉英双语者二语(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实验1以中国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在垂直空间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快,垂直性时间问题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即表现出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说明英语经验未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实验2采用英语熟练程度更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得到了和实验1类似的结果。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平衡的汉英双语者而言,英语经验并未对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产生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稳固性。(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张铮,王可欣,陈爽,周明洁[6](2016)在《外向性对感知到的朋友支持的影响——社交网站使用时间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京市31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中外向性量表和《感知到的朋友支持量表》,结合自编社交网站使用调查问卷,探讨外向性、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对感知到的朋友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1)控制性别影响后,外向性和社交网站的使用时间都能正向预测感知到的朋友支持;(2)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在外向性影响感知到的朋友支持的过程中有调节作用。内向的个体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越长,感知到朋友支持越多;对于外向的个体,使用时间对感知到的朋友支持影响不显着。结论了社交网站对内向的个体存在的社交补偿效应。(本文来源于《全球传媒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杨伏洲,王海燕,申晓红,荆海霞[7](2013)在《基于时间反转的非均匀线列阵超指向性阵元分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目标信号为前提,建立了基于时间反转(TR)的非均匀线列阵(NLA)的设计模型;采用均匀浅海多径信道的经典射线理论,以直达路径信号分量的时延为参考因子,推导了NLA的TR聚焦性能及方向图的影响因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TR的NLA设计通过TR自适应修正多径信道传输时延的特性,不但克服了多径信道对目标方位估计(DOA)的影响,且提高了低信噪比下的DOA准确性,其方向图特性F(θ)与信号频带、阵列排布di、多径数目M以及快拍数K有关.基于7阵元分布的NLA方向图仿真结果相比均匀阵列具有超指向性,且在信噪比-6和-13dB下均准确估计出目标方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倪梁康[8](2010)在《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没有将"时间"与"发生"置于某种联系、哪怕是对立的联系之中。只是从个别的零散论述中可以看出胡塞尔对"时间分析"的关注和对"发生分析"的排斥。但《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对"时间分析"与"发生分析"的态度则有改变。胡塞尔在这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并试图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后,他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期间对"时间"与"发生"问题的思考,表现为一种对静态现象学(对"横意向性"的分析)与发生现象学(对"纵意向性"的分析)关系的讨论。这个思考很可能是导致胡塞尔可以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把"时间"看作"所有本我论发生的普全形式"的原因。从这里出发,历史问题也开始,尤其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以一种与时间与发生内在相关的方式进入胡塞尔的视野,包括历史研究的方式与历史研究的范围、历史与"时间"、"发生"的内在关联,以及"形式的"和"内容的"历史现象学的可能联系与区别。(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0年02期)

吴翔宇[9](2008)在《现象学视野下《死火》的时间意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名篇《死火》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从相对中看取绝对、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的时间"辩证性",是其"中间物"意识的内核。(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宁丹[10](2008)在《闵考斯基几何中的时间单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里福德是第一个提出物质与四维空间存在逻辑关联的科学家,他给出的双曲虚单位对应狭义相对论的闵考斯基空间.利用克里福德几何代数,可以给出闵考斯基几何空间具有时间正定性,这与热力学箭头的单向性相吻合.(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时间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身体与世界》(Body and World)一书中,托兹(Samuel Todes)论证,在我们的身体运动与时间表征之间有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关联:凭借我们前后不对称的身体有方向的运动,我们将时间表征为一个统一的、单向的过去-现在-未来结构的连续统。托兹的观点实际上构成了具身认知的一个深刻实例。对于"认知以什么方式依赖于身体?"这一问题,这种观点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认知者的身体结构和认知结构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和功能性关联。我将梳理和重构托兹的论证,并阐明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认知具有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段超.时间、空间与意向性客体——反叛的《奥兰多》[J].外国语言文学.2019

[2].张志伟.身体指向性与时间秩序[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3].刘逸峰.论前摄作为时间意识的意向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申彦旭.内时间意识基本结构在横纵意向性中的具体演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

[5].张颖颖,于方静,周治金,陈宝国.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垂直偏向性的稳固性[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

[6].张铮,王可欣,陈爽,周明洁.外向性对感知到的朋友支持的影响——社交网站使用时间的调节作用[J].全球传媒学刊.2016

[7].杨伏洲,王海燕,申晓红,荆海霞.基于时间反转的非均匀线列阵超指向性阵元分布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8].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J].哲学分析.2010

[9].吴翔宇.现象学视野下《死火》的时间意向性[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宁丹.闵考斯基几何中的时间单向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  

时间向性论文-段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