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张秀平

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张秀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cktail",探针法,CYP450,苦碟子注射液,倍半萜内酯类

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平[1](2017)在《苦碟子注射液及其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对大鼠CYP450的抑制作用及肝微粒体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导致的心脑血管损伤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经验。苦碟子注射液(KDZI)是一种从菊科植物苦碟子全草提取有效活性物质而被制成的中成药,临床上主要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注射用血栓通。由于绝大多数药物的代谢都需要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CYP450)参与,同时药物可诱导或抑制CYP450的活性。近年来,药物联合使用后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逐渐上升,从药物代谢酶的角度,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的探索为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KDZI与其他药物合用后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目前缺乏相关全面研究。由于药物对肝CYP450活性的影响研究对探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故本课题旨在从药物代谢酶的角度,采用"Cocktail"探针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KDZI及2个主要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IZ、DIZ)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同时,在负离子模式(ESI-)下,应用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 MS)分析技术研究KDZI、IZ及DIZ的肝微粒体代谢情况,为其临床安全合用药物、安全性评估及毒理学研究等提供现代科学支持。以下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1."Cocktail"探针法结合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参照《药理实验方法学》,制备大鼠肝微粒体,并运用BCA试剂盒法测定其蛋白含量。根据FDA指南推荐,选择非那西丁、甲苯磺丁脲、奥美拉唑、睾酮和氯唑沙宗分别作为CYP1A2、CYP2C9、CYP2C19、CYP3A和CYP2E1的探针底物;5种探针底物的特异性代谢型产物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4-羟基甲苯磺丁脲、5-羟基奥美拉唑、6β-羟基睾酮和6-羟基氯唑沙宗。本文采用"Cocktail"探针法结合UPLC-MS/MS,以多奈哌齐为内标,建立了同时测定5种探针底物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肝微粒体孵育样品处理采用2倍体积冰冷乙腈蛋白沉淀法;色谱柱:WatersACQUITYBEHC18(1.7纽m,2.1×100mm);流动相:甲醇/乙腈(v/v,1:1)-0.1%甲酸水系统;流速:0.4mL.min-1;柱温:40℃;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ESI+)下,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检测,并对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方法学考察。方法学考察的结果提示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以用于KDZI、IZ及DIZ对5种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2.苦碟子注射液及其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利用UPLC-MS/MS结合"Cocktail,"探针法,并对肝微粒体孵育系统条件进行优化,研究KDZI、IZ及DIZ,对大鼠肝微粒体中5种主要的药物代谢酶CYP1A2、CYP2C9、CYP2C19、CYP3A4和CYP2E1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依据FDA指南推荐CYP450亚型的阳性抑制剂对优化的孵育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孵育体系符合指南要求,IZ对CYP2C19的IC50值是21.76 μmol·L-1,对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对CYP3A4的IC50值是 145.1 μmol.L-1,对 CYP1A2 和 CYPP2C9 的 IC50 值大于 200 μmol.L1,对 CYP2E1无抑制作用。DIZ对CYPP2C9的IC50值是9.46 μmol·L-1,对CYP2C9有中等程度抑制作用,对 CYP1A2 和 CYP2C19 的 IC50 值大于10 μ0mol·L-1,对 CYP2E1、CYP3A4 无抑制作用。KDZI 对 CYP3A4 的 IC50 值是 9.18%,对 CYP2C9、CYP2C19 的 IC50 值大于8.00%,对CYP1A2的IC50值大于10.00%,对CYP2E1无抑制作用。3.苦碟子注射液及其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肝微粒体代谢研究制备KDZI、IZ及DIZ的肝微粒体温孵样品,基于UPLC-LTQ-Orbitrap MS技术,分别对KDZI、IZ及DIZ的肝微粒体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个化合物被检测(包括2个原型化合物和17个代谢产物被筛选),其中鉴别了 2个原型化合物和16个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主要发生羟基化,加氢,脱氢的I相代谢反应。结果表明,KDZI、IZ及DIZ经肝微粒体代谢后主要发生包括羟基化、加氢、去氢等I相代谢反应,此外,还发生了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此研究结果,有助于探讨KDZI、IZ及DIZ的肝微粒体代谢规律,为其进一步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陈曦[2](2016)在《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哮喘作为一类异质性疾病,在通常情况下其特征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哮喘的发作过程是一种可能由多种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嗜酸、嗜碱、中性)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旋覆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旋覆花具有抗癌、保肝、抗糖尿病等多样的药理作用。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从旋覆花中分离并鉴定了38个单体化合物,并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通过初筛,本文选取具有抑制一氧化氮(NO)活性较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6α-isovaleryloxy-1-hydroxy-4αH-1,10-secoeudesma-5(10),1(13)-dien-12,8β-olide(IVSE)和具有抑制白叁烯C4(LTC_4)、抑制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脱颗粒和抑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活性的多重抗炎作用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1,6-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6-O,O-diacetylbritannilactone,ABLOO)进行其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本文第一部分研究IVSE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第二部分:(1)在BMMC细胞中,考察ABLOO对免疫球蛋白E(IgE)/二硝基苯基化人血清白蛋白(DNP-HSA)诱导BMMC细胞生成LTC_4和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2)在肺癌上皮细胞A549中,考察ABLOO对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eotaxin-1)和花生四烯酸脂氧合酶15(ALOX15)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IVSE显着抑制NO的产生,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0μM,并显着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IVSE显着下调IκB激酶α/β(IKKα/β)的磷酸化水平、抑制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的磷酸化及降解,继而抑制了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核转移。IVSE进一步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上述结果表明,IVSE抑制LPS诱导NO生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作用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和下调MAPKs磷酸化水平而实现的。另外,IVSE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也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ABLOO显着抑制激活的BMMC细胞LTC_4的产生(IC50为5.5μM)及其脱颗粒(IC50为10.5μM),其抗炎作用是通过下调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和磷酯酶Cγ(PLCγ)的磷酸化水平而实现的。(2)ABLOO有效抑制IL-4诱导的eotaxin-1和ALOX15 mRNA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机制研究表明,ABLOO下调STAT6的磷酸化水平和抑制其转录活性,并且下调STAT6上游JAK3的磷酸化水平。因此,ABLOO对IL-4诱导A549细胞eotaxin-1和ALOX15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Janus激酶3(JAK3)和STAT6的磷酸化及降低STAT6的转录活性而实现的。旋覆花倍半萜内酯IVSE具有较强的抑制NO生成的作用;ABLOO具有抑制肥大细胞LTC_4生成及其脱颗粒、抑制IL-4诱导的A549细胞eotaxin-1和ALOX15表达的多重抗炎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旋覆花倍半萜内酯化合物IVSE和ABLOO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哮喘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的阐明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治疗哮喘及炎症相关疾病的新药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黄一凡,王帅,孟宪生,包永睿[3](2015)在《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体外抗肿瘤药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提取的影响因素,优选其最佳提取工艺,并结合体外抗肿瘤药效学实验,考察其抗肿瘤的药理活性,为旋覆花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1-O-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为考察指标,对影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的4个因素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用量进行考察,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其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规律。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15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其抗肿瘤增殖作用呈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本实验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为旋覆花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董鲁艳,刘颖,张加余,蔡伟,刘荣荣[4](2014)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方法(UPLC-ESI-MS/MS)。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 L·min-1,柱温为40℃;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在2 min内完全分离,Ixerin Z的线性范围在5.70-182.50 ng·m L-1,11,13α-dihydroixerin Z的线性范围在4.60-131.25 ng·m 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18%、97.52%,RSD值均小于1.5%。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售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进行含量测定,两个厂家6个批次苦碟子注射液中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4年12期)

蔡伟,张加余,刘颖,董鲁艳,尹佩华[5](2014)在《HPLC-LTQ-Orbitrap法鉴定苦碟子注射液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苦碟子注射液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尾静脉注射苦碟子注射液后,收集24h的尿液和粪便样品,用SPE固相萃取小柱处理尿液和粪便样品后,采用HPLC-LTQ-Orbitrap法鉴定代谢产物。结果:负离子模式下,在尿液和粪便中共检测含原型在内的21个代谢产物,主要为IxerinZ和11,13α-dihydroixerinZ的还原,羟基化,水解,乙酰半胱氨酸,葡萄糖醛酸化的复合反应等。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代谢广泛,为阐明苦碟子注射液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中药分析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1-07)

尹然,韩飞,王迎,陈晓辉,毕开顺[6](2013)在《HPLC法同时测定苦碟子中4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苦碟子中4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8-Desoxyartelin和Ixerin Z1含量的HPLC法。方法色谱柱:Hypersil ODS2(250 mm×4.6 mm i.d.;5μm),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2 nm。结果 Ixerin Z、11,13α-Dihydroixerin Z、8-Desoxyartelin和Ixerin Z1色谱分离良好,线性分别为2.067~103.4、1.142~57.12、0.923~46.17、1.240~61.98 mg·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提取回收率为96.4%~100.9%。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为苦碟子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王丹[7](2013)在《旋覆花倍半萜内酯类成分与TNF-α的相互作用及其抗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具有较强促炎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通过与两种特异性细胞膜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其生物学功能。Ⅰ型受体(TNFR1)主要介导TNF-α的促炎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而Ⅱ型受体(TNFR2)则更多地参与TNF-α的免疫调控和抗感染活性。直接抑制TNF-α活性的生物制剂如抗TNF-α抗体在多种炎症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表明细胞外阻断这种促炎细胞因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TNF-α拮抗剂同时抑制TNFR1和TNFR2介导的信号,因此,长期使用TNF-α拮抗剂会导致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严重的副作用。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有活性的天然先导化合物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可以抑制TNF-α表达或阻断其活性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并用于炎症疾病的治疗,这些小分子药物可能成为生物制剂的替代品。然而,迄今已发现的大多数小分子TNF-α拮抗剂局限于机制不明的TNF-α表达抑制剂、基于细胞水平分析的机制不明的TNF-α活性抑制剂以及各种与TNF-α表达和活性相关的细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而能够直接抑制TNF-α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小分子TNF-α拮抗剂却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一种从药用植物旋覆花中分离鉴定的倍半萜内酯二聚体XFH-31可能是新型的TNF-α拮抗剂,Biacore分析表明其能与TNF-α直接结合,ELISA和细胞学实验证明XFH-31能抑制TNF-α与TNFR1的相互作用,并阻断TNFR1介导的促炎活性。基于此,本研究继续对XFH-31和从旋覆花同一活性部位分离得到的XFH-31的结构类似物展开研究。【研究目的】从旋覆花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中发现一类以TNF-α为明确作用靶点的新型抗炎候选药物,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分子设计和新型的TNF-α小分子拮抗剂研发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 Biacore技术分析化合物与TNF-α的直接相互作用;2、凝胶过滤、非变性凝胶电泳、圆二色谱法分析XFH-31对TNF-α立体构象的影响;3、 ELISA法分析TNF-α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实验检测125I标记的TNF-α与L929细胞的特异性结合量,分析化合物对125I标记的TNF-α与L929细胞表面的TNF-α受体结合的影响;4、 MTT法分析TNF-α介导的L929细胞毒活性;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刺激的293细胞和bEnd.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NF-κB通路的活化;6、 Real-time PCR法分析TNF-α刺激的bEnd.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7、 D-GalN/TNF-α联合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XFH-31的体内抗炎作用。【研究结果】1、 XFH-31可与TNF-α直接结合,选择性地抑制TNF-α与TNFR1的相互作用,阻断TNFR1介导的信号,在体内和体外拮抗TNF-α的促炎活性。(1) Biacore分析结果再次确认XFH-31可与TNF-α直接结合,KD=7.02μM;(2)凝胶过滤和非变性凝胶电泳表明XFH-31不会导致TNF-α三聚体解聚,但是TNF-α与系列浓度的XFH-31孵育后进行非变性凝胶电泳,发现TNF-α三聚体的主带明显变宽,提示XFH-31与TNF-α的结合可能会引起TNF-α的构象变化。XFH-31的存在使TNF-α的圆二色谱发生微小但明显可见的变化,这一结果确认了XFH-31可使TNF-α的二级结构发生细微的变化;(3) XFH-31在2.5-10μM浓度内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TNF-α与TNFR1的结合,而对TNF-α与TNFR2的结合仅具有较弱的抑制作用;(4) XFH-31在2.5-10μM浓度内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TNF-α杀伤L929细胞的活性和125I标记的TNF-α与L929细胞膜受体的结合;(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的检测结果发现XFH-31在2.5-10μM剂量范围内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TNF-α刺激的293细胞内NF-κB报告基因的表达,但对IL-1刺激的NF-κB报告基因的表达基本无影响;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表明XFH-31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NF-α刺激所引起的IκBα磷酸化和降解,但对IL-1刺激所引起的IκBα磷酸化和降解则无显著影响;(6) XFH-31在2.5-10μM剂量范围内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TNF-α刺激的bEnd.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MCP-1、ICAM-1和VCAM-1的表达,阻断TNF-α活化的NF-κB和MAPKs(p38, JNK和ERK)信号通路;(7)在D-GalN/TNF-α联合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XFH-31治疗组(8mg/kg, i.p.)小鼠死亡率和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肝组织内趋化因子MCP-1和MCP-2及粘附分子VCAM-1和ICAM-1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XFH-31通过有效地抑制TNFR1介导的肝毒和炎症应答反应发挥其疗效,减轻TNF-α联合D-GaLN诱导的急性肝损伤。2、多种旋覆花来源的XFH-31的结构类似物能与TNF-α直接结合,选择性地抑制TNF-α与TNFR1的相互作用,并在体外拮抗TNF-α的细胞毒活性。(1)从37个旋覆花来源的倍半萜内酯中筛选出13个能有效抑制TNF-α杀伤L929细胞的活性,同时单独对L929细胞的存活或增殖无直接影响;(2)上述13个倍半萜内酯中有10个化合物(XFH-31、TX-79、TX-109、XY-32、TX-69、XY-56、TX-65、TX-91、XY-34和XY-48)可以有效抑制TNF-α与TNFR1的相互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对TNF-α与TNFR1结合的抑制活性明显比其对TNF-α与TNFR2结合的抑制活性强;(3)进一步的Biacore分析发现6个倍半萜内酯(TX-79、TX-91、TX-109、XY-15、XY-27和XY-32)可与TNF-α直接结合,其中5个是倍半萜内酯二聚体。【结论】从旋覆花中分离得到的新的倍半萜内酯二聚体XFH-31可与TNF-α直接结合,选择性地抑制TNF-α与TNFR1的相互作用,在TNF-α刺激的细胞中有效地阻断TNFR1介导的信号,在体内和体外拮抗TNF-α的促炎活性。其他XFH-31的结构类似物也能直接靶向TNF-α,选择性地抑制TNF-α与TNFR1的结合,并拮抗TNF-α的活性。这些新发现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该药用植物抗炎活性的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进一步将这些化合物发展成为用于抗炎的新的小分子TNF-α拮抗剂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杨茜[8](2012)在《金沸草含量测定以及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00余种,我国有20余种和多种变种。该属植物中的特征性成分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本属多种植物常供药用,如该属植物旋覆花干燥地上成分金沸草(Inulae Herba)具有降气、消痰、止水等功效。近年来,对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主要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糖尿病等作用。有文献对旋覆花属植物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但对其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未有报道。因此,本课题采用HPLC-UV法同时测定了旋覆花属植物中5种倍半萜内酯的含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产地、不同种的14个批次旋覆花属植物中这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为其的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10版《中国药典》金沸草药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含量测定”项,制定了限度。从金沸草中提取得到的叁种倍半萜内酯1-acetoxy-6α-hydroxyeriolanolide(1-乙酰氧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β-hydroxyalantolactone(1β-羟基-土木香内酯)和ivangustin结构类似,具有抗炎抗菌等活性。到目前为止,未有文献对这叁种化合物的体内药动学行为进行过研究。本课题采用LC-MS/MS液质联用的方法同时对大鼠血浆中的该叁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对这叁种化合物的体内药动学进行了研究。为该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1. HPLC法同时测定旋覆花属植物中5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旋覆花属植物中5种倍半萜内酯含量的方法,为其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A相的含量随时间变化为30%~40%(0~20min)、40%~55%(20~25min)、55%~65%(25~40min)、55%~95%(40~45min)、95%~95%(45~55min);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05nm,柱温25℃。结果5种倍半萜内酯1-acetoxy-6α-hydroxyeriolanolide(1-乙酰氧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β-hydroxyalantolactone(1β-羟基-土木香内酯)、 Ivangustin、 JaponiconeA及Inulanolide A,在55min内基线分离,其质量浓度分别在13.4~402μg/ml、6.53~196μg/ml、6.85~206μg/ml、10.4~312μg/ml、6.65~200μg/m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98、0.9998、0.9999、0.9998、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97.6%、99.3%、97.9%、100.8%, RSD分别为1.0%、0.68%、2.1%、0.97%、1.9%。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旋覆花属植物中5种倍半萜内酯的含量测定;不同种旋覆花属植物倍半萜内酯含量有显着差异。2.金沸草药材的质量标准修订目的本实验建立了HPLC-UV法测定1-acetoxy-6α-hydroxyeriolanolide(1-乙酰氧基大花旋覆花内酯)的含量,修订2010版中国药典金沸草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 A相的含量随时间变化为30%~38%(0~16min);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05nm,柱温30℃。结果1-acetoxy-6α-hydroxyeriolanolide(1-乙酰氧基大花旋覆花内酯)的质量浓度在0.0615~2.46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 RSD为2.86%。结论该方法可用于金沸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完善了金沸草药材的质量标准。3.叁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目的本试验研究旨在建立同时测定叁种倍半萜内酯口服以及静脉注射后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它们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测定方法。方法采用LC-MS-MS液质联用的方法。色谱柱:TOSOH TSKgel ODS column (15cm×4.6mm,3μm);等度洗脱,流动相为甲醇:水(0.3%甲酸)比例为80:20(v/v),流速为0.6ml/min;柱温为30℃;6.2min内即完成这叁种化合物的色谱分离分析。本实验采取甲醇沉淀蛋白的方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待测物以及内标地西泮。质谱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化源(ESI),检测方式为正离子检测,扫描方式采用多级反应监测(MRM)。叁种倍半萜内酯的母子离子对分别为1-acetoxy-6α-hydroxyeriolanolide m/z为309.1/185.0,1β-hydroxy-alantolactone和ivangustin的m/z为249.0/231.1,内标化合物地西泮的m/z为285.0/193.0。结果3种倍半萜内酯1-acetoxy-6α-hydroxyeriolanolid(e1-乙酰氧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β-hydroxyalantolactone(1β-羟基-土木香内酯)和Ivangustin在6.2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其质量浓度分别在4-800ng/ml、8-500ng/ml、8-500ng/ml内线性良好。最低定量限(LLOQ)分别为4ng、8ng和8ng。这叁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8.70%、20.69%和21.39%。结论通过验证,该方法简便、稳定、可行,适用于金沸草提取物中叁种倍半萜内酯的药动力学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哮喘作为一类异质性疾病,在通常情况下其特征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哮喘的发作过程是一种可能由多种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嗜酸、嗜碱、中性)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旋覆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旋覆花具有抗癌、保肝、抗糖尿病等多样的药理作用。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从旋覆花中分离并鉴定了38个单体化合物,并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通过初筛,本文选取具有抑制一氧化氮(NO)活性较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6α-isovaleryloxy-1-hydroxy-4αH-1,10-secoeudesma-5(10),1(13)-dien-12,8β-olide(IVSE)和具有抑制白叁烯C4(LTC_4)、抑制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脱颗粒和抑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活性的多重抗炎作用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1,6-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6-O,O-diacetylbritannilactone,ABLOO)进行其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本文第一部分研究IVSE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第二部分:(1)在BMMC细胞中,考察ABLOO对免疫球蛋白E(IgE)/二硝基苯基化人血清白蛋白(DNP-HSA)诱导BMMC细胞生成LTC_4和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2)在肺癌上皮细胞A549中,考察ABLOO对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eotaxin-1)和花生四烯酸脂氧合酶15(ALOX15)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IVSE显着抑制NO的产生,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0μM,并显着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IVSE显着下调IκB激酶α/β(IKKα/β)的磷酸化水平、抑制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的磷酸化及降解,继而抑制了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核转移。IVSE进一步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上述结果表明,IVSE抑制LPS诱导NO生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作用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和下调MAPKs磷酸化水平而实现的。另外,IVSE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也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ABLOO显着抑制激活的BMMC细胞LTC_4的产生(IC50为5.5μM)及其脱颗粒(IC50为10.5μM),其抗炎作用是通过下调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和磷酯酶Cγ(PLCγ)的磷酸化水平而实现的。(2)ABLOO有效抑制IL-4诱导的eotaxin-1和ALOX15 mRNA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机制研究表明,ABLOO下调STAT6的磷酸化水平和抑制其转录活性,并且下调STAT6上游JAK3的磷酸化水平。因此,ABLOO对IL-4诱导A549细胞eotaxin-1和ALOX15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Janus激酶3(JAK3)和STAT6的磷酸化及降低STAT6的转录活性而实现的。旋覆花倍半萜内酯IVSE具有较强的抑制NO生成的作用;ABLOO具有抑制肥大细胞LTC_4生成及其脱颗粒、抑制IL-4诱导的A549细胞eotaxin-1和ALOX15表达的多重抗炎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旋覆花倍半萜内酯化合物IVSE和ABLOO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哮喘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的阐明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治疗哮喘及炎症相关疾病的新药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秀平.苦碟子注射液及其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对大鼠CYP450的抑制作用及肝微粒体代谢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陈曦.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3].黄一凡,王帅,孟宪生,包永睿.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体外抗肿瘤药效研究[J].药学研究.2015

[4].董鲁艳,刘颖,张加余,蔡伟,刘荣荣.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两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5].蔡伟,张加余,刘颖,董鲁艳,尹佩华.HPLC-LTQ-Orbitrap法鉴定苦碟子注射液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中药分析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2014

[6].尹然,韩飞,王迎,陈晓辉,毕开顺.HPLC法同时测定苦碟子中4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含量[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3

[7].王丹.旋覆花倍半萜内酯类成分与TNF-α的相互作用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8].杨茜.金沸草含量测定以及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

标签:;  ;  ;  ;  ;  ;  

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论文-张秀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