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张晓平,邵骏菁,马大龙,刘帆,刘苗苗

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张晓平,邵骏菁,马大龙,刘帆,刘苗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成分,作用机制

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平,邵骏菁,马大龙,刘帆,刘苗苗[1](2019)在《天然药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现代临床实践表明,从药用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产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如萜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多肽类等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文将近几年天然产物抗肿瘤的活性成分进行归纳并阐明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抗肿瘤天然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何世鹏[2](2019)在《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重因素,导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而亟待研发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提升肿瘤治疗效果、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一种表观遗传学靶点,与多种靶点的信号通路存在协同效应,如p53-MDM2相互作用,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BRD)等。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等细胞生理过程离不开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目前已有多个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被证实为药物靶标。目前,已有多种HDAC抑制剂成功上市,在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对实体瘤疗效不佳,限制了临床实用,;此外,HDAC抑制剂与多种抗肿瘤靶标的抑制剂联用时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但药物联用的策略往往存在剂量设置复杂、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可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缺陷。相比之下,单分子多靶点药物具有药效更强、药代性质更为合理、毒性低等优势。因而,基于HDAC设计多靶点分子可有效克服以上缺陷。化疗和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化疗和放疗选择性很差,毒副作用大,临床上急需开发新型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是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当前抗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基于此,本论文围绕表观遗传类靶点HDAC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相关靶点开展多靶点抗肿瘤分子及PROTAC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p53-MDM2和HDAC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靶标。本章基于p53-MDM2和HDAC的信号通路交叉及p53-MDM2抑制剂与HDAC抑制剂的协同抗肿瘤效应,采用药效团融合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多数目标化合物对两个靶点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对多种肿瘤株表现出优秀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B15d对MDM2(Ki=110 nM)和HDAC6(IC50=17.5 nM)具有最为优秀的平衡抑制活性,对A549肿瘤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B15d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作用于两个靶标,引起A549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滞于细胞G1期。体内A549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B15d口服给药剂量100 mg/kg抑瘤率为65.4%,优于同剂量下阳性药Nutlin-3(44%)和SAHA(57.3%),表现出多靶点抑制剂的药效优势。化合物B15d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当给药剂量提高至口服150 mg/kg时,抑瘤率达到74.5%,裸鼠体重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验证了设计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可行性。二、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HDAC和BET溴结构域蛋白在调控组蛋白乙酰化的内稳态上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抑制HDAC和BET溴结构域蛋白可影响c-Myc等基因的转录,是用于治疗胰腺癌的新策略。基于BET抑制剂与HDAC抑制剂表现出的协同效应,本章采用药效团融合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分子水平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17a对BRD4(1/2)和HDAC1表现出优秀的平衡抑制活性。亚型选择性结果显示,化合物D17a是一个广谱的HDAC抑制剂,对BRD4(BD1)的选择性最高(IC50=10.5 nM)。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C17a对人胰腺癌Capan-1细胞的抑制活性最佳(IC50=0.15 μM)。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C17a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作用于两个靶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Capan-1裸鼠移植瘤模型中,化合物C17a(60.8%)在腹腔给药15 mg/kg时抑瘤率高于阳性药(+)-JQ1(42.6%)、SAHA(44.7%)和联合给药组(59.8%)。当给药剂量提高至20 mg/kg时,抑瘤率达到87.1%,裸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具有低毒耐受性好的特点。本研究发现了一个高活性先导化合物,为开发用于胰腺癌的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提供了研究基础。叁、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基于PROTAC的药物设计已成为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技术具有克服耐药性、扩大药物靶向空间等优势。本章研究以MDM2为E3泛素连接酶,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MDM2同型PROTAC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中等以上的p53-MDM2结合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D10b结合抑制活性最强(Ki=226 nM),对A549抑制活性最佳(IC50= 1.01 μM)。细胞凋亡实验表明,化合物D10b能有效诱导A549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证实化合物D10b在A549细胞内以浓度依赖性方式降解MDM2蛋白,上调p53表达水平。本研究为设计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阎学伟,朱诗国[3](2019)在《调控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活性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一类不同于T、B细胞的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淋巴细胞。很多NK细胞相关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已经应用于临床,如NK细胞过继回输、NK细胞抑制性受体抑制剂、促NK细胞因子回输、嵌合抗原受体-NK(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NK,CAR-NK)细胞回输等。另外,使用药物强化N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疗法也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存在很多关于药物促进NK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报道,其机制主要与药物上调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aturalkiller group 2 member D,NKG2D)配体、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s,NCR)配体、NKG2D受体等的表达及增加促NK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笔者就近年基于药物治疗促进NK细胞抗肿瘤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杰,李婷婷,李瑞红,陈志强,周元园[4](2019)在《构建叁阴性乳腺癌的叁维体外培养模型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体外3D肿瘤微组织模型用于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方法采用液滴重迭法构建基于基质胶(Matrigel)的3D肿瘤微组织培养模型(3D-M)。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肿瘤细胞在2D、3D及3D-M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增殖情况与对临床乳腺癌治疗常用药物的反应性;使用流式细胞仪在2D、3D及3D-M培养条件下肿瘤细胞对表柔比星的内吞情况。结果 MDA-MB-231细胞与Matrigel共培养更加容易聚集成紧密的3D球形。Matrigel可以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对于大多数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3D-M模型中的肿瘤细胞相较于2D与3D培养表现出更高的药物耐受性。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药物内吞显示3D培养条件下细胞内吞药物的阳性细胞率和中位荧光强度较2D培养低,3D-M相较3D培养条件下的阳性细胞率和中位荧光强度较低,在药物作用30 min时,3D-M的阳性细胞率和中位荧光强度较低分别为3D的80%和25%。结论 Matrigel与乳腺癌MDA-MB-231细胞构建的体外3D肿瘤微组织培养模型,能够建立起类肿瘤组织的结构,药物渗透性降低,更加真实的反映抗肿瘤药物的反应性情况,可以作为抗肿瘤药物体外药效学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石金凤,李杰,杨晓琴,张月,杨世才[5](2019)在《中药活性成分协同化疗药物的纳米共载体系联合抗肿瘤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联合抗肿瘤在研究和临床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中药活性成分具有高效、低毒、作用广和靶点多等优势,目前采用中药活性成分与化疗药物联合抗肿瘤越来越受到关注。纳米给药系统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传递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平台,基于纳米载体介导的药物联合抗肿瘤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策略。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和化疗药物联合抗肿瘤的机制、药物共载纳米的优势、常用载体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肿瘤治疗的有效给药方案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时宝莹[6](2019)在《一种靶向5T4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体偶联药物(ADCs)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它将肿瘤特异性抗体与高效细胞毒小分子通过特定的连接子(linker)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有效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靶向一种癌胚抗原——胚胎滋养层糖蛋白(5T4,特异表达于多种癌细胞表面)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ZV05)与一种新型细胞毒小分子(Duostatin-5,Duo-5,MMAF衍生物),通过新型的链间半胱氨酸桥接C-Lock linker(一种二溴双取代桥接结构,使细胞毒小分子通过半胱氨酸残基插入抗体间,形成类似二硫键的结构)连接起来,合成一种新的抗体偶联药物——ZV0508。首先,我们利用CHO细胞表达系统获得单克隆抗体,将其连接C-Lock-Duo-5合成ZV0508。在亲和力的研究中,ZV0508与ZV05相比亲和力略微减少,但无明显变化。接着,我们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 ZV0508发挥作用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ZV0508可通过抗原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转移至溶酶体,释放出细胞毒小分子,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在特异性研究中,ZV05能够集中分布于荷瘤小鼠的5T4阳性肿瘤部位,而在正常组织及5T4阴性肿瘤部位没有明显聚集。在体外细胞毒性研究中,ZV0508对多株5T4+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在5T4高表达的MDA-MB-468细胞体外模型中,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0.311 μg/ml。在体内活性研究中,在单剂量给药条件下,ZV0508仍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在5T4中等程度表达的BxPC-3肿瘤体内模型中,在5mg/kg的单剂量给药条件下,在第21天,肿瘤基本完全消退直至研究结束仍未复发,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总结来说,本研究通过利用新的偶联方式及新的细胞毒小分子合成全新的ADC——ZV0508,它能够特异识别杀伤5T4+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为5T4阳性肿瘤的新药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刘冰,张巍,李国林,白云龙[7](2018)在《活性氧响应性的超支化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基于活性氧(ROS)响应性的超支化聚合物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使两种药物协同靶向作用于肿瘤病灶,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实现高效的抗肿瘤效果。方法:疏水性抗肿瘤药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通过ROS敏感的硫醚键(-2S-)共价连接到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HPG)上,形成SN38共轭-HPG(HPG-2S-SN38)两亲性聚合物。-HPG-2S-SN38物理封装通过产生ROS导致细胞凋亡的抗肿瘤药物肉桂醛(CA),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稳定的纳米胶束CA-Loaded HPG-2S-SN38。利用核磁共振(NMR)、凝胶液相色谱(GPC)、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聚合物及胶束进行表征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细胞摄取行为,通过MTT法检测抗肿瘤效果,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NMR、GPC以及红外光谱等表征结果证明,成功制备了HPG-2S-SN38。DLS和TEM结果证明CA-LoadedH-PG-2S-SN38可以形成粒径较小(60nm)且稳定的纳米胶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CA-LoadedH-PG-2S-SN38胶束可以被细胞摄取,且在4小时内MCF-7细胞内的荧光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用MTT法测试对MCF-7、HELA和HN-4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实验结果显示CA-Loaded HPG-2S-SN38胶束对细胞生长抑制50%时所需要的药量(IC_(50))明显小于物理混合的CA/SN38 IC_(50)值。凋亡实验结果显示物理混合的CA/SN38和CA-Loaded H-PG-2S-SN38引起的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4%和71.5%,CA-Loaded HPG-2S-SN38能诱导更多的细胞凋亡。讨论:成功制备了CA-loaded HPG-2S-SN38胶束,该胶束可以快速的进入肿瘤细胞,然后在细胞内高ROS环境下释放CA和SN38.首先释放的CA可以高效的诱导细胞产生ROS,进一步加快了胶束的解组装和SN38的释放。与HPG-2S-SN38胶束和物理混合的CA/SN38相比,CA-loaded HPG-2S-SN38胶束可以使细胞内产生更多的ROS,可以高效的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提高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CA-loaded HPG-2S-SN38胶束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效果,有很大的潜能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叁届全国分析药理学学术大会暨贵州省药学会药学青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3)

怀自友,胡小梅,徐昕,王安杰,李蕊蕊[8](2018)在《四种抗癌药物对宫颈癌SiHa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表柔比星(epirubicin hydrochloride)、奥沙利铂(oxaliplatin)、紫杉醇(taxol)、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4种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Si Ha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分别以1μmol/L、10μmol/L的带药培养基培养Si Ha细胞,通过MTT比色法测定4种药物对Si Ha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分析4种药物在1μmol/L、10μmol/L浓度下对细胞的作用。结果:4种药物对Si Ha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表柔比星和紫杉醇在1μmol/L和10μmol/L、羟基喜树碱在10μmol/L时对Si Ha细胞的抑制率>70%,羟基喜树碱和奥沙利铂在1μmol/L时抑制率相对较低。形态学观察发现1μmol/L和10μmol/L表柔比星、紫杉醇以及10μmol/L羟基喜树碱处理时,细胞出现明显的皱缩破裂,表明药物的细胞毒性明显,1μmol/L和10μmol/L奥沙利铂及1μmol/L羟基喜树碱对细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的增殖,细胞毒性相对较小。结论:表柔比星、紫杉醇以及高浓度的羟基喜树碱主要通过细胞毒性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奥沙利铂和低浓度的羟基喜树碱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国帅,王庆鹏,刘治芳,李大成,韩军[9](2018)在《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四价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学疗法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基于四价铂类化合物的光动力学治疗药物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研究众多,已取得了许多杰出成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将光敏基团引入小分子四价铂,开发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2)将四价铂化合物负载于具有不同性质的药物递送系统,制成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纳米药物.四价铂光动力学治疗药物具有独特抗肿瘤机制及高生物活性,对克服铂类药物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作者在四价铂领域的工作基础,参考国内外文献系统综述了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四价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蒋征奎,李晓,王学方[10](2018)在《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微晶制剂的制备及其裸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的微晶制剂,确定其在体内的缓释性质与是否具有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长效抗肿瘤活性。方法制备索拉非尼的增溶制剂与微晶制剂,建立HCC细胞MHCC97-H的皮下肿瘤模型,在MHCC97-H细胞皮下肿瘤中分别注射索拉非尼的增溶制剂或微晶制剂,在系列时间点留取实验动物的血液或肿瘤组织标本,通过检测血液与肿瘤标本中索拉非尼的含量确定微晶制剂是否具有缓释特性。进一步,在皮下肿瘤组织中分别注射索拉非尼的增溶制剂或微晶制剂,检测肿瘤组织在免疫缺陷小鼠皮下的生长情况。以定量PCR(qPCR)检测皮下肿瘤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指示分子的mRNA表达。从皮下肿瘤组织表面剥取性状良好的组织微块,移植于免疫缺陷小鼠肝脏,检测不同组皮下肿瘤中HCC细胞在肝脏原位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索拉非尼增溶制剂相比,索拉非尼微晶制剂具有缓释特性。单次给予索拉非尼微晶制剂能够实现对HCC皮下肿瘤的抑制作用。结论制备得到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微晶制剂,其具明确的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重因素,导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而亟待研发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提升肿瘤治疗效果、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一种表观遗传学靶点,与多种靶点的信号通路存在协同效应,如p53-MDM2相互作用,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BRD)等。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等细胞生理过程离不开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目前已有多个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被证实为药物靶标。目前,已有多种HDAC抑制剂成功上市,在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对实体瘤疗效不佳,限制了临床实用,;此外,HDAC抑制剂与多种抗肿瘤靶标的抑制剂联用时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但药物联用的策略往往存在剂量设置复杂、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可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缺陷。相比之下,单分子多靶点药物具有药效更强、药代性质更为合理、毒性低等优势。因而,基于HDAC设计多靶点分子可有效克服以上缺陷。化疗和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化疗和放疗选择性很差,毒副作用大,临床上急需开发新型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是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当前抗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基于此,本论文围绕表观遗传类靶点HDAC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相关靶点开展多靶点抗肿瘤分子及PROTAC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p53-MDM2和HDAC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靶标。本章基于p53-MDM2和HDAC的信号通路交叉及p53-MDM2抑制剂与HDAC抑制剂的协同抗肿瘤效应,采用药效团融合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p53-MDM2/HDAC双靶点抑制剂。多数目标化合物对两个靶点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对多种肿瘤株表现出优秀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B15d对MDM2(Ki=110 nM)和HDAC6(IC50=17.5 nM)具有最为优秀的平衡抑制活性,对A549肿瘤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B15d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作用于两个靶标,引起A549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滞于细胞G1期。体内A549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B15d口服给药剂量100 mg/kg抑瘤率为65.4%,优于同剂量下阳性药Nutlin-3(44%)和SAHA(57.3%),表现出多靶点抑制剂的药效优势。化合物B15d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当给药剂量提高至口服150 mg/kg时,抑瘤率达到74.5%,裸鼠体重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验证了设计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可行性。二、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HDAC和BET溴结构域蛋白在调控组蛋白乙酰化的内稳态上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抑制HDAC和BET溴结构域蛋白可影响c-Myc等基因的转录,是用于治疗胰腺癌的新策略。基于BET抑制剂与HDAC抑制剂表现出的协同效应,本章采用药效团融合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BET/HDAC双靶点抑制剂。分子水平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17a对BRD4(1/2)和HDAC1表现出优秀的平衡抑制活性。亚型选择性结果显示,化合物D17a是一个广谱的HDAC抑制剂,对BRD4(BD1)的选择性最高(IC50=10.5 nM)。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C17a对人胰腺癌Capan-1细胞的抑制活性最佳(IC50=0.15 μM)。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C17a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作用于两个靶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Capan-1裸鼠移植瘤模型中,化合物C17a(60.8%)在腹腔给药15 mg/kg时抑瘤率高于阳性药(+)-JQ1(42.6%)、SAHA(44.7%)和联合给药组(59.8%)。当给药剂量提高至20 mg/kg时,抑瘤率达到87.1%,裸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具有低毒耐受性好的特点。本研究发现了一个高活性先导化合物,为开发用于胰腺癌的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提供了研究基础。叁、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基于PROTAC的药物设计已成为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技术具有克服耐药性、扩大药物靶向空间等优势。本章研究以MDM2为E3泛素连接酶,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MDM2同型PROTAC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中等以上的p53-MDM2结合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D10b结合抑制活性最强(Ki=226 nM),对A549抑制活性最佳(IC50= 1.01 μM)。细胞凋亡实验表明,化合物D10b能有效诱导A549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证实化合物D10b在A549细胞内以浓度依赖性方式降解MDM2蛋白,上调p53表达水平。本研究为设计基于MDM2同型PROTAC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平,邵骏菁,马大龙,刘帆,刘苗苗.天然药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9

[2].何世鹏.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阎学伟,朱诗国.调控自然杀伤细胞抗肿瘤活性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9

[4].王杰,李婷婷,李瑞红,陈志强,周元园.构建叁阴性乳腺癌的叁维体外培养模型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活性评价[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5].石金凤,李杰,杨晓琴,张月,杨世才.中药活性成分协同化疗药物的纳米共载体系联合抗肿瘤现状分析[J].药学学报.2019

[6].时宝莹.一种靶向5T4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刘冰,张巍,李国林,白云龙.活性氧响应性的超支化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C].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叁届全国分析药理学学术大会暨贵州省药学会药学青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2018

[8].怀自友,胡小梅,徐昕,王安杰,李蕊蕊.四种抗癌药物对宫颈癌SiHa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

[9].李国帅,王庆鹏,刘治芳,李大成,韩军.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四价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蒋征奎,李晓,王学方.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微晶制剂的制备及其裸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

标签:;  ;  ;  ;  

药物抗肿瘤活性论文-张晓平,邵骏菁,马大龙,刘帆,刘苗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