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研究论文-王敏芝,李珍

媒介文化研究论文-王敏芝,李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文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文化,粉丝文化,媒介技术,粉丝话语权

媒介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芝,李珍[1](2019)在《媒介文化视域中的粉丝话语权增强机制及文化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的文化生产在权利结构层面出现变迁,也改变了粉丝文化的特征和面貌,粉丝群体话语权的显着增强正是当代文化生产权利结构变化的结果,并在粉丝群体的话语表达和行为实践中表现出虚拟距离消减性、权力动态制衡性、生产路径多元性和群体集合助力性等特点。从媒介文化生产的角度审视,粉丝话语权增强由文化生产的消费主义转向、媒介技术加持和文化趣味认同强化等多重因素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但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生产的技术依赖、价值理性缺失与民粹倾向等问题也值得反思。(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杨莹[2](2019)在《媒介文化对代际差异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插上了媒介的翅膀,使得代际间的更替节奏也随之加快,不同代群的人因此产生了自身的时代特征,他们在认知、获取信息的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等宏观、微观世界里产生了各自的体系,形成了差异。(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9年11期)

程丽红,于军[3](2018)在《微信红包媒介属性研究——基于对传统红包媒介文化的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红包,都不陌生,其因所特有的中国传统伦理色彩,形成浓郁而复杂的红包文化,又逢移动网络的兴起,与之合力产生一种数字化新民俗。本文以传统红包为参照对象,探寻互联网生态下微信红包的媒介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审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研究发现,微信红包是动态的且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社会嬗变的回应和表达,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补充和推动,在文化、经济和用户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8年04期)

李春雷[4](2019)在《问题转向与心理逻辑: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有着自己独有的内在价值主线,外在形式则有着自己的文化表象。同时媒介在构建社会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事实上是媒介文化重要的关注范畴。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分析更是从多维度展开。事实上,网络和新媒体对媒介文化的"重新"建构,更应该回到媒介文化关注的问题转向及其内在心理逻辑,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在"技术"这一结构性的因素作用下,媒介文化与网络和新媒体结合后出现的拓展性、外显性元素,甚或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应关注技术导引的媒介文化研究的旨趣、脉络等自身逻辑,以及逻辑演进过程中提取出的"问题"衍变。(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华[5](2019)在《技术变迁视域下媒介文化研究的基本逻辑与内涵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始终是传播方式变革的基础动因,媒介对社会系统的介入以及与文化的相互交织使得媒介文化成为社会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的演变已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表征。从社会文化的总结框架中审视媒介文化研究的取向,文化研究的体系与方法始终贯穿其中;而在从技术变迁的视角下,新技术衍生出新的表达形式以及新语境下的意义延伸是对媒介文化内涵的重要拓展。技术演进在引发传播形态变革的同时,媒介文化的内容形式、结构特征和意义表达都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侵入社会系统的当下,媒介文化研究在遵循文化研究基本逻辑的同时也必须将技术演进带来的意义延伸纳入其中加以考量。(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成[6](2019)在《“中介”的潜能——格罗斯伯格的媒介文化研究及其思想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格罗斯伯格素以"语境主义"着称。英国文化研究的战后经验是其语境理解的历史起源。美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化与商业化,使他倡导"媒介文化研究"而反思"媒介研究",主张"社会语境中的媒介建构"。他以"中介"解释"媒介",强调媒介的居中性与可能性;以"实践"把握"建构",彰显建构的能动性与政治性。从"语境"走向"情势",他探索着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与"偶然性"兼容的认知途径。"中介"旨在反思"欧式现代性—康德主义"这一"历史—哲学"统一体,其思想意义在于凝视"实在"而关心"潜在",追寻一种可能性的未来想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杨向荣[7](2019)在《媒介文化时代的文体新变及其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体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早已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规律。文学与其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随着媒介时代的来临而不断凸显,全新的数字媒介催生了具有自身独特文体特征的网络文学,以及一系列新媒介文体和混合性文体。此外,语言风格的戏仿和网络语体的出现也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文体现象。媒介文化时代的文体演变既源于技术与媒介的共谋,也离不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文化转型下的消费文化与视觉文化语境。媒介时代的文学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媒体下的图文声像,试图通过兼容并蓄的方式获得活力与新生,文学是否能够在坚守"文学性"的同时,通过文体边界突围的方式走出自我发展的困境,这是我们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4期)

闫斌[8](2019)在《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当下正深刻形塑着城市空间的文化环境。以西安城市"灯光秀"为例散点透视,分别从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对古城形象的重建、引发"公共领域"叁方面进行媒介文化反思,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光文化新景观。(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陈慧[9](2019)在《直播平台热潮下看媒介文化的大众舆论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直播平台的发展有其必要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利弊交集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文章从直播平台作为媒介文化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当下社会环境中直播平台的主要受众群体特点,探讨直播平台发展对于大众舆论的引导。(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刘一川[10](2019)在《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互动关系的变化——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互动关系的传统研究媒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率持续提高、影响力逐步增强,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了媒介文化对于文化的重要作用。1995年,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第一次将媒介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范畴,最早从概念上明确了媒介文化的定义。他认为,"‘媒介文化’一词既意味着文化产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表(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24期)

媒介文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插上了媒介的翅膀,使得代际间的更替节奏也随之加快,不同代群的人因此产生了自身的时代特征,他们在认知、获取信息的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等宏观、微观世界里产生了各自的体系,形成了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文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敏芝,李珍.媒介文化视域中的粉丝话语权增强机制及文化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杨莹.媒介文化对代际差异影响探究[J].新闻前哨.2019

[3].程丽红,于军.微信红包媒介属性研究——基于对传统红包媒介文化的认知[J].新媒体与社会.2018

[4].李春雷.问题转向与心理逻辑: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文化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5].陈华.技术变迁视域下媒介文化研究的基本逻辑与内涵变迁[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6].罗成.“中介”的潜能——格罗斯伯格的媒介文化研究及其思想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19

[7].杨向荣.媒介文化时代的文体新变及其反思[J].中国文学批评.2019

[8].闫斌.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J].传播力研究.2019

[9].陈慧.直播平台热潮下看媒介文化的大众舆论引导[J].新媒体研究.2019

[10].刘一川.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互动关系的变化——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J].青年.2019

标签:;  ;  ;  ;  

媒介文化研究论文-王敏芝,李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