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直翅片论文-邬志伟,向立平,林峰

平直翅片论文-邬志伟,向立平,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直翅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换热系数,努塞尔数,摩擦因子

平直翅片论文文献综述

邬志伟,向立平,林峰[1](2019)在《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Fluent软件对换热器在不同的工况下换热性能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换热系数、Nu和压降随翅片进口风速增大而增大,摩擦因子随进风速度增大而减小;换热系数、Nu、压降和摩擦因子随翅片间距增大而减小;换热系数和Nu随进风温度增大而先增后减,压降和摩擦因子随进风温度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费继友,田士博,王枫,李花[2](2018)在《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参数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平直式翅片换热器缺乏多参数优化,且优化目标函数单一的问题,提出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参数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翅片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在雷诺数一定时,以换热因子j,阻力系数f,换热器体积Vhe作为3个目标函数,对翅片间距H,热管横向中心间距S1,纵向中心间距S2,管径R这四个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H为2. 60 mm、R为7. 00 mm、S1为17. 20mm、S2为8. 60 mm时阻力系数减少了26. 30%,换热因子提高了1. 11%,换热器体积减少了13. 93%,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翅片结构设计,提高换热器性能提供指导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勇,侯雨田[3](2018)在《平直翅片流道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FD的方法建立了平直翅片数值模型,将数值计算所得结果和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提出了翅片内部加装交叉扰流柱和扰流片的新型结构,交叉结构能够增强流体内部的扰动,强化流体内部的热量传递,并周期性的阻碍边界层的稳定生成,流体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上升,换热效果得到了明显加强.与平直翅片相比,新结构翅片具有较高的j因子和f因子,但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压降.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j因子和f因子与雷诺数Re之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在低雷诺数范围内对新结构的传热性能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朱必佳,孙宇[4](2018)在《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进行建模和模拟计算,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的分析,综合考虑了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管横向间距和管纵向间距对努赛尔数Nu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程度和显着水平,并结合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翅片厚度、翅片间距和管横向间距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影响显着,管纵向间距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无显着影响。当翅片厚度为2mm,翅片间距为9mm,管横向间距为65mm,纵向间距为115mm时传热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S1期)

干保良[5](2018)在《翅片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翅片间距Pf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相似模化原理对3种不同Pf的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Rea在4 000~8 000范围内,努赛尔数Nua数随Rea的增大而增加,欧拉数Eua随Rea的增大而降低;同一Rea下,Nua随Pf减小而增加,但增加不明显,Eua随Pf增大而降低;同一Rea下,Pf越大,综合流动传热性能越好,但实际换热面积会减小,需综合考虑。研究成果可为汽轮发电机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结构和性能优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18年02期)

李新禹,陈林,郝旭涛,孟林[6](2018)在《基于FLUENT的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板翅式换热器不同平直翅片的换热性能,采用CFD软件FLUENT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空气在叁角形和矩形不同结构参数翅片中的表面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揭示了2种形状不同结构参数翅片中流体的速度对翅片表面换热因子和翅片表面摩擦因子的影响规律;并用CFD-Post分析了各参数在翅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所有翅片中,翅片表面换热因子和翅片表面摩擦因子都随着流体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叁角形翅片中,翅片表面摩擦因子由翅顶部位对称向翅底两端均匀递减,在翅底两端最边缘附近分布最小;在矩形翅片中,翅片表面摩擦因子在翅片中部分布比较均匀,在翅片两端最边缘附近突然变小。(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刘旗,柳建华,徐小进,张良[7](2018)在《低气压下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刘易斯因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空低气压环境模拟舱内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了不同环境压力下刘易斯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引入了压力修正因子用来预测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刘易斯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压力从101.3 kPa下降到40 kPa,刘易斯因子变化显着,最大降幅为22.2%,最大增幅为53.7%;当换热器翅片表面为部分湿工况时,入口空气含湿量对刘易斯因子影响较大,全湿工况下入口空气含湿量影响不明显;随环境压力的下降,翅片表面发生部分湿工况到全湿工况的转变,转变前刘易斯因子随环境压力下降而减小,转变后刘易斯因子随环境压力的下降而增大;引入压力修正因子后关联式能较好地预测不同环境压力下刘易斯因子,关联式和99%实验数据点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徐赛,朱慧铭,喻茹[8](2015)在《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FD的方法建立了简单、准确计算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在层流和湍流区域性能的数值模型。在湍流区域使用低雷诺数湍流模型来替代壁面函数的方法,f因子的平均绝对误差从22.7%降低到7.9%;并用湍流普朗特数模型代替FLUENT软件中默认的湍流普朗特数常量(0.85)使得j因子平均绝对误差从17.9%降低到6.9%;通过以上两个措施使得CFD方法能够更准确预测平直翅片性能。对18种具有不同几何结构参数的平直翅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翅片间距、高度对性能有较大影响而翅片厚度影响较小。同时,回归了j和f因子关联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8期)

左建国,邹媛媛[9](2014)在《湿工况下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传热传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湿工况下2排叉排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对流传热传质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模拟,通过编写UDF(User-Defined Function)添加潜热换热质量源项、能量源项。模拟结果表明空气迎面风速、相对湿度以及壁面过冷度对显热换热系数的影响不大,但会对冷凝对流换热系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4年10期)

顾平道,杨彦武,窦中杰,姜冠宇[10](2014)在《平直翅片和开缝翅片换热器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翅片管式换热器作为制冷和空调装备中的一种重要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制造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换热系统性能的优劣。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性能以及速度场、温度场分布对换热效果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利用CFD技术对圆管平直翅片和圆管开缝翅片换热器两种形式下外部空气与翅片的换热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圆管开缝翅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化工装备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平直翅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平直式翅片换热器缺乏多参数优化,且优化目标函数单一的问题,提出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参数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翅片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在雷诺数一定时,以换热因子j,阻力系数f,换热器体积Vhe作为3个目标函数,对翅片间距H,热管横向中心间距S1,纵向中心间距S2,管径R这四个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H为2. 60 mm、R为7. 00 mm、S1为17. 20mm、S2为8. 60 mm时阻力系数减少了26. 30%,换热因子提高了1. 11%,换热器体积减少了13. 93%,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翅片结构设计,提高换热器性能提供指导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直翅片论文参考文献

[1].邬志伟,向立平,林峰.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特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9

[2].费继友,田士博,王枫,李花.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参数的优化[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8

[3].张勇,侯雨田.平直翅片流道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4].朱必佳,孙宇.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数值模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5].干保良.翅片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8

[6].李新禹,陈林,郝旭涛,孟林.基于FLUENT的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18

[7].刘旗,柳建华,徐小进,张良.低气压下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刘易斯因子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8

[8].徐赛,朱慧铭,喻茹.板翅式换热器平直翅片的数值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

[9].左建国,邹媛媛.湿工况下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传热传质特性研究[J].节能.2014

[10].顾平道,杨彦武,窦中杰,姜冠宇.平直翅片和开缝翅片换热器特性的数值模拟[J].化工装备技术.2014

标签:;  ;  ;  

平直翅片论文-邬志伟,向立平,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