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保护论文-杨红

当代保护论文-杨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文化消费,网络社交

当代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1](2019)在《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叁,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6期)

陈卫华[2](2019)在《如何保护儿童?——当代西方新无神论育儿方式的非宗教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教育界,宗教育儿方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宗教道德被认为是天然的道德源泉,主张儿童只有在宗教环境中抚养才更有道德。相反,受"无神论者无道德"传统的影响,无神论者的育儿方式却备受诟病。21世纪以来,随着当代西方新无神论思潮的兴起,无神论者的教育态度和育儿方式与世俗化潮流一起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无神论》期刊2019年06期)

靳永茂[3](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交往思想及其当代展现——基于开放发展同保护主义的交往模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世界交往思想揭示了世界文明进步及历史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积极回应时代呼声,继承和创新了世界交往思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贸易保护是对世界经贸交往规则的背弃,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交往思想背道而驰,成为阻碍当前世界交往顺畅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转移,维护资本霸凌世界的地位,这同历史上资本暴力交往形式的本质如出一辙,在历史发展中终究难以为继。世界交往发展趋势难以阻挡,只有积极顺应发展大势,在世界交往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才是谋求发展、维持世界交往的根本之策。(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若光[4](2019)在《释怀乡愁: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当代意义——来自鄂乡民俗体育“鼓车赛会”的田野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愁是社会民众共有的集体情感,在民俗文化保护实践中有着实在的作用。研究以民俗体育鄂乡鼓车赛会为田野个案,采用以田野口述与线上口述相互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并将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纳入数据分析的视野对"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实践与乡愁情感如何发生互动?"的问题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的讨论;通过研究得出:乡愁是触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维系巩固、文化纠偏的集体情绪能量,同时民俗文化保护实践亦是释怀乡愁、安放乡情的唯一路径。具体结论如下:一、感念的家乡与"传统的发明"——民俗体育的"申遗"行动鄂乡鼓车赛会的"申遗"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动下开始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社会行动的发生与国家文化保护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但具体到文化保护实践层面,其具体发生的动因却是乡愁情愫,那种对家乡民俗的感念。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实践"植入"乡村的直接动因并不是"非遗"政策一以贯之的由国家到民间,而是众多带有乡愁情愫的乡外人士将国家政策以私人的沟通途径带回家乡。可以说深谙文化政策并拥有浓烈乡愁的乡外人士是文化复兴、"申遗"实践的直接推动者。同时,单有乡愁的个体甚或兼顾熟悉国家政策的个体并不一定可以全然促成"申遗"实践的社会行动,适恰的文化政策、民众生活、生计方式等常常是民俗文化保护实践的根基。有关民俗文化的"乡愁"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情感互动才是"申遗"实践的直接动因。"文化保护实践"作为一种具体且微观的社会行动,最初的行动意向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及互动"。属于价值理性的社会行动。二、"圆"的鼓车道——思乡力量与文化传播外乡游子常常拥有思乡的力量并会以"文化传播"的民俗保护实践方式呈现出来。田野个案回应了兰德尔·柯林斯微观社会学中"仪式是否能通过非身体聚集的互联网手机进行互动?"的问题,"身体的聚集使其更加容易,但由远程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情感也许是可能的。但我的假设是远程的仪式效果会是较弱的"。鄂乡鼓车赛会"参与者"的空间的差异并没有使得情系鼓车的"互动仪式"有减弱趋势,特别在围绕文化保护实践的对外传播方面,这种跨越空间的互动效果反而非常有效,乡愁情感正是源自时空的错位。叁、"凝视"圣物——鼓车赛会的参与及维系民俗是安放乡愁的途径,同时,乡愁作为一种情绪能量,在鼓车赛会的参与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俗体育的维系是依靠众多带有乡愁情感驱动的个体参与行为,乡愁情感互动在促使鼓车赛会参与的实践中起到了实际作用,但她却又是相当脆弱。鄂乡年轻人外出生存为村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空心"现象,他们虽离开了当地的自然、土地、社会、制度等资源,但往昔的生存资源在散发着历史聚集效应,"当远离乡土,节日最容易触动乡土之思",作为民俗体育之一种的鼓车赛会,其特有的身体竞技与团队合作造就了村人间"团结"的符号,如同宗教世界信徒对圣物的凝视与尊崇,鄂乡人周期性的付诸行动回乡"朝圣"他们的鼓车。四、"气败了"——文化的批判与乡愁的排斥式期待"乡愁既然作为一种情感记忆,便是一种通过时间和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东西,因此也暗含着消亡或消逝的意思,从而形成某种与当下的对立"。因此,乡愁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不必须有空间错位,仅有时间差异也会造成特有的乡愁现象,这一现象也充斥在鄂乡鼓车赛会的文化保护实践之中。乡愁的产生更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实现预期梦想的一种反应,蕴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敛式纠偏,从而通过这种集体心理认同,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给普通大众更多自我空间和尊重。鄂乡父老面对鼓车赛会发展的"疲软"现象、"铜臭化"现象表现出了抵制式情感或"排斥式"期待,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乡愁现象,他们怀念过去的鼓车文化而对当前鼓车文化的种种问题予以批评,这种排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否定,也并不是希望回到过去,而是蕴含着一种对他们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良性发展的期许。(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寇浩,马昽,刘晗[5](2019)在《当代境遇下普安寺的价值和保护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安寺作为明初修建的一座寺庙建筑,其建造与重修凝结着城市历史记忆。然而,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普安寺渐渐隐没于民居之中,寺庙功能的弱化和改变、破坏的院落环境、文物遗产的保护和寺庙建筑的再利用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面对当前的境遇,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梳理普安寺的历史,对普安寺的价值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保护策略和再利用的建议,以期重新恢复普安寺的文物价值,同时为相同境遇下的寺庙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郑滋阳[6](2019)在《乡土建筑:当代的保护与利用——以镇江东乡地区乡土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得到改善,但乡村却日益衰落。作为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居所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乡土建筑与乡村的振兴息息相关。文章基于镇江东乡地区乡土建筑研究,探讨当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国内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为广大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王璐[7](2019)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延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侧重点逐渐从"实物"发展到"人""精神""意义",保护对象不仅包含静止的现状,还包含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保护行动也更加重视为人类的共同未来管理遗产资源,强调需置身于广阔的文脉语境中进行价值理解,维护或唤醒人们对遗产的回应以保持独特文化身份,并焕发遗产持续生命力。这些改变,源于保护目标、视野及20世纪末哲学观念的演进,也使得"延续性"作为遗产与时间、社会关系的纽带得以推广。其以"活态的原初文化""演变的既有生活""复兴的文化意义""相容的当代功能"为主要表现形式,将历史复杂性提炼成与当今价值进行对话的方式,使文化意义与物质载体持续不断传承至未来。"延续性"或将成为继"真实性""完整性"之后,遗产保护的又一重要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5期)

郁芬[8](2019)在《在保护传承中科学利用永续发展 让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郁 芬) 近日,省委书记娄勤俭用叁天半的时间对大运河江苏段长江以北部分进行全程考察,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娄勤俭强调,要深刻理解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09-25)

盛容,赵婉[9](2019)在《当代语境下芜湖通草画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芜湖通草画的历史并不久远,但依然是芜湖民间手工艺人巧造的产物,它以传统的形态表达出物质的特性及与地方文化关联的情思,具有良好的文化价值,但目前它正遭受存续的危机。如何建构合理的芜湖通草画传承机制和生态语境,探寻一条更加适宜的活态传承之路是当前通草画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创意设计源》期刊2019年05期)

林贤洲[10](2019)在《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州脱胎漆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保护区域限于福州,但其文化价值与传统工艺都被人们所重视。尽管各个部门与政府机关都在为保护工作出工出力,出台了许多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暴露了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革新自身的传统保护理念,结合福州脱胎漆器在当代的价值所在,树立保护与传承并行的新理念,实现福州脱胎漆器在当代的价值,做好其开发利用的新形势,发展创新与福州脱胎漆器的相关文化产业。(本文来源于《天工》期刊2019年09期)

当代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西方教育界,宗教育儿方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宗教道德被认为是天然的道德源泉,主张儿童只有在宗教环境中抚养才更有道德。相反,受"无神论者无道德"传统的影响,无神论者的育儿方式却备受诟病。21世纪以来,随着当代西方新无神论思潮的兴起,无神论者的教育态度和育儿方式与世俗化潮流一起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J].文化遗产.2019

[2].陈卫华.如何保护儿童?——当代西方新无神论育儿方式的非宗教化路径[J].科学与无神论.2019

[3].靳永茂.马克思恩格斯世界交往思想及其当代展现——基于开放发展同保护主义的交往模式比较[J].宁夏党校学报.2019

[4].王若光.释怀乡愁: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当代意义——来自鄂乡民俗体育“鼓车赛会”的田野报告[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寇浩,马昽,刘晗.当代境遇下普安寺的价值和保护策略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6].郑滋阳.乡土建筑:当代的保护与利用——以镇江东乡地区乡土建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7].王璐.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延续性”[J].中国文化遗产.2019

[8].郁芬.在保护传承中科学利用永续发展让流动的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N].新华日报.2019

[9].盛容,赵婉.当代语境下芜湖通草画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探析[J].创意设计源.2019

[10].林贤洲.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探究[J].天工.2019

标签:;  ;  ;  ;  

当代保护论文-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