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不良反应分析

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不良反应分析

刘穗湘

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株洲412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我院2014年1月份——2017年6月份上报的抗菌药物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1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国家卫生部相关诊断、判断标准对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进行比较分析以及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部位及表现。结果: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中,头孢菌素类占35.88%,喹诺酮类占19.08%,大环内脂类占9.92%,青霉素类占29.77%,其他占5.34%,其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比其他抗菌种类引发的不良反应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损害占22.1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占17.56%,消化系统损害占15.27%,呼吸系统损害占15.27%,心脑血管系统损害占8.41%,血液系统损害占11.45%,泌尿系统损害占3.05%,其他损害占6.87%;其中皮肤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较其他不良反应损害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类药物使用较为频繁,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要通过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抗菌情况,年龄、疾病、体制等进行治疗,安全用药。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近几年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较为广泛,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有强效的抑制致病微生物复制、繁殖等作用,其具有广谱、高效等特点[1]。在临床应用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最为常用的抗菌类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大环内脂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其中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最为普遍,但是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药物不良是临床用药在正常的规定范围内,患者发生有害自身的反应或者与用药本意背道而驰的现象的反应。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不良反应情况,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我院2014年1月份——2017年6月分上报的抗菌药物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1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我院2014年1月份——2017年6月份上报的抗菌药物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1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70例,女性61例;年龄21岁到79岁,平均年龄(55.98±4.81)岁。

1.2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严格按照《静脉药物配置手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药物说明书、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临床药学知识等规定进行审核与评价,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处方的过敏试验、处方的使用权限、注射剂溶媒、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是否重复给药、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等。

1.3观察指标

对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进行比较分析以及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部位及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比较分析

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中,头孢菌素类占35.88%,喹诺酮类占19.08%,大环内脂类占9.92%,青霉素类占29.77%,其他占5.34%,其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比其他抗菌种类引发的不良反应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随着近几年对抗菌药物的深入研究,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可以对感染等情况做好较好的预防与治疗;但是随着临床对抗菌药物的滥用,超范围、超剂量的使用,也造成耐药性以及超级菌的出现,对两组的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中,头孢菌素类占35.88%,喹诺酮类占19.08%,大环内脂类占9.92%,青霉素类占29.77%,其他占5.34%,其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比其他抗菌种类引发的不良反应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损害占22.1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占17.56%,消化系统损害占15.27%,呼吸系统损害占15.27%,心脑血管系统损害占8.41%,血液系统损害占11.45%,泌尿系统损害占3.05%,其他损害占6.87%;其中皮肤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较其他不良反应损害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抗菌类药物使用较为频繁,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要通过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抗菌情况,年龄、疾病、体制等进行治疗,安全用药。抗菌类药物主要是引发患者皮肤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在开具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的处方时,应首先考虑合理应用;严格控制用药时间,按照药物的半衰期原则进行给药;针对于特殊体质的孕妇、婴幼儿、老年人需要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时,应谨慎对待,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

参考文献:

[1]刘祖德,鲁燕侠,刘晓军,等,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68-1869.

[2]ZouY.ResearchontheClinicalAdverseReactionsofAntibacterialAgentIntravenousInfusion[J].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2016,11(25):368-369.

[3]梁河,韦凤华,钟丽球.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233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5):632-634.

[4]沈正泽,傅川,金梅.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111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5,14(26):3667-3669.

[5]郑玲.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5):110-112.

[6]冷应蓉,刘伟,罗光英,等.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69-3471.

[7]庞晓军,黄永婵,赖广平,等.医院外科系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干预[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5):1219-1222.

标签:;  ;  ;  

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不良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