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王庆宾,王兴华,许皞,门明新,王树涛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王庆宾,王兴华,许皞,门明新,王树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粗糙集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宾,王兴华,许皞,门明新,王树涛[1](2010)在《基于粗糙集的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研究——以河北雄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力稳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在建立田块尺度耕地生产力空间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粗糙集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河北省雄县耕地生产力及稳定性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层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力稳定性水平上,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变化。生产力方面,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波动的主控因素主要有排水条件、有机质、灌溉保证率、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升高,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出现交替现象,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相对较低区人为因素和土壤自然属性共同作用,生产力较高区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稳定性方面,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空间波动的主控因素有全氮、土体构型、盐渍化情况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水平上主控因素对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亦不相同,人为作用对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土壤自然属性因素在中等稳定程度与人为因素相当。(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王树涛,门明新,李新旺,陈影,李晶[2](2009)在《河北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及影响因子时序特征——以雄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力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为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持续稳定的增长,把握农田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特征,分析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各因子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1974~2005年河北平原区雄县农村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指数,采用剩余法剥离生产力波动趋势,从总体上研究农田生产力稳定性规律和时序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影响农田生产力的6个因子波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农田生产力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从总体上呈现分布比例均衡的趋势,在过去30年中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作物生产供给基本平衡;生产力稳定性具有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对生产力各影响因子的因子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发现,影响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6个因子中,气候是波动因子,生产投入是稳定因子。(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树涛,门明新,齐跃普,李晶,许皞[3](2008)在《基于指数法的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持续稳定的增长,把握农田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进行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异分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以1974~2005年河北省雄县农村统计数据为依据,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指数(API)的基础上,采用剩余法剥离生产力波动,从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异两个角度总结了农田生产力稳定性规律和分布特征,为研究生产力稳定性变化提供一种新思路。分析结果表明,雄县生产力稳定性级别年际分布比例均衡,农田生产力在32a中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作物生产供给基本平衡;生产力稳定性具有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雄县9个乡镇API的波动分为3个级别,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稳定性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李晶[4](2008)在《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以河北雄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方法]根据雄县17个乡镇的粮食平均产量及平均耕地面积,比较了不同区域及不同年份生产力的稳定性,评价了农田生产力的稳定性。[结果]年度间17个乡镇20年粮食生产力水平可归为3类,第1类的生产力水平为3 060.0 kg/hm2,第2类的生产力水平为4 810.5 kg/hm2,其他为第3类。区域间17个乡镇的粮食生产力水平可归聚成4类。年度间粮食生产力的稳定性分析表明1973年显着低于平均生产力水平,1977年显着高于平均生产力水平。区域间粮食生产力的稳定性分析表明17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的生产力稳定性低于平均稳定性,7个乡镇高于平均稳定性。[结论]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6期)

熊又升,何圆球,王兴祥,袁家富,赵书军[5](2007)在《浅析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导影响因子,分析和评价了复种指数、耕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施肥等因子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应对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李晶[6](2007)在《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全球粮食的安全保障问题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之一,不仅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治问题,更是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于粮食生产来说,生产力是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构建多目标协调的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根本切入点,所以,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分析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格局特征,对探索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模式、解决该区人口-耕地-粮食尖锐矛盾及全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更有助于采取和制定系列的农业政策措施,优化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发展得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叁重统一,为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波动理论为指导,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理论的进行了探讨,以河北省雄县为研究实例,从分析雄县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分析研究区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构建了较全面的、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以河北省雄县为例的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特尔菲和AHP方法将评价体系设定为4层(目标层、综合层、项目层、指标层)17个指标,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波动指数计算的评价方法,使用当前指标及标准化数据对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分别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评价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及实地调查数据,从雄县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多年的变化探寻影响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制约因子,同时也为评价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2)通过对研究区历年粮食产量总体波动水平和特征变化分析,得出雄县粮食人均生产总量一直处于河北省及全国总体平均消费水平之上,但是历年来产量的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并非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之中。(3)研建了评价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指标体系,用特尔菲和层次分析理论解决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指标的权重问题,有效且实用,优于完全凭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定性分析,结果得出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大于自然因素的权重。(4)评价以时间序列为单位的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趋势,总体上是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的;共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1986年,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差;第二阶段,1987-1997年,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趋于稳定,其稳定性一般;第叁阶段,1998-2005年,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较好。第一到第二阶段从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趋势较为缓和,而第二到第叁阶段从一般稳定到稳定的趋势较为明显。(5)评价以空间各乡镇为单位的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整体上是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稳定性依次下降的。从各个乡镇的稳定性来看,共划分为叁个级别:雄州镇、朱各庄乡和龙湾乡叁个乡镇的API十年间波动指数变幅很小,基本上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划分在第一级中;昝岗镇、张岗乡和大营乡叁个乡镇的API波动指数变化不大,但是总体趋势上处于逐渐稳定,划分在第二级别;而双堂乡、米北乡和北沙乡的API波动指数变幅均较大,处于较其它六个乡镇的亚稳定状态,划分为第叁级别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11)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产力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为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持续稳定的增长,把握农田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特征,分析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各因子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1974~2005年河北平原区雄县农村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指数,采用剩余法剥离生产力波动趋势,从总体上研究农田生产力稳定性规律和时序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影响农田生产力的6个因子波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农田生产力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雄县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从总体上呈现分布比例均衡的趋势,在过去30年中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作物生产供给基本平衡;生产力稳定性具有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对生产力各影响因子的因子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发现,影响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6个因子中,气候是波动因子,生产投入是稳定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宾,王兴华,许皞,门明新,王树涛.基于粗糙集的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研究——以河北雄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0

[2].王树涛,门明新,李新旺,陈影,李晶.河北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及影响因子时序特征——以雄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

[3].王树涛,门明新,齐跃普,李晶,许皞.基于指数法的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

[4].李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以河北雄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

[5].熊又升,何圆球,王兴祥,袁家富,赵书军.浅析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J].湖北农业科学.2007

[6].李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论文-王庆宾,王兴华,许皞,门明新,王树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