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宿区论文-李晓晨

集宿区论文-李晓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宿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包容性,集宿区,公共空间,新移民

集宿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晨[1](2017)在《基于包容性理念的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根本要义是实现人口市民化,流动人口作为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是推动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截至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4%,并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多甚至远超农村人口,同时也表明城市中存在着大量新移民。近年来随着城市新移民群体队伍不断壮大,给城市居住空间带来巨大压力,于是“集宿区”作为针对新移民的规范化居住方式,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实现新移民集中住宿、集中管理的特殊居住单元。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苏州市现有集宿区居住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不同新移民群体及与原住民(市民)间产生隔阂、互不认同的现象。公共空间承载各种社会公共交往,是促进社会融合和参与社会改良的重要工具。集宿区公共空间作为新移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与城市公共空间有诸多不同,更需要针对性设计。本文首先从上述问题出发,以新移民集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满足不同新移民的公共活动需求为研究出发点,选取苏州市四个典型集宿区作为调研案例,并充分挖掘和总结集宿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及其所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观察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弱势群体——新移民在集宿区中的公共交往进行研究,试图从新移民主体视角出发,探寻活动主体(新移民)的特殊需求。调查发现新移民的公共活动需求丰富多样,尤其热衷于社会公共交往活动,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而对于新移民集宿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空间剥夺和不公正现象,导致集宿区公共空间现状单调匮乏,周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在与新移民活动需求的供给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最后,通过引入包容性理念,在理论和实证结合的基础上,分别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提出集宿区包容性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和建议,基于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通过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的包容性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主体的特殊活动需求,促进新移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及其社会融入,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苏州市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前进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李红,徐逸伦[2](2014)在《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工集宿区建设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集体宿舍区是大为倡导和鼓励的方式。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片区为例,总结集宿区建设现状,从建设管理模式、基础设施配置、厂区土地集约利用和集宿区住房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设意见。(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周惠英[3](2011)在《浅议集宿区建设对解决企业用工荒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来民工集宿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集宿区建设与管理可以有效破解企业用工荒这个难题,同时探讨了集宿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1年22期)

常征[4](2011)在《贴心服务的“公安管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常征)近年来,昆山市针对大中型企业加速涌入并呈区域化集中分布趋势,按照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服务、管理“叁集中”要求,先后建成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1400余处、“蓝领中心”打工楼70余处。但随着具体实践的不断深入,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显现,集宿区内盗窃(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1-05-11)

杨忠伟,李诗强,庄勤华[5](2010)在《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提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2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并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关系进行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证明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李诗强,杨忠伟[6](2010)在《解读青年务工农民居住问题——基于集宿区与城中村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提出了作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两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间关系的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证明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0年07期)

李诗强,杨忠伟[7](2010)在《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提出了作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两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间关系的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探讨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黄耀志,吕勤,姜淑芬[8](2009)在《苏州市流动人口集宿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苏州提出了集宿区的居住模式,但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缺乏针对性、规模和种类不足等问题突出。文章以供需状况调查为基础,研究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具体对策。集宿区作为城市化特定阶段的过渡性产物,将必然朝着社区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建设和管理、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09年04期)

吕勤[9](2009)在《苏州市流动人口集宿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及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攀高,引发了大量的居住需求。流动人口自发聚居于城郊结合部或“群租式”的居住方式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和隐患。为避免走上西方贫民窟整治的老路,苏州采取了由政府引导建设集宿区的流动人口集中管理模式。集宿区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居住及其管理问题,但也存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缺乏针对性、规模和种类不足等诸多弊端。基于此,本文根据集宿区建设的不同模式,选取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分别从使用者对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度调查以及对相关部门和集宿区理者的调研入手,发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使用者的需求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需求影响因素,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从制度与政策层面、市场开发层面、规划控制层面作深层次的剖析。最后,针对以上叁个层面的问题,从更新思路并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建设和管理方式、各层面规划控制、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集宿区这个特殊居住点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具体对策。集宿区作为一个中国城市化特定阶段的过渡性产物,最终会朝着社区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应遵循动态化的原则,与居住环境质量以及居住水平的提高统筹兼顾,分阶段弹性配置,最终形成社区化的配置模式。(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09-05-01)

集宿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集体宿舍区是大为倡导和鼓励的方式。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片区为例,总结集宿区建设现状,从建设管理模式、基础设施配置、厂区土地集约利用和集宿区住房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设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宿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晨.基于包容性理念的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D].苏州科技大学.2017

[2].李红,徐逸伦.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工集宿区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

[3].周惠英.浅议集宿区建设对解决企业用工荒的贡献[J].现代企业教育.2011

[4].常征.贴心服务的“公安管家”[N].苏州日报.2011

[5].杨忠伟,李诗强,庄勤华.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改造[J].江苏农业科学.2010

[6].李诗强,杨忠伟.解读青年务工农民居住问题——基于集宿区与城中村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

[7].李诗强,杨忠伟.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

[8].黄耀志,吕勤,姜淑芬.苏州市流动人口集宿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

[9].吕勤.苏州市流动人口集宿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及配置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

标签:;  ;  ;  ;  

集宿区论文-李晓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