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分解论文-房金松,俞益辉

芦苇分解论文-房金松,俞益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芦苇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地,枯落物,营养元素,分解速率

芦苇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房金松,俞益辉[1](2019)在《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研究——不同水温条件下芦苇枯落物的分解及营养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芦苇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人工控制的温度条件下,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分解试验,研究芦苇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质量动态和N元素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芦苇枯落物茎、叶的分解速率表现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着,25℃和30℃的分解速率略高。叶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茎。分解60天后,残留物N含量在不同水温下有所差异,N含量总体低于初始。叶在不同水温的N释放表现为20℃>室温>30℃>25℃;茎则表现为20℃>25℃>30℃>室温。枯落物N总量的变化和水中N总量的变化表现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陶宝先,张保华,董杰,刘晨阳[2](2019)在《有机碳质量对黄河叁角洲芦苇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能够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的碳归还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然而,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仍不充分。以黄河叁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为例,通过凋落物袋法、室内模拟实验及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探讨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凋落物分解,易分解碳组分(烷氧碳、双烷氧碳)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而难分解碳组分(芳香碳)相对含量显着增加,疏水碳/亲水碳、芳香碳/烷氧碳比值逐渐增大,凋落物有机碳更加稳定,凋落物呼吸速率及失重率呈下降趋势。(2)凋落物失重主要受烷基碳、烷氧碳相对含量及C/N的影响,凋落物CO_2累积释放量主要受烷氧碳及双烷氧碳相对含量的影响。羰基碳相对含量可以用来解释Q_(10)的变异。因此,相对于生态化学计量比,烷基碳、烷氧碳、双烷氧碳、羰基碳相对含量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敏感性指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曹勋,王国祥,丁新春[3](2019)在《芦苇和蓝藻混合分解对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室内模拟实验,探讨芦苇和蓝藻水华混合分解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藻浆和芦苇混合分解过程中,水质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0~8天,芦苇和蓝藻分解较快,迅速释放C、N、P元素,第8天水体的TDN、TDP、TOC均达到最大值,分别可达41.88、0.63、294.82 mg/L,8~64天TDN、TDP、TOC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混合分解过程中,水体NH~+_4-N浓度在0~32天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4天L、M、H组最高浓度可达15.6、36.72、41.30 mg/L,32~64天呈现下降趋势;无机氮中NH~+_4-N占有绝对优势,占比大于90%;整个分解过程中,NO~-_3-N和NO~-_2-N都保持较低的浓度。(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李晓,孙志高,何涛,高会,王华[4](2019)在《基于分解袋法的闽江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植物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2016年2月19日~2017年2月28日期间,研究了不同群落中两种植物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35.87%和28.67%,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7.00%和9.57%;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7 292 g/d和0.006 150g/d;芦苇+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3 243 g/d和0.002 607 g/d。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分解的更快;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的较慢。(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徐艳[5](2018)在《互花米草和芦苇生长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的累积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滩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条件及沉积物的理化特征承接并累积大量重金属污染物。互花米草和芦苇作为河口典型的湿地植物,在重金属等痕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表铁膜的形成是湿地植物的普遍现象,铁膜的形成对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以及重金属的迁移转化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潮滩湿地周期性的潮汐浸淹决定了湿地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特征的周期性改变,而滩涂高程决定了潮滩植物的淹水时间和淹水频率,这些因素必然影响湿地植物的铁膜产生以及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也会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累积迁移转运产生影响。同时,多变的潮滩环境也使植物组织的分解过程、沉积物和植物之间重金属的交换更加复杂。本文主要研究了野外不同潮滩高程(光滩,低,中,高潮滩)下,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以及互花米草和芦苇中主要重金属(Cu,Zn,Pb,Cr)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不同淹水时间和复合重金属处理对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形成以及重金属累积转运的影响;跟踪测定了两种植物各部位在潮滩的分解动态及分解过程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互花米草和芦苇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受滩涂高程的影响,高潮滩沉积物中会累积较多的Cu、Zn,而Cr更多的在低潮滩累积,重金属主要在根部富集,随高程的变化趋势与沉积物中一致;互花米草对Zn富集迁移能力较强,芦苇对Cu的富集迁移能力较强。两种植物的根系沉积物中Cu和Zn的含量均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Cr的含量在潮位最低的光滩含量最高,Pb含量在各潮位无显着性差异。Pb和Cr弱酸可提取态的含量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互花米草沉积物Cu和Zn弱酸可提取态的含量在各潮位没有明显差异,而芦苇根系沉积物的弱酸可提取态Cu和Zn在光滩含量最高;两种植物Cu和Zn弱酸可提取态与总重金属含量的比值均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四种重金属在两种植物中均主要积累于根部,其次为茎,叶片中最少。在各潮位中,高潮位的互花米草根和茎中Cu的含量明显高于中低潮位的,叶片Cu的含量则在各潮位中无显着性差异;高程变化对互花米草各部位中Zn的含量无显着影响;根部Pb和Cr含量在低潮滩最高,然而茎和叶片的Pb、Cr含量在各潮位没有显着差异。芦苇中根和茎Cu、Pb含量在各潮位无显着性差异,叶片中高潮位较高。Zn在茎和叶片中呈现中潮滩较高的规律。Cr在根部含量随潮位的增加而降低,叶片中与此相反。两种植物对Zn的富集和迁移能力最强,但随高程的变化不明显,Cu的富集能力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互花米草中,四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低潮滩最高,芦苇中叶片对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基本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在中高潮滩的迁移能力最强。2.室内处理中,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含量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与野外芦苇高潮滩铁膜含量最高的规律相一致。而互花米草铁膜含量最高值出现在中潮滩。复合重金属浓度对铁膜含量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铁膜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主要与铁膜含量有关。本研究用DCB提取法研究了互花米草和芦苇根系铁膜的含量和铁膜中结合重金属的情况,结果显示,中潮滩互花米草的根表铁膜含量最高,而高潮滩芦苇的根表铁膜含量最高。两种植物根表铁膜中Cu和Cr的含量随潮滩高程的升高而显着降低,而Zn和Pb的含量则随高程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室内不同时间淹水的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每日3小时淹水处理下铁膜含量最高,而12小时淹水铁膜含量最低,铁膜中Cu含量在不同淹水时间下呈现与铁膜类似的变化规律,而铁膜中Zn、Pb、Cr的含量变化皆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复合重金属处理下,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含量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铁膜中重金属含量也呈现相似的趋势。3.高潮滩芦苇和互花米草各部位的质量损失率最大,两种植物叶片的质量损失率随埋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b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埋藏的前290天,互花米草中重金属从根部向沉积物释放的速率较快,之后重金属的释放速率明显变缓。本研究用潮滩埋藏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的分解动态和在分解过程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各部位的质量损失率、C/N、木质素、纤维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互花米草根部质量损失率与C/N比、纤维素含量显着正相关。两种植物叶片的质量损失率与C/N比呈显着正相关,茎部质量损失率与C/N、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大。在分解过程中,沉积物中除了Pb在第叁次采样有所降低外,其他时间均与初始值变化不明显。互花米草根和叶片中Cu的含量与初始值相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芦苇中则是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Zn的含量与初始值的差值在两种植物的茎中和互花米草的根中始终为负值,说明Zn在分解过程中减少,而两种植物的叶片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b含量与初始值的差值在互花米草的叶片中及芦苇的各个部位皆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互花米草中Cr含量与初始值的差值除在第叁次采样根部为负值外,其余皆为正值,并且呈现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芦苇叶片中与初始值的变化先增加后降低,根和茎中与叶片相反。Pb稳定同位素的结果表明,在分解的第290天(10月26日),互花米草根部~(207)Pb/~(206)Pb、~(208)Pb/~(206)Pb的值有所降低,但在最后一次采样时又出现了略微的上升。沉积物中~(207)Pb/~(206)Pb的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幅度不大。通过计算根和根系沉积物中两个比值的差值同样发现,在分解的第290天(10月26日)时出现最低值。总体来说,潮滩高程对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重金属的累积及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有一定的影响,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根部,高潮滩沉积物会累积较多的重金属,并且有较高的质量损失率。随着淹水时间和复合重金属浓度的增加,互花米草和芦苇根表铁膜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植物根表累积重金属的多少与铁膜含量有关。在分解过程中,不同重金属在两种植物的不同部位随埋藏时间的增加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滕博群[6](2016)在《基于芦苇与虉草枯落物分解动态的养分互补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苇和虉草同为根茎类禾草,生物学特性极其相似。两物种不仅生物产量高,而且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强。因此,若两物种共同生活于同一区域,种间的系列竞争尤其是养分利用上的竞争势必激烈。如果两物种间没有某些养分竞争-拓殖妥协的策略,则极难实现群落中的稳定共存。本研究区域位于长江下游的镇江滨江湿地,芦苇和虉草是该湿地的两种优势植物。本实验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模拟分解法,测定了芦苇和虉草枯落物的季节凋落量、C、N、P的释放动态和单位面积枯落物养分损失动态,以及在芦苇与虉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各自土壤养分增加量和微生物量的动态。本文从枯落物分解的角度,通过计算芦苇和虉草枯落物分解的养分损失量和向土壤中的养分转移量,测定二者养分互补利用的理论最大值和土壤养分实际增长量,并结合两物种的生育进程,探究二者通过采用养分互补利用的生态策略,从而实现竞争共存的群落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枯落物分解动态是温度、水文和微生物活动等环境因子以及枯落物组成成分和枯落物品质等内部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在621天时,芦苇和虉草枯落物已基本分解完全,C、N、P也基本完全释放。其中,分解时枯落物内的C含量持续下降,而N和P出现局部时间富集的情况。(2)分解结束时,各处理表层土壤养分均有增加。其中,有机碳和总磷浓度随枯落物的分解呈持续上升趋势,总氮速效磷浓度在分解过程中出现养分富集的现象。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养分增长幅度变小。(3)在枯落物年度的分解过程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在分解前期逐渐增加,分解后期进入冬季,气温下降,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均随之减少。叁种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虉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均高于芦苇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参与了枯落物分解,其发挥的作用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4)从枯落物养分的释放量来看,芦苇叶片枯落物分解释放的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分别有39.37%、41.27%和13.72%将被虉草利用,而60.63%、58.73%和86.28%将被芦苇自身利用;虉草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分别有65.99%、27.60%和68.03%被芦苇利用,34.01%、72.40%和31.97%被虉草自身利用。从土壤养分增加量来看,芦苇枯落物处理中土壤中增加的有机碳、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分别有46.54%、55.54%、77.59%和72.32%被将芦苇自身利用,而53.46%、46.73%、37.68%和12.52%将被虉草利用。虉草枯落物处理中土壤中增加的有机碳、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分别有64.72%、41.33%、74.40%和71.75%将被芦苇利用,而有50.72%、44.46%、22.41%和27.68%将被虉草自身利用。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芦苇和虉草间具有明显的养分利用互补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互补性具有互补能力的不对等性和补偿时间的跨年度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12-01)

魏江明,王立新,刘东伟,刘华民,清华[7](2016)在《乌梁素海芦苇枯落物分解动态及营养元素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梁素海是内蒙古高原干旱区最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湖滨带芦苇分布广袤,其收割方式是在冬季湖泊结冰后将冰面上芦苇收割,冰面下芦苇则留存在水中,而水下部分的分解是造成湖泊生物淤积的重要原因,且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释放亦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通过分解袋法研究了湖泊水面下芦苇枯落物的分解动态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过程,并探讨了芦苇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芦苇枯落物分解270 d后质量残留率为52.44%,分解速率常数为0.002 68 d~(-1),其分解50%需要0.83 a,分解95%需要3.19 a;2)芦苇枯落物分解过程中,N元素的分解状态呈现释放-分解-再释放的规律,P元素和C元素均处于持续释放的分解状态;3)芦苇枯落物分解期间,分解速率和营养元素含量动态受枯落物自身质量和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且环境因子(温度、溶解氧、pH值)与芦苇枯落物分解速率及元素释放动态相关性显着。研究表明,芦苇枯落物分解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对湖泊富营养化有一定的贡献,要进一步加强芦苇植物的收割以减轻植物腐烂分解对湖泊造成的二次污染,减少生物淤积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魏江明[8](2015)在《乌梁素海湖滨带芦苇枯落物分解动态及模拟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水生植物枯落物的分解过程影响着枯落物的淤积以及营养元素向水体和底泥的释放,进而影响湖泊水环境。本文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乌梁素海芦苇枯落物分解过程,并用混合演化算法(Hybri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HEA)模型模拟和预测了芦苇枯落物的分解过程及养分动态,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水温,(water temperature, WT)、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及pH与芦苇枯落物分解的生态关系及其生态阈值。研究结果如下:1、芦苇枯落物分解270d后质量残留率为52.44%,分解速率为0.00268d-1,其相应的分解50%需要0.83年,分解95%需要3.19年。2、芦苇枯落物分解过程中,N元素的分解状态呈现释放一分解一再释放的规律,P元素和C元素均处于持续释放的分解状态;芦苇枯落物分解期间,分解速率和营养元素含量动态受枯落物自身质量和环境因子(温度、溶解氧、pH)共同影响,环境因子与芦苇枯落物分解速率及元素释放动态相关性显着。3、HEA模型有效模拟预测了芦苇枯落物分解过程,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性好(r2=0.90-0.99),模型预测精度高。4、芦苇枯落物质量损失与温度WT呈正相关;在低pH值(pH<8.326)条件下,枯落物N元素的释放更多;当DO≤5.688, N/P相对较低(低于14),对pH变化不敏感,但会随DO的升高而升高,N/P与WT在输入灵敏度为0-6.1%内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升高,之后迅速下降平趋于稳定。当DO>5.688,N/P相对较高(高达25),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WT>16.978时,枯落物中残留的P元素随着DO升高而降低,即在高溶解氧条件下,P释放快;当WT≤16.978时,P对DO不敏感,但随WT升高而降低,即温度升高促进P的释放。整个研究过程中PAI都小于100%,P元素发生了净释放。(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06-01)

林伟,陈晓艳,曾从盛,章文龙[9](2014)在《磷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室内培养法,笔者研究了磷(P)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并同步测定了不同分解期枯落物碳(C)、氮(N)、磷(P)含量及土壤相关的理化性质,探讨了P输入对芦苇枯落物分解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P输入显着增加了土壤速效P含量(P<0.05),在第60 d时,P输入组和对照组的速效P含量分别为1.78 mg·kg-1和0.45 mg·kg-1;第135 d,分别为2.27 mg·kg-1和0.95 mg·kg-1.芦苇茎和叶的分解速率对P输入的响应不显着(P>0.05);芦苇茎和叶C、N、P含量在分解后期有所降低,但P输入对其影响均不显着(P>0.05).叶片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相对稳定,茎的C/N则有明显升高;P输入显着降低了叶的C/P和N/P(P<0.05),而对茎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叶和茎的C、N、P积累系数(NAI)均小于100%,预示着各元素均发生了净释放,但P输入对其释放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关阅章,刘安田,仲启铖,王开运[10](2013)在《滨海围垦湿地芦苇凋落物分解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模拟增温,结合网袋法,研究了空气增温(1.984±0.7)℃对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代表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不同凋落物组分(茎和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并分析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速率与1.2 m高度的空气温度、0~5 cm土壤温度及0~5 cm土壤湿度3种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增温与不增温处理下,OTC组和对照(CG)组芦苇茎的年分解率分别为49.20%和45.11%,而叶的年分解率分别为63.52%和58.53%,增温对叶的分解促进作用更加显着;②增温增大了湿地芦苇凋落物分解常数K值,OTC组和CG组茎的平均K值分别为0.028和0.027,叶的平均K值分别为0.093和0.080,叶的增幅显着大于茎的增幅;③3种主要环境因子与滨海围垦湿地芦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是1.2 m空气温度>0~5 cm土层温度>0~5 cm土层湿度,且增温使分解速率与3种环境因子相关性程度均增大,其中,叶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变化最显着,增大6.43%.综上所述,气温是影响滨海围垦湿地芦苇凋落物分解的关键环境因子,增温不仅会增大滨海围垦湿地芦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同时也会改变芦苇凋落物分解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芦苇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能够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的碳归还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然而,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仍不充分。以黄河叁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为例,通过凋落物袋法、室内模拟实验及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探讨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凋落物分解,易分解碳组分(烷氧碳、双烷氧碳)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而难分解碳组分(芳香碳)相对含量显着增加,疏水碳/亲水碳、芳香碳/烷氧碳比值逐渐增大,凋落物有机碳更加稳定,凋落物呼吸速率及失重率呈下降趋势。(2)凋落物失重主要受烷基碳、烷氧碳相对含量及C/N的影响,凋落物CO_2累积释放量主要受烷氧碳及双烷氧碳相对含量的影响。羰基碳相对含量可以用来解释Q_(10)的变异。因此,相对于生态化学计量比,烷基碳、烷氧碳、双烷氧碳、羰基碳相对含量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敏感性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芦苇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房金松,俞益辉.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研究——不同水温条件下芦苇枯落物的分解及营养动态[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2].陶宝先,张保华,董杰,刘晨阳.有机碳质量对黄河叁角洲芦苇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3].曹勋,王国祥,丁新春.芦苇和蓝藻混合分解对水质的影响[J].四川环境.2019

[4].李晓,孙志高,何涛,高会,王华.基于分解袋法的闽江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J].湿地科学.2019

[5].徐艳.互花米草和芦苇生长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的累积迁移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滕博群.基于芦苇与虉草枯落物分解动态的养分互补利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6

[7].魏江明,王立新,刘东伟,刘华民,清华.乌梁素海芦苇枯落物分解动态及营养元素释放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

[8].魏江明.乌梁素海湖滨带芦苇枯落物分解动态及模拟预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9].林伟,陈晓艳,曾从盛,章文龙.磷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枯落物分解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关阅章,刘安田,仲启铖,王开运.滨海围垦湿地芦苇凋落物分解对模拟增温的响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标签:;  ;  ;  ;  

芦苇分解论文-房金松,俞益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