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建筑论文-彭江南

佛寺建筑论文-彭江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寺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遗址公园,观景台,建筑设计

佛寺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彭江南[1](2019)在《苏巴什佛寺遗址公园景观建筑概念设计——带孩子看遗址》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巴什佛寺遗址是中国新疆地区现存最大的佛寺遗址,经过不断地考古发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若干件珍贵的文物,还有那被历史封尘后又一点点显露出的神秘文化。苏巴什佛寺遗址所展现的是西域历史,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瑰宝,值得向全世界展示。营建遗址公园,向公众展示相应的遗址文化,既是对遗址合理利用的手段,又是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方式。2009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巴什保护总体规划》中提及"遗址展示规划":苏巴什佛寺遗址在保护的前提下,新建展示设施,向公众展示遗址文化。本文以此为前提,结合目前我国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青少年及儿童接受遗址文化熏陶做为出发点,进行苏巴什遗址公园景观建筑概念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0期)

陈扬[2](2019)在《北京地区山地汉传佛寺建筑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建筑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渗透、丰富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鉴于其在中国文化及中国建筑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佛教建筑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便日益突显。论文以北京山地汉传佛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从中提取出适用于当代山地佛寺建筑的空间组织语言和意境营造手法,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建筑空间营建方法的同时也为当代及未来的建筑创作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图解分析、比较归纳、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的运用,对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的建筑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设计手法进行总结与提炼。论文主体架构分为叁个部分:首先,对汉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概况和北京汉传佛教及其寺院营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和现存山地汉传佛寺的空间分布与类型进行分析。其次,选取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的代表性寺院——潭柘寺、戒台寺和碧云寺进行案例研究,对其基本概况及建筑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客观研究与描述;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寺院与山地的关系、整体空间布局、外部院落空间和佛殿内部空间四个层面入手,将叁座寺院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的一般性空间形态特征。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从寺院择址策略、建筑布局策略和空间组织策略叁个方面对北京山地汉传佛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进行提炼与总结,以期能为当代山地寺院或山地建筑的创作活动提供参考与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9-06-10)

任婧[3](2018)在《新疆锡克沁佛寺的建筑类型、组合与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焉耆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两处佛教重镇——龟兹和高昌之间,其在佛教及佛教艺术交流、传播上扮演的角色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锡克沁佛寺是焉耆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本文即以锡克沁佛寺为考察对象,尝试对《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锡克沁艺术品》一书刊布的俄国考察队所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梳理,以探讨佛寺建筑的类型、组合及布局等问题,同时参考图木舒克、龟兹、高昌、于阗等地的佛寺遗迹,尝试判断锡克沁佛寺的营建年代。(本文来源于《南方民族考古》期刊2018年01期)

那航硕[4](2018)在《《戒坛图经》与佛寺建筑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戒坛图经》作为中国佛教立坛传戒的概论性典籍得到广泛认可,对于规范后世中国佛教的传戒思想、仪式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佛寺建筑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唐代,佛寺在形制上已经基本定型。这种多院落的布局模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观念和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8年12期)

罗晶[5](2018)在《佛寺建筑中国化在壁画中的图像见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8年11期)

苏瑞娜[6](2018)在《神佛满堂 奉者迷惘:泰国佛寺建筑艺术中的杂糅特性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佛寺建筑艺术中的程式化表达体现出明显的杂糅特性。泰国佛寺在模仿、改良印度寺庙建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国家艺术元素,进而创造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杂糅性艺术风格。程式化表达的杂糅特性在助推佛寺建筑艺术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艺术表达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寺庙空间的整体象征性,降低了佛寺建筑群营造的修行氛围与仪式感,使得借寺庙空间向僧侣与信众提供道德指引这一建筑功能大打折扣。(本文来源于《亚太艺术》期刊2018年01期)

孙文想,邢鹏飞,白璐[7](2018)在《形与色的构成——解读东光铁佛寺建筑彩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彩画工艺对于建筑装饰以及画作等艺术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东光铁佛寺建筑彩画在寓意吉祥的图案造型中蕴含着对比与调和的美感;清晰的主调、自然的色彩推移、勾边调和,这些都显示了高超的配色技法。铁佛寺建筑彩画色彩典雅清新,形态优美,构图灵活,题材多样,设计合理,堪称北方建筑彩画的典型代表。(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朦[8](2018)在《佛教认同空间与建筑构形的互证关联——以大理白族佛寺、塔、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理白族建筑——佛寺、塔、民居为例,意在还原早已隐没的佛教认同空间形态,并论证佛教认同空间与建筑构形的互证关联。互证指的是互为证明,互为依据。对佛教,尤其是对密教的认同,反映在建筑构形之上,而建筑构形的特征,也处处体现了佛教认同空间的存在历史。(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孟丹[9](2018)在《陕西关中地区佛寺建筑空间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寺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记载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对佛寺建筑的环境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存佛寺建筑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传承和保护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国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的基本理论,主要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存佛寺为研究对象,从佛教文化、建筑特征、空间环境等方面对陕西关中地区的佛寺进行了建筑空间环境的深入研究。文中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佛寺建筑的分布特点及空间环境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关中地区佛寺建筑空间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法门寺的建筑概况、空间布局、景观元素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提出了关中地区佛寺建筑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的参考与借鉴,为佛寺空间环境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将保护与传承是佛教文化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根据陕西关中地区的地域特色,结合佛寺自身特有的佛教文化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为今后陕西关中地区佛寺的保护与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帅帅[10](2018)在《西安佛寺建筑空间环境与地方民俗结合性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寺作为佛教文化的空间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的宗教建筑保护策略的影响下,许多着名的佛寺作为文物古迹被保存下来,成为城市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一些佛寺周边的民俗活动也得以存活下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安的佛寺现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许多佛寺过渡商业化、世俗化,甚至部分佛寺拆除文物,建立新的佛寺空间。与此同时,一些与佛寺相关的民俗活动也因过渡商业化而失去了其本身的自我价值。这些现象都充分反映了佛教场所与新时代发展的矛盾。本文以西安地区主要佛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等手法,分别从建寺沿革、空间环境、以及场地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后发现,寺庙与相关民俗之间,彼此双方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现状的佛寺的保护上缺少对场地使用的关注,没有将民俗活动等场地使用情况融入到佛寺保护中来,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受到了空间环境的制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西安而言,其佛寺建筑空间环境面临着保护力度不够、商业化严重且寺院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无法为相关民俗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应加大对佛寺建筑空间环境的规范化管理,重视佛寺周边民俗活动开展所需的条件,加强保护力度,提升佛寺空间环境在地方民俗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从多方面共同促进佛寺建筑空间环境的保护。(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佛寺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建筑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渗透、丰富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鉴于其在中国文化及中国建筑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佛教建筑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便日益突显。论文以北京山地汉传佛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从中提取出适用于当代山地佛寺建筑的空间组织语言和意境营造手法,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建筑空间营建方法的同时也为当代及未来的建筑创作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图解分析、比较归纳、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的运用,对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的建筑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设计手法进行总结与提炼。论文主体架构分为叁个部分:首先,对汉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概况和北京汉传佛教及其寺院营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和现存山地汉传佛寺的空间分布与类型进行分析。其次,选取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的代表性寺院——潭柘寺、戒台寺和碧云寺进行案例研究,对其基本概况及建筑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客观研究与描述;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寺院与山地的关系、整体空间布局、外部院落空间和佛殿内部空间四个层面入手,将叁座寺院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北京山地汉传佛寺的一般性空间形态特征。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从寺院择址策略、建筑布局策略和空间组织策略叁个方面对北京山地汉传佛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进行提炼与总结,以期能为当代山地寺院或山地建筑的创作活动提供参考与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寺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彭江南.苏巴什佛寺遗址公园景观建筑概念设计——带孩子看遗址[J].中国文艺家.2019

[2].陈扬.北京地区山地汉传佛寺建筑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3].任婧.新疆锡克沁佛寺的建筑类型、组合与年代[J].南方民族考古.2018

[4].那航硕.《戒坛图经》与佛寺建筑中国化[J].中国宗教.2018

[5].罗晶.佛寺建筑中国化在壁画中的图像见证[J].中国宗教.2018

[6].苏瑞娜.神佛满堂奉者迷惘:泰国佛寺建筑艺术中的杂糅特性及其影响[J].亚太艺术.2018

[7].孙文想,邢鹏飞,白璐.形与色的构成——解读东光铁佛寺建筑彩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8].刘朦.佛教认同空间与建筑构形的互证关联——以大理白族佛寺、塔、民居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

[9].孟丹.陕西关中地区佛寺建筑空间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0].王帅帅.西安佛寺建筑空间环境与地方民俗结合性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佛寺建筑论文-彭江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