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外交论文-杨玉荣,龚耘

清政府外交论文-杨玉荣,龚耘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政府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外交,甲午战争,失利

清政府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荣,龚耘[1](2018)在《甲午风云中的晚清外交——基于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外交实践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采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对甲午战争的爆发与结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策略的实施又分为无功而返、处处碰壁和叁国干涉叁个阶段,与甲午战争交互作用,贯穿战争始终。甲午战争未能避免或推迟发生,与清政府外交失利息息相关。而外交失利主要源于外交策略单一,未能与军事相结合;外交人员过少,信息渠道不畅;外交理念天真幼稚,外交本质蒙昧不清;外交机构不完善,外交人员素质低下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8年11期)

张礼恒[2](2018)在《清政府一次失败的外交攻势——论释放大院君李昰应回国的原因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885年10月,清政府释放大院君李昰应回国,是中朝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事件的全部过程显示,这是李鸿章主动实施的一次外交攻势。李鸿章试图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遏制朝鲜背清自立的倾向,封杀日本"共同管理朝鲜"的构想,借此强化对朝宗主权。但由于其过分看重与大院君李昰应治国理念的一致性,高估了李昰应的国内个人威望,低估了朝鲜政府的排拒意志,致使中朝关系急剧恶化,并引起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新调整。事实证明,释放李昰应回国是一次高风险、低效益的外交投资,是一篇失败的外交记录。(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8年05期)

冯祥赫[3](2017)在《日俄战后清政府挽救东北危局的联美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中国东北面临俄国和日本的双重侵略,形势岌岌可危。清政府无力自保,只能尽力于外交方面有所作为,继续贯彻“以夷制夷”方针,于是将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美国在东北极力扶持日本打败了俄国,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日本取得东北南部的势力范围以后,美国在东北的贸易反而遭受致命的打击,并且同日本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顺风顺水相比,美国却陷入了孤立的外交处境。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两国开始尝试合作共同对抗日本。1907年4月,东叁省地方制度改革后,为贯彻联美外交政策,东北官场的各级官员便开始由各类具有亲美倾向和留美背景者充任。美国则派司戴德(Willard Dickerman Staight)任首任驻奉天(盛京)总领事,随即开始积极运作对华合作事宜。此后美国坚持不懈地通过帮助清政府在东北修建新铁路以谋求经济利益,而清政府则试图依靠美国力量来抗衡日俄。徐世昌、唐绍仪履新东北新总督、巡抚后便立即和司戴德共同运作了包括新法铁路计划、筹建东叁省银行和访问美国等一系列外交行动。1909年,美国新任总统和国务卿上台后加大了对东北亚地区的投资扶持力度,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同时完成东北铁路中立化计划和锦瑷铁路计划。新任东叁省总督锡良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清政府直到灭亡前的一刻,仍在试图进行币制改革,联合美国运作实业借款。尽管清政府的联美外交最终成效不彰,但为后来民国时期的中美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成功地给日本外交造成了一定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加深了日美关系的裂痕,给未来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种子。这些都加速了近代历史的进程,对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郭宁[4](2017)在《修约外交之初步:论抵制美货运动中的清政府》一文中研究指出1904—1905年在与美国关于华工条约的交涉中,清政府不仅要求期满修约,而且以期满为由废除旧约,要求另订新约。在抵制美货运动爆发后,清政府也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希望借助民意,促使美国政府让步,争取早日达成新约,并利用美国国内意见不一的情况,积极展开活动,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虽然,由于远东国际环境、美国的压力、对国内社会秩序的担忧等多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最终转而压制抵制运动,与美国商定华工新约也不了了之。但这些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为后来的民国政府所继承,构成了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张玉芬[5](2016)在《甲午战后清政府对俄外交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后,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中国沉沦,日本崛起,俄国加紧在中国东叁省的侵略活动,日俄矛盾日益尖锐,英日在共同对俄的基础上互相接近。基于远东格局的这种变化,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期待"联俄制日"。1896年,中俄签订的"中俄密约"和《东省铁路公司合同》是清政府实施"联俄"政策的结果。清政府本意是"联俄制日",结果竟使俄国逐步把东叁省变成其势力范围。义和团运动时期,俄国出兵占领东叁省,中俄矛盾激化。中俄东叁省交涉,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各种力量介入其中,受其影响清政府由"联俄"走向"疏俄"。(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10期)

杨渊斐[6](2016)在《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分析了中法战争前期的议和谈判,晚清中央政府的外交决策与执行过程。认为对西太后的外交决策起到重要影响的臣子,主要是醇亲王、军机大臣,他们可以通过西太后的召见直接表达意见;外交决策的中心人物是醇亲王以及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16期)

陈亚威[7](2015)在《试析中国近代外交失败的原因——以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外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80年代,法国入侵清政府藩属越南,为了维护中越宗藩关系,清政府进行了抗法援越战争。但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清政府与法国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仍然挽回不了战争失败的结果。这是由诸多国内外因素造成的,我们应吸取深刻的教训。(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29期)

魏志罡[8](2015)在《谈中俄交收东叁省谈判中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叁省在近代历史上始终是俄国觊觎的目标。1900年俄国以"护路"这借口出兵强占东北地区,清政府展开了与俄国的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分化,但基本上还是在遵循"以夷制夷"的方针。(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22期)

魏志罡[9](2015)在《19世纪清政府“以夷制夷”和平外交政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之后,清政府与各列强国之间关系逐步在深化。经过数次的反侵略战争后,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自身实力的不足,因而"以夷制夷"的思想随之产生。这体现出了中国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进步,也体现出了国人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国人的对外学习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5年17期)

李建平[10](2014)在《《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里瓦几亚条约》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一改以往签约之情形:拒绝承认该条约,对签约全权大臣崇厚定"斩监候",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改定条约。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势日蹙的形势下,仍然做出了上述决定,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23期)

清政府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85年10月,清政府释放大院君李昰应回国,是中朝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事件的全部过程显示,这是李鸿章主动实施的一次外交攻势。李鸿章试图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遏制朝鲜背清自立的倾向,封杀日本"共同管理朝鲜"的构想,借此强化对朝宗主权。但由于其过分看重与大院君李昰应治国理念的一致性,高估了李昰应的国内个人威望,低估了朝鲜政府的排拒意志,致使中朝关系急剧恶化,并引起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新调整。事实证明,释放李昰应回国是一次高风险、低效益的外交投资,是一篇失败的外交记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政府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杨玉荣,龚耘.甲午风云中的晚清外交——基于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外交实践的考察[J].黑龙江史志.2018

[2].张礼恒.清政府一次失败的外交攻势——论释放大院君李昰应回国的原因与影响[J].史学月刊.2018

[3].冯祥赫.日俄战后清政府挽救东北危局的联美外交[D].辽宁师范大学.2017

[4].郭宁.修约外交之初步:论抵制美货运动中的清政府[J].兰州学刊.2017

[5].张玉芬.甲午战后清政府对俄外交的演变[J].学理论.2016

[6].杨渊斐.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外交决策机制[J].新西部(理论版).2016

[7].陈亚威.试析中国近代外交失败的原因——以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外交为例[J].学理论.2015

[8].魏志罡.谈中俄交收东叁省谈判中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分化[J].才智.2015

[9].魏志罡.19世纪清政府“以夷制夷”和平外交政策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

[10].李建平.《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J].黑龙江史志.2014

标签:;  ;  ;  ;  

清政府外交论文-杨玉荣,龚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