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典文化论文-姜乐军,孙杨

仪典文化论文-姜乐军,孙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仪典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文化,仪典,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学徒制

仪典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乐军,孙杨[1](2018)在《视觉文化视角下仪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式和庆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以视觉文化为视角,探究视觉文化对主体认知的改造作用,构建仪典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觉性"阐释模型,从而推动视觉仪典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来源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唐天卿,董文丽[2](2018)在《试论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本文来源于《邓小平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韩道静,任瑞娜[3](2015)在《死亡讲述与文化身份——《仪典》中的印第安文化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土着女性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在其小说《仪典》中,将个体创伤经历与民族文化创伤相结合,表达出以印第安传统文化叙事与讲述来治愈文化创伤的意图。在作者看来,首先,个体创伤经历与民族文化创伤是不可分割的;其次,讲述在构建印第安文化身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后,有关死亡的讲述能够实现对个体创伤困境的超越。个体创伤的治愈最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建构,对于民族文化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5年08期)

吴鸣鸿[4](2014)在《新时期高校仪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仪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因此,在充分认识高校仪典文化的内涵、把握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对于促进高校的文化熏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与自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刘媛媛[5](2013)在《浅析《仪典》中印第安身份重建及传统文化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美国自1969年开始兴起的"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越来越多的印第安裔作家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其中在文坛上较为活跃和成功的莫过于莱斯利.西尔科。其代表作品《仪典》讲述了从战场上返回部落的‘混血’战士塔约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主人公塔约如何通过印第安传统文化中具有自我救赎功能的讲故事以及一系列仪典的方式,来治愈战争创伤、重拾自我身份、重新认识和拥抱印第安传统文化,在两种文化冲击下摆脱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处境。(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许人[6](2009)在《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多元文化的冲突越来越明显,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在教育中的影响开始显现。教育法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文化的影响很重要。在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对教育法的实施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厘清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以探寻教育法在新塘乡实施的途径。仪典文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本研究认为,仪典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确立的行为规范现象,仪典文化是人类各种长期仪典活动实践所形成的文化。仪典文化既包含物质,也包含精神,它具有独特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调整着人与人之间到关系。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的内容有人生仪典文化、节日仪典文化和生产生活仪典文化。人生仪典文化是关于土家人生命行为的仪典文化,包括诞生礼、成人礼和婚礼、丧礼叁个主要的仪典文化;节日仪典文化是关于土家族节日行为的仪典文化,包括过赶年、过年、二月二、清明节、牛王节、端午节、六月六、月半节、八月十五等仪典文化;生产生活仪典文化是关于土家族人生产生活行为的仪典文化,包括赶仗、建房等仪典文化。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有较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并融入了大量汉族文化,而且程序性和禁忌性明显。当前,土家族仪典活动的变化更加明显,主要是呈简单化倾向,包括程序的简化和仪典的减少。土家族仪典文化具有法性要素,即家法、巫法和礼的规范。在土家家法中,族规是宗族的法典;族长是家族的首领,拥有绝对权力;家法实施的范围和家谱的范围一致。现在土家族人依靠家族理事会实现家族的民主与法治,它是土家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结果,土家人自我需要和社会要求结合的结果。在土家巫法中,巫师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权利来源于知识;巫法裁决的方式是巫判,其本质是神判法。巫判法体现了司法的原始正义。土家族礼法的形态是器、祭、仪。礼治和法治是维护土家社会秩序稳定的两种手段,二者联系密切,相互转化。土家族仪典文化具有四个法性功能,即角色规范功能、正义的功能、整合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角色规范功能是指土家族仪典明示每个社会成员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时,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这种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规范的形成必须依赖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环境的角色有着不一样的规范。正义的原则是平等和公平。仪典文化的规范所维护的利益主体就是现实的生产关系中的人。土家仪典文化整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使自身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仪典文化通过习惯、道德、宗教和巫术,以及家规、宗法实现对土家族社会的控制。历史上,因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上采取“儒化”统治策略和土司发展的需要,中央政权颁布了一些教育法令。这些教育法令,促进了士家族文学艺术和史学的繁荣,加速了改土归流的进程,巩固了中央政府在鄂西土家地区的统治,促进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当前教育法在新塘乡实施既发挥了很大作用,也面临着困境,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五个,即学校教育未能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需要,监督不力,执法不作为,执行不正义,与土家文化相匹配的教育法治体系还没形成。新塘乡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是互动的关系,一为仪典文化对教育法实施的影响,一为教育法实施影响着仪典文化的发展。仪典文化对教育法实施的影响是通过其所蕴涵的观念、规范惯性和教育认知对教育法实施产生的。教育法实施对土家仪典文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文化交流,引起社会结构变迁来实现的。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互相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地理、经济、历史、社会、宗教、政策、教育的发展变化是影响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法律实施互动的因素。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在互动中发展变化,其核心推动力量是人。仪典文化与法的根本联系是人,二者互动的驱动力是人的需要。教育法与仪典文化的根本关系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教育法在新塘乡实施有效需要叁个条件,一是教育法是民主的,二是教育法与新塘乡的文化能够互相适应,叁是教育法是正义的。教育法在新塘乡实施有四个途径:第一,发展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土家族仪典文化;第二,实行问责制;第叁,发挥土家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第四,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20)

陈洁,石云龙[7](2008)在《继承、整合与超越——解读《仪典》中独特的文化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着名印第安裔作家莱丝莉.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的代表作《仪典》为研究对象,拟从文本表现形式、材料选择以及表达主题3个方面探析作品中独特的文化语境,即: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印第安族裔话语特征结合的历史语境,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作者独特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同时探讨这种崭新的创作诉求对于当代印第安人生存发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覃召文[8](2003)在《生命与诗乐的仪典——修禊的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Chinese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ancient times is a rite of life. It init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ustom originated from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which was held in spring by the river to get rid of bad or evil omen and pray for their descendants. The essential contents of this ceremony, which includes “ablution”, “washing body in March 3 (by the lunar calendar)”, “holding orchid”, “wine up floating in the bendy river” reveal strong life consciousness. The rite obtained new vitality when it became popular from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to the royal people and then into the circle of men of letters as part of their activities of poetry and music. It has brought about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has had influence on folk customs, on poetry writing and on the spread of poetry.(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6期)

陈金清[9](2002)在《广泛搜求 精心营累——评萧洪恩着《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萧洪恩先生写出了第一本土家族哲学研究的专着,即《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其中回答了土家族是否有哲学的问题、土家族哲学的历史问题、土家族主要的口承文化哲学问题等。当时,学术界并没有过多加以重视。最近萧的新作《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由中央民族(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2年12期)

仪典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仪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姜乐军,孙杨.视觉文化视角下仪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唐天卿,董文丽.试论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J].邓小平研究.2018

[3].韩道静,任瑞娜.死亡讲述与文化身份——《仪典》中的印第安文化创伤[J].英语广场.2015

[4].吴鸣鸿.新时期高校仪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刘媛媛.浅析《仪典》中印第安身份重建及传统文化的回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6].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

[7].陈洁,石云龙.继承、整合与超越——解读《仪典》中独特的文化语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8].覃召文.生命与诗乐的仪典——修禊的文化阐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陈金清.广泛搜求精心营累——评萧洪恩着《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J].江汉论坛.2002

标签:;  ;  ;  ;  

仪典文化论文-姜乐军,孙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