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译本论文-许希明,王文斌

赵元任译本论文-许希明,王文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赵元任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赵元任,汉语研究,字词观,汉译本

赵元任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许希明,王文斌[1](2018)在《浅谈赵元任的字词观:兼议王洪君的汉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元任先生发表的论文"Rhythm and Structure in Chinese Word Conceptions",标志着他对汉语认知的学术升华,而"以字为主,以词为辅"的观点是他对汉语学科的一大贡献。王洪君教授对此文的汉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使汉语读者受益良多。但是,对照原文发现,译本存在因句式不畅而语义不清、概念漏译甚至误译的现象,汉语读者由此难以全面领会原作的真实意义。本文拟对王译的部分译文进行评析和重译,力求准确呈现赵先生的字词观,促进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8年01期)

胡晓玲[2](2017)在《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赵元任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翻译为80多种语言。关于该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本位观、目的论等,而从关联理论研究的较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进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需根据语境正确推理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而作为译文的说话者,则需减少读者的处理精力。当意识到读者的理解困难时,应作出明示刺激。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赵元任的译文在语言风格、文化负载词处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方面所作的明示处理进行研究,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风格上,赵元任使用了押韵、迭词、拟声词等明示的方法使得译文充满节奏和韵律,符合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文化负载词上,赵元任主要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用小读者所熟知的事物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节省了儿童的处理精力;而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则采用增译和替代的明示方法,使得原文意思清晰明了,使得译文通俗易懂。这些明示刺激的发出,使得译文易于小读者理解,使他们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而作为听话者,在某些词句上赵元任没有正确的推理出原作者的意图,造成了误译、漏译和选词不当。通过研究,发现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译者提出了叁方面的要求:一是忠于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二是尽可能的保留原文风格;叁是评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晓燕[3](2015)在《副文本视角下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副文本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赵元任先生的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研究对象,从副文本的视角出发,通过探讨译本中的序言、凡例和插图对译文意义的作用能够清晰地阐释副文本对于译文理解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副文本有助于引导读者对译文的正确理解,从而保证读者对原文意义的把握。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重视译本中副文本对于译文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朋帅[4](2014)在《Alice in Wonderland汉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lice in Wonderland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最为着名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在中国,赵元任和吴钧陶是众多译者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位。本文旨在以两中译本——1922年赵元任译本和2007年吴钧陶译本为例,从词(文化负载词)、句(对话)、篇(儿歌)叁层面,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时期两译本的翻译差异。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明确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篇章结构。第二章首先对原作文化负载词进行定义,然后对文中涉及的文化负载词归纳分类,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叁类,并指出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难点,继而对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作出小结。第叁章以原作对话为材料,首先对所探讨的原作对话进行界定和功能阐释,然后指出原作中对话翻译时表达口语化、情感色彩鲜明、符合交际语境叁类难点,进而从个人语型、个人语域和话论衔接叁方面,对两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小结。第四章结合原作儿歌的特点和功能,指出这些儿歌翻译时在音韵和语言风格两层面的难点,并对两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小结。第五章根据以上词、句、篇叁层面的比较分析,探究两中译本差异的产生。第六章得出结论:两种不同译本的产生,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变迁是根本原因,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是直接原因,译者不同的读者意识和翻译意图是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5-01)

季传峰[5](2013)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欧美家喻户晓。在中国,它也堪称儿童翻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与第一个将它译介到中国的人——赵元任是分不开的。文章回顾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译本的翻译过程,探讨了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和社会文化因素,以表明译本的最终面貌取决于文化、翻译目的和读者、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2期)

宋倩然[6](2013)在《从文体学角度评析赵元任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浅析了赵元任对经典童话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译作,总结了该译本中可借鉴的技巧,指出其中的一些不完美之处,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学术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雨锦[7](2012)在《《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背景建构初探——以赵元任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建构的广义概念,框定在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社会语境下,探讨了赵元任先生如何在《阿丽丝漫游奇境记》重新协调叙事特征,在目标语境中建构叙事,说明了翻译在一定社会语境下进行以及该译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8期)

彭度[8](2012)在《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与五四儿童文学翻译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通常被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肇始于着名的“五四运动”前夕,从1917年延续到1927年。在这期间,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中国儿童文学随后产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期间,不同的文学团体既有着相同的翻译规范,也有着各自特殊的翻译规范,不同的翻译规范相互竞争。路易斯·加乐尔所着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即是在这一时期被赵元任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故事讲述了小女孩阿丽思在兔子洞中梦游的奇遇,书中充满了对童趣的描写,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世界。原着中大量的文字游戏、逻辑游戏、幽默和讽刺等都使得其翻译困难重重。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既保存了原作的风味,又使得译本生动易懂,让读者能够充分领略与原着基本相当的艺术魅力,使得这部译作成为当时广受儿童读者欢迎的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之一。翻译规范理论是对传统的规约性译论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它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转折点。翻译规范理论将翻译实践置于历史化语境中,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以目的语为导向来进行研究。本文从翻译规范的角度,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规范,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指出五四期间儿童文学的主流翻译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儿童本位规范,白话规范,忠实规范以及文学性规范。通过对赵译本的文本细读,本文发现:赵元任译本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努力使译本能够被中国儿童所充分理解、欣赏和喜爱;译本采用了白话文进行翻译,借鉴了英语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丰富本国白话文的表达,同时创造生造词使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对原文进行忠实的翻译,采用创新的翻译策略以应对双关的翻译,使其忠实而自然流畅;注重译文的文学性问题,丰富诗歌的体裁,强调翻译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此外,由于赵译本影响巨大,后人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最后指出赵译本不仅顺应了五四时期主流的儿童文学翻译规范,并且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规范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2-04-01)

张美伦,张清[9](2011)在《论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双关幽默的翻译——基于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寓微妙讽刺与诙谐于荒诞,在英美广为流传。书中不胜枚举的双关语使作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同时也给译者造成了困难。文章以双关为切入点,以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为依据,讨论分析赵元任先生对书中双关的处理策略,旨在领略大师的翻译技巧及其翻译观。(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1年05期)

唐华,韦伟华[10](2007)在《从目的论看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评判译文的优劣不在是译文和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遇记》的译本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赵元任先生的译本能根据小说的特点,灵活变通,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在充分考虑了译本的类型和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不失为翻译的佳作。(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赵元任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该书自出版以来,已被翻译为80多种语言。关于该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本位观、目的论等,而从关联理论研究的较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进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需根据语境正确推理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而作为译文的说话者,则需减少读者的处理精力。当意识到读者的理解困难时,应作出明示刺激。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赵元任的译文在语言风格、文化负载词处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方面所作的明示处理进行研究,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风格上,赵元任使用了押韵、迭词、拟声词等明示的方法使得译文充满节奏和韵律,符合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文化负载词上,赵元任主要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用小读者所熟知的事物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节省了儿童的处理精力;而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则采用增译和替代的明示方法,使得原文意思清晰明了,使得译文通俗易懂。这些明示刺激的发出,使得译文易于小读者理解,使他们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而作为听话者,在某些词句上赵元任没有正确的推理出原作者的意图,造成了误译、漏译和选词不当。通过研究,发现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译者提出了叁方面的要求:一是忠于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二是尽可能的保留原文风格;叁是评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赵元任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许希明,王文斌.浅谈赵元任的字词观:兼议王洪君的汉译本[J].上海翻译.2018

[2].胡晓玲.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的赵元任译本[D].河北大学.2017

[3].王晓燕.副文本视角下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本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刘朋帅.AliceinWonderland汉译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季传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

[6].宋倩然.从文体学角度评析赵元任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

[7].李雨锦.《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背景建构初探——以赵元任译本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8].彭度.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与五四儿童文学翻译规范[D].四川外语学院.2012

[9].张美伦,张清.论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双关幽默的翻译——基于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

[10].唐华,韦伟华.从目的论看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赵元任译本论文-许希明,王文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