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全球化论文-周强

劳动力全球化论文-周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力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性,嵌入式自由主义,全球化,经济政策开放度

劳动力全球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强[1](2018)在《补偿何时能换来对全球化的支持——嵌入式自由主义、劳动力流动性与开放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如何理解并调和其中必然会产生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和谐间的矛盾成为众多研究的主题。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何实现国际经济秩序与国内社会安排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又以约翰·鲁杰提出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最具概括性和影响力。传统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文献认为,公共部门的规模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全球化需要一个更大的公共部门以补偿全球化中的输家或者为其提供保险。作者认为,跨行业劳动力流动性的水平显着地影响了补偿与经济政策开放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劳动力流动性能够形塑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状况,更高的劳动力流动性能带来更一致的收入分配。当劳动力流动性水平较低时,嵌入式自由主义政策往往无法与经济政策的开放度形成正相关关系;只有当劳动力流动性水平较高时,嵌入式自由主义文献所预测的补偿与经济开放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对于该条件关系的假说。(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8年10期)

蒋涵聪[2](2018)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让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到全球经济竞争的浪潮中,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了谁赢得了人才竞争的主动权,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取得综合竞争的全面胜利。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就业问题也愈加严重。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以及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从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高等教育和目前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根据所指问题提出了对高等教育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永洁[3](2018)在《“全球化、结构变化与工作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国际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劳动经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化、结构变化与工作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美国斯坦福大学Scott Rozelle教授作主旨演讲。与会的国内外学(本文来源于《劳动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宋立[4](2016)在《“两高一正”:劳动力过剩经济体参与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最为显着,参与全球化过程中的“两高一正”(高投资率+高工业比重+贸易顺差)特征必然最为显着。计量分析表明,中国现阶段投资率、工业比重和净出口率基本符合一般国际规律和中国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经济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实际上存在市场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6-12-06)

顾皓,王孙禺[5](2016)在《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竞争与流动——浅谈国际学生、技术移民以及经合组织劳动力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流动性的扩大,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允许各国吸引并保留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引发了更加激烈的人才之争。为了能够吸引科技工作者、国际学生和劳动力移民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政策和国家战略,同时积极鼓励在海外技术强国工作的人才回国。很多国家依赖国际流动性填补当前与未来的供应缺口。本文旨在扩展对不同国家科技人力资源(HRST)流动性的理解,阐述用于管理和塑造流动性的政策。(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肖巍,钱箭星[6](2015)在《全球化压力下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劳资关系的最大变化就是资本的流动性和劳动的灵活性都增强了,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劳动成本,发达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力度不小的改革:在工资和津贴方面,采取了工资节制、实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失业津贴(保险);在弹性就业方面,通过灵活的工作时间、推迟退休年龄和大面积的非正规就业等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尽管对这些改革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毕竟取得了正面效果。由于中国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很有必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未雨绸缪,一是必须正视劳动力市场日益灵活性乃大势所趋;二是就业政策的重心是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效率;叁是要加快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增进就业人员的安全感。(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5年12期)

贾亮[7](2014)在《全球化体育劳动力迁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劳动力迁徙的背景和原因。主要结论:全球体育需要开放新的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以及文化商品市场,这是21世纪资本主义消费的一个突出标志;体育世界中不再只是本地体育组织,还有很多国际体育组织参与其中;欧盟以及欧洲法庭这样的跨国组织做出的决定,对体育规则以及体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发展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改变而加强。(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导刊》期刊2014年06期)

宋立[8](2014)在《劳动力与消费者“分离式”城镇化——劳动力过剩经济体的全球化现象还是中国特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真正存在的问题不是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劳动力工业化,而是消费者城镇化落后于劳动力城镇化,出现了其他国家所没有或不明显的劳动力城镇化与消费者城镇化分离趋势。分离式城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劳动力过剩经济体在开放条件尤其是全球化时期的或有现象,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全球化和我国户籍分离制度以及高成本住房制度等结合的产物。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略有不同的新型城镇化,但就实质而论主要是劳动力城镇化,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真正存在的问题,既不是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劳动力工业化,也不是劳动力城镇化落后于消费者城镇化,而是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对从劳动力城镇化向消费者城镇化转变的制约和阻碍。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和经济减速阶段的到来,城镇化也将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提倡的新型城镇化,其实质是从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加快推进消费者城镇化。为此,要着力解决户籍、公共服务全覆盖和低成本住房叁个关键问题,统筹推进举家转移、稳定就业和农村先富人口叁个城镇化进程。(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4年05期)

曹珊[9](2014)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劳动力市场能准确预测、科学定位、灵敏适应与灵活引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变革有促进作用。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高等教育劳动力的就业也保持良好的态势。深刻把握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规律本质对我国高校建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和劳动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出二者互动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有强有力的理论作为依据。全球化理论为市场理念与“国际化”人才目标提供依据,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知识型”人才竞争优势与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保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依据,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均衡目标则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理论为支撑。从历史的维度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二者之间联系冷漠。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过渡阶段,二者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二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使美国意识到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行人才培养改革,这些改革对劳动力市场有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等教育劳动力数量增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更,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提高,市场适切性增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转型使高层次劳动者的质量得以提升。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弹性、参与性增强,对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高就业率、低失业率和高工资水准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方式的“知识化”、多样化与弹性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劳动力市场雇主录用人才的新标准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变革。为促进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美国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杜克大学利用其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与基础资源建设,配合全球性议题的课程以及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世界公民”。斯坦福大学在“实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其与硅谷毗邻的地理优势,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实用性人才。圣保罗学院强调市场运作的理念,根据市场状况随时更改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培养应用型人才。密歇根州立大学利用其学生来源国际化的优势,重视多元文化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构“临床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都以培养全球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与高等教育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市场半径与资源配置机制、就业保护机制、失业保险机制与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机制激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自身规律与市场理念的博弈下,适应与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二者的互动颇具特征并有相交重合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劳动力市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动力源泉,现代大学制度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制度性保障,市场激励与高等教育自主调节机制是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助推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促进了高等院校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又能保持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播、创造与应用机构的特性。结合美国经验,我国应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转向:厘清激励相容问题,推动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5)

王光栋,左家玲[10](2011)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的重要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J协整检验方法,对1983—2009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1年10期)

劳动力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全球化让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到全球经济竞争的浪潮中,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了谁赢得了人才竞争的主动权,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取得综合竞争的全面胜利。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就业问题也愈加严重。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以及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从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高等教育和目前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根据所指问题提出了对高等教育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力全球化论文参考文献

[1].周强.补偿何时能换来对全球化的支持——嵌入式自由主义、劳动力流动性与开放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

[2].蒋涵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王永洁.“全球化、结构变化与工作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国际研讨会综述[J].劳动经济研究.2018

[4].宋立.“两高一正”:劳动力过剩经济体参与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N].中国经济时报.2016

[5].顾皓,王孙禺.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竞争与流动——浅谈国际学生、技术移民以及经合组织劳动力市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

[6].肖巍,钱箭星.全球化压力下的劳动力市场改革[J].学术月刊.2015

[7].贾亮.全球化体育劳动力迁徙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

[8].宋立.劳动力与消费者“分离式”城镇化——劳动力过剩经济体的全球化现象还是中国特色问题?[J].经济学动态.2014

[9].曹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王光栋,左家玲.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1

标签:;  ;  ;  ;  

劳动力全球化论文-周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