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极化雷达论文-赵宜楠,姜智卓,李风从,冯翔,周志权

瞬态极化雷达论文-赵宜楠,姜智卓,李风从,冯翔,周志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瞬态极化雷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瞬态极化雷达,波形设计,旁瓣抑制,功率谱拟合

瞬态极化雷达论文文献综述

赵宜楠,姜智卓,李风从,冯翔,周志权[1](2015)在《基于谱逼近的瞬态极化雷达最优波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瞬态极化雷达(IPR)两路极化波形相关度较高而导致的目标极化参数估计误差大的问题,该文提出纯相位谱逼近算法(POSAA)来设计具有低相关水平的波形对。首先,以积分旁瓣电平准则构建目标函数;然后利用相关与谱的傅里叶变换对关系,基于谱逼近的思想,推导了目标函数的频域表示;最后获得目标函数的梯度和Hess矩阵,并采用信赖域方法优化求解目标函数以获得理想波形。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波形对具有极低的相关水平,且利用该优化波形获得的目标参数误差远小于当前常见波形。(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郭凯,黄双华,刘涛[2](2013)在《简单雷达目标空域瞬态极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化是电磁波的一种矢量属性。不同目标对极化波的散射特性与目标的形状、材料、空间位置分布、运动状态以及入射电磁波的频率都有密切的关系。论文从最简单的复杂目标(两点散射模型)出发,利用几何绕射理论(GTD模型)建立了极化宽带散射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极化散射特性随入射电磁波频率变化的规律,并用矩量(MOM)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这对雷达目标的成像、散射特性的测量以及目标识别的描述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3年12期)

文玲,高沅铭,常宇亮[3](2012)在《基于标校球的瞬态极化雷达校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上瞬态极化雷达可获取动态目标全极化散射特性的精确测量信息,但由于存在极化通道不一致、极化隔离度有限以及背景杂波等非理想因素,其极化测量存在误差,必须进行校准。当前极化校准需要多个定标体,且定标体姿态摆放误差将引起校准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标校球的瞬态极化雷达校准新方法,在考虑双天线空域极化特性的基础上,仅需单个金属球即可完成定标,提高了校准精度。该方法为解决制约瞬态极化雷达实际应用的校准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雷达科学与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李棉全,马梁,李永祯,刘勇,王雪松[4](2010)在《瞬态极化雷达接收滤波器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瞬态极化雷达发射波形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相互制约的矛盾,本文对瞬态极化雷达的接收滤波器进行优化设计,以减小相同极化通道的距离旁瓣和不同极化通道之间的相互串扰,提高全极化雷达的检测和估计性能.建立了瞬态极化雷达回波信号模型,分析了目标极化散射矩阵估计的误差来源,根据估计误差函数建立优化模型,通过凸优化求解对不同极化通道的滤波器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了单个静止点目标、运动目标和多目标情况下滤波器的性能,并给出了仿真结果.最后,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常宇亮[5](2010)在《瞬态极化雷达测量、检测与抗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极化信息提高雷达的检测、抗干扰和识别等能力是当前新体制雷达发展的趋势之一。瞬态极化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为时变、宽带和动态极化信息的表征与处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促进了全极化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和发展。采用瞬态极化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同时全极化测量体制雷达,可称为瞬态极化雷达。由于瞬态极化雷达可通过单次观测获取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全部信息,且可对极化散射矩阵进行瞬态极化信息处理,因此其极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更强,与传统极化雷达相比在目标检测、抗干扰和目标识别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瞬态极化雷达系统研制和发展需求的牵引下,本文对极化测量、极化校准、极化检测和极化抗干扰等瞬态极化雷达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瞬态极化雷达实验系统开展的内、外场试验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第一章,概述了雷达极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以及极化雷达测量体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瞬态极化雷达的概念,归纳了瞬态极化雷达系统发展和应用中待解决的部分技术问题;简要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研究了瞬态极化雷达的目标极化散射特性测量问题。针对极化雷达研制阶段发射信号的波形选择和参数设计问题,提出了基于瞬态极化模糊函数矩阵的发射信号极化测量性能评估方法,为极化雷达发射信号的波形选择和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传统极化测量方法对发射信号的正交性约束在工程中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瞬态极化模糊函数矩阵的极化测量新方法,有效消除了因发射信号非正交性引入的测量误差;最后介绍了瞬态极化模糊函数矩阵的参数估计方法。第叁章,研究了瞬态极化雷达的测量校准问题。针对传统极化校准方法忽略天线空域极化特性、工程实施难度较大等缺陷,提出了基于金属球和标准信号源的极化校准新方法,在充分考虑天线空域极化特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极化测量校准,降低了校准实施难度,提高了校准精度;针对极化雷达天线空域极化特性引入的与来波极化相关的测向误差,研究了测向误差与极化测量误差间的耦合关系,发现了该耦合误差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误差消除方法。第四章,研究了瞬态极化雷达的目标检测问题。针对经典极化检测算法假定极化雷达接收信号对应的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值满足互易性,而实际接收信号会因天线空域极化特性产生互易性偏离现象的问题,在考虑天线空域极化特性影响的前提下,推导了高斯噪声条件下确定性目标的最佳检测算法,提出了相应的准最佳极化检测实现方法,研究了高斯噪声条件下起伏目标、非高斯噪声条件下确定性目标的最佳极化检测方法,利用非互易性条件下的交叉极化信息提高了极化雷达的目标检测性能。第五章,研究了瞬态极化雷达的抗干扰问题。针对干扰极化变化造成传统极化抗干扰方法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瞬态极化滤波方法,实现了目标回波时、频域内干扰信号的极化检测、估计和抑制,提高了变极化干扰的抑制性能;针对极化周期调制干扰,以弹载干扰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干扰极化跟踪滤波方法,与传统的固定极化滤波器相比具有更好的极化抑制性能;针对具备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模拟能力的全极化复杂调制假目标干扰,提出了相应的假目标极化鉴别方法,提高了极化雷达的假目标鉴别能力。(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09-01)

赵菲,叶良丰,肖科,柴舜连,毛钧杰[6](2010)在《X波段瞬态极化雷达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态极化新体制雷达,通过单脉冲获得瞬时极化散射矩阵来提取目标特征信息,提高了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探测、抗干扰和反隐身等方面能力。基于该雷达工作原理,提出"同时正交双极化"的射频前端设计方案,完成了国内首部瞬态极化雷达试验系统射频前端的研发。采用正交双通道和幅相一致性技术保证了雷达实现瞬态极化的功能,采用滤波技术保证了射频系统的频谱纯度;采用低噪声放大技术有效降低了接收机噪声系数;采用直接频率综合技术提高了射频系统频率稳定度和相参性能;结构集成一体化设计保证了射频收发前端的电磁兼容性能和便携性。射频前端测试结果均优于指标要求,并支持试验系统初步解决了目标极化散射特征提取与识别领域的基础性和共性难题。(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刘勇,戴幻尧,常宇亮,李永祯,李棉全[7](2010)在《新体制极化测量雷达的瞬态极化测量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态极化雷达采用"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的测量体制,可以利用正交极化通道的单次回波信号测量目标极化散射矩阵。首先给出了窄带瞬态极化雷达信号模型和信号处理方法;然后详细分析了两类瞬态极化雷达信号波形(频移脉冲矢量波形和正负调频斜率LFM矢量波形)的测量性能;最后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X波段瞬态极化雷达系统开展外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分时极化测量结果相比,两者的相对幅度测量结果差异小于2 dB,相对相位测量结果差异小于10,°从而验证了瞬时极化测量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常宇亮,戴幻尧,李永祯,王雪松[8](2010)在《瞬态极化雷达中极化测量与校准的数学原理及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态极化雷达是一种具有两路正交极化通道独立收发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可实现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瞬时测量。在对传统的瞬态极化雷达目标极化散射矩阵测量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基于模糊函数矩阵的极化测量新方法,给出了相应的信号处理流程;并提出了基于单个金属球定标体的极化散射矩阵测量结果校准方法;最后介绍了基于瞬态极化雷达试验系统开展的仿真实验、外场测量实验及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雪松,李永祯,戴幻尧,常宇亮,代大海[9](2010)在《瞬态极化雷达系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态极化雷达利用雷达目标单个脉冲回波即可获取其极化散射矩阵,能够克服分时极化测量雷达的固有缺陷,准确测量运动目标的散射矩阵,进而提高雷达系统探测、抗干扰和目标识别等方面的能力.报道了自行研制的国际上首部瞬态极化雷达实验系统,并用该系统在外场开展了目标极化特性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瞬态极化测量波形的激励下目标散射矩阵测量的性能良好,初步解决了目标极化散射特征提取与识别领域的基础性和共性难题。(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0年10期)

卢中昊,王晖,菅春晓,何建国[10](2009)在《瞬态极化实验雷达收发八木天线阵列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发天线阵列是瞬态极化实验雷达系统收发信号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天线单元间互耦进行仿真分析,并设计特殊的单元布局,通过对各单元的激励功率实施特定加权从而实现了窄波束,低副瓣、高增益天线阵列。(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09-10-13)

瞬态极化雷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极化是电磁波的一种矢量属性。不同目标对极化波的散射特性与目标的形状、材料、空间位置分布、运动状态以及入射电磁波的频率都有密切的关系。论文从最简单的复杂目标(两点散射模型)出发,利用几何绕射理论(GTD模型)建立了极化宽带散射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极化散射特性随入射电磁波频率变化的规律,并用矩量(MOM)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这对雷达目标的成像、散射特性的测量以及目标识别的描述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瞬态极化雷达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宜楠,姜智卓,李风从,冯翔,周志权.基于谱逼近的瞬态极化雷达最优波形设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

[2].郭凯,黄双华,刘涛.简单雷达目标空域瞬态极化特性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3

[3].文玲,高沅铭,常宇亮.基于标校球的瞬态极化雷达校准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2

[4].李棉全,马梁,李永祯,刘勇,王雪松.瞬态极化雷达接收滤波器的优化设计[J].电子学报.2010

[5].常宇亮.瞬态极化雷达测量、检测与抗干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6].赵菲,叶良丰,肖科,柴舜连,毛钧杰.X波段瞬态极化雷达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

[7].刘勇,戴幻尧,常宇亮,李永祯,李棉全.新体制极化测量雷达的瞬态极化测量性能分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

[8].常宇亮,戴幻尧,李永祯,王雪松.瞬态极化雷达中极化测量与校准的数学原理及实验验证[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

[9].王雪松,李永祯,戴幻尧,常宇亮,代大海.瞬态极化雷达系统及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2010

[10].卢中昊,王晖,菅春晓,何建国.瞬态极化实验雷达收发八木天线阵列设计[C].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2009

标签:;  ;  ;  ;  

瞬态极化雷达论文-赵宜楠,姜智卓,李风从,冯翔,周志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