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微观结构论文-高英,马艳霞,张吾渝,郭佳庆

黄土微观结构论文-高英,马艳霞,张吾渝,郭佳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微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压缩变形,微观结构

黄土微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高英,马艳霞,张吾渝,郭佳庆[1](2019)在《西宁地区黄土增湿变形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宁地区湿陷性黄土,通过侧限压缩试验,分析埋藏深度和增湿含水率对黄土在增湿条件下湿陷变形和压缩变形变化规律,并结合电镜扫描对不同增湿含水率黄土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宏微观结合分析黄土试样微观结构与湿陷变形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同一压力下的增湿湿陷变形量和压缩量逐渐变小,且当含水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体被挤密、强度提高,压缩性减弱、湿陷性减弱或无湿陷性;(2)由于黄土应力历史影响其结构性和湿陷性,随着埋藏深度和含水量增加,5 m的黄土较于3 m的黄土所表现出的增湿湿陷变形量和压缩变形量相对较小;(3)浸水前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孔隙的排列方式逐渐趋于稳定,颗粒分布逐渐集中且团粒化程度变高、孔隙面积比例逐渐减小、孔隙形态逐渐变得狭长与浸水前后黄土宏观增湿变形表现一致。(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范军立[2](2019)在《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性和湿陷性是黄土最重要的两大力学特性,它们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国内针对黄土湿陷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微观结构和固体力学。微观结构主要是从黄土的骨架颗粒特征、孔隙性状、胶结物及孔隙接触特性等内部结构方面研究黄土湿陷原因,以及与黄土结构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方面总结分析了黄土在微观结构研究方面的现状。研究表明:黄土的空隙结构以及粘结强度是影响黄土湿陷特性的主要内因,其中0.02mm~0.08mm的架空空隙是引起湿陷的主要因素,显微结构破坏和孔隙重组的阶段是湿陷变形的主要阶段。(本文来源于《北方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陈昊[3](2018)在《酸性环境下黄土的微观结构及物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作为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土,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有着广泛的分布面积。对黄土盐晶胶结(碳酸钙为主)的研究更能从本质上了解黄土结构性。本文利用酸能迅速溶解碳酸钙等盐晶胶结这一特点,研究酸性环境下黄土的压缩特性并进行定量分析,这对研究黄土的结构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进行了原状黄土在水饱和以及硝酸饱和下的侧限压缩试验,定义每一级土体变形量与土样原高度(即环刀高度2cm)的比值为饱和变形系数,整理出不同溶液处理后原状黄土饱和变形系数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发现:经过酸性溶液处理过的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再次变形的变形量明显小于经过水处理后的黄土,经过水处理后的黄土再次变形量明显小于原状黄土,可见蒸馏水处理后黄土的结构性得到初步的“改善”,而硝酸溶液处理后的黄土结构性得到大幅度“改善”,发生二次或多次湿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由此提出优于常规预浸水法的加酸预浸水法。然后考虑到生态环境影响,变更改良剂为乙酸溶液,乙酸溶液具有相同的规律及改良效果,并且乙酸溶液处理后的黄土PH值基本达到环保要求。原状黄土的饱和动强度试验则说明了酸性溶液具有提高黄土动强度的效果。为了验证压缩试验规律的准确性,对原状样、用水饱和样、用硝酸溶液饱和样在50kPa、200kPa以及800kPa竖向压力下的各类土样做了电镜扫描,先对微观图像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用Image-Pro Plus 6.0与MATLAB相结合对扫描图像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微观定性上来讲,加酸预浸水法具有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效果,这种处理效果明显强于常规预浸水法。从微观定量上来讲,在各级压力下均有的粒度分维特征为:浸入2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入0.3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水后黄土>原状黄土;强度大小为:浸入2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入0.3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水后黄土>原状黄土;湿陷性大小为:浸入2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入0.3mol/L硝酸溶液的黄土<浸水后黄土<原状黄土。孔隙分析得出的湿陷性大小规律与粒度分析相同。定性及定量分析从微观原理的角度解释了常规预浸水法处理黄土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二次湿陷或多次湿陷的可能性被降低,但是加酸预浸水法处理后的黄土湿陷性降低的明显程度又要远远大于常规预浸水法。(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王雷,王瑞,胡志平,赵振荣,王强[4](2018)在《大振次交通荷载对压实黄土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土体累积应变的持续发展在引发路面沉降的同时也会影响土体的动力特性。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角度,并未从微观上合理揭示其应变发展、动力参数变异的机理。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过程中,黄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路基填料。为了揭示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宏观力学响应与其微观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采用动叁轴试验得到了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压实黄土的累积应变和动模量随振次的发展规律,进而结合扫描电镜对振动前后压实黄土试样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压实黄土的累积应变及动模量随振次的发展表现为明显的两阶段变化特征。按照塑性应变速率发展规律可以对其两阶段变化进行定义,分别为"对数下降段"和"稳定震荡段"。长期交通荷载作用前后压实黄土的微观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凹坑"和贯通孔隙的闭合、颗粒之间胶结的断裂以及颗粒的破碎和重分布。推测"对数下降段"累积应变的快速发展和动模量的逐渐增加是"凹坑"和贯通架空孔隙闭合的宏观表现,"稳定震荡段"累积应变的持续发展和动模量的逐渐衰减则是颗粒之间胶结的断裂以及颗粒的破碎和重分布的宏观表现。建议在工程中通过预振等措施消除对数下降段的累积塑性应变,以期有效控制运营期沉降。(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赵鲁庆[5](2018)在《冻融作用下黄土强度劣化的微观结构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季节性冻土区分布广泛,占陆地面积50%以上。冻融作用是引发季节性冻土区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常诱使边坡工程发生滑塌。冻融作用下黄土力学强度的衰减是季节冻土区黄土边坡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而黄土力学强度衰减的微观表现为土体结构的破坏。因此有必要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宏观强度劣化的微观结构响应机理。本文选取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对天然状态下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原状黄土进行室内试验研究,测得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原状黄土的孔隙分布、土颗粒微观结构特征以及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微观结构特征与抗剪强度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扫描电镜试验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定性分析经历冻融循环次数为0,1,3,5,1015,20,30次条件下黄土颗粒微观结构,发现原状黄土颗粒微观结构特征由以附着型、基底型、架空-镶嵌成孔、面-面接触、胶结接触为主转变为以附着型、角砾型、架空成孔、点-面接触、面-面接触、胶结接触为主。(2)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分析黄土孔隙分布规律,研究了孔隙分布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T2谱呈现叁峰状态,按孔隙直径可分为微、小、中、大孔隙,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微、小孔隙体积含最先减小后增大,中、大孔隙体积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孔隙比的变化规律与中、大孔隙体积含量变化规律相同,中、大体积孔隙是控制孔隙比变化的主要原因。(3)基于分形维数理论,定镊分析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原状黄土颗粒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阐述了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颗粒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颗粒形态的圆滑度先减小后增大,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大,颗粒排列定向性增大,颗粒尺寸分布均一性先增大后减小。(4)通过叁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研究了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原状黄土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粘聚力先减小后增大且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5)基于灰色关联法原理,通过关联模型分析评价了平均形状系数、面积-周长法分形维数、概率熵、面积概率分布指数、颗粒分布分形维数与抗剪强度指标的相关性,发现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下,面积-周长法分形维数对粘聚力、内摩擦角变化值的影响权重最大,颗粒形态对抗剪强度起到主要贡献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亚斌,胡夏嵩,余冬梅,李淑霞,杨幼清[6](2018)在《西宁盆地黄土区2种灌木植物根–土界面微观结构特征及摩擦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种植于西宁盆地自建试验区生长期为2 a的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Maxim.)为试验供试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分析了这2种灌木根表面、与根接触土体表面、未与根接触土体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根–土界面摩擦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单根拉拔试验定量评价2种灌木根–土界面静摩擦因数和单位面积摩擦阻力。扫描电镜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根表面粗糙程度相对高于霸王;与2种灌木根接触土体表面均表现出相对平整和致密的特征;未与根接触土体表面则表现出凹凸不平和粗糙多孔状的特征。灌木根生长过程中对与其接触的土体表面存在平整化作用,平整化后的与根接触土体表面粗糙度显着降低,故根–土界面摩擦特性主要取决于根表面粗糙程度。单根拉拔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柠条锦鸡儿较霸王具有相对更为显着的根–土界面静摩擦因数(分别为0.74±0.03和0.56±0.04)和根–土界面单位面积摩擦阻力(分别为22.94±1.15 kPa和17.26±1.36 kPa)。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寒旱环境条件下西宁盆地黄土区植物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机制,以及科学、有效地防治研究区和与区内自然条件相类似的其他地区,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林涛[7](2018)在《泾阳修石渡剖面黄土微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塑黄土渗透性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研究”,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修石渡剖面黄土为研究对象,在对剖面逐米取样的基础上利用Mastersize-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GUANTA-2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修石渡剖面黄土的粒度组成、微观结构特征以及物理性质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该剖面黄土颗粒粒度的分布规律和室内土工试验测得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对该剖面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孔隙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剖面微观结构随埋深变化的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对修石渡剖面黄土颗粒组成进行了分析,得出剖面黄土的颗粒组成主要以粗粉砂为主,黏粒次之,其中黄土层的粗粉砂含量大于53.32%,而古土壤层的粗粉砂含量在45.25%;古土壤层中黏粒含量高于黄土层,且黏粒含量有随深度增加的趋势。(2)通过分析整个剖面土体的微观结构图像,对骨架颗粒的组成单元体、接触方式、以及胶结类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总结了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认为骨架颗粒的接触方式、胶结类型及其组成的单元体是决定黄土孔隙类型的主要因素;剖面土体的骨架颗粒单元体由粗碎屑物和集粒以不同赋存比例共同组成,其中在L_1和L_2层黄土骨架颗粒单元体仅由粗碎屑物单独组成,其他地层均以二者共同存在的形式组成了黄土骨架颗粒单元体。(3)修石渡剖面土体结构类型变化、波动幅度整体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变小,离石黄土的结构类型随埋深的波动变化均比坡头黄土和马兰黄土小,但在黄土-古土壤接触带的土体结构类型差异大,波动性较大。(4)利用IPP6.0图像处理软件反复统计计算,将得到的孔隙面积比与孔隙率进行对比验证,最终确定微观结构定量分析过程中图像的最佳放大倍数为800X、阈值为灰度分布曲线峰值的左侧一格;根据孔隙面积比是孔隙二维截面的特征,将孔隙面积比作为微观结构研究中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利用线性方程对剖面土体水平面和垂直面的孔隙面积比与深度进行拟合,发现两者存在线性关系且孔隙面积比随埋深增加呈减小趋势,垂直面上的孔隙面积比曲线随深度的变化更具有规律性。(5)剖面土体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中的孔隙主要以微孔隙和小孔隙为主,其中黄土中微孔隙的含量小于古土壤,随着埋深增加微孔隙含量显着增大,大、中、小孔隙含量均减少。(6)通过对孔隙的分型维数进行分析,得出土体的孔隙分布密度随着深度逐渐变小,集团化程度逐渐降低,分布越分散,孔隙越复杂。(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刘亚斌,余冬梅,祁兆鑫,胡夏嵩,付江涛[8](2018)在《寒旱环境黄土区灌木植物根系拉拔试验及其根系表面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性研究不同根系形态灌木植物根系的抗拉拔特性以及根–土界面微观结构特征对根–土界面摩擦强度的影响,本项试验选取种植于西宁盆地生长期为2 a的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霸王进行室内根系拉拔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方法进一步探讨根系表面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根–土界面摩擦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期为2 a的灌木柠条锦鸡儿、霸王的根系最大抗拔出力平均值分别为78.89?24.47,67.78?32.82 N,柠条锦鸡儿、霸王根系抗拔出力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根系在土体中相对位移平均值分别为4.02?1.84,10.67?4.04 mm;柠条锦鸡儿根系在拉拔试验中表现出呈完整拔出型和断裂拔出型2种模式,霸王根系表现出断裂拔出型和周皮滑移型2种模式;2种灌木根系最大抗拔出力均随着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总长、根系总干质量、侧根数5个根系形态学指标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根系总表面积是对根系抗拔出力影响相对较为显着的根系形态学指标;柠条锦鸡儿根系表面沿轴向方向发育相对密集的凹槽和凸脊,且其表面分布有网格结构,其根系表面微观结构复杂程度大于霸王,根–土界面间的摩擦强度相对强于霸王。柠条锦鸡儿根系相对霸王具有更强的固土护坡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寒旱环境下灌木植物根系与土体相互作用力学机制以及为研究区固土护坡植物的筛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魏桦,宁立波[9](2018)在《某机场工程不同击实次数下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黄土湿陷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其微观结构的变化。以西北某机场工程为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不同击实次数下黄土的微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击实黄土的孔隙逐渐减少,颗粒接触越来越密实,使击实黄土的强度越来越强,但在击实次数为98次之后,击实黄土在表观上差别不大;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击实黄土的孔径逐渐变小,孔隙分布从大、中孔隙逐渐变为微小孔隙,其分布越来越均匀,但在击实次数为98次之后,击实黄土的孔隙随击实次数的变化已不明显,尤其是112次之后,颗粒接触基本上都是团粒集合体间的面-面接触,击实黄土的微观结构基本稳定。(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武文举,张吾渝,马艳霞,刘凌霄,苏延桂[10](2018)在《基于GDS动叁轴试验的西宁地区原状黄土微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西宁原状黄土的动强度特性及受动荷载作用前后黄土微观结构的变化机理,文中利用GDS动叁轴试验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颗粒及裂隙图像识别分析系统(PCAS),结合原状黄土的动叁轴试验结果和微观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西宁黄土随着深度和围压的增加其破坏动应力也在逐渐增大,受振动荷载前后黄土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颗粒间的不同接触方式,接触方式的改变使得颗粒间由微胶结状态转化为试验后的镶嵌胶结状态;(2)西宁原状黄土随着围压、深度逐渐增大,土体孔隙的排列方式、形态、面积以及颗粒的分布变化方式均在朝着使土体颗粒密集、强度增加的趋势发展,土体强度越大则所需的破坏动应力也越大。通过对西宁地区原状黄土微观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本地区工程建筑抗震分析研究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土微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性和湿陷性是黄土最重要的两大力学特性,它们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国内针对黄土湿陷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微观结构和固体力学。微观结构主要是从黄土的骨架颗粒特征、孔隙性状、胶结物及孔隙接触特性等内部结构方面研究黄土湿陷原因,以及与黄土结构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方面总结分析了黄土在微观结构研究方面的现状。研究表明:黄土的空隙结构以及粘结强度是影响黄土湿陷特性的主要内因,其中0.02mm~0.08mm的架空空隙是引起湿陷的主要因素,显微结构破坏和孔隙重组的阶段是湿陷变形的主要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微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高英,马艳霞,张吾渝,郭佳庆.西宁地区黄土增湿变形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

[2].范军立.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分析[J].北方建筑.2019

[3].陈昊.酸性环境下黄土的微观结构及物理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4].王雷,王瑞,胡志平,赵振荣,王强.大振次交通荷载对压实黄土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8

[5].赵鲁庆.冻融作用下黄土强度劣化的微观结构响应机理[D].西安科技大学.2018

[6].刘亚斌,胡夏嵩,余冬梅,李淑霞,杨幼清.西宁盆地黄土区2种灌木植物根–土界面微观结构特征及摩擦特性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7].林涛.泾阳修石渡剖面黄土微观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8

[8].刘亚斌,余冬梅,祁兆鑫,胡夏嵩,付江涛.寒旱环境黄土区灌木植物根系拉拔试验及其根系表面微观结构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9].魏桦,宁立波.某机场工程不同击实次数下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10].武文举,张吾渝,马艳霞,刘凌霄,苏延桂.基于GDS动叁轴试验的西宁地区原状黄土微观结构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黄土微观结构论文-高英,马艳霞,张吾渝,郭佳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