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冰袋冷敷法在闭合性足踝部骨折病人中的早期应用及护理何芳

不同冰袋冷敷法在闭合性足踝部骨折病人中的早期应用及护理何芳

徐州仁慈医院足踝科十病区护师221000

摘要:目的:闭合性足踝部骨折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冰袋冷敷疗效探究。方法本院足踝外科2018.1~2018.12收闭合性足踝部骨折患者80例行实验探究,依自愿挑选冰敷分组,常规组采用冰块冰敷,实验组采用冰袋冰敷。对比组间冰敷24h、48h肿胀及疼痛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冷敷24h、冷敷48h肿胀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冰袋冰敷局部疼痛及肿胀缓解效果好于冰块冰敷。

关键词:冰袋冰敷;冰块冰敷;闭合性足踝部骨折

前言:

足踝部皮肤组织薄弱,血管分布不规则,故术后常见肿胀、疼痛明显[1]。传统处理法以冰敷为主。将碎冰块磨平后装入橡胶冰囊肿冰敷局部。但改法质量偏重、受力面积小故冰敷效果欠佳。近年提倡冰袋冰敷法替代传统冰敷法。文章就冰袋冰敷法与冰块冰敷法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1~2018.12足踝外科共就诊闭合性足踝部骨折者80例。依照冰敷自选分组,共两组。常规组(n=40)年龄24~53(39.1±15.3)岁,病程5~39(22.3±17.1)h;实验组(n=40)年龄25~55(39.7±14.9)岁,病程6~39(22.7±13.7)h。所有参与者均知晓实验并签订同意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冷敷不适者。

1.2方法

常规组常规药物、按摩、心理干预,配合冰块冰敷。加固冰块外套布打碎,水冲下棱角后湿敷于患处。患处下垫置毛巾吸水。

冰袋冰敷法:取250mL冰袋于患者创伤后6h内、7~12h、13~18h、19~24h接受冰敷。医用冰袋包裹于肿胀明显处,间隔2h更换1次。使用过后将其置入冷冻室冷冻12h,待取出呈冰霜状后再次取出冰袋接触患处。冷敷注意事项:冷敷期间需关注患者局部及指端末梢血循环。询问患者是否有麻木感。若冰敷期间存在麻木感、寒战需停止操作。冬季3~4h/次更换,夏季2~3h/次更换。重复使用需浸泡消毒。

1.3评价指标

肿胀评分:稍肿胀,皮纹存在计1分;皮肤肿胀、皮纹消失、皮肤温度稍高计2分;皮肤肿胀明显,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计3分。

疼痛评分:无痛感计0分;不需止痛药物、疼痛可耐受计1分;口服止痛药计2分;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止痛药计3分[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软件SPSS21.0分析。“”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组间对比。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冷敷24h、冷敷48h肿胀评分、疼痛评分组间相比可见,实验组<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下:

3.讨论

肢体创伤初期伴血管损伤、肢体扩张充血及微小血栓,可引发微循环障碍[3]。机体微循环障碍加剧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局部浸润,增加血管通透性,损伤部位及周围纤维蛋白原等血管内容物分泌,组织间胶体渗透压增高引起水肿。且创伤期水肿压迫或血管内炎性反应可增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释放,引发缓激肽、P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聚集,刺激局部末梢神经加剧疼痛。冰敷可降低局部软组织温度,减轻组织液外渗,故冰敷具控制局部出血、改善软组织张力作用。且冰敷可经皮肤冷感受器官加速血液收缩,改善血管性头痛,实现炎性水肿及疼痛抑制功效。冰袋较传统冰块冰敷受力面积大,可用于术前术后冷敷,近年多以冰袋替代传统冰块。本次医用冰袋冷敷对比可知传统冰块冷敷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如下。一、芒硝成分含水硫酸钠,吸潮、渗透性强、冰点低。冰敷可见止血散瘀功效,药物透过皮肤可加快淋巴循环,提升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减少局部白细胞浸润,抑制炎性反应,阻止水分渗入体外,减轻肿胀。二、冰袋可充分与体表接触,促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抑制皮肤表层细菌滋生,减少感染。三、冰袋冰敷可凝固局部血液,减慢神经传道速率,抹布局部末梢神经,使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毛细血管收缩使疼痛减轻,组织适度及细胞代谢减缓,抑制炎性扩散。

综上,闭合性足踝部骨折患者早期应用医用冰袋冷敷可消减疼痛及肿胀。

参考文献:

[1]王真,刘绍凡,郭欢.改良型冰袋用于足踝部闭合性骨折术前消肿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12):126-128.

[2]李良.冰袋持续冷敷联合踝关节固定制动在早期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11(3):1019-1020.

[3]孙冶智,余磊,王伟,等.不同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8,22(1):47-50.

标签:;  ;  ;  

不同冰袋冷敷法在闭合性足踝部骨折病人中的早期应用及护理何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