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沉降氮论文-曾杰,王忠军,岳甫均,李思亮,吴起鑫

湿沉降氮论文-曾杰,王忠军,岳甫均,李思亮,吴起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沉降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斯特,洼地,氮捕获,硝酸盐同位素

湿沉降氮论文文献综述

曾杰,王忠军,岳甫均,李思亮,吴起鑫[1](2018)在《喀斯特洼地湿沉降氮形态及硝酸盐同位素组成的垂向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喀斯特洼地湿沉降中氮形态及硝酸盐同位素组成的垂向分布特征,于2015年雨季(5—8月)采集了贵州省普定县的典型喀斯特农业洼地湿沉降样品,对样品中各形态氮的浓度和硝酸盐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沉降对洼地排放的铵态氮具有较强的捕获效应,湿沉降中有机氮的来源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湿沉降中硝态氮浓度垂向差异性不大,但其同位组成表明较多土壤释放氮氧化物的贡献。雨季喀斯特洼地湿沉降的氮主要形态为NH_4~+-N,各形态氮浓度的垂向差异表现为洼地的NH|_4~+-N和DTN的浓度普遍高于山顶,5—7月洼地的DON浓度高于山顶,8月洼地的DON浓度低于山顶。山顶降雨中δ~(15)N-NO_3~-值为-4.8‰±2.3‰,δ~(18)O-NO_3~-为58.1‰±7.6‰;洼地降雨中δ~(15)N-NO_3~-值为-7.3‰±3.3‰,δ_(18)O-NO_3~-值为57.3‰±6.6‰。山顶的硝酸盐同位素组成较洼地偏正,这与农田释放的NO_x贡献及其扩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分馏作用有关。δ~(15)N-NO_3~-值的月际变化特征表明,在不同月份各NO_X源对雨水硝酸盐的贡献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张智渊[2](2018)在《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湿沉降是向湖泊输送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途径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调查研究了环太湖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2017年1-12月,在环太湖设置了8个采样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湿沉降监测调查。分析了环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的组成、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氮、磷营养盐的湿沉降率和入湖负荷贡献等。其次,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早期,于太湖西部沿岸进行了密集的原位调查实验,跟踪调查了几次降雨的前、中、后过程中湖体水质的变化,分析了短期湿沉降对太湖水体浮游植物造成的综合影响,并利用GAM模型拟合了湿沉降前后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最后,在太湖西部沿岸设置了围隔装置,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在当地蓝藻水华暴发期,捕捉典型规模的降雨,监测并对比了降雨前后湖泊围隔内水体温度、营养盐浓度及浮游藻类群落的变化,分析了湿沉降对湖泊水质及藻类群落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太湖大气湿沉降以氮营养盐为主,磷营养盐较少。湿沉降中总氮浓度达到了总磷的几十倍,大规模的降雨会改变湖泊水体的营养结构,从而对水体浮游生物产生影响。不同形态的氮营养盐浓度呈现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磷营养盐浓度则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而不同形态的氮、磷营养盐沉降率均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与氮、磷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相反,而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可见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率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湿沉降中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西北部地区高于东南部地区,磷营养盐浓度则表现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氮、磷营养盐的湿沉降率与其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环太湖湿沉降总氮、总磷营养盐的年入湖负荷分别为7693 t和200 t,占同期入湖河流负荷的33%和16.7%,较以往沉降量有所下降,但占同期入湖河流负荷比重有所上升。(2)湿沉降对太湖水体影响明显,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水体温度,同时向湖体输送一定量的营养盐,促进雨后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影响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环境因子按其影响程度排序为水温>风速>硝酸盐氮.太湖西部沿岸叶绿素a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20~oC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较低的风速(<3 m/s)有利于蓝藻的漂移集聚,形成水华从而引起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硝酸盐氮易被太湖西部沿岸的浮游植物生长所利用,在蓝藻水华期间浓度下降显着。水温、风速是影响春末夏初太湖西部沿岸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蓝藻水华的暴发情况进行预测,并合理安排人工打捞等水华防治措施。(3)湿沉降对太湖水体影响显着,接收湿沉降的围隔氨氮、硝酸盐氮浓度均有所升高,主要由于雨水中携带的氨氮、硝酸盐氮浓度高于湖水,进入湖体后抬高了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湿沉降对水体藻类影响明显,接收湿沉降的围隔藻类生物量在降雨过程中迅速下降,与不接收湿沉降的围隔差异明显,一方面,降雨过程对藻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影响藻类在水体垂直方向的分布;另一方面,湿沉降降低了水体的温度,而水温对藻类生长有显着影响,这些都可能造成浮游藻类优势种的改变,进而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湿沉降对蓝藻门藻类影响最大,接收湿沉降围隔的蓝藻生物量在雨后几天迅速升高,远超不接收湿沉降的围隔,说明雨水为湖泊带来的氮、磷营养盐促进了围隔内蓝藻的生长,导致蓝藻大量增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6-01)

彭畅,牛红红,李强,朱平,张玉龙[3](2015)在《吉林省中部农田生态系统降雨湿沉降氮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作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大气湿沉降氮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以吉林省中部生态地区为例,通过研究该农区湿沉降氮的总体特征和输入氮相关参数(p H、总氮、铵氮、硝氮),明确了该区域大气湿沉降氮年际发生规律和季节分异特征,掌握了我省中部农区农田生态系统湿沉降氮的负荷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降雨年际间变异较大,极端年出现的频次高于平均年的频次,且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大降雨量集中6~9月,占全年降水的70%左右;(2)降雨p H值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为6.91。降雨氮浓度变异系数较大,且总氮浓度超过入湖库水浓度(2 mg L-1)2倍多,而铵氮浓度介于地表水III类与IV类之间,是地下水质铵氮标准的4倍;(3)年均湿沉降总氮量为18.3 kg hm-2,无机氮的沉降量为10.3 kg hm-2,对总氮贡献率为57%;(4)氮沉降量与降雨量和氮浓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对于湿沉降总氮来说,雨量的相关性好于浓度的相关性,而对于湿沉降的无机氮而言,浓度的相关性好于雨量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朱小卉,张殿发[4](2015)在《大气湿沉降氮对白溪水库水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是山区大型饮用水库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准确识别大气氮沉降来源、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规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前提条件。采用样浮标法对白溪水库水环境进行监测并获取有关数据,分析结果揭示了大气湿沉降氮的化学特征、时空分布及通量变化,破解饮用水源经过长期治理后,仍存在氮素超标和水体富营养化之谜,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王燕丽,肖化云,肖红伟[5](2012)在《法国梧桐叶片氮含量及氮同位素对城市大气湿沉降氮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阳市法国梧桐叶片为期1 a的监测(2009-03~2010-04),分析其叶片氮含量及氮同位素组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与同期湿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维管束植物叶片响应大气湿沉降氮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法国梧桐叶片N%变化范围为1.48%~5.27%,均值为3.36%,根际土TN%为0.29%,叶片δ15N变化范围为4.48‰~8.39‰,均值为6.38‰.叶片N%与δ15N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皆呈现春夏较高、秋季降低的趋势,冬季落叶,无监测数据.结合该采样点同期雨水监测数据,发现叶片N%与雨水中DIN浓度(0.57~6.74 mg.L-1)、叶片δ15N与雨水δ15NH4+-N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表明湿沉降氮是叶片吸收氮的一个重要来源,法国梧桐叶片指示大气N沉降量的变化成为可能.研究还发现法国梧桐叶片δ15N比其吸收氮的2个主要端元(根际土δ15TN:3.19‰±1.04‰,雨水δ15N-NH4+:-19.76‰~-10.41‰)都偏正,表明法国梧桐在吸收氮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同位素分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林菲[6](2009)在《湿沉降氮和部分植物氮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继而对氮肥需求增加,使得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的数量增加,通过大气氮沉降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本文研究了07年6月至09年5月2年降雨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和总量;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种植了黑麦草、大麦和小麦3禾本科植物,对它们吸收和利用氮素进行了测定分析,得出:(1)降水量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大气氮素沉降量为1.8-3.2kg/ha/yr,而08年的沉降量为10.68kg/ha,比前者升高了7.48-8.88 kg/ha,增加了233%-493%。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氮沉降的干扰,该地区有湿沉降污染的趋势。(2)大连地区雨水中N的构成从以NH_4~+-N沉降为主变为以NO_3~--N沉降为主。07年6月至08年3月NH_4~+-N沉降量比NO_3~--N沉降量多23.44%;08年4月至09年5月NH_4~+-N沉降量比NO_3~--N沉降量少19.92%。(3)在雨水、铵态氮、硝态氮和对照4个处理中,硝态氮处理生物量最大。盆栽试验,在雨水、铵态氮、硝态氮和对照4个处理中,硝态氮处理生物量最大,土壤含氮量最大。硝态氮处理总生物量比雨水处理增加66.95%;比铵态氮处理增加19.05%;比对照增加166.77%。田间试验,在铵态氮、硝态氮和对照3个处理中,硝态氮处理生长最茂盛,且土壤全氮含量最低,最符合生态效益。硝态氮处理总生物量比铵态氮处理增加20.39%;比对照处理增加70.49%。硝态氮处理土壤含氮量比铵态氮处理减少1.43%;比对照减少3.66%。(4)在黑麦草、小麦和大麦中,大麦生长最茂盛。盆栽试验,在黑麦草和大麦中,大麦生长最茂盛,且土壤含氮量最低,最符合生态效益。大麦总生物量比黑麦草增加18.81%;大麦土壤全氮总含量比黑麦草减少3.37%。田间试验,在大麦和小麦中,大麦生长最茂盛,土壤含氮量最大。大麦总生物量比小麦增加了15.93%;大麦土壤全氮总含量比小麦增加了8.88%。由于大连地区大气沉降N由以铵态氮为主转变为以硝态氮为主,大麦利用硝态氮的能力强于黑麦草和小麦,因此,大连农业生产中应考虑布局大麦种植,以更好地利用大气沉降的硝态氮。氮不足,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降低,人类粮食供应减少;而氮过量,使得相当量的氮进入周围环境,随之产生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利用氮素生产食物,克服多余氮素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09-12-11)

袁玲,周鑫斌,辜夕容,黄建国[7](2009)在《重庆典型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连续3a采集雨样研究了重庆市郊区和林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重庆市近郊区、远郊区和林区3个采样点雨水总氮浓度范围为(3.94±0.50)~(4.56±1.01)mgL-1,平均(4.27±0.73)mgL-1。NH4+-N、NO3--N和DON占TN百分比例分别为44.9%、27.4%和27.5%。降雨中NH4+-N对氮沉降量的贡献率最大。在时间尺度上,不同季节降雨中氮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以冬季最高,依次是夏季、春季和秋季。在空间分布上,近郊区、远郊区和林区的TN平均浓度分别为4.56mgL-1、4.32mgL-1和3.94mgL-1,从近郊区到林区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降雨中的NH4+-N、NO3--N、DON和TN浓度与降雨量无显着相关性。但是,降雨量与氮沉降量呈显着正相关。大气氮湿沉降时空差异与降雨量和氮排放直接相关。重庆市随降雨到达地面的氮沉降量较高,远远超过了水体负荷的临界值,可能对叁峡库区的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林菲,史锟[8](2009)在《湿沉降氮对2种禾本科植物中氮含量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It was to study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position of perennial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L.) 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further revealing the difference in gene variation.[Method]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3 treatments of rainwater, ammonium-N (aN) and nitrate-N (nN).[Result] In the treatments of aN and nN, the biomass and N contents in plant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rainwater treatment, while the largest biomass(36.116 g) was observed in nN treatment. The absorption to aN was best to perennial ryegrass while nN to barle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N content, treatments of both aN and nN was nitrogen superfluous, which led to release excessive N 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rainwate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were N deficient, the largest N absorption from atmosphere was 0.698 g in rainwater treatment.[Conclusion] Average N use efficiency contributed by atmosphere N deposition ranged from 1.321%-6.116%, while the control of barley had the highest of 6.116%.(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09年03期)

姜秀玲[9](2007)在《大气湿沉降氮与玉米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与氮循环的主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降水的收集和分析,利用玉米自交系盆栽实验,研究了大气湿沉降氮与玉米生态效益。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湿沉降氮(1)农业生态系统以NH4+-N沉降为主,城市生态系统以NO3--N沉降为主。城市生态系统氮沉降量大于农业生态系统。2005年TIN(无机氮)沉降量已超过了生态系统氮沉降的临界负荷点。(2)降水量、氮沉降浓度与沉降量季节性变化明显。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NH4+-N浓度及沉降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3) NH4+-N、NO3--N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NH4+-N月沉降量随月降水量、降水频次增加而增加;NO3--N月沉降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受降水频次影响小。2.生态效益生物量、株高和全氮受自交系基因型影响,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还因所受处理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如L202)。雨水处理的自交系G39长势最好,获得的生物量远远大于其它自交系,大气湿沉降的氮素对G39生物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氮有利于土壤积累氮素。2005年土壤全氮明显增加。基因型及基因型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氮有显着影响。G39盆栽雨水处理的土壤全氮明显高于其它自交系,大气湿沉降的氮素既促进了G39生物量的增加,也促进了土壤积累更多的氮素,其生态效益非常明显。植物全氮受基因型差异的影响。籽粒全氮受基因型与处理的双重影响,Mo17籽粒全氮高于郑58,且雨水处理的全氮最高。郑58各处理中籽粒全氮最大的是去离子水处理,雨水处理次之。G39 NH4+-N处理的吸氮量比其它自交系高。NH4+-N与NO3--N处理的L202与郑58以及雨水处理的郑58与Mo17平均氮素利用效率较大。(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07-12-26)

姜秀玲,史锟[10](2007)在《大连地区湿沉降氮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雨量器收集雨水和流动分析仪测定雨水含氮量的方法,研究大连地区大气湿沉降的氮浓度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NH4+-N、NO3--N浓度与降水量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43和r=-0.5655),NO3--N浓度受降雨量影响较大;氮沉降量、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NH4+-N沉降量、降水量均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NO3--N沉降量在春季最大,冬季最小;NH4+-N的月沉降量受降水量与频次两方面的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52,r=0.6458),受降水量影响更大;NO3--N沉降量受降水量与降水频次影响较小(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40,r=0.3593)。(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期刊2007年06期)

湿沉降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湿沉降是向湖泊输送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途径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调查研究了环太湖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2017年1-12月,在环太湖设置了8个采样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湿沉降监测调查。分析了环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的组成、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氮、磷营养盐的湿沉降率和入湖负荷贡献等。其次,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早期,于太湖西部沿岸进行了密集的原位调查实验,跟踪调查了几次降雨的前、中、后过程中湖体水质的变化,分析了短期湿沉降对太湖水体浮游植物造成的综合影响,并利用GAM模型拟合了湿沉降前后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最后,在太湖西部沿岸设置了围隔装置,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在当地蓝藻水华暴发期,捕捉典型规模的降雨,监测并对比了降雨前后湖泊围隔内水体温度、营养盐浓度及浮游藻类群落的变化,分析了湿沉降对湖泊水质及藻类群落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太湖大气湿沉降以氮营养盐为主,磷营养盐较少。湿沉降中总氮浓度达到了总磷的几十倍,大规模的降雨会改变湖泊水体的营养结构,从而对水体浮游生物产生影响。不同形态的氮营养盐浓度呈现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磷营养盐浓度则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而不同形态的氮、磷营养盐沉降率均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与氮、磷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相反,而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可见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率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湿沉降中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西北部地区高于东南部地区,磷营养盐浓度则表现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氮、磷营养盐的湿沉降率与其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环太湖湿沉降总氮、总磷营养盐的年入湖负荷分别为7693 t和200 t,占同期入湖河流负荷的33%和16.7%,较以往沉降量有所下降,但占同期入湖河流负荷比重有所上升。(2)湿沉降对太湖水体影响明显,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水体温度,同时向湖体输送一定量的营养盐,促进雨后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影响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环境因子按其影响程度排序为水温>风速>硝酸盐氮.太湖西部沿岸叶绿素a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20~oC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较低的风速(<3 m/s)有利于蓝藻的漂移集聚,形成水华从而引起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硝酸盐氮易被太湖西部沿岸的浮游植物生长所利用,在蓝藻水华期间浓度下降显着。水温、风速是影响春末夏初太湖西部沿岸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蓝藻水华的暴发情况进行预测,并合理安排人工打捞等水华防治措施。(3)湿沉降对太湖水体影响显着,接收湿沉降的围隔氨氮、硝酸盐氮浓度均有所升高,主要由于雨水中携带的氨氮、硝酸盐氮浓度高于湖水,进入湖体后抬高了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湿沉降对水体藻类影响明显,接收湿沉降的围隔藻类生物量在降雨过程中迅速下降,与不接收湿沉降的围隔差异明显,一方面,降雨过程对藻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影响藻类在水体垂直方向的分布;另一方面,湿沉降降低了水体的温度,而水温对藻类生长有显着影响,这些都可能造成浮游藻类优势种的改变,进而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湿沉降对蓝藻门藻类影响最大,接收湿沉降围隔的蓝藻生物量在雨后几天迅速升高,远超不接收湿沉降的围隔,说明雨水为湖泊带来的氮、磷营养盐促进了围隔内蓝藻的生长,导致蓝藻大量增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沉降氮论文参考文献

[1].曾杰,王忠军,岳甫均,李思亮,吴起鑫.喀斯特洼地湿沉降氮形态及硝酸盐同位素组成的垂向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8

[2].张智渊.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8

[3].彭畅,牛红红,李强,朱平,张玉龙.吉林省中部农田生态系统降雨湿沉降氮特征[J].土壤通报.2015

[4].朱小卉,张殿发.大气湿沉降氮对白溪水库水环境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

[5].王燕丽,肖化云,肖红伟.法国梧桐叶片氮含量及氮同位素对城市大气湿沉降氮的响应研究[J].环境科学.2012

[6].林菲.湿沉降氮和部分植物氮利用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9

[7].袁玲,周鑫斌,辜夕容,黄建国.重庆典型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J].生态学报.2009

[8].林菲,史锟.湿沉降氮对2种禾本科植物中氮含量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09

[9].姜秀玲.大气湿沉降氮与玉米生态效益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7

[10].姜秀玲,史锟.大连地区湿沉降氮量浅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

标签:;  ;  ;  ;  

湿沉降氮论文-曾杰,王忠军,岳甫均,李思亮,吴起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