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苗敬利,周重霞,郑大伟

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苗敬利,周重霞,郑大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指数趋近律,永磁同步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PI控制

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苗敬利,周重霞,郑大伟[1](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变指数趋近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性能,增强调速系统的鲁棒性,提出基于变指数的趋近律。基于变指数趋近律,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滑模速度调节器,并进行仿真。与常规的PI调节器以及常规的指数趋近律进行仿真实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变指数趋近律滑模控制器可以有效减小转矩脉动,提高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静、动态特性,以及系统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11期)

俞海良,周扬忠[2](2019)在《双五相永磁同步电机串联系统SVPWM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反电动势为梯形波的双五相凸极式永磁同步电机(PMSM)串联系统,提出一种电机串联系统四矢量双平面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控制策略。该策略在两台PMSM的电压基波平面选取4个电压矢量,分别合成参考电压矢量,从而实现两台五相PMSM转矩的解耦控制。该策略与基于开关矢量表的传统直接转矩控制(DTC)策略相比,具有转矩脉动小、计算量少等优势。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曹书磊,谢进,丁维高[3](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2R机构多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混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多能域耦合系统的现代建模方法之一——键合图为基础,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2R机构多非线性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并采用龙格-库塔法对其进行求解。在该耦合系统中,通过双参数混沌边缘法、分叉图以及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多非线性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当各子系统均处于混沌运动状态时,用通过主动控制方法调整耦合强度对其混沌运动进行了控制。研究发现,当耦合子系统都处于混沌运动状态时,由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系统动力学特性也随着耦合作用强度的改变而改变,耦合强度增大,系统混沌吸引子消失,逐渐从混沌运动状态变成周期运动状态。(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10期)

卢春宏,章玮[4](2019)在《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母线电压解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因其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小的母线电容会导致母线电压剧烈波动,进而导致电机的电磁转矩和转速出现较大的脉动。为探究母线电容对母线电压的影响,通过建立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解析分析得到了母线电容容量与母线电压以及电机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母线电容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一台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矢量控制策略对开环系统中的母线电压波形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等效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一军[5](2019)在《具有输入饱和约束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鲁棒有限时间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存在模型参数非线性不确定性因素和输入饱和约束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抗输入饱和约束的鲁棒有限时间控制方法。为了处理输入饱和约束问题,通过定义饱和非线性函数将系统模型转化为带输入饱和约束的状态空间方程形式;将模型参数非线性不确定性因素扩张为一个新的状态变量,进而通过设计干扰观测器实现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在线估计和前馈补偿,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能;在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因素前馈补偿的基础上设计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鲁棒有限时间控制器,保证系统跟踪误差的有限时间收敛。仿真对比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林立雄,黄国辉,彭侠夫[6](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的单输入反馈全局指数稳定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结合Lyapunov稳定性与比较原理理论,分别对参数确定和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提出一种单输入线性反馈全局指数稳定控制器.该控制器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可以通过调整指数收敛速率,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的全局指数稳定控制.分别对参数确定与参数不确定的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任志斌,朱杰,周运逸,王美晨[7](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目标位置调节的伺服控制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叁闭环控制方法无法满足一些高性能位置伺服控制的场合,提出一种目标位置调节的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伺服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位置给定与位置反馈进行比较,一旦转子旋转至目标位置,就对电机通一个与目标位置角度一致的电压矢量,将转子准确定位在目标位置。将该方法与PID控制相结合,可以实现永磁同步电机快速、平稳、准确的定位。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运用到磨面机控制当中,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09期)

李琛,潘松峰[8](2019)在《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TMS320F28335为控制核心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对系统的DSP主控单元、PMSM、速度和位置检测电路、主功率部分和驱动电路、电流检测电路以及保护电路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系统所设计的硬件电路的可靠性、抗干扰性都比较好。(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9年09期)

汪华章,李明洋,姜承忠[9](2019)在《线性ADRC在永磁同步电机DTC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存在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脉动较大问题,为此将采用线性自抗扰技术中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定子磁链和转速进行估计,提高观测精度并实现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取代PI调节器用于速度环调节,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将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STSM,Super-twisting Sliding Mode)代替传统的开关表和滞环比较器,使功率器件开关频率恒定,减少系统的磁链和转矩的脉动.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调速系统与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相比,具有更优的动态性能、稳态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年珩,阮晨辉,何峪嵩,胡伟[10](2019)在《基于Z源逆变器的共直流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调制能力,该文提出一种基于Z源逆变器的共直流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结构及其控制策略。通过建立所提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中插入直通矢量的升压策略以及重分配零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的零序电流抑制策略。针对两侧逆变器独立调制时直通矢量不同步导致无法调制产生参考电压的问题,提出两侧逆变器的协同调制策略,在保留低开关频率优点的基础上,确保引入Z源逆变器后系统调制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反电动势为梯形波的双五相凸极式永磁同步电机(PMSM)串联系统,提出一种电机串联系统四矢量双平面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控制策略。该策略在两台PMSM的电压基波平面选取4个电压矢量,分别合成参考电压矢量,从而实现两台五相PMSM转矩的解耦控制。该策略与基于开关矢量表的传统直接转矩控制(DTC)策略相比,具有转矩脉动小、计算量少等优势。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苗敬利,周重霞,郑大伟.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变指数趋近律控制[J].电气传动.2019

[2].俞海良,周扬忠.双五相永磁同步电机串联系统SVPWM控制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2019

[3].曹书磊,谢进,丁维高.永磁同步电机–2R机构多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混沌控制[J].机械传动.2019

[4].卢春宏,章玮.无电解电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母线电压解析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5].郭一军.具有输入饱和约束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鲁棒有限时间控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林立雄,黄国辉,彭侠夫.永磁同步电机混沌系统的单输入反馈全局指数稳定控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任志斌,朱杰,周运逸,王美晨.永磁同步电机目标位置调节的伺服控制系统研制[J].微电机.2019

[8].李琛,潘松峰.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9

[9].汪华章,李明洋,姜承忠.线性ADRC在永磁同步电机DTC系统的应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年珩,阮晨辉,何峪嵩,胡伟.基于Z源逆变器的共直流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标签:;  ;  ;  ;  

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论文-苗敬利,周重霞,郑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