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试题之本,寻训练之源

探试题之本,寻训练之源

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田长青

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杨伟慧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与言语训练。然而,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言语训练仍然存在着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现象,教师多采用“拿来主义”,作业布置偏重于抄写记忆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揣摩语言的机会,缺少语文综合性训练的机会,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起不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怎样通过有效的作业布置,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试图对部分语文试题进行解读,从中找寻教学中作业布置改革的形式与内容,同时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方向。

我们通过对我区近年来一至六年级的部分语文期末试卷进行解读,可以明显地发现,语文各部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考查既包括一般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试题上来看,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1.趣味性

图1.

这是一年级语文试卷上的一道题目。“带”“代”是两个音同形不同的字,学生在掌握它们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从传统的考查方式来出题,它就是以组词或是选字填空。本道题,以“小朋友,你能帮这些字找到家吗?试试看!”这样的方式进行。以家的形式,给学生温馨的感觉;房子的图形的出现,符合学生趣味性的要求。

2.模仿性

(1)根据提供的例词,写相同类型的成语。

大雨如注

恍然大悟(四年级)

(2)写两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叶公好龙

()()(三年级)

这类词语的考查,给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来写出同类型的词语。这其实是一种模仿性的考查。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也有过这类词语的学习。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系统归类,学生答出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言语积累的方式,如重视对词语的归类整理。只有这样,在考试时方能熟练应对。

3.情境性

(1)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A.、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雪灾,()下个不停,到处(),很多回家的人被困在路上。全国人民()、(),终于战胜了风雪!(四年级)

B、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常用“、”来赞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然而,自张飞、关羽、刘备相继死后,诸葛亮独自一人支撑蜀国,为实现刘备的遗愿,他()、(),但势单力薄,最终()、()。(四年级)

C、“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的灾难,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在各个单位,自愿捐款的人(),各地的救灾物资()地运往灾区。(五年级)

(2)、象棋中的学问。你能填写和“棋”有关的词语吗?

A、今天,两位大师。经过激烈角逐,最后,年轻者。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B、如今,我们已成了,无法回头啦!

C、为了堵江救旱,我们会损失一些,这照我们下棋的说法,就叫做。(五年级)

这类题目能真实地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在积累词语时,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那么,学生就不会在这样的题目中得到很好的解答。

4.想像性

岁月如流,寒来暑往,四季景象各不相同,请写出描写四季特征的成语各一个。

这类题目,虽然让学生完成时设置了一定的范围,可它的范围广,限制少,学生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就能很好地完成。

(二)关于阅读的考查

对学生阅读考查主要包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形成理解、整体感知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其实是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本,能否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合。试卷中,是怎样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呢?

1.列题目,说人物

A、对了,我们还读了好几个优秀的童话故事,它们是:《》、《》等,这些故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主人公是(),因为:()(二年级)

B、《上下五千年》中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曲折动人的历史故事,你能用几句话简要地介绍其中的一个故事吗?故事名:()主要内容:()(五年级)

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文本感知的最基本信息,也可以说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完成此类考题时,一般都能答得不错。

2.说方法,明习惯

读书要做记号,请在短文中用“△△”标出你认为好的词语,用“~~”标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并选择一处说说好在哪里。(四年级)

这其实是对学生读书方法、阅读习惯的考查。在第七册的语文教材“习惯篇”中,第一项内容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而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记号,更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苏教版每册教材中均安排了“习惯篇”的教学,教师要很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

3.列片段,考研读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催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①这个片段的题目叫(),选自()(书名),作者是()。

②这个片段中的主人公姓名,字,你还知道有关反映他的神勇的故事有()。(四年级)

这道考题,第一题作为基础题,学生完成没有多大的难度;第二题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主人公的姓、名,还要写出他的字,同时要求对书中有关主人公的故事进行分析整理,把有关主人公的故事归类,再把故事写出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有难度的考题,需要学生能够提取文本的多处信息,并能综合运用。

4.趣味题,求广度

(1)判断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火烧赤壁》都是《史记》中的故事。()

(2)边线

连线题:将下列作家作品对应连线。(2%)

冰心《卜算子咏梅》

鲁迅《寄小读者》

海伦.凯勒《朝花夕拾》

毛泽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类题其实考查的是学生阅读的广度,这就要求对学生的阅读拓展需要有效规划和指导。

(三)关于语文拓展的考查

1.辅助型

大象大象没有手,

提(tí)水浇(jiāo)花用鼻头;

青蛙青蛙没有手,

捕(bǔ)捉害(hài)虫用舌(shé)头;

我们都有一双手,

不爱劳动羞(xiū)羞羞。

A、象用()提水浇花,青蛙用()捕捉害虫。

B、请你接着写。燕子燕子没有手,搭窝筑巢用();

没有手,用。(一年级)

这样的题目出现在一年级的试卷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题目能看懂,但也不容易。需要学生借助第一题辅助题的解答,读懂文本,顺利完成后面的填空。怎样为学生的语文拓展设置台阶,需要我们精心的设计。

2.模仿型。

A、例: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时间像()。(四年级)

B、幸福是什么?救灾战士说:“幸福就是从废墟中救出劫后余生的人们。”

幸福是什么?医生说:“()。”

幸福是什么?老师说:“()。”

幸福是什么?我说:“()。”(五年级)

C、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语是一朵花,()(六年级)

这样的模仿,需要学生对所提供的诗句进行认真的解读,在此基础下才能写出较为符合要求的诗句来。

3.运用型

A、字谜(3%):

(1)田外长草,田内长稻。

(2)左边绿,右边红;左边怕火,右边怕水。

(3)左边一太阳,右边一太阳,站在太阳上,反而不见光。(四年级)

B、古诗

①李时珍是郎中时就跋山涉水,尝遍百药,最终写成《本草纲目》,真是。

②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于是,我解开了这道难题。(五年级)

C、对联

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在全球举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之骄傲。有人想出一副对联,上联如下:火炬传情,神州处处祥云当空,请写出下联(不限内容)(六年级)

以上题目,在试卷上多以挑战题的形式出现。这些题目的完成,的确是挑战学生的智慧,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果教学中总是让学生浅尝辄止,不注重学生言语的实践、运用,是很难打好这类题目的。

解读试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精心地设计作业,提高语文训练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多种方式,还词语积累以生命的色彩

学生积累的词语,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我们说那些词语才获得了它们的生命。在阅读教学、练习读读背背的教学中,我们切不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了,能够背诵出这些词语了,就以为已经把这些词语学生积累好了。要知道,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才是积累词语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趣味性、情境性、想像性的练习,让学生来实践、积累。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让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积累词语。

2.注重实践,在运用中培养语文能力

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并转化为实际能力,必须重视实践练习,学生只有通过言语实践,才能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最好的示范与指导,因此,教学中要关注语言因素,理解语言要正确、到位;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使教学扎实、有效。如在教学中“紧扣语言关”,“找准发散点”,立足文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抓住迁移点”,创设新情境,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形成能力,开发智力。作业的设计与编制,必须吃透“教材”,摸透“学情”,既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愿意运用,巧妙运用。

3.课外拓展,给幼稚学生以价值的引领

课外阅读,因为是课外,教师似乎也就少了些可操作的程序:如何督促?如何考查?如何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平?因为学生的课外书阅读书目繁多,教师想要进行一定的考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肯定不是教师开了些书目,并且常挂在嘴边的督促,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就能了事的。怎样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价值的引领,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为,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可以以班级共读与学生自读两条线同时进行。对于班级共读的课外书,规定一个阶段读完,然后可以以开展班级读书会的方式,对所读的书进行一个全面的,立体地、全方位地交流。可以以判断题、抢答题、选择题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外书内容的把握;可以以场景再现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书中主题的把握以及人物性格的提升;可以以片段品读的形式,对课外书精彩的段落进行品读,欣赏……这样有分有合,有放有扶的课外阅读,才是有价值的课外阅读,才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阅读拓展。

4.古典文化,给素养养成以肥沃的土壤

中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在教材中,对联、谜语、古诗等都已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材中所运用的字谜、对联、古诗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蜻蜓点水,学生没有对古典文化有过多的涉猎,对于古典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品味,也就没有体味到古典文化的奇妙与深邃。于是,当他们面对宇文拓展中一些有挑战意义的题目时,就会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能以教材上的内容完成为界,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拓展、补充些材料。这样做,既开阔学生视野,也是是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素养。

探试题之本,寻训练之源。考试不仅评价我们的教学,也给我们的学科教学以导向。相信只有符合学生发展的言语训练,才会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也才会更有效,更有兴趣的去实践。

标签:;  ;  ;  

探试题之本,寻训练之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