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风险管理论文-张蕴遐

地震风险管理论文-张蕴遐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再保险,共保体,博弈模型,模拟仿真

地震风险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蕴遐[1](2018)在《地震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再保险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受地震风险危害最大、死亡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的,是相对滞后的地震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地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主要依靠政府救助的原始阶段。政府救助对财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令公共事务管理者不得不考虑一套灾前融资和风险转移方案。显然,地震保险是最佳的选择。然而,由于地震风险不符合传统的可保风险理想条件,地震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和准公共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自身,难以形成有效供给,会导致市场失灵。地震再保险因其能够改善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实现风险跨区域分散等原因,能够帮助突破可保风险理论的限制,扩大承保能力,破解市场失灵局面,成为地震保险中的核心环节。利用再保险机制来构建地震保险体系是必要且可行的。我国地震保险发展历经曲折。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视,逐渐有了不同层面的地震保险制度创新和尝试,但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地震风险管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再保险的视角开展研究,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的再保险制度来促进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涵盖与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再保险相关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理论及实践分析。具体来说,基于地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影响地震风险的因素,管理工具和地震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尝试从需求及供给端两方面,寻找破解市场失灵困局的策略。分析再保险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价值,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我国地震再保险的现状,提出我国地震再保险制度的定位和功能。并在进行地震保险国际实践对比研究后,提炼了各种模式的相似性、共同点,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而从再保险市场均衡理论出发,以博弈分析的方式论证共保体模式在地震再保险中的适用性,并通过模拟仿真等方法,对地震再保险共保体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估,提出一套可以用来分析和设计地震再保险共保体制度的研究范式。本文还研究了非传统再保险工具,包括政府支持和资本市场上的保险证券化等。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我国地震再保险制度的构想、框架、政策和落地建议。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同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互佐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演绎和归纳,以及对案例的分析等,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清晰、简明地分析和阐述。本文的结论包括:应立法建立由市场主导运作的地震再保险制度。再保险体系的核心结构和管理者为市场各家主体出资形成的共保体。共保体将风险在域内进行集中分散,再统一安排高层再保险。应建立分层次的再保险安排,并由国家主导成立国家巨灾基金,以应对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在内的多种自然巨灾风险。通过资本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多渠道补充,完善整个地震再保险体系。政府对共保体和巨灾基金需给予政策优惠。未来可以考虑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在共保体机制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地震再保险制度,并从再保险的视角,论证了利用再保险机制影响地震保险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本文对共保体模式在地震再保险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博弈模型论证可行性,并通过资产负债模型和模拟仿真观察共保体的运营效果,给出制定相关政策的研究范式。本文不同于过去研究中偏向原保险市场视角,或以文献总结和模式讨论为主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瑜丽[2](2017)在《华北某市桥梁地震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震害表明我国桥梁结构具有较高的地震风险。为保证桥梁工程的地震安全,本文以针对华北地区某市桥梁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震害经验总结、现场数据调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开展了桥梁地震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认识如下:(1)完成了该市85座桥梁工程的地震风险情况调查,发现该市存在较大地震风险的桥梁共33座。结合历次地震中桥梁震害经验,总结了影响该市桥梁地震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地基和基础、桥墩、桥台、支座、主梁以及挡块的破坏。(2)基于层次分析确定的各构件对桥梁地震风险影响的权重系数为,地基和基础:桥墩:主梁:桥台:支座:挡块=0.452:0.238:0.113:0.113:0.054:0.03。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一座桥梁的地震风险评估,得出的桥梁抗震安全性鉴定结果与基于专家主观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且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桥梁抗震的安全性等级,更为合理。(3)以全市85座桥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市交通系统地震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完成了该市交通系统地震风险的评估。结果表明,该市交通系统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较好。强烈地震下,尽管有一定数量的桥梁发生破坏,但高速公路、国道等重要线路受到危害较小,可保证交通生命线安全。(4)全市存在较大地震风险的33座桥梁中,由于施工质量差和服役时间长导致抗震不安全的共23座,占不合格桥梁的比例为69.7%;设计方法不合理的桥梁共10座,占不合格桥梁的比例为30.3%。即由于管理原因导致的不合格的桥梁占较大比重,而由于技术水平原因导致不合格的桥梁所占比重并不大。(5)提出了该市桥梁地震风险应对的策略,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加强中小桥梁施工管理、重视桥梁日常维护、拆除服役时间长的危桥、对个别重要桥梁进行加固等具体的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4-01)

马天恩[3](2016)在《中小城市建筑地震风险管理及防震减灾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到目前为止,人类仍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是我们通过切实可行的地震风险管理分析方法,可以评估该地区的地震风险指数、计算建筑物的地震抵抗力、预测某场地在未来出现各种强度地震的可能性。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其防震减灾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思想也是不尽相同的。怎样做好风险管理,如何有效提高广大中小城市的建筑物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对今后城市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建筑抗震新技术及防灾减灾设计的基础上,针对衡水市的城市建设和建筑特点,对中小城市抗震建筑设计要点、抗震设计、经济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还对中小城市地震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从中小城市地震风险管理的内容、步骤等方面对城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以衡水市为例,针对其抗震建筑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6)

王冬[4](2014)在《我国城市建筑基于地震风险分析的保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灾害给我国各类建筑物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不仅产生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了很多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这种影响越来越显着。以往我国地震灾害的补偿资金多由政府提供,覆盖面小且效率不高,而且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困扰,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采用地震保险分担地震损失的做法来对地震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担和转移。为了使我国尽早推进地震保险,研究如何合理厘定地震保险费和费率,以及如何制定较为合理的地震保险制度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建筑的地震保险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我国城市建筑进行地震风险分析。城市群体建筑的风险分析分为传统的风险分析方法和基于地震损失估计概率模型的分析方法。本文对传统方法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了改进;对各个成熟的地震损失估计概率模型的操作机理及主要输出进行充分研究。在地震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损失估计结果,作为厘定保险费和费率的基础。(2)对城市建筑的地震保险费及费率的厘定进行研究。对地震可保性以及地震保险的意义进行探讨;给出各类地震保费和费率的定义及厘定方法,其中结合改进的传统地震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各类保险费及费率的厘定,提出了实用的修正方法,以使现有的风险分析结果的精度满足保费和费率的厘定要求,并结合算例进行了分析论证;给出了基于地震损失估计概率模型的各类地震保费和费率厘定的方法。对基于两种风险分析方法得到的保险费和费率,考虑免赔额和赔偿限额、再保险和巨灾债券、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保单数据的反馈几方面的影响,对保费和费率进行合理的调整,其中对免赔额和赔偿限额、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具体算例进行了讨论。(3)对地震再保险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再保险的分类以及对损失分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再保险的常用定价方法。分析了资本市场替代资金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对资本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巨灾债券常用的四种定价模型。(4)对构建我国城市建筑的地震保险制度进行探讨。对目前我国依靠政府资助和社会救济进行地震损失补偿方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介绍国际上地震保险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例子,其中包括日本、新西兰、美国加州、土耳其和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并分析在此制度中政府部门、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具体职责。(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薛梅[5](2010)在《地震保险在地震面前的尴尬——兼论中国地震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商业保险方式并不适合对地震巨灾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商业保险在地震巨灾面前显现出市场失灵。基于地震风险管理的公共物品属性,地震保险在我国不应完全依赖市场化的商业保险机,地震风险管理应发展成国家支持的政策性业务,使政府供给与私人供给相结合。(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0年06期)

薛梅[6](2009)在《地震巨灾的公共物品性质及我国地震风险管理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风险由于波及面广、灾害重大等特点使地震灾害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及非排他性,从而使其具有了公共灾害物品的属性;另一方面,与地震巨灾公共灾害物品属性对称的地震风险管理同样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我国的地震巨灾风险管理应该放在公共管理的框架内构建,政府应将地震保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列为政策性保障措施,建立地震保险的保障基金,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本文来源于《金融教学与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董伟民,PaneStojanovsky,王自法,ChrisMortgat[7](2009)在《利用小额保险对中国农村住宅地震风险进行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利用小额保险的方法,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住宅的地震风险进行管理。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技术角度或商业运营角度,通过小额保险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住宅提供针对巨灾性地震的保险保障是切实可行的。这种风险分摊和风险转移的保障体系涉及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政府,而所有这些参与者均能从该体系中受益:(本文来源于《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9-06-12)

陶正如,陶夏新[8](2009)在《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地震是我国继1976年唐山地震后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救援和重建中快速反应、积极应对,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地震风险的特点和回顾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说明地震风险虽会给保险业带来严重损失,但并非完全不可保,关键是合理厘定费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地震风险管理中可以将巨灾风险证券化作为地震保险的补充手段。以汶川地震为鉴,在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中,应逐渐减少行政手段的比重,转而更多地发挥市场化手段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孙正成[9](2009)在《关于地震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基于保险职能和政府职能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地震风险该如何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保险在地震风险中的作用如何更大的发挥,包括保险衍生品ART在巨灾风险中的作用;面对地震这样的巨灾风险,政府的作用主要应该发挥在哪些方面,都值得我们思考并找到解决之道。(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陶存文[10](2008)在《地震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借鉴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风险管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全民参与,走法制化、规范化之路,同时,把预防放在第一位,依靠社会资源建立灵活的灾后补偿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期刊2008年13期)

地震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汶川地震震害表明我国桥梁结构具有较高的地震风险。为保证桥梁工程的地震安全,本文以针对华北地区某市桥梁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震害经验总结、现场数据调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开展了桥梁地震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认识如下:(1)完成了该市85座桥梁工程的地震风险情况调查,发现该市存在较大地震风险的桥梁共33座。结合历次地震中桥梁震害经验,总结了影响该市桥梁地震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地基和基础、桥墩、桥台、支座、主梁以及挡块的破坏。(2)基于层次分析确定的各构件对桥梁地震风险影响的权重系数为,地基和基础:桥墩:主梁:桥台:支座:挡块=0.452:0.238:0.113:0.113:0.054:0.03。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一座桥梁的地震风险评估,得出的桥梁抗震安全性鉴定结果与基于专家主观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且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桥梁抗震的安全性等级,更为合理。(3)以全市85座桥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市交通系统地震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完成了该市交通系统地震风险的评估。结果表明,该市交通系统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较好。强烈地震下,尽管有一定数量的桥梁发生破坏,但高速公路、国道等重要线路受到危害较小,可保证交通生命线安全。(4)全市存在较大地震风险的33座桥梁中,由于施工质量差和服役时间长导致抗震不安全的共23座,占不合格桥梁的比例为69.7%;设计方法不合理的桥梁共10座,占不合格桥梁的比例为30.3%。即由于管理原因导致的不合格的桥梁占较大比重,而由于技术水平原因导致不合格的桥梁所占比重并不大。(5)提出了该市桥梁地震风险应对的策略,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加强中小桥梁施工管理、重视桥梁日常维护、拆除服役时间长的危桥、对个别重要桥梁进行加固等具体的应对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风险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蕴遐.地震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再保险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2].刘瑜丽.华北某市桥梁地震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3].马天恩.中小城市建筑地震风险管理及防震减灾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6

[4].王冬.我国城市建筑基于地震风险分析的保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5].薛梅.地震保险在地震面前的尴尬——兼论中国地震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J].金融与经济.2010

[6].薛梅.地震巨灾的公共物品性质及我国地震风险管理模式构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

[7].董伟民,PaneStojanovsky,王自法,ChrisMortgat.利用小额保险对中国农村住宅地震风险进行管理的可行性研究[C].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9

[8].陶正如,陶夏新.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地震风险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

[9].孙正成.关于地震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基于保险职能和政府职能的角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10].陶存文.地震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借鉴思考[J].中国金融.2008

标签:;  ;  ;  ;  

地震风险管理论文-张蕴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