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视角论文-孟晖

离散视角论文-孟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肖·,达拉尔,《散落的种子》,离散,巴勒斯坦文学

离散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孟晖[1](2019)在《放逐与回归:离散视角解读《散落的种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巴勒斯坦英语文学多以驱逐、流亡、离散和思乡为主题,这不仅是因为人数众多的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更是因为他们一直心系家园,绝少被接收国同化。从罗宾·科恩的灾难离散人群理论出发分析巴勒斯坦裔美国作家肖·达拉尔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散落的种子》,小说中的离散、回归、抵抗叁部曲不再局限于对文化冲突的描写,而是真实再现了巴勒斯坦人在地理意义上经历的放逐和离散以及在精神层面上的聚合和回归,以证人文学视角探索与思考当代巴勒斯坦问题、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柯于国[2](2019)在《停顿离散视角下二语写作构思产出的启动压力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停顿离散的渗流边界条件为视角,考察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要素和停顿离散抑制区位。依据写作文本成绩将24名受试分为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采用Matlab和inputlog 7. 0软件探究其启动压力源并验证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离散。研究表明:(1)在二语写作构思范畴内,启动压力决定于正停顿与负停顿的渗流边界量、句式复杂度、二语写作构思的停顿波动幅度和母语磁吸;(2)正、负停顿的渗流量及渗流速率助推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并形成梯度,加剧压力降落幅度,形成"压降漏斗"样态。同时,二语写作构思呈现出一定的启动压力离散样态,故对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进行区位划分(强抑制区位、中抑制区位和弱抑制区位),进而匹配资源集和任务集控制区,以促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效度。(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刘泓,汪世蓉[3](2018)在《“诗意”的跨文化再现:从离散视角论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去——以东坡词的译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典诗词对外译介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不可兼得"的状况及其"孰轻孰重"的争论,而译者基于其身份认同所拥有的文化思维定式是形成这种困局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语境下,"离散"视角不以单向文化心态来解读诗词所蕴含的语言文化特质,而是强调通过对异域文化的直接体验来审视和协调自我与他者的跨文化交流,能更包容地发掘出不同风格译本各自具备的独特价值。在另一种文学体系里能被激活的译本与两种文化都有关联但又不完全囿于其中一种文化,方能增强读者与译本之间更自然、更具创造性的交流。(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8年09期)

朱继萌[4](2018)在《离散视角下《群山回唱》中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勒德·胡赛尼是当代美国族裔文学中颇为出彩的人物,作为移民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特殊的流亡、移民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的语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种族混杂的社会使胡塞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杂身份,特殊的身份令胡塞尼的写作视角更为广阔。卡勒德·胡塞尼的最新力作《群山回唱》成为2013全美最畅销小说之一,写作技巧堪称超越其前两部作品,是胡塞尼成为实力派作家的证明。《群山回唱》将关注的对象指向因战乱而流亡他国的阿富汗移民,将他们面对文化差异时所产生的身份焦虑表露无遗。本文根据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和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借助文化身份认同批评方法,结合文本细读、背景研究等手段,对《群山回唱》中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解读,以探究全球化背景下阿富汗移民在异国他乡身份认同焦虑产生的原因和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方式。从流散视角,对作品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人物的身份困惑和产生的痛苦迷茫,还可以此来窥探和审视作家胡塞尼的文化意识。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对卡勒德·胡赛尼及其作品《群山回唱》进行介绍。第二章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意义等内容。第叁章深入介绍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并对霍米·巴巴在全球化与民族身份认同方面的阐述做了介绍。第四、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对作品中人物的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作为阿富汗裔移民,由于阿富汗文化身份和血统原因,妮拉很难真正融法国主流社会,是异国不被认可的“他者”;而伊德里斯离开阿富汗多年,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已与阿富汗本地人大有不同,是同胞眼中的“他者”。面对尴尬的身份困境,妮拉二者择其一,采取固化单一的身份认同,而伊德里斯也不能协调自己的两种身份,导致了他们更深的身份焦虑。第五章对作品中人物身份构建的方式进行分析。面对本民族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小帕丽在在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努力调和自己的阿富汗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身份,在第叁空间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多元混杂的文化身份。而帕丽为了弥补自己心灵上的巨大空缺,依靠全球化背景,积极寻回自己过去的记忆,实现过去身份与现在身份的统一,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第六章为本论文的结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胡塞尼作品中人物尴尬身份处境问题的分析和身份归属意识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阿富汗移民所面临的尴尬身份处境,探究他们双重或多重的文化身份,加深对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汪世蓉[5](2018)在《离散视角下中国武侠文学的英译及传播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幻、悬疑等类型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走红,使得文学走出去研究需突破"雅俗之争"的禁锢。其他类型文学作品,如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武侠文学译介研究也亟待跟进。将蕴含文化旅行、文化混合涵义的"离散"视角引入译介研究,可更包容地平等对待世界文学共同体中的他者,也可理智协调不同民族文化的审美特性。在数字化全媒体时代,武侠文学译介可依托媒体融合,建立以大众读者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多样化、立体化的市场运作;武侠文学的译介内容、叙事方式也需与英语文化传统和读者审美趣味相对接;兼具"东方式情感模式和西方式思维方式"的华人离散译者应在文学走出去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8年01期)

马英辉,蔡海龙[6](2018)在《中国农民工工资议价能力测度——基于工作搜寻与工资离散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民工的工作参与和市场地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以个体工作搜寻角度切入,利用2013年和2014年两期"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食品需求"调研数据,通过扩展传统工资决定方程并借助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解出农民工与雇主的议价能力。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民工的议价能力强于企业,但仍存在一部分个体的议价剩余被企业压低,这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参与的议价过程并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服务业的农民工议价净剩余高于建筑业和制造业,但稳定性较低;市民化意愿高的务工人员在议价过程中具备更高的议价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倩[7](2017)在《从离散视角探讨《带我回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离散批评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主要研究大规模迁徙的离散族裔群体与当地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融合等问题。其核心是探讨离散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族裔群体的文化身份具有杂糅和不确定性,是在与其他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流散作家因为其混杂的文化身份,自身带有双重视角,作品往往饱含漂泊无根之感,孜孜不倦地寻求理想家园。美国华裔作家Brian Leung的作品《带我回家》流露出明显的流散意识,本文从离散批评的视角主要探讨小说中主人公Wing的文化身份认同。通过分析其心路历程,从最初的身份危机到后来身份认同的新变化,最后对混杂性身份的渴望。文本分析表明,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在差异中不断构建,过程异常艰辛,但最终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文化身份归属点——“混杂性身份”。该篇论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并且集中回顾国内外相关评论。第二章阐释离散理论,主要提炼赛义德、霍米·巴巴、斯图尔特·霍尔相关理论成果。论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是主体分析部分,第叁章着重分析主人公Wing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最初的身份危机,从两方面入手说明这种复杂的情感。第四章论述主人公Wing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冲突和融合中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并表明其对混合身份的展望。第五章得出结论,在全球化和后殖民背景下,离散群体在文化差异中不断更新文化身份,尽管过程艰辛,但应对混合身份和文化共融的空间保持希望。(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董慧[8](2017)在《离散视角解读《被埋葬的巨人》中维斯坦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中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勇敢战胜母龙的贝奥武甫式的英雄。本文力图通过离散理论分析维斯坦这一人物。童年离散的生活状态和痛苦不堪的战争使维斯坦成为一位家园保护者,然而狭隘的仇恨和英雄主义蒙蔽了他的内心,最终维斯坦成为战争发动者。放下仇恨和民族偏见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才会有战争的停歇,才会有美好的生活。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类经历了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快人类文明进程。科技的发(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05期)

范茗[9](2014)在《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全球人口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进而引发了各国之间前所未有的文化交融和碰撞。因此,人们在对文化翻译创作者进行研究时,已不再简单地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来界定其国家归属。但就目前来看,人们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仍停留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或者与之有关的文化冲突等方面,真正对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进行论述的还不多。本文主要从几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入手,探讨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文化翻译创作的特质。(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期刊2014年12期)

王琴玲,黄勤[10](2014)在《离散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回顾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研究是近年来颇受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等领域青睐的一项研究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离散写作及其翻译、离散译者身份研究等方面揭示离散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本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以期对离散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4-08-25)

离散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停顿离散的渗流边界条件为视角,考察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要素和停顿离散抑制区位。依据写作文本成绩将24名受试分为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采用Matlab和inputlog 7. 0软件探究其启动压力源并验证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离散。研究表明:(1)在二语写作构思范畴内,启动压力决定于正停顿与负停顿的渗流边界量、句式复杂度、二语写作构思的停顿波动幅度和母语磁吸;(2)正、负停顿的渗流量及渗流速率助推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并形成梯度,加剧压力降落幅度,形成"压降漏斗"样态。同时,二语写作构思呈现出一定的启动压力离散样态,故对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压力进行区位划分(强抑制区位、中抑制区位和弱抑制区位),进而匹配资源集和任务集控制区,以促二语写作构思的启动效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1].孟晖.放逐与回归:离散视角解读《散落的种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2].柯于国.停顿离散视角下二语写作构思产出的启动压力观测[J].外语学刊.2019

[3].刘泓,汪世蓉.“诗意”的跨文化再现:从离散视角论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去——以东坡词的译介为例[J].学术探索.2018

[4].朱继萌.离散视角下《群山回唱》中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8

[5].汪世蓉.离散视角下中国武侠文学的英译及传播路径[J].文化与传播.2018

[6].马英辉,蔡海龙.中国农民工工资议价能力测度——基于工作搜寻与工资离散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杨倩.从离散视角探讨《带我回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D].深圳大学.2017

[8].董慧.离散视角解读《被埋葬的巨人》中维斯坦形象[J].牡丹.2017

[9].范茗.试论离散视角下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

[10].王琴玲,黄勤.离散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回顾与思考[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4

标签:;  ;  ;  ;  ;  

离散视角论文-孟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