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气流分布流化床的开发与研究

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气流分布流化床的开发与研究

一、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布风流化床的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尤海辉[1](2021)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减容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垃圾焚烧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垃圾焚烧技术作为主要的焚烧技术之一,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垃圾焚烧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部分CFB生活垃圾发电企业出现了CO排放及炉膛中上部温度5分钟均值不能连续稳定达标等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燃烧优化,提升垃圾焚烧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是CFB垃圾焚烧炉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CFB生活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从燃烧优化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升锅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概括介绍CFB垃圾焚烧工艺和CFB垃圾焚烧炉的组成,分析并归纳总结了CFB焚烧炉流体动力学特性、炉内传热模型、燃烧模型、CO生成和燃烧机理、热工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CFB生活垃圾焚烧系统的运行控制要求。(2)对某CFB垃圾炉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深入跟踪分析CO排放状况、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垃圾品质差、垃圾预处理和给料均匀性不够重视、运行调整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出现CO超标排放、运行周期偏短等问题。(3)对CFB垃圾焚烧炉的CO排放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CO超标排放的影响因素。从垃圾预处理、垃圾给料、炉膛受热面布置、炉膛二次风布置、热烟气停留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经过整体改造之后,CFB垃圾焚烧锅炉CO排放数据能够连续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CO时均值浓度能够稳定控制在50 mg/m3以下,日均值浓度可以控制在20 mg/m3以下,锅炉运行周期亦得到了较大的延长。(4)由于生活垃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在线测量仪器对其热值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缺少可靠的热值反馈信号,难以掌握入炉燃料热量的变化,影响控制效果。本文提出利用锅炉运行参数对入炉燃料热量进行虚拟重构的方法,结合CFB垃圾焚烧锅炉的运行机理特点和运行人员经验智慧,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将相关的锅炉运行操作参数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构建入炉垃圾热量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优秀泛化能力,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入炉垃圾热值水平。此外,还利用智能建模算法针对锅炉床温、NOx、汽包水位等参数进行建模研究,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2%以内。(5)CFB生活焚烧炉飞灰产生率普遍在原生垃圾的10%左右,偏高的飞灰率导致锅炉效率下降、运行周期偏短、飞灰处置成本上升。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减量化研究,针对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焚烧炉,设计了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量系统、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和飞灰回燃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降低CFB锅炉的飞灰率。实践结果表明,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系统可以减少飞灰率4%以上,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在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锅炉能够减少飞灰率5%左右,飞灰回燃系统有助于CO排放控制,并且能够减少飞灰率1.5%左右,减少每吨垃圾2kg左右氢氧化钙用量。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及提出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对控制CFB垃圾焚烧炉CO稳定达标排放、延长锅炉运行周期、优化锅炉运行调整方式、降低飞灰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指明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金余其,陆王琳,池涌,马增益,严建华,岑可法[2](2007)在《管式布风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设计了一个直接处理原生垃圾的管式布风流化床焚烧大型试验炉,并进行焚烧试验,研究垃圾的燃烧及排放特性.试验表明,该新型焚烧炉在处理原生垃圾时,具有良好的排渣性能和稳燃性能,在合适的工况下,该焚烧炉可保持较高的整体炉温,炉膛平均温度维持在900℃以上,燃烧效率可达96%以上,HCl、SO2、NOx、二恶英的原始排放体积分数分别为58×10-6、27×10-6、207×10-6,以及质量浓度为0.223 I-TEQ n g/m3,以上排放指标都达到或优于国家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此新型流化床焚烧技术不仅适合于处理热值较高的垃圾,也适合于处理低热值垃圾.

安军,马增益,严建华,朱佳琪,池涌,岑可法[3](2007)在《图像法用于管式布风流化床流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设计了管式布风流化床的布风装置,应用图像测速法研究了流化床内不同控制区域的流化特征。结果表明单管控制区沿纵向高度分成三个阶段:堆积死角区域、横向混合区域和充分发展区域;管间区域内颗粒呈左右对称的45°方向运动。在流化风速提高时,颗粒速度提高,横向混合加剧。在两层布风管中间,布风以气泡形式通过床层,加强了颗粒的运动和热交换,为渣的排出和冷却提供了条件。

安军[4](2007)在《废树脂焚烧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其中,固体废物的处置已成为困扰各国的难题。由于树脂类制品具有美观、质轻、绝缘、耐腐蚀、易加工、难降解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焚烧法具有减容、减量、资源化等优点,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本文提出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的技术来处置废树脂。利用等速升温热天平研究树脂的燃烧和热解特性,得到如下结论:树脂的燃烧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挥发份析出和燃烧阶段,第二阶段为固定碳的燃烧阶段;升温速率对树脂的燃烧和热解过程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它的最终失重率;使用热解产物特性指数来考察树脂的热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树脂的热解特性指数增大,热解产物的释放趋于集中;进行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可以用一级反应来描述树脂的燃烧反应。在小型流化床实验台进行树脂焚烧实验,考察炉膛温度、炉膛高度和烟气停留时间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废树脂焚烧过程中SOx很低;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NOx浓度增加,CO浓度降低。相比于炉膛温度,炉膛高度和停留时间对CO排放浓度的影响更大,较高的炉膛高度及较长的停留时间能降低CO浓度。根据树脂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设计了废树脂焚烧炉,实验表明,其设计合理,其尾气排放完全达到国家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根据流化床焚烧炉的动态特性,设计废树脂焚烧炉DCS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实现了床层温度自动控制。并利用模糊控制技术,设计了汽包水位模糊控制策略,实际运行证明,该方法有过渡时间较短,超调量小,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能很好地克服蒸汽流量扰动对汽包水位的影响。

马文超,陈冠益,颜蓓蓓,胡艳军[5](2007)在《生物质燃烧技术综述》文中认为利用清洁、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燃烧发电技术日益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生物质燃料特性、利用情况、当今主流燃烧技术及生物质燃烧发电概况及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对生物质与煤混烧技术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作了简单介绍。

田凤国[6](2007)在《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循环流化床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DEM)数值模拟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流化床内的气体、颗粒流动特性。基于对颗粒相的离散处理,本文利用气固速度场、颗粒加速度场、压力场、压力波动等特征信息量化分析了流化过程机理。可视化观测、物料分层及其停留时间分布等试验研究则是正确认知流化现象、检验数学模型合理与否的第一手段、合理实施工业应用的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流化过程的CCD (Charge Couple Device)可视化观测与DEM数值预报;气体通过床层的流动行为与流量分配、颗粒的微观运动特征;非均匀布风内循环流化床内气泡运动的可视化分析、颗粒流动规律及其动态混合过程的定量评价、物料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多组分内循环流化床内的分层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的试验研究。采用CCD可视化试验详细验证了DEM模拟结果。对比分析显示,数值模拟成功预报了气泡的形成、分离、长大、爆炸等过程。颗粒受力分析表明:在扩散气流曳力和压力梯度力作用下,射流点处颗粒被外推,初始气泡空穴形成,并且逐步长大。随着时间的推进,底部颗粒所受压力梯度力方向逐渐由向外扩张转变为向里收缩,颗粒涌入空穴底部;空穴最终以气泡的形式脱离布风板进入床层。模拟所得气泡周期与试验结果十分接近。压力信号频谱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分析发现,入口射流速度越快,气泡的产生和通过频率也越高;高射流风速下,高频小幅波动也有所增加。DEM计算过程中,空隙率直接依赖于当地颗粒密度,尾迹的有无则随气泡的进展而变。因此,模拟所得气泡周围压力分布与文献试验结果更为一致:气泡上下两端等压线并不对称,并且内部存在一定的压力梯度。气相速度场直观表明,气泡为低阻空间,具有短路效应,气泡相和乳化相之间存在强烈的气体交换。DEM模拟直观描述了气泡内外的流线特征;流线基本与等压线呈垂直交叉分布,合理反映了流体选择最小阻力途径行进的本质特征;气体流线整体排布较为规则,床内气体表现为层流流动。依据DEM模拟结果,量化考察了床内的流量分配特征。统计显示,在超过临界流化状态的过量气体流量中,可见气泡流量、穿流流量、乳化相中的过量流量分别占7%、36%、57%。穿流作用下,超过临界流化风量的过量流量气流通过气泡捷径导入上部乳化相,而不是生成更多的气泡。流化风速增加,更多的过量气流进入床内乳化相,而两相理论则假定乳化相流量保持在临界流化状不变。可见气泡流动、穿透气流与乳化相气体流动彼此密切相关,将超过临界状态的过量流量完全划归其中某一项则有失恰当。利用颗粒速度场、加速度场、可视化观测图片等数据信息,本文还研究了床内的颗粒运动特征。(1)在床层内部,颗粒围绕上升气泡向下运动;它们在气泡底部“迎面”碰撞,颗粒上抛,并保持一定的容积,形成尾迹;另外,气泡下方颗粒受射流作用进入气泡,也是尾涡来源之一。(2)在床层上部空间,气泡携带颗粒行至床面时呈现不同的弹射现象,主要包括:穹弹射、尾涡弹射、射流弹射。穹爆炸为单气泡爆炸的基本特征;此时,曳力约为压差作用的6倍。风速较高时,尾迹离开床层主体,进入自由空间,出现尾迹喷射。射流风速进一步加快,气泡连续生成,形状拉长、穿透床层,出现高频、高能颗粒射流喷射过程。(3) (u-umf)矢量场和流线显示,气泡爆炸前床层上部空间存在两个局部旋流,左侧涡流呈顺时针方向,右侧为逆时针;而在爆炸过程中,自由空间内的局部气体旋流方向出现逆转。上述局部循环的转换周期与气泡相同。可视化观测发现,由于床层厚度不均,非均匀布风、倾斜布风板流化床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还发生一定的横向偏移;DEM颗粒速度矢量场直观表明床内物料存在定向循环流动。分析认为,高风速区为气泡活跃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向阻力较小的低风速区运动,许多颗粒被带到低风速区。低风速区的颗粒为填补高风速区的气泡离开后留下的空隙将向下移动。另外,采用倾斜布风板设计,低风速区下部的稠密颗粒相在自重作用下具有更为显着的下移趋势。这样就形成了流化床内颗粒的大尺度横向循环流动。颗粒循环流量统计表明,高风速区风速加快,气泡携带颗粒的作用得到加强,内部循环增强;低风速区风速的影响作用与此相反,合理匹配高低风速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入Ashton混合指数,并结合示踪颗粒场变化信息,详细讨论了流化床内的微观混合过程。研究发现,床内物料混合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快速对流混合、缓慢扩散混合、局部剪切混合三种微观机理。在很大程度上,颗粒循环尺度决定了物料的混合方式。与文献试验对比分析表明,Ashton混合指数评价所得混合时间尺度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水平布风板、均匀供风流化床,床内气泡携带颗粒上升运动显着,重力作用下颗粒轴向返混强烈,内部颗粒循环沿轴向贯穿整个床层,轴向混合具有明显的对流特征。均匀布风时,径向气泡特性较为均匀,其横向运动受到限制,内部颗粒循环在径向方向限于气泡周围区域,横向区域间的颗粒交换能力较弱,径向混合则以扩散方式为主。相同条件下,轴向混合速度约为径向混合速度的3.5倍。倾斜布风板、非均匀布风时,左右两侧间的时均颗粒流量远高于水平布风板、均匀布风工况。由于大尺度横向颗粒循环流动,左右两侧区域内的物料存在强烈的对流交换,物料横向混合速度显着加快,与轴向混合几乎相同。建立了DEM流化床传热模型,其中考虑到了气固对流换热与颗粒碰撞传热过程。均匀布风时,受活动范围限制,颗粒局限于同当地气相进行对流换热,其温度分布在较大程度上受当地风温的影响。内循环流化床内的定向颗粒循环运动,增强了物料的横向扩散能力,颗粒在高低风速区交替换热,温度分布有较强的整体平衡恢复能力。颗粒温度场分布对气体温度场分布的依赖程度显着降低。文章最后还针对垃圾成分复杂多变的特点,进行了多组分内循环流化床的混合、分离特性试验研究。分层取样试验结果表明,较大高风速区风速范围内,大块示踪物轴向浓度分布基本保持不变。低风速区风速的增加,该区主体颗粒相运动状态由下移为主转变为流化混合为主,大块物浓度分布发生显着变化。与其他物性相比较而言,大块示踪物密度是影响其轴向浓度分布特性的主要因素。大块物料的平均停留时间先是随高风速区流化速度增加而减小、随后显着回升;对于排渣过程而言,存在一个最有利的流化速度梯度的控制范围。增加低风速区的流化速度,局部返混现象明显,示踪物平均停留时间延长。就示踪物物性而言,对于密度较大的示踪物,若其尺寸增大,则它在床内的停留时间变短。对于密度较小的示踪颗粒,若其尺寸增大,相应在床内的停留时间变长。此外,示踪物形状对停留时间分布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示踪物若趋于球形、表面光滑,则其停留时间变短,反之亦然。研究表明,可燃物与不可燃物处于强分离状态,能够保证充分燃烧与迅速排渣。

严建华,朱建新,马增益,丁经纬,池涌,黄群星,岑可法[7](2006)在《图像法用于流化床颗粒混合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基于相关的图像法速度测量技术,测量了小型二维气固流化床密相区颗粒运动速度分布。并提出了用颗粒速度不均匀指数来衡量流化床内颗粒的速度波动与混合。速度波动对于物料扩散与对流混合均十分重要。在流化床下部,颗粒运动速度往往低于床层表面,但速度不均匀指数则高于床层表面。在床层底部颗粒速度不均匀指数随流化床气泡产生而变化。床层内部混合以对流及扩散为主,而在床层表面,混合以对流为主。床层下部速度波动有利于颗粒在床内的扩散及对流混合。流化风量的增加可以增强颗粒的混合。针对这些结论,在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设计中,对不同的组分选用不同的给料方式,可以促进物料在床内的混合。

叶科[8](2006)在《流化床冷渣器流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受我国燃用煤种和现有煤粉制备系统的限制,风水联合冷渣器经常遇到一风室流化恶化结焦的问题。将风水联合冷渣器传统的板式布风装置改为管式布风,可以有效避免风室结焦。风水联合冷渣器风室处于鼓泡流化状态,本文将对鼓泡流态化下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进行研究。本文搭建截面尺寸125×250mm,高1200mm的冷态实验台。实验选取粒径分别为150-250μm和1-2mm的两种粒径电厂灰颗粒,研究混合颗粒的初始流化风速和大小颗粒的混合与分层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混合颗粒的初始流化风速介于大小颗粒初始流化风速之间,更接近于小粒径颗粒,并随大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增大的趋势先慢后快;混合物料床层膨胀比随流化风速的提高而增大,增大的趋势先快后慢,实验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有较大误差;二元组分颗粒之间的混合程度随大颗粒组分和流化风速的增大而增强;颗粒的分层受时间的影响,当加入物料大小颗粒完全分离时,颗粒之间的混合主要发生在前10s,30s后颗粒之间的混合情况与充分流化时基本相同。实验条件有限,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二元组分颗粒的流化状态数值模拟,弥补某些工况的不足,同时也是对实验结果的验证。数值模拟发现,提高流化风速有利于颗粒的混合,二元组分颗粒之间的混合与分层速度很快,前10s内已基本完成,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本文还对同一流化风速不同粒径二元组分颗粒的混合情况进行了比较,计算发现两种粒径颗粒的粒径越接近,混合情况越好。最后,通过分析床内颗粒速度分布,发现鼓泡床内颗粒的运动方式在轴向为中心处向上、贴壁处向下的内循环流动,而颗粒在横截面是中心处向壁面运动的。

刘刚[9](2006)在《典型危险废物回转窑热处置特性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危险废物因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性而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以焚烧法为代表的热化学处理技术处理危险废弃物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技术日趋成熟,应用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已经成为当前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一个重要工艺。 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危险废物回转窑内焚烧机理研究”(No.50276055),在国内率先对除医疗垃圾外的工业危险废物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典型危险废物的热处置作了基础研究,得到了典型危险废物的理化特性及热重特性等基本数据。首先对典型危险废物进行了热重特性的试验研究,分析典型危险废物在升温过程中的基本失重变化规律,以及其各试验参数,如升温速率和热解气氛对热解特性的影响。试验物料的热重过程可以用气固反应动力学方程dα/dt=K(1—α)n来表示,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后,计算出了各种典型危险废物的焚烧表观动力学参数,并对计算结果值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拟合较好,可以基本反映物料在各个阶段的失重过程。 对电镀污泥的试验发现,虽然电镀污泥内的可燃成分较少,并不适合单独焚烧处置,但高温焚烧法处理减量化明显,原始电镀污泥减重率可达68%以上,即使经过烘干筛分预处理后的电镀污泥减重率也可以达到30%以上,同时高温焚烧可以使得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控制焚烧产物的重金属浸出。焚烧温度、时间和气氛对重金属的析出规律影响各不相同,Ni是唯一没有检测到析出率的重金属,Cr的析出率随着焚烧时间的增加而略有提高,Zn、Cu和Pb的析出率变化规律比较接近,析出率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虽然随着温度的升高Cr的浸出浓度降低明显,但其最低值也要高出国家标准值,对于电镀污泥的焚烧灰渣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置。 对高热值的典型危险废物染料残渣进行试验研究和热力化学平衡计算的结果显示,对于染料残渣类高热值物料,当α>0.4时,600℃~900℃反应放热量基本可以维持自发进行,但为了使C尽可能的燃尽,实现废物的减量化目的,可以将一燃室内的α定在0.6以上,并保证物料在焚烧炉内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反应中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S、Cl排放大大超过《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排放标准,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脱硫脱氯措施;采用气化工况可以减少NOx的大量释放,然后在二燃室鼓入空气进行补燃,补燃温度不低于1100℃。对于热值较高,成分复杂,高分子化合物多的危险废物,在回转窑内焚烧的时候,要注意加强此类危险废物与空气的混和,实现较高的危险废物破坏去除率(DRE)。 本文用示踪粒子法对物料颗粒在回转窑内的运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回转窑内物料颗粒运动特性的模型。对影响回转窑内物料颗粒运动特性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在较低的回转窑填充率工况下,给料速率F对固体物料平均停留时间MRT有着较大的影响,首次在现有的回转窑内固体物料平均停留时间NRT计算经验公式中加入了影响因子给料速率F的影响关系。应用最小均方差法对试验

朱佳琪[10](2006)在《管式布风流化床的流动特性研究及其处理固体废物的工业化应用》文中认为固体废物的处理已成为困扰各国的环境难题。焚烧法具有减容、减量、资源化等优点,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和关注此技术。因此,如何保证垃圾高效清洁稳定地燃烧已成为我国垃圾焚烧处理亟需研究的课题。在对机械炉排炉、回转窑及流化床技术做了详细的技术比较后,指出流化床焚烧技术是适合我国垃圾国情的焚烧技术。针对现有流化床焚烧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型管式布风流化床技术,其在处理成分复杂特别是含有较大份额不可燃物质的垃圾时具有简化垃圾预处理装置及良好的不可燃物排除特性等优点。 本文以管式布风条件下流化床内流动特征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通过开发的颗粒流场可视化软件,对循环流化床内轴径向的流场进行了分析。在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分段测量了全场颗粒矢量速度,得到了循环床上升段内的整个流场分布。此外还对湍流流态化到循环流态化的转变过程提出了判据,研究发现全场颗粒速度脉动STD值在流型转变过程中呈突降趋势。 (2) 对管式布风条件下的流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了管式布风的布风装置。在管式布风试验台上分别对布风管的阻力特性及临界流化风速、管式布风下的流化特征及压力脉动进行了测试。在对管式布风下流化特征的研究中分别对单管控制区、管间控制区、稳定临界流化高度、两层布风管布风作了实验分析。 (3) 进行了不可燃物在管式布风流化床中停留时间特性的研究。对垃圾焚烧中存在的不可燃重物质在管式布风下的停留时间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垃圾中主要的三类不可燃物质为铁类、玻璃类和石块类,试验采用不同直径尺寸的钢球、玻璃球和鹅卵石进行了模拟。试验针对单个重物料和混合重物料,在各种工况下对床内停留时间做了实验研究。 (4) 最后在实验理论的基础上,对应用管式布风技术的工业焚烧炉的典型工况下的运行性能进行了分析。 本文借助自开发的速度场可视化软件对管式布风流化床内部的流动特性做了深入的研究,分为流化特征的研究和排渣特性的研究两部分,结果表明管式布风流化床总体上横向混合剧烈满足垃圾与床料的充分混合与垃圾彻底焚烧的要求。在两层布风条件下,流化床呈现“上横下纵”的流动规律,此设计对垃圾在床中的横向混合燃烧以及不可燃重物料的迅速排除是非常成功的。并从初步的工业化应用效果来看满足焚烧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焚烧技术。

二、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布风流化床的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布风流化床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软”的层面
        1.2.2 “硬”的层面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分析
    2.1 引言
    2.2 CFB垃圾焚烧工艺
    2.3 CFB锅炉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组成
    2.4 CFB锅炉流体动力学特性
        2.4.1 密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2.4.2 稀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2.5 CFB炉内传热模型
    2.6 燃烧模型
    2.7 CFB垃圾焚烧炉中CO生成及燃烧机理
    2.8 CFB燃烧方式的主要特点
    2.9 CFB生活垃圾燃烧运行控制任务
    2.10 本章小结
3 CFB垃圾焚烧炉燃烧诊断
    3.1 引言
    3.2 某电厂CFB垃圾焚烧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诊断
        3.2.1 不同燃烧工况下运行数据分析
        3.2.2 飞灰、底渣取样分析
        3.2.3 典型负荷下炉膛不同位置烟气组分分析
        3.2.4 典型工况能量质量平衡分析
        3.2.5 冒正压问题
    3.3 CFB生活垃圾焚烧锅炉垃圾前端处理分析
        3.3.1 垃圾堆酵状况
        3.3.2 垃圾破碎分选状况
        3.3.3 垃圾给料输送设备
    3.4 本章小结
4 CFB垃圾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垃圾预处理及给料优化
        4.2.1 垃圾堆酵优化
        4.2.2 垃圾破碎、分选系统优化
        4.2.3 垃圾给料系统优化
    4.3 锅炉本体部分改造
        4.3.1 增加卫燃带
        4.3.2 二次风改造
        4.3.3 增加空烟道
    4.4 综合改造后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CFB垃圾焚烧炉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及床温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模型
        5.2.1 多种群遗传粒子群寻优算法研究
        5.2.2 智能建模算法介绍
        5.2.3 热量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选择
        5.2.4 垃圾热值的模糊等级划分
        5.2.5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5.2.6 模型总体优化方案
        5.2.7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8 构建基于SVM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9 构建基于ANFIS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10 构建RF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5.2.11 模型比较结果和讨论
        5.2.12 模型预测热量与实际热量对比
    5.3 床温预测智能建模
        5.3.1 床温特性分析
        5.3.2 床温预测模型变量选择
        5.3.3 床温模型建立
        5.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CFB垃圾焚烧炉飞灰减量方法和技术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CFB垃圾焚烧锅炉飞灰元素和矿物组成
    6.3 尾部烟道转向底灰收集减量
    6.4 循环灰收集减量
    6.5 飞灰回燃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及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管式布风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焚烧试验炉系统设计
    1.1 试验炉设计简介
    1.2 试验设备、方法及内容
2 试验结果和分析
    2.1 燃烧特性
    2.2 排放特性
        2.2.1 酸性气体HCl和SO2
        2.2.2 氮氧化物NOx
        2.2.3 重金属
        2.2.4 二恶英
3 结 论

(3)图像法用于管式布风流化床流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图像测速法原理
2 实验装置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单管控制区域的流场分析
    3.2 管间区域的流场分析
    3.3 纵向流场分析
    3.4 上下两层布风管间的流场分析
4 结 论

(4)废树脂焚烧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废物的定义,种类及来源
    1.3 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水平发展现状
        1.3.1 发达国家
        1.3.2 我国
    1.4 树脂类固体废物及其危害
        1.4.1 树脂类固体废物
        1.4.2 树脂类固体废物的危害
    1.5 循环经济与固体废物处置
    1.6 固体废物的处置方式及比较
        1.6.1 卫生填埋
        1.6.2 堆肥技术
        1.6.3 高温焚烧技术
        1.6.4 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
    1.7 危险废物焚烧炉
    1.8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1.8.1 背景
        1.8.2 焚烧法处置纽扣边角料的优点
        1.8.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饱和聚酷树脂热解及燃烧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热分析方法简介
        2.2.1 热重分析法(TG)
        2.2.2 影响热重曲线的因素
        2.2.3 差热分析法(DTA)
    2.3 实验样品与仪器
        2.3.1 实验样品
        2.3.2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分析
        2.5.1 树脂氧化燃烧反应
        2.5.2 升温速率对燃烧曲线的影响
        2.5.3 树脂的热解特性分析
        2.5.4 升温速率对树脂热解的影响
        2.5.5 不同气氛下热重曲线的比较
    2.6 燃烧动力学参数求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树脂焚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焚烧产生的污染、危害及控制措施
    3.3 实验装置简介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SO_X排放实验研究
        3.5.2 NO_X排放实验研究
        3.5.3 CO排放实验研究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废树脂循环流化床焚烧系统
    4.1 引言
    4.2 循环流化床焚烧技术简介
    4.3 燃料
    4.4 焚烧系统设计
        4.4.1 布风装置的设计
        4.4.2 炉膛设计
        4.4.3 余热锅炉的设计
        4.4.4 给料系统的设计
        4.4.5 烟气净化装置的设计
    4.5 废树脂焚烧工艺流程总述
    4.6 废树脂焚烧炉污染物排放实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焚烧炉控制系统
    5.1 引言
    5.2 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5.3 废树脂焚烧炉DCS系统
        5.3.1 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特性
        5.3.2 DCS控制系统
        5.3.3 废树脂焚烧炉DCS系统概述
    5.4 废树脂焚烧炉下位机设计
        5.4.1 系统变量配置
        5.4.2 PLC的软件设计
    5.5 废树脂焚烧炉上位机设计
        5.5.1 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讯
        5.5.2 组态王开发流程
        5.5.3 上位机功能的实现
    5.6 床层温度控制
    5.7 汽包水位控制
        5.7.1 模糊控制技术
        5.7.2 汽包水位的模糊控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5)生物质燃烧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质资源量及国内外利用情况
2 生物质燃料的基本特性
    2.1 生物质基本成分
    2.2 燃烧特性
3 生物质燃烧技术及发电
    3.1 工业锅炉燃烧技术
        3.1.1 传统的锅炉技术
        3.1.2 流化床燃烧技术
    3.2 生物质与煤混烧技术
    3.3 生物质燃烧发电
    3.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4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问题
5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6)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内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
    1.3 内循环流化床研究现状
    1.4 浓相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1.5 可视化试验研究
    1.6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浓相气固流动的离散单元法模拟理论
    2.1 颗粒离散法
    2.2 气固流动 DEM 数学模型
    2.3 模拟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流化床鼓泡现象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流化床气泡特征研究
    3.3 气泡生成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床层内的气体流动与流量分配
    4.1 引言
    4.2 Davidson 模型
    4.3 环绕气泡的压力分布分析
    4.4 气泡引起的气体流动研究
    4.5 气体流量分配研究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泡引起的颗粒运动
    5.1 引言
    5.2 颗粒系统能量分析
    5.3 气泡周围的颗粒运动分析
    5.4 气泡的尾涡机理分析
    5.5 气泡弹射机理研究
    5.6 自由空间内的气体流动分析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气泡可视化试验研究
    6.3 颗粒流动特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内循环流化床微观混合、传热过程研究
    7.1 内循环流化床微观混合特性研究
    7.2 内循环流化床微观传热特性研究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多组分内循环流化床混合-分离特性试验研究
    8.1 大块物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8.2 停留时间分布试验研究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工作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8)流化床冷渣器流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主要冷渣器
        1.2.1 机械式冷渣器
        1.2.2 移动床式冷渣器
        1.2.3 流化床冷渣器
        1.2.4 其它形式冷渣器
    1.3 课题背景
    1.4 解决方案
    1.5 管式布风的有关研究
    1.6 颗粒流化特性的研究现状
        1.6.1 流态化状态的鉴别
        1.6.2 流化床中的流化特性
        1.6.3 鼓泡床的有关研究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鼓泡床流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装置
    2.3 颗粒的初始流化风速
    2.4 截面流化风速对颗粒流化特性的影响
    2.5 质量配比对颗粒流化特性的影响
    2.6 混合颗粒流化状况随时间的改变
    2.7 小结
第3章 鼓泡流化床的数值模拟
    3.1 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
        3.1.1 概述
        3.1.2 单颗粒模型
        3.1.3 小滑移模型
        3.1.4 单流体模型(无滑移模型)
        3.1.5 颗粒轨道模型
        3.1.6 多流体模型
    3.2 本研究的处理方法
        3.2.1 用Fluent 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3.3.2 网格的划分
        3.3.3 求解器及求解方程
        3.3.4 动量交换系数的选取
        3.3.5 湍流模型
        3.3.6 物性参数
        3.3.7 边界条件
        3.3.8 松弛因子和时间步长
    3.4 计算结果分析
        3.4.1 不同风速颗粒的混合与分层
        3.4.2 不同时间颗粒的混合与分层
        3.4.3 不同粒径组分的二元颗粒混合
        3.4.4 颗粒速度分布的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典型危险废物回转窑热处置特性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引言
    §2.危险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
        2.1 什么是危险废物
        2.2 危险废物的鉴别和分类
        2.3 危险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
    §3.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4.目前国内外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4.1 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4.2 我国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5.回转窑焚烧炉在危险废物处置中的应用
        5.1 国内外对危险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的研究综述
        5.2 回转窑作为热解和气化炉的应用评述
    §6.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典型危险废物的理化及热处置特性
    §1.引言
    §2.典型危险废物的理化特性及成分分析
        2.1 典型危险废物理化特性
        2.2 危险废物工业、元素分析
        2.3 危险废物重金属含量及氯含量
    §3.典型危险废物的热重特性研究
        3.1 典型危险废物的热重特性分析
        3.2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典型危险废物表观热动力学参数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危险废物电镀污泥的热处置特性
    §1.引言
    §2.电镀污泥热处置特性研究
        2.1 试验物料的选取
        2.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焚烧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3.1 焚烧对重金属迁移规律的影响
        3.2 焚烧对重金属浸出规律的影响
    §4.电镀污泥焚烧灰渣的电镜、XRD、能谱分析
        4.1 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结果与分析
        4.2 能谱与XRD晶相分析结果与讨论
    §5.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染料残渣回转窑热解试验研究及热力化学平衡分析
    §1.引言
    §2.连续给料回转窑热解、焚烧试验装置
    §3.染料残渣回转窑内热解试验研究
    §4.染料残渣热处置热力化学平衡分析
        4.1 热力化学平衡分析原理
        4.2 热力化学平衡分析方法
        4.3 热力化学平衡计算过程
        4.4 热力化学平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填充率回转窑物料运动试验及模型
    §1.引言
    §2.低填充率回转窑物料运动特性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物料的选取
        2.3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4 回转窑操作条件对停留时间和填充率的影响
    §3.回转窑内物料运动模型
        3.1 连续体假设物理模型
        3.2 轴向扩散模型
        3.3 颗粒轨迹模型
        3.4 MRT的计算经验公式
        3.5 MRT、RTD模型预测结果与讨论
    §4.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转窑内的传质模型
    §1.引言
    §2.回转窑内传质的非活动层模型
        2.1 非活动层模型的推导
        2.2 快速反应非活动层内的扩散效应
    §3.回转窑内传质的活动层模型
        3.1 活动层形状的推导
        3.2 活动层内的分散效应
        3.3 活动层内的传质
    §4.回转窑内传质的综合模型
    §5.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系统应用方案
    §1.引言
    §2.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处理系统方案
    §3.工程实际案例-医疗废物回转窑焚烧系统
    §4.工程实际案例-工业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
    §5.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创新之处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附录
致谢

(10)管式布风流化床的流动特性研究及其处理固体废物的工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及比较
        1.1.1 综合利用技术
        1.1.2 卫生填埋
        1.1.3 堆肥化技术
        1.1.4 垃圾焚烧技术
    1.2 几种垃圾焚烧技术的比较
        1.2.1 机械炉排焚烧炉
        1.2.2 回转窑式焚烧炉
        1.2.3 流化床焚烧炉
    1.3 现有流化床焚烧存在的问题及新型管式布风方式的提出
        1.3.1 现有流化床焚烧需完善的问题
        1.3.2 新型管式布风方式的提出
    1.4 本章小结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的搭建及测试方法简介
    2.1 引言
    2.2 试验台系统组成及调试
    2.3 基于图像技术的颗粒速度测量方法
        2.3.1 图像法颗粒测速原理
        2.3.2 图像法测速的理论分析
        2.3.3 图像法测速技术的步骤及影响因素分析
        2.3.4 图像法用于全场测速技术的验证
    2.4 基于MMT技术的高速压力信号采集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流场可视化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及可视化软件编制
    3.3 循环床内轴径向流场分析
    3.4 湍流态至循环流化态的流型转变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管式布风流化床流化特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管式布风的阻力特性及临界流化风速的测量
    4.3 管式布风的流化特征
        4.3.1 单管控制区域的流场分析
        4.3.2 管间控制区域的流场分析
        4.3.3 轴纵向流场分析
        4.3.4 稳定临界流化高度
        4.3.5 两层布风管下的流场分析
    4.4 管式布风下压力脉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管式布风连续排渣系统下不可燃物排渣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连续排渣系统的建立
        5.2.1 实验系统
        5.2.2 物料特性及参数标定
    5.3 初步的实验结果与改进
    5.4 单个不可燃物排渣特性的研究
        5.4.1 单个物料在床内的受力分析
        5.4.2 不可燃物物性的影响
        5.4.3 流化风速对排渣特性的影响
        5.4.4 床层高度对排渣特性的影响
        5.4.5 纹笼转速的影响
        5.4.6 物料投放位置的影响
    5.5 混合不可燃物排渣特性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管式布风流化床用于处理医疗废物的工业应用
    6.1 引言
    6.2 医疗垃圾焚烧炉的结构组成
    6.3 典型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3.1 不可燃物玻璃类的排除情况
        6.3.2 管式流化床的温度分布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布风流化床的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D]. 尤海辉. 浙江大学, 2021(01)
  • [2]管式布风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试验研究[J]. 金余其,陆王琳,池涌,马增益,严建华,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12)
  • [3]图像法用于管式布风流化床流化特性的研究[J]. 安军,马增益,严建华,朱佳琪,池涌,岑可法. 能源工程, 2007(04)
  • [4]废树脂焚烧处理技术研究[D]. 安军. 浙江大学, 2007(05)
  • [5]生物质燃烧技术综述[J]. 马文超,陈冠益,颜蓓蓓,胡艳军.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7(01)
  • [6]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田凤国.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7]图像法用于流化床颗粒混合特性的研究[J]. 严建华,朱建新,马增益,丁经纬,池涌,黄群星,岑可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6(05)
  • [8]流化床冷渣器流化特性的研究[D]. 叶科. 清华大学, 2006(02)
  • [9]典型危险废物回转窑热处置特性和技术研究[D]. 刘刚. 浙江大学, 2006(01)
  • [10]管式布风流化床的流动特性研究及其处理固体废物的工业化应用[D]. 朱佳琪. 浙江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新型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管式气流分布流化床的开发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