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现象论文-刘保美

审美文化现象论文-刘保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文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丝文化,审美静观,审美危机,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文化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保美[1](2017)在《粉丝文化现象中的审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媒介和数字媒体等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粉丝群体也空前壮大起来。由于粉丝具有群体性、组织性和参与性等特性,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当今文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由于粉丝文化主要地以文化艺术产品为活动内容,从审美角度进行研究就不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了。论文绪论部分探讨了粉丝群体在我国空前壮大的原因以及所发挥的巨大文化影响力,并在概述国内外关于粉丝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对粉丝文化进行审美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一章论述了粉丝在审美观照方式上的复魅化特征。与传统审美所强调的审美静观、与对象保持心理距离不同,粉丝由于对偶像的崇拜,他们的审美是一种带有感性迷狂色彩的无距离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表现为高情感的投入,还表现为肢体的全面投入,同时也表现为审美个体之间的相互感召和激发,而所有的这些都使得粉丝的审美成为一种解放感性的集体狂欢。第二章论述了粉丝的日常生活比普通大众带有更为鲜明的审美化特征。这一特征不仅表现为粉丝日常生活空间的偶像化,而且表现在粉丝与生活商品之间关系的情感化,同时还表现为粉丝对偶像行为的高仿化。粉丝正是通过强烈的践行精神使自己的生活成为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品。第叁章论述了在粉丝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审美趣味共同体。由于粉丝的审美活动不仅注重与作品之间的纵向交流,而且也很注重粉丝之间的横向互动,这就很容易形成具有大致相同审美偏向的审美趣味共同体。审美趣味共同体不仅遵循着来去自由的组合原则,而且追求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而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形成的审美趣味共同体则为粉丝提供着伸张个性、寻求归属的多重情感满足。第四章论述了粉丝作为审美文化创作者的能动身份。在“颂神”和寻求社群认同等心理需求的驱动下,他们不仅通过发表评论、提出建议左右着文艺生产的方向,而且还亲自动手创造审美文化文本。这些由粉丝个人或者群体创作的文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塑造着一种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伙伴关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五章则对粉丝文化现象中所可能隐含的审美危机进行了分析。由于粉丝身上所蕴含的盲目性以及商业价值,粉丝审美很容易受到商业和技术的控制,并因此使审美陷入攀比模式和偏执心态之中。同时,文化市场上流行的小鲜肉文化以及那些四不像的艺术类型也与粉丝审美中的盲目性和偏执性存在直接的联系。结语部分主要指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在移动数字媒体全面普及的当今社会,粉丝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在偶像面前的独立性,同时也需要在审美中多一份理性和批判意识,才能促进自我审美以及大众文化的健康持续。(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3)

齐伟,李佳营[2](2016)在《论华语电影的二次元审美文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的持续下沉,以青年亚文化形态聚居于互联网空间的"二次元"文化,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审美趣味的重要力量。本文试图在电影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当下"二次元"文化如何介入并影响电影的影像风格与叙事逻辑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6年05期)

阎小龙[3](2016)在《当代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文化现象的审美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6年06期)

王立民[4](2015)在《“查干湖诗歌群落”的文化现象和审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干湖诗歌群落"的崛起中国是一个浃泱的诗歌大国,翻开中国诗歌波澜壮阔的长卷,就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古代关于湖的诗写得最多的是南方西湖,而当代关于湖的诗写得最多的则是北方查干湖。西湖诗源于唐朝,12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写西湖的诗不过几千首。然而,查干湖诗发迹于本世纪(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5年02期)

周星[5](2014)在《审美位移与祛魅得失:当下艺术文化现象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是人类对于物质存在之上的精神情感创造的对象,艺术的形而上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物质世界中的独特精神特性,以及双方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借用关乎艺术对象的"对牛弹琴"说法来比拟,"对牛弹琴"既是说明艺术对于非艺术对象的难以同构关系,也是艺术难以成为物质社会的共融现象。但其实还可以强调的是:无论世事变迁如何,那"琴"之艺术质地一定存在,但不能不考虑这"牛"——物质环境的适应关系。于是微妙(本文来源于《创作与评论》期刊2014年06期)

姚卫华[6](2013)在《试析90年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出走”与“回归”——以9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的审美文化现象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背景影响下呈现出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型态势。大众文化在转型的浪潮下,是"出走"还是"回归",是盲从,一味在市场的诱惑下迷失;还是冷静,坚持审美的终极价值关怀,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困惑的焦点。本文以90年代处于大众文化中亚文化领域的内地流行音乐为例,从其商业化、日常化、快餐化叁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此映射90年代中国内地审美文化现象的一些突出特征,及其时代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3年05期)

杨婕[7](2013)在《以小说为例,谈90年代中国内地审美文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代审美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式,文章主要以文学现象为例来谈,兼及其他一些文化现象,可以看出其复杂性所在,即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并存,力图分析文中所列的举审美文化现象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并指出90年代审美文化现象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09期)

陈孟云[8](2012)在《魂的再塑:乔臻有声语言艺术审美文化现象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2年10期)

肖琼,颜桂英[9](2012)在《古镇文化:寻找人类审美真实需要的表意实践——以云南丽江古镇文化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旅游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以云南丽江古镇文化现象为例,以拉康的欲望分析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分析参照,将古镇文化旅游热现象与人的审美需要以及社会性需求连结起来,从而触摸到现代人审美体验的变化和情感结构的危机表征。(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姚晓婷[10](2010)在《从地域文化现象看山西民歌的审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分支,山西的音乐文化始终与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流交织在一起,既有相对统一、具有中华民族音乐风格共性的一面,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极富地域和民族音乐风格的一面。在山西,东、西、南、北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原生民歌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从体裁和演唱形式来看,可归纳为五大类,即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和套曲。(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0年04期)

审美文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的持续下沉,以青年亚文化形态聚居于互联网空间的"二次元"文化,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审美趣味的重要力量。本文试图在电影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当下"二次元"文化如何介入并影响电影的影像风格与叙事逻辑展开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文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保美.粉丝文化现象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齐伟,李佳营.论华语电影的二次元审美文化现象[J].电影艺术.2016

[3].阎小龙.当代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文化现象的审美困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4].王立民.“查干湖诗歌群落”的文化现象和审美价值[J].博览群书.2015

[5].周星.审美位移与祛魅得失:当下艺术文化现象透视[J].创作与评论.2014

[6].姚卫华.试析90年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出走”与“回归”——以9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为例[J].参花(下).2013

[7].杨婕.以小说为例,谈90年代中国内地审美文化现象[J].青年文学家.2013

[8].陈孟云.魂的再塑:乔臻有声语言艺术审美文化现象透视[J].学术探索.2012

[9].肖琼,颜桂英.古镇文化:寻找人类审美真实需要的表意实践——以云南丽江古镇文化现象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2

[10].姚晓婷.从地域文化现象看山西民歌的审美价值[J].丝绸之路.2010

标签:;  ;  ;  ;  

审美文化现象论文-刘保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