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建构论文-王永桂,叶姗,江红

场所建构论文-王永桂,叶姗,江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场所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文化记忆,文化认同

场所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桂,叶姗,江红[1](2019)在《记忆场所视角下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基于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高宇[2](2019)在《浅析医院建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以及场所精神的发展建构策略——以上海市肺科医院10、11、12号楼建筑改造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对就医条件的要求提高,大城市的医院建筑普遍都面临扩建、改建、改造的需求。对医院内部老建筑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满足使用功能改造的前提下进行老建筑改造设计必须将所在场所文化与场所精神融入其中,发现发展场所精神、建构新的逻辑,妥善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关注尊重文化,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使用功能与文化特点,有自身特色的改造之路。(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19年03期)

王文慧[3](2019)在《场所建构:创新型校园的思考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这个词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狭义的解释是"基地(Site)",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Land)"或"脉络(Context)"。诺伯舒兹认为,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即不再将建筑只作为物体考虑,而是从外部构造和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统合考虑,从"物"的视角转变为"场"的视角,更加重视使用者的实际体验和主观立场。(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05期)

崔彤,王一钧[4](2019)在《模件化思维下“科学共同体”的场所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叁个案例均具有"城市之中、山水之间"的场地特质,为了打造高效、创新、有机的"科学共同体",运用源于自然和中国传统的模件化思维,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秩序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模件组合设计,力争建构系统性的创新型校园。(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05期)

谷超,王文进[5](2019)在《新媒体时代戒毒场所外宣工作机制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正受到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关注,关于戒毒场所康复戒治模式、教育矫治方法、社会帮教成效等方面的报道频见报端。可以说,外宣工作已经成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引发笔者对戒毒场所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王梦婕[6](2018)在《基于电影建筑学的旧城改造中场所精神建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旧城改造正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旧城的存在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里,这里往往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承载着旧城居民许多的记忆,每个旧城区都有着自己的场所精神。而在过去的旧城改造中,大多数的旧城改造只重视了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最后导致改造后的空间集体记忆的消失和场所精神的沦丧。电影艺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诞生时间最晚,但是影响力却最为深远,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艺术表现最能抓住观众的内心,唤起观众的某种记忆,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而这恰恰是场所精神所需的。因此本文想借鉴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建构建筑空间中的场所精神,并将其作用于旧城改造中。本文首先提出了电影建筑学这一概念,并对其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论述,明确了电影建筑学是借用电影的艺术表现方法进行建筑创作的一种的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接着对旧城改造中场所精神建构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场所精神建构的要素包括空间情节和知觉体验。然后,将电影实例和建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如何通过营造空间情节和表现知觉体验,进而建构出建筑空间的场所精神。最后将总结出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试验于武汉市红钢城的旧城改造设计中,以实现旧城改造中场所精神的建构。(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期刊2018-12-24)

王冬冬[7](2018)在《纪录片叙事场所建构策略分析——从《生门》和《人间世》的创作方法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媒介竞争白热化和大众文化消费特征的共同作用下,栏目化的纪录片需要在叙事和生产流程的配合上形成突破,以解决保证作品具有稳定的深刻性、鲜活性和戏剧性的可能。《人间世》等纪录片通过对叙事场所进行建构来调动题材、叙事和流程之间的关系,使之适合纪录片栏目化播出的需要,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艺术评论》期刊2018年05期)

贾章范[8](2018)在《视频监控场域下公共场所隐私权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场所隐私权暗含公共秩序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亟需进行全新的理论建构,制度重心亦从场所的判断转变为个人的全面保护。公共场所隐私权应由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匿名性权利的赋予原则和合理隐私期待原则叁部分组成"一体两面"的理论框架,既能有效履行公民在现代社会的契约义务,又能通过匿名化权利的赋予为人格自由的发展留下空间,更通过合理隐私期待完成特定主体与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的制度衔接,使得特定主体人格尊严之维护与社会整体秩序之稳定达成有效平衡。(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詹长浩[9](2018)在《基于闽南地域特征的社区书院场所空间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国学复兴大环境影响,厦门地区推广一种以社区为单元的全民教育性公共建筑——社区书院,希望依托社区书院传播优秀国学思想和闽南精神,帮助社区居民重塑礼德价值观和传承闽南精神。为满足社区书院的模式化开展需求,现有社区书院常利用现代建筑或保留古建中置入社区书院功能,其场所空间既没有传统闽南书院场所空间特征,也未凸显闽南地域特征,因而引出本文对如何建构具有闽南地域特征的社区书院场所空间的研究探讨。本文借助场所精神和建筑符号学理论,以社区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闽南书院原型的场所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提炼传统闽南书院场所环境空间、场所功能空间、场所精神空间特征,结合对现有社区书院的场所空间现状、场所功能空间需求以及场所精神空间追求的归纳研究,提出“古韵今神”的社区书院场所空间建构设计策略,即“绘点、构线、置面、塑体”的闽南地域特征场所空间建构设计策略,包括场所空间符号的现代性重构、场所空间“静”线与“动”线序列建构、场所功能空间院落式布局以及场所精神空间的地域性营造。借助该策略建构的社区书院场所空间沟通传统闽南书院、社区书院、闽南社区居民,结合相关社区功能活动的开展,帮助社区居民了解传统士儒文化和闽南文化,传承国学思想和闽南精神。最后,本文结合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区书院改扩建项目的场所空间建构设计实践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新的研究展望,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对厦门地区如何建构具有闽南地域特征的社区书院场所空间提供借鉴指导。(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峥能[10](2018)在《场所认同的多元性与时间性:对当代中国场所认同建构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全球城市化浪潮中——尤其在城镇化如火如荼的中国,场所的加速变迁令当代城市陷入认同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场所认同的概念建构。在回顾和审视中西方社会科学和设计专业中有关场所认同的主要理论和研究后,本文提出将场所认同的哲学概念理解为一种多元性和时间性建构。基于这一理念,本文通过叁个案例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场所认同建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案例试图从不同维度出发,展现对当今中国场所认同建构的复杂性的全景式解读。整体而言,本文认为在中国的城镇化实践中,场所认同的建构应当将认同诉求的多元性和时间性、多重尺度,以及场所认同随时间的改变全部纳入考量。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场所认同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对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的批判性思考,同时也是对当下千余座正在经历及可能经历城镇化的村镇的前瞻性关照。(本文来源于《景观设计学》期刊2018年01期)

场所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对就医条件的要求提高,大城市的医院建筑普遍都面临扩建、改建、改造的需求。对医院内部老建筑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满足使用功能改造的前提下进行老建筑改造设计必须将所在场所文化与场所精神融入其中,发现发展场所精神、建构新的逻辑,妥善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关注尊重文化,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使用功能与文化特点,有自身特色的改造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所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桂,叶姗,江红.记忆场所视角下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基于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的个案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高宇.浅析医院建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以及场所精神的发展建构策略——以上海市肺科医院10、11、12号楼建筑改造项目为例[J].工程与建设.2019

[3].王文慧.场所建构:创新型校园的思考与探索[J].建筑技艺.2019

[4].崔彤,王一钧.模件化思维下“科学共同体”的场所建构[J].建筑技艺.2019

[5].谷超,王文进.新媒体时代戒毒场所外宣工作机制的建构[J].传媒论坛.2019

[6].王梦婕.基于电影建筑学的旧城改造中场所精神建构初探[D].长春工程学院.2018

[7].王冬冬.纪录片叙事场所建构策略分析——从《生门》和《人间世》的创作方法说起[J].上海艺术评论.2018

[8].贾章范.视频监控场域下公共场所隐私权的理论建构[J].宜宾学院学报.2018

[9].詹长浩.基于闽南地域特征的社区书院场所空间建构研究[D].厦门大学.2018

[10].陈峥能.场所认同的多元性与时间性:对当代中国场所认同建构的批判[J].景观设计学.2018

标签:;  ;  ;  ;  

场所建构论文-王永桂,叶姗,江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