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层解释图制定过程中m、n值的合理性分析

油水层解释图制定过程中m、n值的合理性分析

一、制订油水层解释图版过程中m,n取值合理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运[1](2021)在《华庆油田长4+5油藏建产有利区预测》文中指出华庆油田长6以及长8油藏自2008年开采至今,地质条件优越的区块基本已经少之又少了。经过大量的勘探与实验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又新开发出了白131与白84以及白447等多处长符合长4+5建产的油藏区。初期依靠自然能量开发,由于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大、含油饱和度高,前期产量较高,但随着开发时间延长,地层能量下降,油井供液能力变差,边部油井含水上升等矛盾出现,开发形式变差。目前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常规测井解释图版法无法有效识别油水层,部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常规的Rt-Ac交会图版无法有效识别油水层。二是已开发区单井产量未达标,阶段递减大;部分采油井含水高,无有效治理手段,需进一步对长4+5油藏开发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三是长4+5油藏提液降水技术尚未取得突破,储层改造以常规压裂、定点多级为主,试油油水同出,定点多级单井产量较常规压裂有明显提升,但初期含水较高,提液降水等提单产技术仍需进一步攻关。针对华庆油田存在的问题,在对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研究,开展测井精细二次解释,结合白131区开发效果,深入剖析长4+5层油水分异特征及规律,探索提液降水等提单产技术,在充分考虑现有井网形式以及本地区砂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筛选评价建产有利区,实现对探明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开发。

张卫刚[2](2020)在《姬塬油田东南部铁边城区块延长组中下组合储层特性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延长组中下组合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油田深部层段石油勘探开发备受关注的新层系。铁边城区块位于姬塬油田东南部,延长组中下组合的长8、长9油层组在J51和W554等多口探评井试获工业油流,显示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对其储层条件、成藏和富集分布规律等研究薄弱、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本文采用钻井地质、岩心描述和样品测试数据约束下的测井解释、储层地质建模与油藏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开展了研究区长8和长9油层组的物源分析、沉积微相与相控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四性关系研究和油水层识别,并进一步结合油-源对比、成岩-成藏时序关系及其源-储压差驱动力研究,综合探讨了长8和长9油层组的成藏主控因素和有利区分布。主要取得如下几点新的成果及认识:(1)碎屑矿物、图像粒度与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编图明确了铁边城区块长9至长8油层组的主控物源体系及其沉积微相特征,认为它们主体受控于NW-SE向的(盐-定)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近末端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沉积微相。其中,长9油层组上段在研究区西南部夹含有局限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长8油层组在研究区东南部夹含有前三角洲亚相沉积。(2)岩心测试、测井解释与试油试采数据综合分析揭示,研究区长9砂岩属于超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主值分布在(7~14)%、平均为10.16%,渗透率主值分布在(0.05~3)×10-3μm2、平均为0.46×10-3μm2,有效储层孔、渗、饱参数下限分别为8.0%、0.1×10-3μm2和50%;长8砂岩属于典型的致密储层,孔隙度分布在(4~10)%、平均为6.98%,渗透率分布在(0.01~0.3)×10-3μm2、平均为0.112×10-3μm2,有效储层孔、渗、饱参数下限分别为6.0%、0.05×10-3μm2和31%。(3)储层岩石学与成岩孔隙演化研究表明,研究区接近三角洲前缘末端沉积的长8、长9油层组砂岩粒度较细、石英含量相对较低、长石和塑性岩屑含量较高、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减孔率高达61~67%)、较强的晚期碳酸盐及伊利石胶结作用(减孔率接近18~28%)和相对较弱的中期溶蚀作用(增孔率5.1~8.2%),并于早白垩世晚期达到最大埋藏成岩和基本接近现今砂岩样品测试物性的超低渗-致密储层条件。(4)烃源岩与原油样品GC-MS测试资料及其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区长8储层原油的17α(H)-C30重排藿烷(C30*)丰度很低、C30*/C30藿烷仅为0.08,C29Ts/C29降藿烷低至0.42,主体属于源自长7油页岩的Ⅰ类原油;长9储层原油的C30*丰度较高,C30*/C30藿烷接近0.28,C29Ts/C29降藿烷为0.77,显示出长7油页岩为主、兼有长9暗色泥岩贡献的Ⅰ-Ⅱ类过渡型原油特征,从而也指示长9油层组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5)成岩-成藏过程、源-储压差驱动力与成藏有利区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和长9油层组主要发育超低渗-致密岩性圈闭和低幅度鼻状构造-岩性圈闭两种油藏类型,油气充注成藏与储层成岩致密化近于同步发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123~105)Ma的最大埋藏增温期;成藏有利区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效储层甜点区分布和源-储之间相对较高的过剩压力差(>5.0MPa)驱动力条件。

黄静[3](2019)在《乾安地区致密油水平井解释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长期开发,开采常规油气资源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升高,非常规油气成为未来油气资源开采的重点,其中致密油勘探开发是继页岩气之后全球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由于Williston盆地Elmcoulee ba kken组的工业开采初见成效,使美国原油开采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相比起国外,我国致密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的技术方面页已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勘探发现,有很大潜力为中国未来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一般致密油的开采都是先压裂后水驱,总有机质含量TOC由于取芯成本高昂,不易形成连续的结论,给烃源岩丰度评价带来不便,难以精确、富有成效地指导致密油的勘探开发,给非常规油气开采工作带来了困难。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泉四段油藏为源下油藏,位于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油藏储量丰富,面积4600km2,储量规模5.0亿吨,探明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其水平井多集中在特低孔、超低渗的薄层油藏,大多储层物性较差。除常规油外,吉林油田乾安地区近期将重点勘探开发致密油领域。本文收集整理乾安地区水平井及直井测井、试油等资料,通过对乾安地区水平井储层参数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等进行测井评价,建立解释模型,划分储层类型,建立油水层识别标准,对比试油资料,油水层识别标准符合率达91.4%。利用水平井测井解释软件DIPLO G对水平井与其导眼井或邻井进行二维解释成图,选取基线段,获取基线段测井参数,建立改进后的三参数致密油T0C模型,与经典的△LogR模型对比,改进后的TOC含量模型精度更高,误差相比于△LogR模型减低近5%。再分储层研究致密油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并验证其准确性,结合各项测井参数,将研究工区10 口井110个地层,根据T0C含量划分成四类储层。研究T0C含量与测井参数的关系,发现在不同T0C含量的储层中,含有饱和度与排烃距离与孔隙结构均呈负相关。结合阿尔奇公式计算三口井41个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大多数水平段含油饱和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排烃距离H计算出的含油饱和度误差为1.28%,孔隙指数计算出的含油饱和度误差为1.34%,可用于指导致密油勘探开发,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鹏[4](2018)在《卡托夫油田石炭系油藏描述》文中指出俄罗斯卡托夫油田自1987年投产,时至今日由于原先技术认识不足、滚动开发后未对资料进行更新等原因,油田未妥善对各个层进行地层划分、同时区块构造认识不够充分、储层评价不够精细。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及其他基础资料,系统地对前人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进行复核与补充。基本工作及认识如下:使用把握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等厚对比原则,采用拉平剖面-填平补齐、空间闭合的对比方法,形成卡托夫多条地质主干剖面,进行了各小层的边界划分;根据测井曲线形成储层参数模型,通过岩心数据使用地质学统计方法形成各层物性参数图版,并进行地层解释评价;使用岩心及测井数据计算储量相关参数,并使用容积法进行储量计算,通过渗透率、丰度、可采性等多个角度对储量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共将波多尔组、卡什尔组、维列伊斯组、维宪阶、杜内阶五个油组的20个层进行了界线统一,并细分了维宪阶的III和IV号层;波多尔组、卡什尔组和杜内阶为开阔的陆棚环境,维列伊斯组处于陆棚边缘环境,维宪阶为潮汐三角洲;本油田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碳酸岩储层孔渗普遍较差,非均质性较严重;而碎屑岩储层孔渗较好,非均质性也相对较弱;卡托夫油田油藏构造类型简单,储层特征变化大,油藏主要控于背斜、岩性两大因素;通过含油储集体为单位进行储量计算,具有主力含油储集体个数少,所占地质储量多,地质储量集中程度高的特点;卡托夫油田属于浅层、中丰度、中产、中型油田。对卡托夫油田的油藏描述与储层评价,对后期开发、二次采油等方案的具体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王松[5](2018)在《哈拉哈塘油田新垦4井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使得有效储层识别和流体关系判别困难重重,为此有效开展测井综合评价对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哈拉哈塘油田新垦4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综合利用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测井资料和试油试采资料重点对储层的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进行识别与评价。首先通过岩心、薄片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认识了目的层系孔隙类型,根据储集空间的不同组合,将储层划分为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储层,并在常规测井的基础上结合成像测井进一步划分,总结归纳各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然后,分储层类型计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参数,结合成像测井评价裂缝发育情况并计算储层的孔隙度频谱,进一步识别有效裂缝和有效孔洞,用交会图法和类比法确定有效储层的物性标准;最后,利用常规测井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分储层类型做孔隙度-电阻率交会图版,半定量识别储层油水关系,计算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地层水电阻率频谱,定性识别油水层,进一步计算视地层水电阻率均值与方差,并制作交会图定量识别油水层;结合有效储层物性标准建立电性标准,完成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综合评价。

廖文婷[6](2018)在《陆相高速薄砂层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固结良好的陆相沉积地层中,砂岩速度通常高于泥岩,有效砂岩速度则介于低速泥岩与高速致密砂岩之间。在复杂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下,地震中的有效储层信息往往被更多非储层信息所掩盖。有效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决定着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风险与成本。本文以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岩石物理-地质建模-地震正演研究为切入点,从成因出发,研究储层、非储层因素对地震响应的贡献;再以地质成因为指导,去伪存真,从地震中获取有效储层信息,建立了适合陆相沉积盆地的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技术系列,成果和认识如下:(1)对影响戴一段地震响应的储层、非储层因素进行宏观排序,按重要性依次为:压实作用与固结史、沉积旋回、岩性、孔隙度、流体——明确了储层的贡献地位。(2)结合岩石物理正演与钻井实测资料,定量分析了岩性、孔隙度、流体、埋深、沉积旋回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砂组的储层参数解释量板。(3)结合地震正演模型与实际地震,分析储层参数与地震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的关系,明确了储层地震敏感属性。(4)针对横向相变快、井点分布不均的问题,建立相控-测井约束反演流程,使地震反演成果更符合地质规律。(5)针对纵向沉积旋回多、埋深跨度大、砂岩与泥岩速度叠置的问题,建立岩石物理分步解释技术,剔除非储层信息,实现储层参数定量预测。(6)优化了地质统计学反演流程,使其适用于井控少的勘探区块,有效提高了储层预测纵向分辨率。(7)针对不同地质、地震条件,组建合适的储层预测路线,落实一批隐蔽圈闭,发现了肖15、周64、邵23、黄166等一批隐蔽油藏。

李思[7](2017)在《华北油田重点探区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华北油田重点勘探区带四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区带油水层识别图版和标准。目前核磁共振测井流体识别的差谱、移谱法由于受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的影响,还存在局限性。针对这一现状,利用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即构建水谱法,定量识别流体性质。本文提出了核磁识别稠油层的方法,由于在不同物性条件下,不同粘度的原油核磁共振的响应特征也不同,对于高渗透性层,轻质油为双峰特征,峰值高,谱峰偏右;随着油质变重,T2谱峰降低,峰值左移,T2谱也由双峰变为单峰。因此,在利用核磁共振资料识别流体性质要充分考虑孔隙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渗透性条件下,不同流体性质的T2谱特征,总结出利用核磁共振资料识别流体性质的适应性。本文提出了四种识别气层的方法,泊松比与拉梅系数重叠法或交会图识别气层、拉梅系数与气体压缩系数重叠法或交会图识别气层、泊松比与体积模量重叠法或交会图识别气层、利用纵波幅度衰减可以有效判断气层,这些方法在华北油田L地区得到了充分应用。本文通过对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产能预测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以渗流理论为基础,基于孔隙结构评价的自然产能测井分析技术,并针对华北油田重点勘探、开发区块建立JZ、EL地区产能评价的方法、图版和标准,形成适用于生产快速产能评价的流程、规范。

郭宇[8](2017)在《乌尔禾百口泉组低渗油藏流体分布特征及合理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低渗透油藏原油资源量大、分布广、开发前景广阔,但低渗透油藏也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强等特点,储层流体分布情况受这些因素影响而更加复杂。所以,对油藏储层流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合理开发油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本文以乌尔禾乌5井区百口泉组油藏为例,收集研究区各项资料,在大量调研储层流体分布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1)根据研究区油藏地质相关资料对油藏地理位置、储层构造、沉积环境、四性特征、渗流特征等各项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确定了研究区百口泉组油藏油藏类型;(2)通过大量调研储层流体定性识别方法与流体饱和度定量分析方法,结合研究区资料收集情况选取了直观判别法、曲线重叠法、交会图法开展储层流体定性识别研究,选取含油高度法和阿尔奇法开展流体饱和度定量分析研究;(3)一方面,从定性角度构建了孔隙度-深浅双侧向电阻比交会图定性识别储层流体特征;另一方面,从定量角度先利用含油高度法宏观分析了储层流体分布特征,确定了主力油层宏观油水分布特征,其次对研究区阿尔奇公式进行了修正,构建出了修正后的阿尔奇公式交会图版,定量分析了储层流体饱和度;通过分析研究区储层流体饱和度分布情况与储量分布情况,对其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流体饱和度分布影响因素;(4)通过分析研究区生产现状及单井产能,对研究区产能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流体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分为东、中、西、南四个分区,并对研究区影响产能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确定;(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分为已开发区(东、中、西)与未开发区(南)开展了合理开发对策研究,通过不同分区典型井区合理开发方式的确定对已开发区合理开发方式进行了论证,确定了分区开发开发效果更好;南区则根据饱和度分布进行了井网部署研究,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李英杰[9](2017)在《LG油田油水层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G油田开发的主要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但由于该区油水分布复杂,油水同层十分发育(油水同层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67%;统计区内探评井试油资料,油水同层占试油总层数的53%),油水层识别难度大,从而影响了射孔方案的编制和储量的有效有序动用,为此,本文开展了对LG油田复杂油水识别方法研究,为油田产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通过测井、录井、取心、试油等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研究,通过校正后的AC、GR曲线交会图,确定曲线的合理性,从而建立储层“四性关系”,并在“分区、分段、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储层的流体识别方法,分区分类建立油水层解释模型。通过岩电实验,选取适合不同孔隙类型的油水解释评价参数,分区研究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建立产水率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油水同层细分模型,还通过分析低阻油层、高阻水层成因,建立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识别方法。本论文通过对全区已有的岩心物性分析化验数据、重矿物含量及组合关系、粘土矿物绝对含量及相对含量、粒度分析、压汞毛管压力等多项实测资料的组合和统计,结合已有的沉积相、构造特征,开展LG油田油水层解释方法的研究,建立精细的地质模型,分区、分类建立油水层解释图版和含水率解释模型,为LG油田的大面积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王亮[10](2016)在《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杏北扶杨油藏位于大庆杏树岗油田北部,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测井系列的测井解释标准不统一,且与钻井取心、录井解释、试油试采资料的误差较大,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变化大,导致储层参数解释及油水层识别难度大。本文通过对杏北地区的关键井取心、试油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储层进行“四性”关系研究,得出岩性较粗、物性较好、含油性好的深侧向电阻率高,反之亦然,并进一步建立储层“四性”关系图版,分析了扶杨油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GR、声波、密度和粒度中值等参数建立了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综合运用含油产状法、试油法等多种方法确定了地层有效厚度的物性和电性下限,杏北扶杨油层物性标准为:有效孔隙度≥9.0%,空气渗透率≥0.1×10-3μm2;油层电性标准为:Δt≥73μs/ft、RT≥14Ω·m。然后应用电阻率-自然电位关系图版法、电阻率与孔隙度平方之积-自然电位关系图版多参数分步识别油水层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利用建立的模型处理了3口实际测井资料,处理结果与试油结果吻合效果好,说明建立的解释方法适用于杏北地区扶杨油层的储层流体识别与评价。为深化油藏精细描述工作,评价扶杨油层潜力,确定油气富集区,优选布井有利区等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效益。

二、制订油水层解释图版过程中m,n取值合理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订油水层解释图版过程中m,n取值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庆油田长4+5油藏建产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性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性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储层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划分与构造特征
        2.2.1 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特点
        2.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3 长4+5 构造特征
    2.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3.1 沉积相研究方法
        2.3.2 沉积构造特征
        2.3.3 沉积相与测井相
        2.3.4 沉积微相特征
        2.3.5 单井沉积相分析
        2.3.6 连井剖面微相特征
        2.3.7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2.3.8 砂体展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研究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孔隙特征
        2.4.3 储层非均质性
第三章 油水分异特征及规律
    3.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3.1.1 岩性与测井响应
        3.1.2 物性与测井解释
    3.2 储层含油性评价
        3.2.1 油水层定性识别
        3.2.2 含油性下限标准
    3.3 解释模型验证
        3.3.1 关19-38 井
        3.3.2 白265-5 井
    3.4 油水分异特征
        3.4.1 油水分异的阻力
        3.4.2 油水分异的动力
    3.5 油水分布规律
        3.5.1 垂向油水分布规律
        3.5.2 平面油水分布规律
第四章 建产有利区筛选
    4.1 长4+5 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4.2 储层流动单元“甜点”综合评价
        4.2.1 灰色系统理论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方法
        4.2.2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4.2.3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 含油有利区圈定标准
        4.3.1 含油有利区划分标准
        4.3.2 含油有利区预测及评价
第五章 综合调整措施建议
    5.1 水驱采收率预测
        5.1.1 经验公式法
        5.1.2 校正童式图版法
        5.1.3 水驱曲线法
    5.2 合理采油速度
    5.3 合理注采比
        5.3.1 物质平衡法
        5.3.2 水油比关系法
    5.4 合理压力系统
        5.4.1 合理地层压力
        5.4.2 采油井合理油压
        5.4.3 注水井最大注入压力
    5.5 合理注水强度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姬塬油田东南部铁边城区块延长组中下组合储层特性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延长组中下组合勘探开发及研究现状
        1.2.2 低孔渗-致密砂岩油藏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方法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归属
    2.2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2.2.1 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2 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后期改造特征
    2.3 沉积层序构架及沉积演化特征
        2.3.1 延长组沉积层序构架
        2.3.2 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小层划分对比与界面构造特征
        3.1.1 划分方法及原则
        3.1.2 小层划分与剖面对比特征
        3.1.3 主要小层界面构造特征
    3.2 沉积物源分析
        3.2.1 区域物源分区特征
        3.2.2 研究区沉积物源特征
    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1 沉积微相划分标志
        3.3.2 沉积微相类型
        3.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剖面特征
        3.3.4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砂岩类型与碎屑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组分特征
        4.1.3 砂岩结构特征
    4.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2.1 孔隙类型
        4.2.2 孔喉分布特征
        4.2.3 可动流体表征
    4.3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4.3.1 成岩作用类型
        4.3.2 成岩阶段及其演化序列
        4.3.3 成岩孔隙演化特征
        4.3.4 成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4.4 储层物性特征
        4.4.1 长8油层组物性特征
        4.4.2 长9油层组物性特征
第五章 储层四性关系及综合评价
    5.1 储层四性关系与储层评价
        5.1.1 储层属性参数的测井响应特征
        5.1.2 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
        5.1.3 小层砂岩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5.1.4 储层分类及评价分区特征
    5.2 有效储层下限及油水层判别标准
        5.2.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5.2.2 有效储层含油饱和度下限
        5.2.3 油水层判别标准
    5.3 油水层解释结果及其分布特征
        5.3.1 油水层二次解释
        5.3.2 油水层剖面分布特征
        5.3.3 储层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5.4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综合评价
        5.4.1 储层建模范围与方法
        5.4.2 长8与长9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5.4.3 基于模型的储层综合评价
第六章 成藏条件与油藏类型及其受控因素
    6.1 生烃-成藏期及其源-储压差的控藏因素
        6.1.1 主生烃期与后期油气调整事件
        6.1.2 包裹体测温与油气成藏期次
        6.1.3 主生烃期源-储压差及其控藏因素
    6.2 油-源对比关系及其控藏因素
        6.2.1 样品与实验分析
        6.2.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3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6.2.4 油-源对比及其运聚指向
    6.3 油藏类型及其成岩-成储-成藏受控因素
        6.3.1 油藏类型及其温压和流体特征
        6.3.2 相控储层与成岩作用的控藏因素
        6.3.3 储层致密化过程及其控藏因素
        6.3.4 供烃-成藏模式及其受控因素
第七章 油气聚集有利区预测与评价
    7.1 储层有效厚度及有利区预测
        7.1.1 有效厚度下限
        7.1.2 有效厚度单元圈定原则
        7.1.3 有效厚度单元分布及其属性参数特征
    7.2 油气聚集“甜点区”预测与评价
        7.2.1 评价原则与方法
        7.2.2 油气聚集“甜点区”预测
        7.2.3 油气聚集“甜点区”储量估算
主要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乾安地区致密油水平井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创新点
第2章 储层参数测井评价
    2.1 泥质含量
    2.2 孔隙度模型
    2.3 渗透率解释模型
    2.4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2.5 残余油饱和度模型
    2.6 含油饱和度模型
    2.7 油水层标准
    2.8 储层分类
第3章 致密油含油饱和度计算
    3.1 致密油含油饱和度计算原理
    3.2 乾安地区致密油含油饱和度计算
    3.3 饱和度分布规律及成因
第4章 TOC含量计算及水平井测井解释
    4.1 致密油TOC含量计算原理
    4.2 水平井处理解释
第5章 致密油TOC含量分析
    5.1 致密油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
    5.2 对比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卡托夫油田石炭系油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学科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历程
        1.2.2 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1.2.3 油藏描述技术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工区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3.1 工区现况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层划分与对比
    2.1 标志层与地层旋回
        2.1.1 标志层
        2.1.2 地层旋回
    2.2 储层单位划分与对比方案及成果
        2.2.1 对比方案
        2.2.2 储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油田构造特征
    3.1 构造特征及演化
        3.1.1 油田构造特征
        3.1.2 背斜的成因与演化
    3.2 构造对油井的产量影响
        3.2.1 构造对油气分布控制
        3.2.2 构造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测井储层评价
    4.1 测井资料基本情况
        4.1.1 测井资料
        4.1.2 其他基础资料
    4.2 测井曲线特征
        4.2.1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曲线特征
        4.2.2 砂泥岩地层测井曲线特征
    4.3 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
        4.3.1 储层参数图版、解释模型
        4.3.2 岩性剖面解释
        4.3.3 油层解释标准
        4.3.4 解释方法和解释成果
        4.3.5 解释结论符合情况统计
第五章 储层特征描述
    5.1 储层基本特征
        5.1.1 岩性及物性特征
        5.1.2 岩性与物性
        5.1.3 储层厚度分布
        5.1.4 储层物性分布
    5.2 储层沉积特征
        5.2.1 沉积环境
        5.2.2 沉积微相
    5.3 储层非均质性
第六章 油层分布规律研究
    6.1 油层基本特征
    6.2 油层分布特征
        6.2.1 油层分布控制因素
        6.2.2 各油层组油层分布特征
第七章 储量计算与评价
    7.1 储量计算原则
        7.1.1 储量计算单元
        7.1.2 计算方法
        7.1.3 储量类别
    7.2 储量计算参数确定
        7.2.1 有效厚度
        7.2.2 含油面积
        7.2.3 有效孔隙度
        7.2.4 含油饱和度
        7.2.5 其它参数
    7.3 储量评价
        7.3.1 储量计算精度评价
        7.3.2 与俄方储量计算结果比较
        7.3.3 地质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哈拉哈塘油田新垦4井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研究现状
        1.2.3 新技术测井在碳酸盐岩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和资料背景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沉积特征
    2.2 资料收集情况
        2.2.1 取心资料
        2.2.2 岩心分析化验资料
        2.2.3 试油试采资料
        2.2.4 测井资料
    2.3 测井资料预处理
        2.3.1 曲线编辑与校正
        2.3.2 深度匹配与岩心深度归位
        2.3.3 标准化
        2.3.4 井斜校正
第3章 储层分类及测井响应特征
    3.1 储层分类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储层物性特征
        3.1.3 储层类型
    3.2 不同类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2.1 裂缝型
        3.2.2 孔洞型
        3.2.3 裂缝孔洞型
        3.2.4 洞穴型
第4章 储层有效性评价
    4.1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储层参数研究
        4.1.1 岩性组分计算
        4.1.2 孔隙度计算
        4.1.3 渗透率计算
        4.1.4 饱和度计算
    4.2 处理参数的检验
        4.2.1 有效孔隙度的检验与误差分析
        4.2.2 裂缝孔隙度的检验与误差分析
        4.2.3 饱和度的检验与误差分析
    4.3 基于成像测井的储层有效性评价
        4.3.1 裂缝与溶蚀孔洞的定性评价
        4.3.2 电成像孔隙度频谱计算原理
        4.3.3 孔隙度频谱评价溶蚀孔洞和裂缝发育情况
    4.4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4.4.1 测试资料确定有效孔隙度下限
        4.4.2 类比法确定有效孔隙度下限
第5章 储层流体性质研究
    5.1 不同类型储层的常规测井典型特征
        5.1.1 裂缝型储层电性特征
        5.1.2 孔洞型储层电性特征
        5.1.3 裂缝—孔洞型储层电性特征
        5.1.4 洞穴型储层电性特征
    5.2 不同流体类型储层在电成像视地层水电阻率谱上的特征
        5.2.1 视地层水电阻率计算原理
        5.2.2 视地层水电阻率分布识别流体性质
    5.3 不同级别储层的电性标准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陆相高速薄砂层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陆相沉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现状
    1.2 陆相高速砂岩地震预测的技术难点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勘探研究概况
        1.3.2 区域地质概况
        1.3.3 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 陆相高速砂岩的岩石物理特征
    2.1 测井储层评价
        2.1.1 “四性”特征分析
        2.1.2 测井曲线预处理
        2.1.3 储层参数解释
    2.2 岩石物理正演模拟
        2.2.1 岩石物理理论模型比较
        2.2.2 技术方法与参数选择
        2.2.3 正演结果合理性分析
    2.3 岩石物理影响因素排序
        2.3.1 埋深变化和固结史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
        2.3.2 沉积旋回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
        2.3.3 储层特征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
    2.4 岩石物理解释量板
        2.4.1 岩性解释量板
        2.4.2 孔隙度解释量板
        2.4.3 流体解释量板
第三章 陆相高速砂岩的地震响应特征
    3.1 地质建模与地震正演
        3.1.1 储层地质建模
        3.1.2 地震数值模拟
        3.1.3 地质-地震反射界面对应关系
    3.2 地震响应影响因素排序
        3.2.1 埋深对地震响应的宏观影响掩盖了储层信息
        3.2.2 沉积旋回是引起E2d1 层间地震反射的主因
        3.2.3 不同岩性组合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
        3.2.4 物性、流体引起的地震反射变化量较小
    3.3 储层地震敏感属性分析
第四章 陆相高速砂岩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4.1 常用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4.2 相控-测井约束反演
        4.2.1 常规测井约束反演的基本原理
        4.2.2 相控-测井约束反演的思路与流程
        4.2.3 应用效果与可信度评估
    4.3 岩石物理分步解释预测有效砂体
        4.3.1 岩石物理解释量板的优化
        4.3.2 储层参数分步解释
        4.3.3 有效砂体判别
        4.3.4 技术可行性验证
    4.4 地质统计反演流程的优化
        4.4.1 基本思路与技术特点
        4.4.2 横向变差函数的优化
第五章 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预测实例
    5.1 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刻画
        5.1.1 低砂地比区薄互砂体预测
        5.1.2 高砂地比区岩性圈闭识别
    5.2 近岸水下扇体有效砂岩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华北油田重点探区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3.1 重点勘探区带测井解释评价技术研究
        1.3.2 产能快速评价技术推广应用
        1.3.3 测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重点区带测井解释精细评价
    2.1 S探区油水层解释评价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储层四性特征
        2.1.3 储层计算参数
        2.1.4 解释标准完善
        2.1.5 储层难点分析与精细评价
    2.2 L地区常规油气层识别
        2.2.1 储层评价
        2.2.2 油气层识别方法及解释标准
    2.3 W凹陷储层孔隙结构分析及储层评价
        2.3.1 地质概况
        2.3.2 储层四性研究
        2.3.3 储层参数计算
        2.3.4 解释标准、解释图版的完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点探区的多方法产能技术评价系列
    3.1 产能预测技术思路
    3.2 影响储层产能因素
        3.2.1 影响储层产能主要因素
        3.2.2 影响产能其它因素
    3.3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物性方法
    3.4 核磁资料
    3.5 建立储层分类方法及分类标准
        3.5.1 建立JZ地区产能评价指数的储层分类及标准
        3.5.2 建立EL地区产能评价标准
        3.5.3 建立核磁测井资料储层分类标准
        3.5.4 建立了数字岩心储层分类标准
    3.6 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3.6.1 建立JZ地区高压储层产能预测模型
        3.6.2 建立EL复杂砂岩压裂产能预测模型
        3.6.3 利用阵列声波初步开展压裂高度预测
        3.6.4 应用效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4.1 核磁测井流体定量评价
        4.1.1 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流体适应性分析
        4.1.2 差谱、移谱法在L地区油气层识别中的应用
        4.1.3 利用构建水谱法定量评价储层流体性质
    4.2 阵列声波气层识别
        4.2.1 阵列声波气层识别方法
        4.2.2 阵列声波气层识别标准
        4.2.3 成果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乌尔禾百口泉组低渗油藏流体分布特征及合理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理位置概况
    2.2 地层与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性特征
        2.4.2 物性特征
        2.4.3 电性特征
        2.4.4 含油性特征
        2.4.5 储层非均质性
        2.4.6 隔层分布
        2.4.7 孔隙结构
    2.5 储层渗流特征
    2.6 温压系统、流体性质及油藏类型
第3章 储层流体分布研究
    3.1 储层流体定性识别研究
        3.1.1 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3.1.2 储层流体识别
    3.2 流体饱和度定量分布研究
        3.2.1 饱和度定量求取方法
        3.2.2 含油高度法
        3.2.3 阿尔奇法
        3.2.4 研究区饱和度分布情况
    3.3 储量分布研究
        3.3.1 储量计算
        3.3.2 储量分布
    3.4 流体分布影响因素
        3.4.1 沉积微相与岩性
        3.4.2 构造倾角
        3.4.3 断层的控制作用
        3.4.4 油柱高度与储层连续性
        3.4.5 储层物性与孔喉结构
第4章 开发现状及产能分析
    4.1 开发动态及产能评价
        4.1.1 开发动态
        4.1.2 产能评价
    4.2 研究区分区
        4.2.1 分区依据
        4.2.2 分区结果
    4.3 产能影响因素
        4.3.1 流体分布特征
        4.3.2 射孔层位
        4.3.3 储层供液能力
        4.3.4 启动压力梯度
第5章 合理开发对策研究
    5.1 技术政策论证
        5.1.1 开发井型
        5.1.2 开发层系
        5.1.3 合理井网密度
        5.1.4 合理井距
        5.1.5 注采压力界限
    5.2 注采结构调整
        5.2.1 调整原则
        5.2.2 注采井调整措施
    5.3 已开发区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5.3.1 东区典型井区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5.3.2 中区典型井区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5.3.3 西区典型井区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5.4 已开发区合理开发方式
        5.4.1 同方案整体开发方式
        5.4.2 分区不同开发方案开发方式
    5.5 南区方案部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LG油田油水层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0.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油田构造特征
    1.2 油田储层特征
    1.3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特征
    1.4 油田油藏特征
第二章 测井曲线标准化研究
    2.1 单井测井曲线质量评价
        2.1.1 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
        2.1.2 声波曲线重构与质量控制
    2.2 多井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
        2.2.1 标准化方法的选择
        2.2.2 多井曲线标准化
第三章 储层“四性关系”的确定
    3.1 四性关系基本特性
        3.1.1 岩性-物性关系
        3.1.2 岩性-含油气性关系
        3.1.3 物性-含油气性关系
    3.2 典型井四性关系特征分析
        3.2.1 纯油层四性关系
        3.2.2 油水同层四性关系
        3.2.3 水层四性关系
        3.2.4 干层四性关系
    3.3 四性关系小结
第四章 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4.1 地质模型平面分区
        4.1.1 油藏埋藏深度差别大
        4.1.2 沉积相重矿物组合指示物源方向不同
        4.1.3 储层物性分布不均
        4.1.4 平面分区结果
    4.2 地质模型纵向分段
        4.2.1 水化学场理论的提出
        4.2.2 地化指标Ro值
        4.2.3 粘土矿物转化阶段
        4.2.4 砂岩成岩压实作用
        4.2.5 砂岩成岩胶结作用
        4.2.6 地质模型纵向分段结果
    4.3 储层特征研究
        4.3.1 沉积相分析
        4.3.2 重矿物含量及组合分析
        4.3.3 粘土矿物特征分析
        4.3.4 粒度特征分析
        4.3.5 物性特征分析
        4.3.6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4.3.7 储层分类
    4.4 流体识别版图
        4.4.1 LG油田 2、3 区油水识别图版
        4.4.2 LG油田 1、4 区油水识别图版
第五章 含水饱和度模型及油水同层细分模型确定
    5.1 泥质钙质校正后的阿尔奇公式
    5.2 校正后的阿尔奇公式参数确定
        5.2.1 岩电参数的确立
        5.2.2 泥质含量计算
        5.2.3 钙质含量计算
        5.2.4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5.3 校正后的阿尔奇公式精度分析
    5.4 产水率及油水同层细分模型研究
        5.4.1 产水率及油水同层细分模型
        5.4.2 模型精度分析
第六章 高阻水层和低阻油层解释方法研究
    6.1 低阻油层
    6.2 高阻水层
第七章 各模型效果分析
    7.1 油水解释图版精度验证
    7.2 定量计算模型验证
        7.2.1 试油典型井验证
        7.2.2 投产典型井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2.1 储层参数解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0.2.2 流体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2 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地质特征
        1.2.1 构造断层特征
        1.2.2 储层特征
        1.2.3 油层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1.3 工区资料概况
        1.3.1 取心资料
        1.3.2 试油情况
        1.3.3 测井资料
第二章 “四性”关系研究
    2.1 测井资料处理
        2.1.1 资料预处理
        2.1.2 标准层的确定
        2.1.3 测井曲线标准化
    2.2 深度匹配与岩心归位
    2.3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2.3.1 储层岩性
        2.3.2 储层物性
        2.3.3 物性、岩性-含油性关系
        2.3.4 含油性、岩性、物性与电性关系
第三章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
    3.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3.2 有效孔隙度计算模型
        3.2.1 岩性密度、声波时差时孔隙度模型
        3.2.2 没有密度测井时孔隙度模型
    3.3 渗透率解释模型
        3.3.1 粒度中值计算模型
        3.3.2 直接应用孔隙度计算渗透率
        3.3.3 应用孔隙度、粒度中值计算渗透率
    3.4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
        3.4.1 饱和度模型
        3.4.2 参数确定
        3.4.3 应用效果
        3.4.4 原始含油饱和度标准的评价
    3.5 有效厚度下限的确定
        3.5.1 扣除夹层原则
        3.5.2 有效厚度物性标准
        3.5.3 有效厚度电性标准
第四章 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流体识别方法
    4.1 岩性影响
    4.2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
    4.3 油水层识别
        4.3.1 电阻率-自然电位关系图版法
        4.3.2 电阻率-孔隙度关系图版法
        4.3.3 多参数分步法识别油水层
第五章 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流体识别方法应用效果评价
    5.1 测井综合处理
    5.2 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水层解释实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制订油水层解释图版过程中m,n取值合理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庆油田长4+5油藏建产有利区预测[D]. 王浩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姬塬油田东南部铁边城区块延长组中下组合储层特性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 张卫刚. 西北大学, 2020
  • [3]乾安地区致密油水平井解释研究[D]. 黄静. 长江大学, 2019(01)
  • [4]卡托夫油田石炭系油藏描述[D]. 吴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哈拉哈塘油田新垦4井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D]. 王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6]陆相高速薄砂层有效砂体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 廖文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华北油田重点探区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李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乌尔禾百口泉组低渗油藏流体分布特征及合理开发研究[D]. 郭宇.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9]LG油田油水层解释方法研究[D]. 李英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10]杏北地区扶杨油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 王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油水层解释图制定过程中m、n值的合理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