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一、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晓,刘懿禾[1](2020)在《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文中研究说明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受损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肝衰竭患者的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常规治疗及人工肝治疗难以逆转病情进展,肝移植术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2]。人工肝支持系统为肝移植争取了时间,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生命桥梁。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利用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并补充必需成分,稳定内环境,为肝脏的再生及

林扬[2](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沈中阳[3](2019)在《中国肝移植的发展与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肝移植事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肝移植舞台中的重要一员。针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和肝癌,我国推出了符合自身国情的肝移植相关指南和标准,进一步扩大了肝移植受助人群。同时,科技水平的进步有力促进了我国肝移植外科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腔镜供体手术、异种肝移植、无缺血肝移植、活体肝移植等方面我国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供体短缺仍然是限制我国肝移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器官捐献工作任重而道远。

谢琴芬,程晋坤,郑树森[4](2019)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功能衰竭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常出现的以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最终容易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单纯内科治疗往往收效甚微,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肝移

吕程威[5](2018)在《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儿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2.对比儿童DCD供肝与成人DCD供肝分别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早期肝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2017年10月接受儿童供肝行肝移植术的21例成年患者(>18岁),21例供肝均为儿童(≤15岁)供肝,将该资料纳入儿童组(简称儿童供肝组);收集同时期35例成人供肝行肝移植术的成人受者资料,为了排除受者术前基础状态对于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我们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法,以移植前受者的MELD、Child-Pugh评分为控制因素,将成人供肝受者资料与儿童供肝受者资料进行1:1匹配分析,将匹配后的结果纳为成人组(简称成人供肝组)。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供受者临床资料,对儿童供肝组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受者存活率进行分析总结,并分别与成人供肝组进行对比。结果1.儿童供肝组供者年龄为10.1±3.2岁(3-15岁),身高133.5±21.7cm(95-165cm),体重31.7±13.1kg(15-60kg),BMI为17.1±4.2(9.6-28.4)。成人受者年龄45.2±10.6岁(21-61岁),身高167.0±7.4cm(158-183cm)。体重62.3±12.2kg(47-81kg),BMI为22.2±3.2(17.2-29.0)。术后有4例(19.0%)受者发生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其中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IVCT)2例(9.5%),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1例(4.8%),胆道并发症2例(9.5%),包括1例受者同时发生IVCT和胆漏。术后4例(19.0%)受者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IPGF)。并发症发生者均通过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38.4±17.2天(17-84)天。1年生存率94.1%,其中1例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0例(95.2%)受者随访均情况良好。2.成人供肝组供者年龄44.0±10.4岁(22-62岁),身高172.2±5.4cm(158-183cm),体重70.3±8.6kg(45-85kg),BMI为23.6±1.9(18.0-26.0)。成人受者年龄为52.2±8.0岁(35-67岁),身高171.5±7.0cm(158-186cm),体重71.1±10.1kg(58-91kg),BMI为23.6±2.9(19.4-29.7)。术后有3例受者发生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分别为肝动脉破裂出血1例(4.8%),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2例(9.5%),发生IPGF者3例(14.3%)。该组21例受者中,发生腹腔肝动脉破裂的受者因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20例(95.2%)受者随访情况良好。3.儿童供肝组与成人供肝组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在术后7天、1月、3月和6月内的恢复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供肝组和成人供肝组术后血管并发症(vascular complication,VC)发生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儿童DCD供肝可以满足低体重成人的需要,术前供肝精确的评估,低体重受体的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成功的关键。2.本中心儿童DCD供肝与成人DCD供肝分别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对比:两者在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以及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方面无差异,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刘建华,严盛,郑树森[6](2014)在《瞬时弹性成像预测肝移植受者近期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成人肝移植术后肝脏弹性值(LSM)与肝肾功能指标相关关系,研究其对受者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成人肝移植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10日—2014年3月19日期间43例次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及术后LSM,统计分析其相关关系;以LSM 16 kPa为界将受者分为LSM较高组和LSM较低组,比较两组间术后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受者术后第1天LSM与冷缺血时间无关联,但术后第7天LSM与冷缺血时间有统计学关联(r=0.335,P=0.028)。受者术后第1天LSM与术后ICU时间正相关(r=0.488,P=0.001),但第7天LSM与ICU时间无关联。在纳入分析的12项肝肾功能指标中,谷草转氨酶、胆汁酸及肌酐均与术后第1天和第7天LSM呈正相关。②术后第1天LSM较高组的ICU时间显着长于LSM较低组(7 d与9 d,P=0.013),术后第1天LSM较高组住院时间显着长于LSM较低组(34 d与23 d,P=0.023)。术后第1天LSM较高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LSM较低组(78.57%与27.59%,P=0.002)。结论: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值与肝移植受者术后肝肾功能有一定关联,对肝移植受者近期预后可能有预测价值。

高加林,施晓雷[7](2013)在《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传统的内科治疗及单纯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难以逆转ALF预后,肝移植是目前临床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但由于供肝短缺患者需等待时间较长,以及移植后复杂的术后并发症、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ALF患者在肝移植围手术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并直接关系到肝移植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本文从术前如何延长患者生命以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新进展两方面,探讨ALF肝移植围手术期难点及其防治措施.

邰沁文[8](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袁金忠[9](2010)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亚低温条件下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完整性和功能,为将来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时培育生产足量功能完好的肝细胞作参考。[方法]离体肝细胞悬浮于添加有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碳酸氢盐缓冲介质内30℃下孵育48h,期间及其后测定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指标。[结果]30℃条件下离体0、24及48h内白蛋白合成及Ⅰ相药物生物转化能力无显着差异;培养24h后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计数和苔盼蓝清除率与新鲜肝细胞比显示细胞完整性无显着差异。[结论]亚低温30℃下悬浮培养可以使肝细胞较长时间内存活,肝细胞混悬液内的离体肝细胞在亚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活力。[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及肾脏替代治疗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措施的价值。[方法l研究在近年本研究组因为急性肾衰而接受了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肾脏替代治疗)(血透或血滤)的肝移植受体患者。将各种不同预后的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将接受了不同种类RRT治疗的肝移植受体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死亡率的指标。[结果]在接受了RRT的病人中,有30%因为肝移植而存活或者出院。6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患者比成功手术患者有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CRRT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血透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血透组相比,CRRT组有着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更低的血肌酐浓度。肾衰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结论]对患有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死亡率仍高,但使部分(30%)病人得以肝移植而存活。考虑到肾衰不接受肝移植者死亡率极高(成活率小于10%),这种治疗对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是值得推广的。[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总结在肝移植术前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 MARS)的支持对术后早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移植病人术前80次MARS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有关临床指标进行排序分析;术后存活30d的28例为生存组,死亡6例为死亡组,对部分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免除移植出院8例,移植前死亡8例,34例过渡到移植,移植后死亡6例。单次6小时MARS治疗较大幅度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尿酸、血氨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和IL-10 (Interleukin-10)水平,伺时显着改善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P<0.05);移植手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与术前SOFA、肌酐、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率)和TNF-α和IL-10等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SOFA、肌酐、INR、TNF-α和IL-10水平是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术前危险因素,术前MARS支持可以显着改善这些危险因素,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移植成功率,甚至避免移植手术。[目的]探讨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l研究组43例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与对照组30例未采用静脉转流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程、术中输血制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1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可改善预后。

姜涛,陈刚,姜炜炜[10](2009)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人工肝支持》文中认为人工肝脏支持系统是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体外循环系统,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方法。临床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脏尤其是血浆置换技术,能有效地解决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毒性物质积蓄与氨基酸代谢障碍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问题,改善患者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纠正肝性脑病、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使患者能渡过危险的肝功能衰竭难关而获得生存。通过人工肝治疗,不仅可明显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全身情况,为手术降低风险,为寻找供肝争得保贵的时间,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的生理紊乱状况,帮助渡过排斥反应期,有利于移植肝功能的恢复。因此,人工肝可成为肝移植的桥梁。文章从人工肝脏支持系统的功能出发,分析其特点,探讨其应用于人体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二、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的人工支持系统
    1.1 PE:
    1.2 PP:
    1.3 HD:
    1.4 HF:
2 组合式非人工肝支持系统
    2.1 DPMAS:
    2.2 MARS:
    2.3 PE联合血液灌流:
    2.4 PE联合血液透析滤过(plasma diafiltration,PDF):
    2.5 PE联合DPMAS:
    2.6 PDF:
    2.7 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ontinue albumin purification system,CAPS):
    2.8 Prometheus系统:
    2.9 其他组合非生物人工肝系统:
3 小结

(2)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肝移植的发展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移植发展历程
2 适应证的变革
    2.1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
    2.2 肝癌肝移植
    2.3 合并门静脉血栓肝移植
    2.4 儿童肝移植
    2.5 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肝移植
3 肝移植技术创新
    3.1 腔镜供体手术
    3.2 异种肝移植
    3.3 再次肝移植
    3.4 无缺血肝移植
    3.5 器官簇肝移植
    3.6 人工肝支持
    3.7 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
4 扩大供体来源
    4.1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工作开展
    4.2 机械灌注
    4.3 劈离式肝移植(SLT)
    4.4 交叉辅助性肝移植(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ALT)
    4.5 多米诺肝移植(DLT)
5 小结与展望

(5)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基本资料 2
    受者的选择 3
    儿童供者手术及供肝修整 4
    受者移植手术过程 5
    术后受者抗免疫排斥方案 6
    术后受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抗凝处理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儿童供肝组受者肝功能恢复情况 2
    儿童供肝组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儿童供肝组受者生存分析 4
    儿童供肝组和成人供肝组一般资料及术后情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1.4 移植手术步骤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1.6 病例随访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1.4 术后观察指标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4 结果判定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生物人工肝的基础研究——亚低温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功能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合并肾衰的肝移植病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MARS人工肝的移植前支持及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论文

四、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J]. 张景晓,刘懿禾.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0(04)
  • [2]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中国肝移植的发展与创新[J]. 沈中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1)
  • [4]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J]. 谢琴芬,程晋坤,郑树森. 现代实用医学, 2019(08)
  • [5]儿童供肝在成人受者肝移植的应用分析[D]. 吕程威. 郑州大学, 2018(01)
  • [6]瞬时弹性成像预测肝移植受者近期预后[J]. 刘建华,严盛,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6)
  • [7]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进展[J]. 高加林,施晓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36)
  • [8]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9]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D]. 袁金忠. 中南大学, 2010(11)
  • [10]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人工肝支持[J]. 姜涛,陈刚,姜炜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1)

标签:;  ;  ;  ;  ;  

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