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网络结构论文-陈亮雨,李卫疆

区域网络结构论文-陈亮雨,李卫疆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网络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安全,监控,行人再识别,卷积神经网络

区域网络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雨,李卫疆[1](2019)在《多形状局部区域神经网络结构的行人再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行人再识别领域将行人图像的全局和局部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基本的解决方法。现有的基于局部特征的方法更多的是侧重于定位具有特定的语义区域,这样增加了学习难度,并且对于差异较大的图像场景不具有鲁棒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网络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多形状局部区域网络(MSPN)结构,它具有多分支并将横向和纵向条状的特征作为局部特征,能够端到端进行训练。方法网络的多个分支设计可以同时获得多粒度和多形状的局部特征,其中一个分支表示全局特征的学习,两个分支表示横条状不同粒度的局部特征学习,最后一个分支表示竖条状局部特征学习。网络不再学习定位具有特定语义的区域,而是将图像提取的特征切分成横向和竖向的若干条作为局部特征。不同分支条的形状和数量不一致,最后获得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状的局部特征信息。因为切分方向的不同,多粒度多形状的局部特征缓解了行人在不同图像中无法对齐的问题。结果在包括Market-1501、Duke MTMC-ReID和CUHK03在内的主流评估数据集上的综合实验表明,多形状局部区域神经网络和现有的主要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表现。其中在数据集Market-1501上达到84. 57%的平均准确率(m AP)和94. 51%的rank-1准确率。结论多形状局部区域网络能够学习得到判别能力更强的深度学习模型,从而有效地提升行人再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吴蒙[2](2019)在《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不仅事关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更是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强度,并通过空间联系制图直观考察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空间关联特征分析所得结论。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及其空间联系总量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最低,空间联系总量整体呈自北向南、由东向西的空间递减特征;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与潜在的标尺竞争效应,具有空间圈层结构与多中心治理空间格局;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定性不高,整体呈现出"重点核心+多个次核心+边缘地区"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建立国家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网络体系,通过管理机制创新促进城市群尺度上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协同提升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黄友文,冯恒,万超伦[3](2019)在《基于区域生成网络结构的多层特征融合目标检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往往只利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提取的深层特征进行判别,对浅层特征利用不足。为了利用浅层的细节信息来提高最终所提取的特征层信息的丰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生成网络(region proposal network,RPN)结构的多层特征融合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深度卷积网络获取不同层次的特征,并将浅层特征与深层次特征进行融合来获得更加丰富的提取特征,以提升检测模型的性能。以Image Net上的公开数据voc2007为实验对象,以Faster RCNN为基础的检测框架进行改进,最终改进后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相比于Faster RCNN有所提升,表明研究结果提升了目标检测模型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4期)

阮平南,郭文静,杨娟[4](2019)在《中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与区域合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创业投资空间行为,促进创业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角度剖析我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并分析区域间投资合作行为及区域网络的形成。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节点间具有互惠性;区域网络可划分为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其中核心区成员稳定,各区域节点整体上呈现从半边缘区向边缘区移动的趋势;核心区发展主要依靠核心区内的相互投资,表现为地域上的投资集聚;半边缘区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区域资源及禀赋吸引核心区创投机构投资;核心区节点主要是因为其属于核心区所以更倾向于投资合作关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因为关系形成的另一端与自身属于同一区域。(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4期)

徐飞[5](2019)在《网络结构、制度距离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溢出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13—2016年安徽省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样本,结合RWSIR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产权属性、服务内容与制度距离对安徽省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溢出效应影响。结果显示:安徽省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结构存在一定不均衡;地级市间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显着正向网络溢出效应,地理邻近成为重要网络溢出渠道;民营公共文化服务溢出效应最强,国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溢出效应不显着;除地理邻近因素外,产业结构邻近、文化邻近、经济邻近显着影响安徽省地级市间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溢出效应。(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12期)

彭丽荣[6](2019)在《基于流空间的山东省区域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通常会被置于网络空间下。城市间的空间关系网络,能反映一个区域内各个城市在人口、资本、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程度。“流空间”塑造的网络可以整合区域内部各城市的空间关系,进而影响区域内部基础设施、交通干线、产业功能区等的合理布局。当前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区域协作发展,只有通过衡量各城市在整个区域网络中的功能和地位,才能检验出台的政策是否放大了各个区域的优势条件。因此,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探究山东省区域空间网络的结构特征,并透视各城市在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论文以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及流空间理论做为理论基础,选取山东省17地市在客运交通、物流网点、金融机构及百度指数四个维度上的指标。首先通过连锁型网络模型对初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探究山东省区域空间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的中心性及网络的派系组合,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影响山东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的因素。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整体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各异。人流网络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单核多中心”特征;物流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为“双核心+环形网络”结构;资金网络则呈现为“单核多中心”模式;信息网络则呈现典型的“双核心”结构。第二,分区网络中的轴线联系各不相同。人流网络中鲁南地区城市间的外部联系能力最弱,呈现如“临沂-日照”形式的单一的轴线联系;物流网络中,鲁西板块的物流网络密度最低,呈现以济南为核心的单一轴线特征;鲁东地区的资金网络形成了密切的双向资金联系;信息网络中,鲁西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最少,该地区信息联系主要表现为与济南间的双向联系。第叁,网络的中心性呈现较大差异性。在人流网络中,地理空间位置会极大影响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物流网络则是城市经济实力与地理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资金网络更多的受城市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信息网络的发展则受到互联网普及率及人口规模的共同作用。第四,各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相似。四个网络的圈层结构均存在显着的分层现象,网络中的核心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连绵成片的特征,与山东省17地市的实体空间结构间的匹配度较高。第五,网络的派系组合特征各异。人流网络的派系是胶济铁路的辐射带动效应的结果;物流派系则是几个中心城市控制下的结果;资金网络的派系组合表现出以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为媒介而实现的空间不相邻地区的跨区域经济交往与合作;在信息网络中,胶济铁路沿线的城市具有较高的信息联系,同时在济南和青岛等城市的中介作用下实现空间上不相邻城市的远距离跨区域信息联系。第六,山东省的区域空间网络的结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城市经济规模及城市人口规模与各网络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地理学中“距离衰减”效应会深刻的影响着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与物资流动,而城市间资金联系及信息联系与城市间的距离呈微弱的负相关;同时区域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及历史文化传统都影响着区域内部城市间的交往与合作。(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费高雷,张亚萌,胡志宇,周磊,胡光岷[7](2019)在《基于网络结构特征的IP所属区域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IP定位技术通过查询IP注册信息数据库或利用测量得到的时延等信息确定IP具体位置,在实际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网络中的大部分IP都无法得到准确、合理的定位结果。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特征的IP所属区域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探测节点向待定位的IP发送Traceroute探测包获得两者之间的网络结构特征,并比较待定位节点和已知地理位置节点之间的网络结构特征确定待定位节点所属区域。测试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和现有的数据库查询的正确率相比有部分提升。(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涛[8](2019)在《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分析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是区域城市物流活动在地理位置上的映射,是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主要体现在各种物流活动、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的关系和分布特征。因此,对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理解区域内各城市物流活动协同发展状况的重要方法。区域物流活动联系形成了区域物流空间网络,如何合理、有效的计算区域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强度,从而对区域物流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传统的引力模型在处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时有较好的表现力,但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过去的引力模型计算结果可能无法满足现在的研究需求。所以,需要结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特征,改进传统引力模型,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物流活动联系强度,从而对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首先建立城市物流综合实力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计算城市物流综合实力。考虑到区域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和城市地位因素在物流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改进引力模型时加入地理位置因素和城市地位因素。同时,考虑到传统的路线距离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物流联系强度的计算,将引力模型距离修正为时间和地理距离的综合距离;并考虑到不同城市主要依赖的运输方式,对不同城市的运输距离设置对应的权重。最后,验证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可行性,并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计算出区域城市间的物流活动联系强度,再根据物流活动联系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背景,首先运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物流活动联系强度;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内各节点的度中心性,以及区域物流活动的凝聚子群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化。通过京津冀物流空间网络结构,能够判断物流活动协同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步发展规划。(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谢祥,高新宇,李志鹏,肖尤丹[9](2019)在《区域间专利转让的网络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我国31个省(区、市)间专利转让网络结构,了解各地区2016年的跨区域专利转让情况;并通过计算网络中各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分类聚类和构建核心-边缘网络结构模型等方法,对各地区的跨区域专利转让的网络结构、区块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北京、上海和江苏等为首,我国各省(区、市)已经建立较为广泛但还不够成熟的区域间专利转让网络,跨区域专利转让大致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只有陕西和广东在专利输出和吸纳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除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外,其余地区在网络结构中均属于边缘节点,在整体网络结构中参与度较低。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区域间专利转让效果的政策与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刘进[10](2019)在《面向海丝战略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福建省为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丝战略是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面向海丝战略,研究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具有深远的意义。以福建省为实例,基于轴—辐式网络相关理论,以提升区域海丝物流网络效率为目标,分析福建省区域物流网络枢纽与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面向海丝战略,福建省区域网络结构可建设为叁级枢纽结构,福州市、泉州市与叁明市可成为区域一级物流枢纽,各级物流枢纽间建立高效物流通道,提升区域物流网络效率。(本文来源于《物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区域网络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不仅事关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更是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强度,并通过空间联系制图直观考察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空间关联特征分析所得结论。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及其空间联系总量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最低,空间联系总量整体呈自北向南、由东向西的空间递减特征;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与潜在的标尺竞争效应,具有空间圈层结构与多中心治理空间格局;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定性不高,整体呈现出"重点核心+多个次核心+边缘地区"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建立国家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空间关联网络体系,通过管理机制创新促进城市群尺度上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协同提升等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网络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亮雨,李卫疆.多形状局部区域神经网络结构的行人再识别[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9

[2].吴蒙.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J].环境经济研究.2019

[3].黄友文,冯恒,万超伦.基于区域生成网络结构的多层特征融合目标检测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阮平南,郭文静,杨娟.中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与区域合作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5].徐飞.网络结构、制度距离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

[6].彭丽荣.基于流空间的山东省区域空间网络结构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费高雷,张亚萌,胡志宇,周磊,胡光岷.基于网络结构特征的IP所属区域识别[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8].程涛.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分析及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9

[9].谢祥,高新宇,李志鹏,肖尤丹.区域间专利转让的网络结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10].刘进.面向海丝战略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福建省为实例[J].物流科技.2019

标签:;  ;  ;  ;  

区域网络结构论文-陈亮雨,李卫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